核心素养背景下立足教材的小学英语教学
2020-03-10施玲玲
【摘要】本文论述核心素养背景下立足教材的小学英语教学实践,建议教师依托教材,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深挖教材,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补充教材,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关键词】小学英语 学科素养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45-0060-02
现阶段“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是教育的热点,学校在此背景下开展英语学科的教学,不仅要考虑学生应该学习哪些英语知识和英语技能,将来能够用英语做哪些事情,还要考虑学生通过学习英语课程可以习得其他哪些方面的知识,形成哪些关键技能和必备品格。教材是教学的媒介,是知识的载体,无论要实现什么教学目标,都离不开教师对教材的恰当使用。本文主要论述在核心素养的背景下,立足教材的小学英语教学实践。
一、依托教材,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
教材文本是学生学习英语知识的主要媒介,教师要实施有效的英语教学,应该深入地研究教材,把握教材主线、核心内容、知识结构、能力要求、学习策略与情感渗透目标。译林版小学英语教材设有故事板块、卡通板块、语音板块、综合板块、趣味板块等内容,各板块之间密切联系、环环相扣,并且各具功能。其中故事板块的内容比较完整,可以用于语篇教学;重点句型的操练和巩固多放在趣味板块,主要以Make and say,Play a game,Ask and answer,Say and act等有趣的形式开展,吸引學生对语言训练产生兴趣。
例如,四年级上册Unit 2“Lets make a fruit salad”这一单元,学习的重点是掌握句型I have.../Do you have...,以及掌握正确的some和any用法、区分单复数表达方式的不同等,考虑到单纯地进行语句训练,学生会感觉枯燥乏味,教材特意在Funtime板块设置了Draw and say活动。根据这个板块的内容,笔者在课前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任务:先准备一张白纸,分成6小格,在格子里根据主题画上相应的图案;然后根据学过的词汇,将绘画主题分为动物、玩具、食物、文具、衣物等几类。为了让语言交际环境更加真实,要求学生不能让同桌或其他同学知道自己画的内容。
由于做了课前准备,上课伊始学生就对这堂课的学习充满热情,大家都很好奇其他人画了什么东西。为了让学生顺利展开对话操练,笔者邀请一名学生一起做示范:师生各拿一张画,然后询问对方画里有什么。如笔者问学生:“Do you have a book?”如果学生的画中有“Book”,那么他就可以回答:“Yes,I Do.”接着学生问笔者:“Do you have any pears?”如果笔者的画中刚好没有“Pears”,那么就可以回答:“No,I Dont.”如果笔者的画中有Two pears,就回答:“Yes,I have two pears.”在问答游戏中,提问方猜对了被提问方画的内容,被提问方就在猜中的图片上打勾,最后谁的图片内容全部被猜中,则为对方赢。整个示范过程很流畅,对答自如,并且具有游戏紧张、有趣的氛围,引得其他学生跃跃欲试。这样的训练是主动的、积极的、有情境性、有交际性的,学生在训练中既轻松地锻炼了口语,又巩固了本课的重点句型,一举两得。
二、深挖教材,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英语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可见,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不仅要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研读插图、巧妙设问深挖教材,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学习内容,进而将教学推向深层次,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一)研读插图,促进理解
译林版英语教材有许多精美的插图,这些插图蕴含着丰富的信息,但是学生在读图时容易表面化,有时候会忽略一些细节,有时候没有联系上下图理解意思,导致教材插图在学生的学习中丧失应有的作用。对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重视教材插图,指导学生研读插图,掌握从插图中获取信息的方法,进而更好地理解课文。
例如,三年级下册Unit 5“How old are you?”的Cartoon time板块,配有6张卡通插图。粗略一看,这个板块讲了猫Sam在生日时许愿的故事。粗略看下来故事平平无奇,但如果能仔细观察第四、第五、第六幅插图,就能注意到场景已经由白天切换到晚上,这说明Sam许愿从白天一直许到夜晚,凸显了Sam愿望众多,这是故事的趣味点之一。这时,笔者趁机给予学生锻炼I want...句型的机会:“Sam许愿时间这么长,但是课文只列举了两个愿望,你能想象并补充Sam还许了其他什么愿望吗?”学生纷纷举手,把自己的生日愿望代入句型的练习中。
再仔细研读插图,能发现这个故事还有其他亮点。例如,笔者提醒学生:“我们通过Sam的朋友们的表情变化,可以发现什么?”在教师的提示下,学生发现前面四幅图中,Sam的朋友小老鼠和小猴子脸上都有很开心的笑容,到了第五幅图,小老鼠和小猴子看着蛋糕直流口水,到第六幅图的时候,小老鼠已经忍无可忍,大声地告诉Sam该吃蛋糕了。前后插图内容的变化,蕴藏图中人物情绪变化的线索,引导学生从中读取信息,不但能启发学生发挥想象力,也能使学生发现故事更多有趣的元素。又如,从第二幅图Sam伸出2个手指,从第三幅图蛋糕上插着2支蜡烛,可读取Sam是过2岁生日的信息。
在研读插图的过程中,教师教授学生读图的技巧,实际上也是阅读理解的一种方法。学生学会了读图,阅读理解的能力自然有所提升。
(二)巧设问题,启发思维
教师在教学中适当设置一些提问,能够有效启发学生思考课文内涵,发现更多文章细节。仍以三年级下册Unit 5“How old are you?”的Cartoon time板块为例,6幅卡通配图中蕴含了许多信息,值得细细咀嚼。文章讲Sam生日时,好朋友们来为他庆祝生日。大家从一开始的欢天喜地,到后面的饥饿不已,再到最后的忍无可忍。图文并茂的表述,让人读完故事后忍俊不禁。笔者在教学这一课时,先引导学生通读课文,解决生词问题;接着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课文动画。笔者设计的问题如下:
1.Whose birthday is it?
2.Who comes to the party?
3.How old is he?
4.How do you know Sams age?
5.What does the candle look like?Why Bobby choose this shape?
Q1-Q3属于事实性问题,旨在学生观看课文动画、文本插图之后整体感知并理解文本内容;Q4属于分析性问题,目的是引导学生细读文本、仔细看图,思考暗示Sam年龄的细节是什么;Q5是针对蛋糕上蜡烛的形状设计的,由两个问题组成。前面的问题是事实性问题,学生一看就知道蜡烛的形状像鱼,这个问题难度不大;而后面的问题属于推理性问题,也是开放性设问。设计这个问题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思考选择鱼形蜡烛的各种可能,如有学生说“Because Sam is a cat,he likes fish”,有學生说“Bobby is Sams real friend,he knows Sam likes to eat fish”,还有的学生说“I also want to have a friend who is as careful as Bobby”。结合课文内容合理提问,同时巧妙地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思考,深入理解文章内涵,最后实现情感的升华,体现学科的育人价值。
三、补充教材,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教材的容量有限,承载的知识量也有限。《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课程基本理念”提到“语言学习需要大量的输入。英语课程应根据教和学的需求,提供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英语学习资源。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现实生活中鲜活的英语学习资源,拓展学生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可见,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对教材中没有提及但又有必要普及的知识进行补充,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提升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和学科素养。
译林版小学英语教材中,有涉及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内容,但不够全面,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补充,以增加教学资源,将这部分教学推向更深层次。例如,六年级下册Unit 5“A Party”中提到这样一个文化现象:When you go to a Western party,you should take a gift. Do not arrive too early. You can be a few minutes late.意思是在西方国家,去别人家做客需要带一个小礼物,不能太早到达,可以晚几分钟到。针对这种情况,笔者教学时播放了几个中西方日常生活情景短视频,让学生观看后讨论中西方文化差异有哪些具体表现。有学生提到,中国人喜欢在吃饭的时候聊天、大声说笑,所以中国餐馆经常是比较热闹的;而西方国家的餐桌通常是比较安静的,因为他们不喜欢边吃边说话。还有学生说,西方国家过圣诞节,大人会给孩子送礼物,但中国过春节,人们喜欢给孩子发红包。诸如此类的中西方文化差异,实际上是社会文化的学习内容,教师立足教材,抓住重点,进行必要的内容补充,既丰富了教学资源,也逐渐培养了学生的文化品格,有利于学生形成自己的文化立场、文化认同感和文化鉴别能力。
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背景下,英语教学的核心是学语言、讲文化、促思维、提能力,重品格,这有别于过去“唯教材论”的做法,但是教材仍然是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媒介,教师不能抛开教材谈教学,而要依托教材、深挖教材、补充教材,达成发展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程晓堂,赵思奇.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质内涵[J].课程·教材·教法,2016(5)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施玲玲(1983— ),女,江苏南通人,大学本科学历,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小学英语教学。
(责编 黄健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