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细读教学设计及评析

2020-03-10余耀清严华银

广西教育·A版 2020年12期
关键词:图解形式文本

余耀清 严华银

【摘要】本文基于《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学情分析及文本细读教学的特点,提出将本课的教学着眼点放在了解新闻的特点及学习新闻的写法上,设计“初读感知—厘清结构—深度研读—节外生枝”四个教学环节,在“深度研读”环节借助“渡江战役模拟战场态势图解”,将文本以图解的形式呈现,使学生在军事兴趣点及新闻播报形式的驱动下深度阅读文本。

【关键词】《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新闻 细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45-0098-02

部编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是初中学段新闻的典型范本。此前学生虽然在生活中经常接触新闻,但真正了解新闻这种文体的特点及结构形式的并不多,也很少进行新闻的书面表达。因此,了解新闻的文体特点及结构形式是本文教学的着眼点之一。

基于文本细读教学的特点,本文教学的另一个着眼点放在新闻写法的教学上,即既要注重理解新闻简洁、准确、严密的用词特点,又要注重理解文本主体部分3个层次间的衔接关系及详略安排等。细读教学拟采用的教学思路是“初读感知—厘清结构—深度研读—节外生枝”。“深度研读”是本节课的教学关键环节,笔者在此环节拟指导学生绘制“渡江战役模拟战场态势图解”,将文本以图解的形式呈现,按图索骥、对接文本,使学生在军事兴趣点及新闻播报形式的驱动下,深度阅读文本、理解词句、体会写法、表达情感。

【教学目标】

1.会读、能理解下列字词:绥靖、要塞、歼灭、锐不可当、泄气等。

2.了解新闻的文体特点及结构形式。

3.能结合语境理解新闻严密、简洁、准确的用词特点。

4.能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传达胜利、喜悦的心情。

【教学重点】

1.了解新闻的文体特点及结构形式。

2.理解新闻语言的准确、严密、简洁性的特点。

【教学难点】能按新闻的写作规范,课外写一篇150字左右的新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简介背景,指导学生从题目中获取信息

1.用电影《风雨下钟山》片头1分钟视频,展示新闻的写作背景。

2.引导学生齐声、大声地朗读题目,注意语气、重音,读出胜利的豪情。

3.探究:写谁?什么事?结果怎样?引导学生归纳出新闻标题的写作要求——要醒目、凝练、简洁、具有概括力。

(二)依据文本后面的“研讨与练习一”,了解新闻的五部分结构

明确:标题要醒目、凝练、简洁;导语是开头的第一句话或第一段,它扼要地揭示了新闻的核心内容。主体是对导语内容详细、进一步的扩展、阐释。背景是新闻发生的环境,它有时和结语隐含在主体中。

二、導读

(一)初读感知

1.基础性朗读:让3~4名潜力生依次朗读,全班共同纠正字词的读音,扫除阅读的障碍。

2.个性化朗读:引导学生在完成基础性朗读的前提下熟读课文。

3.情感化朗读:引导学生选读适合表达情感的语段,模仿新闻播音员的语气、语调,分组比一比,看哪一组能读出胜利的激情、喜悦的心情。

(二)厘清结构

1.找出导语部分,以导语中的几个关键词作为朗读的支点,指导学生充分地朗读。结合语境理解关键词“百万大军”“冲破”“横渡”“均是”等,并整合、提炼、概括导语的信息,进一步感受新闻精确而简洁的语言。

2.划分主体部分的层次,明确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最后写什么,探究各层之间是如何衔接的。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具体说说文本的结构层次,厘清主体部分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作者是如何安排这些内容的。

(三)深度研读

(这一环节借助PPT或黑板图解演示,用“渡江战役模拟战场态势图解”辅助阅读教学。将学生分成3个小组,分别代表3路大军,分别推选出3路大军的“总指挥”,让他们利用文本材料到黑板上绘制、展示渡江战役的模拟图解,在与同学、老师的对话交流中,朗读课文、了解写法、感受盛况、理解用词)

1.各组通过默读研讨,由三名“总指挥”分别在黑板上标出三路大军渡江战役的范围、时间、部队人数、结果等,将文本信息转化成直观的图解形式。

2.为激活学生的阅读兴趣,通过“将”教“兵”的形式,分别由3名“指挥官”或本组推选代表,以新闻播报的形式朗读写本路大军的进展和战况的文字,力求读出兴奋、喜悦的心情。

3.师生围绕下列话题展开互动对话:

(1)理解用词的准确性。①理解“突破、渡至、占领、扩展、歼灭、击溃、控制、封锁、切断”等动词的准确严密、干脆有力,并尝试有感情地背诵“我已歼灭及击溃……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部分。同时,在阅读中比较“突破、渡至”与“越过、到达”在含义上的差异。(从战果的角度理解这些动词的力度效果)②理解“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中“不料”的感情色彩,以此为例引导学生学会推敲词语,准确用词、恰当表达。(从情感的角度理解副词的讽刺效果)

(2)主体部分的三个层次在详略上是如何安排的?为什么这样安排?

设计意图:意在引导学生注意材料的取舍与详略。第一个层次略写;第二个层次分析原因,详写;第三个层次讲战果和意义,也是详写。学生明确这篇新闻的详略设置,懂得如何做到详略得当。

(3)这三个层次的内容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设计意图:旨在让学生理解先叙后议的写法,明确穿插议论在新闻中的特殊效果。

(四)节外生枝

1.想象画面:这篇新闻播出后,蒋军官兵与我军前线将士同时听了这则新闻,他们分别会有什么反应?

设计意图:引领学生想象我军及敌人在听到新华社播报的这篇新闻后,在心理、神态、动作、语言等方面的表现;并形象地描绘百万大军听到播报后奋勇杀敌、蒋军官兵落荒而逃的情形。要求尽可能使用一些动词、形容词、副词营造画面感、表达自豪感。

2.明确这篇新闻的宣传效果:瓦解敌人士气、鼓舞我军斗志。

(五)归纳新闻的特点

围绕“篇幅的长短”“发布的时间”“内容的准确性”三个指向,结合文本的结构和内容,师生共同归纳新闻的特点:简明性、时效性、真实性。

三、作业

结合生活实际,写一篇150字消息。

要求:

1.符合新闻的文体特点和结构要求。

2.写新近发生的有意义的事。学校、社会上的都行,但不允许是电视、报刊、网络自媒体等发布过的新闻。

【案例评析】(江苏省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心 严华银)

本节课有四个亮点。一是课堂讲授精当。精当的讲授应是原生态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生对新闻的文体特点、结构要求了解不多,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文本之前,借助课文后随附的“研讨与练习一”的信息,讲解了新闻的结构,这对学生厘清文本的层次、了解各部分内容很有帮助。事实上,部编版语文教材每一篇课文后随附的“研讨与练习”的前1~2题的题干信息几乎都带有很强的阅读指向性,教师在学生阅读文本前需要适当地给予提示,引领学生理解。

二是教学梯度清晰。清晰的教学梯度表现在符合学习规律的阅读教学过程的指导上。从基础性朗读、解决字词开始,这里是让潜力生来读,他们是能够完成这样简单的学习任务的;其次是学生的个性化朗读,目的是读熟、读透;接着是对局部语句的情感化朗读,一般的学生都能够做得到;最后才是厘清结构、划分层次并逐步向纵深阅读。特别是在“深度研读”这一环节,让学生说出三路大军的人数、渡江的范围、战况等并不难,要让他转化成“战役态势图解”的形式则稍有难度,但这也能够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来完成,而用图解辅助深度阅读则是难度较大的教学层级,需要教师正确的导向性引领才能完成这个较为复杂的阅读过程。

三是教学形式富有新意。用绘制、还原“战役态势图解”的形式引领阅读教学,对教学这样一篇军事题材的新闻来说很有针对性和创新性。这里用三路大军“指挥员”分别借助“图解”带领学生学习相应的课文,这种“将统兵”“兵教兵”的学习形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其间教师只是以“军事观察员”的身份参与其中的活动,适时地引领对话的方向。这里的“争当优秀指挥员”“争当新闻播报员”的动手、动脑、动口等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激活了学生的阅读欲望和情感表现力。

四是注重学生的思维再生。本节课,教师并不是完全囿于文本的写法及新闻的知识点的传授,而是设计了一个“节外生枝”的教学环节,这便开拓了学生创新思维的空间。教师让学生想象这篇新闻播出后前线的蒋军官兵、我军将士的不同反应,引导学生借助合理的想象,从心理、神态、动作、语言等方面畅想当时战场上“一边倒”的场景,理解这篇新闻用动词、形容词等生动地描绘了我军奋勇杀敌、蒋军望风披靡的情景,达到了这则军事新闻的壮我士气、瓦解敵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注:本文系江苏省南京市十三五规划课题“基于文本细读的语文教学研究”(课题编号:L/2016/276)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余耀清(1966— ),江苏南京人,大学本科学历,江苏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语文课程教学论及教材教法研究;严华银(1962— ),江苏南京人,博士学历,江苏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江苏省首批教授级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语文课标制定和课程论研究。

(责编 秦越霞)

猜你喜欢

图解形式文本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小议过去进行时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搞定语法填空中的V—ing形式
图解十八届六中全会
发现“形式” 践行“形式”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图解天下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