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导学 能动交互 成功激励
2020-03-10黎有文
黎有文
【摘要】本文论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基于核心素养发展,采取“问题导学,能动交互,成功激励”的教学策略,针对传统教学中重知识教学、轻能力素养培养,重问题答案轻思维过程碰撞,重教师讲授轻学生讲演、提问和思辨能力培养的问题,提出“以问题解决为纽带,以学习交互为桥梁,以表扬激励为动力,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目的”的教学建议,构建“问题导学,能动交互”的教学流程。
【关键词】小学数学 问题导学 能动交互 成功激励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45-0038-03
我们先来看一段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圆的认识》教学片段实录:
师:同学们好,课前大家利用“导学单”进行了自学,请小组合作交流,说一说你发现的知识,问一问不明白的地方。(学生交流后)哪位同学上来讲一讲你发现的知识或遇到的难题?
生A:展示“导学单”并指着说,我发现圆的半径是相等的,直径也是相等的。
师:你是怎么发现的?能具体说说你的方法吗?
生A:我看画出的半径都一样长,所以我认为半径相等。
师:用眼睛看,感觉一样长就能确定一样长了吗?谁有不同的方法来证明?
生B:老师,我有办法(边说边拿出画好的图纸上讲台展示),我是用尺子测量画出的两条半径的长度,量得结果都是3.5厘米,所以说圆的半径都相等。
生C:老师,我不用量就知道它们相等(学生跑上讲台演示讲解),我是用圆规画圆的,像这样张开圆规,这两条腿之间的距离就是画出来的圆的半径,无论转到哪里两条腿之间的距离是固定的,说明圆的所有半径都是相等的。
生D:老师,我还有不同的方法(边说边拿着纸圆上讲台展示讲解),我是用对折的方法,先对折一次,得到一条直径,再对折一次,得到两条半径,对折的两边都是重合的,说明这两条半径相等。我还发现圆的一条直径就是两条半径。
生E:我对你说的“圆的一条直径就是两条半径”这个说法有疑问,比如说,像这样的两条半径(老师请该生在黑板上边画图边讲解),如果这两条半径不是通过圆心相对着的,你能说这两条半径是直径吗?所以我认为你应该这样说“圆的一条直径是由通过圆心并且相对着的两条半径组成的”。
生F:我认为你的补充说明很有道理,我还想补充的是,“更严格地说,‘圆的一条直径的长度等于两条半径的长度”。
生G:我认为还要加上在同一个圆里,圆的一条直径的长度才能等于两条半径的长度。
师:你为什么这样认为,能上来和大家讲讲吗?
生G:(拿着两个纸圆上来展示讲解)如果像这样大小不一样的两个圆,你能说这两个圆的半径相等吗?所以,我认为应该说,“在同一个圆或者大小相等的圆中,所有的半径都相等,所有的直径也相等”。
师:老师为你们细致入微的倾听意识、主动质疑问难的精神和大胆演示讲解的能力感到惊奇和高兴。
生H:我还发现……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学生从问题出发,自主利用“导学单”、学习图卡、学具、板书等讲解演示;认真倾听的学生从讲解演示过程的讲法、做法中的疑问或不足之处出发,主动追问疑难之处,主动提出不同的意见、做法,主动提出补充,主动进行总结、点评等。整个活动学生都积极主动参与,个性得到自主张扬,认知过程中隐藏的各种问题得到充分暴露,不同的思想方法得到交互碰撞,知识在不断地交流碰撞中得到厘清和强化,学生多方面的能力素养在主动参与中得到多样的历练和提升,经验也在开放自由的实践体验中得到自我积累和丰富,课堂成了学生自主能动交互的分享地和学问堂。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不单是知识由外向内的转移和传递,更是学习者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学习伙伴的帮助,人际关系的协作活动,对学生建构知识、发展能力、提升素养、磨砺品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本课题组提出了“以问题解决为纽带,以学习交互为桥梁,以表扬激励为动力,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目的”的教学策略,构建了以“核心素养为本”的“问题导学,能动交互”的教学方式,其操作流程简述如下:
一、课前:设疑导学,结伴交互
课前,执教教师围绕新旧知识的連结点、思想方法的联系点、重点内容及关键问题的探究点设置“问题导学单”,并在课前发给学生,由学生在课外自主学习和结伴交流。如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1.口算除法)”的问题导学单:
(一)问题导学(想一想、做一做、画一画)
问题1(3★):把6根小棒平均分给3人,每人分得几根?你能画图表示出平均分的过程吗?
问题2(5★):把1捆(10根捆起来)和2根小棒平均分给3人,每人分得几根?你能画图表示出平均分的过程吗?
(二)学问练讲(学一学、练一练、写一写、画一画、讲一讲)
自学第11~12页例题和习题,在课本做标注,把自学、练习中收获的知识、存在的疑问,用关键词和结构图表示。学完后,我主动与( )(家长或同伴)交流互讲了( )遍。
(三)赏识成功(同伴或家长对我的积极评价、建议或寄语): 。
通过课前导学活动,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知识提取能力、表达呈现能力、思考与提问能力、资源利用能力、合作交流能力等多种能力素养,为新问题的探究学习以及更广泛的合作交流提供了有效的资源和基础。
二、课中:析讲问议,能动交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