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儿自主性绘画活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020-03-10谭钰莉

广西教育·A版 2020年12期
关键词:问题幼儿对策

【摘要】本文针对幼儿自主性绘画活动存在绘画主体不明确、教师组织活动目的性太强、幼儿绘画能力差异大、缺乏表达机会等问题,论述对幼儿自主性绘画活动的指导方法,认为可以通过创设宽松的绘画环境、提供充足的活动材料和工具、确定创作的主题和目标、建构师幼共同评价的体系,激发幼儿自主绘画创作的兴趣。

【关键词】幼儿 自主性绘画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45-0016-03

儿童自主性绘画倡导儿童依据自己所思考的问题、意愿,自主选择绘画方式表现内心的想法,突出儿童的独立思考能力,强调绘画活动的创新性。由于幼儿绘画的发展与儿童心理发展同步,绘画不仅可以提升幼儿的愉悦感,更能增强幼儿学习课外知识的能力,拓宽幼儿的发散性思维,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实践操作能力。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应当摒弃偏重绘画技能技巧、压抑儿童创造性发展的模仿画,也要避免宣扬自由表现、无视儿童能力发展的美其名为“尊重儿童”的做法,而是重视教师在活动中的引导作用,指导儿童进行自主创新绘画。以下,笔者基于当前幼儿自主性绘画活动存在的问题,探析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幼儿自主性绘画活动存在的问题

(一)绘画创作主体不明确

绘画是儿童表达主观情感的一种精神寄托方式,表现自己对美的认识以及创造美的决心,美的表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有环境美、欣赏美、表达美、传递美等,教师应当引导儿童通过绘画体验从中收获乐趣。然而,很多幼儿园老师过度关注幼儿绘画任务的完成情况,忽略幼儿在绘画过程的主体地位。如在绘画环境创设过程中,由于儿童处于低龄阶段,缺乏主观自我意识,教师往往根据自己的想法为幼儿创设绘画环境,试图通过颜色、夸张的图案等刺激儿童的感官。从目前大多数园所的教学情况来看,教师引导幼儿“看”成为了观察环境的主要方式,而这种单一的视觉刺激环境创设,没有突出儿童绘画创作的主体地位,并不利于儿童长远的发展。

(二)幼儿绘画水平差异大

大班幼儿绘画水平差异较大,有些幼儿的画面以符号绘画为主,有的幼儿的作品只能够区分人物大小、性别、人物与事物之间的关系,有的幼儿画出画面整洁丰富,有的幼儿只会单一临摹填色。幼儿绘画能力存在差异,实际就是幼儿感知能力和空间认识能力强弱的表现。造成个体能力差异主要有先天素质、智力方面的因素,也有可能是环境和教育方式等方面的因素。同一个主题,幼儿呈现的作品差异较大,而认知层面、生活经验、社会性发展能力不同,以及教师指导水平的差异等,都有可能影响幼儿绘画能力的发展。

(三)幼儿绘画缺乏目的

自主性绘画活动应遵循“创造性原则”,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想法大胆作画。很多教师告诉幼儿绘画主题之后,总有幼儿会问:“老师,老师,要画什么?”也有幼儿不提问、不作画,或胡乱作画,或是临摹教师的作品,在临摹基础上添画一些其他物品。这样教学,幼儿没有太多自己的想法,仅当成一项任务来完成,不能激发幼儿创作的兴趣。有的时候,幼儿只是了解一些工具的用法,发展其中的一项技能,无法创作完整的作品,想要画什么都由教师确定表现形式和方法,先画什么、后画什么、怎么画、怎么粘、怎么剪,幼儿只需按照教师的要求来做,不需要过多思考。有的教师在组织绘画活动时目的性太强,不善于抓住教育契机,过分强调技能训练及范画的作用。

(四)幼儿缺乏表达的机会

天真烂漫是儿童的天性,简单的儿童创作画直观地反映儿童的内心世界,但现实生活中,不少成年人无法完全理解儿童眼中的美好事物,他们在鉴赏儿童的绘画作品时,往往结合自身的经验去评价,直接告诉幼儿答案,没有给予幼儿想象创造和沟通表达的机会,致使幼儿缺乏探索表达的体验。很多教师严格依照备课内容推进教学,不愿意给予孩子表达想法的机会。比如在教幼儿画动物时,教师只注重动物的线条画法,忽视了幼儿对动物的直观感受,单纯地询问幼儿“是否喜欢这个小动物,为什么喜欢”等,这类问题过于大众化没有针对性。在一次绘画活动中,幼儿想画跳出水面的鱼,教师却要求幼儿画在水里游来游去的鱼,其关注点在于作品的完成情况,忽略了幼儿在活动过程的情感体验。

(五)评价缺乏多元性

教師对幼儿作品的评价过于大众化,如“画得不符合标准”“线条不够顺畅”等,这样的评价使幼儿产生听觉疲劳,降低了学习兴趣。针对绘画作品不完美的幼儿,教师或是置之不理,或是批评责备,这阻碍了幼儿想象思维的发展。教师对幼儿作品进行单一性评价,缺乏多元性,对幼儿的兴趣和行为缺乏理解和判断能力,以致打击或扼制了幼儿的创造性,这也是目前幼儿绘画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

二、解决幼儿自主性绘画活动问题的对策

(一)创设宽松的绘画环境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提出:提高孩子欣赏美、创造美道德的最有效途径,就是给孩子创造良好的绘画环境,提高孩子的认知能力。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结合自身体验去感知,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是最直接的、记忆是最牢固的,所获得的生活感受是最深刻、细致的。在幼儿园绘画教学中,教师应当创设宽松的绘画环境,组织幼儿开展户外拓展活动,让幼儿多接触自然、观察周围的人、事、物。春天时,教师带领幼儿去森林学校深入体验,幼儿随后创作出各不相同的表现森林学校春天的画面,有“大树爷爷”“小草钻出地面”“柳枝随风摆动”等极具动感的画面;秋天时,教师带领幼儿拾落叶,幼儿观察落叶的颜色,观察树叶飘落的柔美感,再引导幼儿将生活中看到的、感受到的事物画下来,并把幼儿创作的画面编辑成自制绘本《秋天的故事》,幼儿从中发现美、鉴赏美,加强对色彩的自主性感悟与学习。可见,适宜的绘画环境创设,可以让幼儿在学习中保持轻松感,加强绘画过程的体验感,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二)提供活动材料和工具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诺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丰富的活动材料、工具能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幼儿自主性活动的发挥。《指南》在艺术领域“表现与创造”分领域的目标中,要求5~6岁的幼儿“能用多种工具、材料或不同的表现手法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象”。没有丰富多样的材料支持,要让儿童进行自主创新绘画难免存在一定的困难。在大班自主性绘画活动的指导教学中,教师可以提供生活中容易获取的材料,如笔、油畫棒、颜料、剪刀、布条、毛线、纽扣、糨糊、彩泥、绳子、棉签、树叶、树枝、小纸盒、石头、贝壳、鸡蛋壳等。笔者引导幼儿尝试使用各种工具进行创作,如瓶盖、刷子、各种器具,还可以是自己的手指、手掌等。在组织主题活动“我的笑脸”时,笔者在活动前请幼儿从家里带着圆形、长条形的材料来幼儿园,让幼儿到校园中寻找自己需要的材料,创作笑脸作品。有了丰富的材料,幼儿的自主性绘画作品不再千篇一律,作品画面更加丰富、更有创意。

(三)确定创作主题及目标

绘画创作为儿童发展发散性思维提供内核。在幼儿园里,自主性绘画主题活动的开展是儿童发展想象力思维的重要途径。大班幼儿在知识和经验方面渐渐丰富起来,他们的具象思维逐渐向抽象思维转变,而主题活动的开展又成为他们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源泉。比如“有电真好”的主题活动中,基于“电”的概念和主题发挥幼儿想象力的目标,幼儿创造了水力发电站、电力发电站、风力发电站、核能发电站,以及夜晚灯光下的城市街景、闪电的威力、电力大超人、风电世界等作品。有了创作主题,教师还要设定教学目标,幼儿各年龄段的绘画技能目标可以设置如下。

1. 3~4岁小班:学会使用基础绘画工具,比如铅笔、橡皮、蜡笔、水彩笔等;掌握最基础的绘画技巧,能利用绘画工具进行基础线条规划,包括线条的方向、疏密程度等;学会用圆形、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简单的图形表现物体的特征。

2. 4~5岁中班:掌握基础图形组合方法,绘画中开始重视事物本身的线条特征;能对颜色产生新的认知,对所画物体进行正确上色。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围绕主题安排画面,表现物体的上下、左右位置,能运用剪贴团、捏、画、撕等方式进行创作。

3. 5~6岁大班:除了对事物的静态观察,这个年龄段的幼儿能够想象出物体是什么样子,能够发挥想象力、灵活地运用绘画方式,并具有一定的画面布局意识,将自己所要表达的内容进行情节安排;要培养幼儿对色彩的敏感性,能够根据画面的需求恰当运用各种色彩表达自己的情感,并学习各种颜色的组合,注意画面的深浅、冷暖关系。

如果幼儿不具备一定的技能技巧,他们在进行绘画创作时就难以呈现自己想象中的事物。因此,教师在自主性绘画教学中也要关注幼儿绘画技能的提升。幼儿只有明确了一定的绘画技能目标,才能发展创造想象力,增强绘画自信心,培养幼儿与同伴学习协作的能力。

(四)激发幼儿大胆表达

幼儿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作品,将线条表现的内容用语言表达出来,不仅发展了表达能力,还能及时发现作品存在的不足,还能让家长、教师直观地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而不单单关注幼儿的基本画功。由于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在内容表达和口头阐述能力方面有所差别,教师应注意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如大班幼儿能够围绕绘画主题,经过想象加工讲述自己心中的故事,进入了把握绘画主题进行语意转换的阶段。

(五)建构师幼评价体系

教师对幼儿作品的评价,往往直接影响幼儿参与美术活动的积极性,影响幼儿对美术作品的态度及对美的鉴赏能力。教师要理解幼儿,不断完善评价体系,从幼儿角度去欣赏画作,不必追求作品的完美,只需关注图画是孩子的情感表达;学会赞赏幼儿的点滴创造,并提供机会让幼儿进行自评、互评,提高幼儿的评价能力;及时肯定幼儿的进步,使幼儿得到满足、受到激励。而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幼儿绘画速度不同,教师在时间上常常无法集中评价,导致每次活动有头无尾。殊不知,这会对幼儿的心灵造成一定伤害。幼儿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他们努力完成作品都希望教师看几眼,得到几句夸奖,因此教师在评价幼儿的美术作品时要尊重幼儿,善于发现作品中的童心童趣,应不吝啬一字半句,及时给予幼儿表扬和鼓励,还可以在教室的语言区或美工区展示幼儿的作品,让幼儿有机会与教师、同伴分享自己的作品。

在我园近三年的幼儿自主性绘画指导实践中,幼儿不断地从绘画中感受美和表现美:他们在勾勒线条、画面时,发展了手眼协调能力;在讲述自己的想法时发展了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应遵循幼儿年龄的发展阶段,给予幼儿足够的空间去想象和创作,坚持开展自主性绘画活动,让幼儿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用富有创造力的大脑和灵巧的双手去描绘五彩缤纷的世界。

【参考文献】

[1]福禄贝尔.人的教育[M].孙祖复,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2]王小英,蔡珂馨.国内外幼儿教育改革动态与趋势[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张明英.学前儿童社会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出版社,2007

[4]李文馥.儿童自主性绘画指导[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2011

[5]王萍.幼儿教师教研活动及写作指导[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

[6]陈慧军,张肖芹.幼儿园环境设计与指导[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7]霍力岩.学前教育评价[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8]唐淑.中国学前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

[9]陈鹤琴.对儿童绘画的研究与主张[J].幼儿教育,1986(12)

作者简介:谭钰莉(1989— ),女,壮族,百色靖西市人,大学本科学历,二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学前教育。

(责编 杨 春)

猜你喜欢

问题幼儿对策
从“要遵守”到“我来管”——大班幼儿的自我管理初探
诊错因 知对策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如何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让幼儿的每一天充满阳光——论幼儿自信心的建立和培养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