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全媒体时代时政新闻报道创新途径
2020-03-10莫玉琼
莫玉琼
摘 要:在分析时政新闻报道定义和发展的基础上,结合自身从事时政新闻报道的经验,多角度分析了当前时政新闻报道面临的挑战,并有针对性地探讨了提升时政新闻报道传播力的有效途径,希望对全面提升时政新闻报道水平有所帮助。
关键词:时政新闻报道;全媒体;报道创新;传播力
1时政新闻报道定义和发展现状
时政新闻主要是表现国家当前的国内生活以及国家关系所涉及到的方针政策、活动举措等内容,这是关系到党和国家舆论引导的重要内容,也有助于广大观众了解国内外的重大时事政治的发展情况。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随着媒体传播的多元化发展情况,大众往往对于信息需求内容有着更高的要求。新媒体在这样的背景下,具有比传统媒体在内容以及形式方面的优势,能更加满足大众的多元化实际需求。在新媒体的时代背景下,改变了传统媒体和大众的单项传播的关系,这对于时政报道的党报媒体往往有着更大的影响。
所以,结合当前时代发展的特点来看,时政新闻依然具有不可动摇的权威性,但其直线转播方式也造成了其自身的不足之处。在今后的时政新闻报道中则应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结合大众的实际需求出发,积极转变传统意义上的话语体系和生产方式,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时政新闻的传播。
2当前时政新闻报道面临的挑战
2.1思维僵化,报道创新难
当前,在进行时政新闻的报道中依然难以摆脱传统的思维框架模式,存在着大量的空话、套话,而忽视大众所关心的新闻事实,存在着民众关注的热点新闻一笔带过甚至压根不报道的情况。这样则会容易造成大众的逆反心理,认为时政报道不切实际而对于大众生活没有丝毫影响,这样自然会丧失观看时政新闻的兴趣。
2.2受众对时政新闻关注度日趋下降
在传统的传播媒介中,部分从业者从没有能认识到时政新闻的真正意义上的内涵所在,尽管积极采用的融媒体的发展模式,但依然难以改变大部分内容都是集中于宣传党委和政府的活动的情况,忽视了选择大众相关的民生实事内容。另外,部分时政新闻的语言单一、内容乏味,无法激发读者的兴趣,造成对其的关注度一落千丈的情况。
2.3时政新闻内容过于单一
在新闻传播的竞争中,存在着内容是第一生产力的理念,这也是激发观众阅读兴趣的重要方面。在进行时政新闻报道的过程中,存在着“作者懒得写,读者懒得读”的怪问题,部分记者由于害怕出错,绝大部分都是照搬会议内容,造成报道内容过于单一和乏味。另外,同质化问题严重也影响着时政新闻报道的创新发展,特别是表现为地方性的市政新闻的深度、广度方面存在着严重不足。所以,时政新闻报道则是党媒的核心,则应更好地迎合新时代的发展要求,积极探索符合内容生产的创新发展的道路。
3提升时政新闻报道传播力的途径
3.1更新发展理念,发挥新媒体优势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传统媒体则是充分利用好时代发展的优势,借助于新媒体的特点,实践良好的协同发展以及优势互补。在开展时政新闻报道的过程中,通过发挥好网络生态环境的优势,进一步保障新闻传播力的提升。所以,新闻媒体单位则在充分重视融合发展的理念下,全方位提升管理水平,特别是加强意识形态责任制的基础上,重视媒体融合发展对于时政新闻报道的积极性作用。
比如,在融媒体发展的背景下,日报结合省党政代表团考察的新闻报道为例进行说明。结合严肃的时政报道的特点,可以通过新闻客户端、先锋网、微博账号、官方微信公众号等形式,符合时代发展特点的“短”“新”“微”“快”的传播方式,能积极倡导并推出了“苏行记”“鲁行记”“沪行记”等系列化的融媒体作品,能通过大量丰富的图片、视频、音频等资料,能将传统的严肃化的考察活动变得更加贴近百姓生活,激发大众的阅读兴趣。通过这种与时俱进的新闻报道方式的转变,能明显的全方位提升时政新闻的传播力以及影响力,更好提升媒体的竞争力。
3.2从大众角度出发让报道更“接地气”
当前的时政新闻栏目大都是集中于时事政治的相关内容,关注大众生活的软新闻则比较欠缺,这也是进行时政新闻报道创新发展的有效突破口。結合相关的融媒体集团发展来看,可以在实际的时政栏目中加大相应的软新闻内容的比重,这样能更好地全方位保障新闻报道更加接地气,也能进一步贴近大众的生活。通过相应的调研为主的时政新闻稿,能进一步丰富栏目内容,有效反映出相应的调研活动的目的。特别是通过选择大众感兴趣的调研相关内容,能有效结合本地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可以实现硬新闻的软化处理,保障读者在阅读中在轻松的氛围中获得相应的信息内容,实现读者在阅读中进一步增强认同感,有效拉近和大众的心理距离。
为了保障时政新闻的接地气的要求,则应重视相应的可读性内容,充分实现表达方面的通俗易懂,尽可能选择接地气的语言,多用单句、短句,尽量不用复杂结构句式。通过平易近人、清晰明了的报道,保障让时政新闻更好地融入到大众的生活中,还能起到相应的引领思想的作用,更好地服务于人民。
3.3提升受众参与度和互动交流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为了摆脱传统媒体的单一化的流动方式,则应要求当前的时政新闻传播模式符合大众的实际需求,能立足于大众的所思所想,全方位保障实现读者的参与程度,力求获得良好的互动体验,不断提升时政新闻的活力。在具体的国庆节、全国“两会”、省“两会”的重大新闻事件报道的过程中,则应积极采用直播、H5等形式,多方面来提升与读者互动性,这样才能不断激活新闻报道的活力。互动环节中,应多多关注大众息息相关的话题,并鼓励大众参与讨论以及评论,从而构建良好的互动氛围,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新闻媒体的传播效果。
4结语
综上所述,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时政新闻传播一定要充分利用好5G通信技术、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的信息化技术,全方位推动融合媒体的发展,重视相应的各种类型的传播形式和渠道的拓展,从大众的实际需求出发来实现时政新闻报道的创新发展,更好地展示出施政新闻的影响力、引导力以及传播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金昌波.融媒体时代时政新闻报道创新研究[J].中国报业,2020(17):78-79.
[2]郭静.地方电视台时政新闻报道创新探析[J].中国报业,2018(14):69-70.
[3]李乐.河南电视台时政新闻报道创新研究[J].今传媒,2017(06):141-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