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审美与生活的包容性联结

2020-03-10冯麒如

参花(下) 2020年2期
关键词:大众文化话语权大众

摘要:“审美的日常生活化”与“日常生活審美化”本质上是在讨论“审美”与“生活”的关系。生活是艺术的根本与灵感启发来源,艺术通过高度的精炼总结以及形式发挥将生活艺术化呈现。在二者密不可分的联结下,如何保持独立性并互相兼容地促进也就成了值得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审美的日常生活化 日常生活审美化审美话语权 大众文化

一、开放格局中的审美话语权归属

随着人民生活条件逐渐改善,“审美”这一传统的学术概念也走进民间。“日常生活审美化”最早由英国诺丁汉特伦特大学教授迈克·费瑟斯通提出,指的是审美活动超出纯艺术、文学等一系列“高阶”范围,渗透到普通大众的日常生活中的一种文化现象,这背后隐含的一层意义便是审美话语权的转移——“美”到底由哪一方来定义。在同等社会文化范围下,如今的大众较比以往有更多更深层次的参与权。这得益于大众传媒的发展和网络信息的传播,由此“审美”与“生活”的关系逐渐大众化。但“生活中的美”与“艺术中的美”仿佛被对立起来,我们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艺术与设计被质疑甚至攻击。近期,一个“乡村走秀”节目在网络上赢得了大量关注与赞赏,多家外国权威媒体争相报道,并赞叹他的设计审美与形式创新。以传统的艺术审美标准来看,这个“乡村走秀”节目是难登大雅之堂的,但在舆论评判中则以压倒性优势获得平民大众的支持。这一现象很难说大众关注的是其“创新能力”还是其“审美意识”,但最终的观点体现都指向了“美”。

“大众文艺的娱乐性功能决定了它的消遣性,我们无法也不能要求所有的艺术样式和所有的观念。”① 大众文化的崛起向传统精英文化发出挑战,这早在达达主义、历史先锋派以及超现实主义运动的“戏谑艺术”中就有所体现。大众文化反感将“审美”束之高阁,要求“审美的日常生活化”,要向实际人生靠拢。审美的价值也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被具体了,精神逐渐向物质依附,“审美”走进茶米油盐的生活。可以说“审美话语权”的归属被分散到个人感性中来,在学术与高端层面呈现一定程度的剥离。“审美话语权”的归属在改变,“审美”与“生活”的联结也越发紧密。

二、传统审美范围与大众文化的冲突

“审美”一词早已走向大众生活,我们讲“培养学生审美意识”,个人修养方面讲求“提高个人审美标准”,批评某种物质或精神文化现象又讲“不符合审美”等。大众文化中的“审美”往往指的是“分辨与赏析美的能力”,范围变得与生活一样广阔。以网络短视频为代表的“模仿风”火爆,这个范围就模糊了,这种“模仿”是否也可以归结为“审美的日常生活化”?虽然这种泛滥的模式化行为屡遭批评,但依然红火发展,影响到社会的方方面面。“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生活被认为不能进行审美的对象和领域(例如丑,荒诞等),现在几乎全部变成了审美对象而进入了审美领域。”②有学者称,这是消费主义与享乐主义泛化带来的危机,不仅模糊了“审美”与“认同”两种概念,也在重构新的审美范围。

越来越多的人以“审丑”批判当下文化审美的偏差,“丑就是不成功的表现。”③言外之意即不该出现的低俗进入了审美领域。这背后正是大众文化对于感官刺激的需求,快速地转移注意力,有效地排解苦闷和忧郁。

大众文化立足于现实生活,尤其受到物质生活影响。有关审美的讨论放在生活范围才更有讨论意义。“审美的日常生活化”将审美拉近生活,生活行为包容了审美行为,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三、关于“仪式感”的讨论

“仪式感”在自媒体行业的崛起是近几年来“审美的日常生活化”与“日常生活审美化”最突出也最为具体的表现。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追求暂时脱离现实物质的审美感受,比如年轻男性追捧潮流球鞋,即使不打篮球也必须拥有一双,以显示其个性。“仪式感”诱惑人们在一定范围内超出实际生活水平适当高消费,以满足自己的“审美”欲。在“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指导下,越来越多的人将“审美生活”提上日程,尽可能地使自己参与到“审美生活”中来,以“仪式感”为标榜,满足自己“美”的享受。

“审美的日常生活化”与“日常生活审美化”是相辅相成的指向性关系,体现了审美与生活的包容性联结,不存在某一方导致了另一方的问题。二者皆为大众文化发展与民众文化素质提高的结果,是人们精神生活积极蓬勃发展的体现。“审美的日常生活化”与“日常生活审美化”是同时发生运动的,二者互为条件且密不可分,是一套有机的运转体系。

生活发展出审美,审美同时指导生活,互相包容联系,共同指导个人与社会价值观的转变与发展。

注释:

①孟繁华:《众神的狂欢——当代中国的文化冲突问题》,今日中国出版社,1997年版,第170页。

②夏之放:《转型期的当代审美文化》,作家出版社,1996年版,第56页。

③克罗齐:《美学原理·美学纲要》,外国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89页。

(作者简介:冯麒如,女,本科,沈阳师范大学,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责任编辑 刘月娇)

猜你喜欢

大众文化话语权大众
大众偶像
话语权是一种暴力
浅谈对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几点思考
一汽-大众ID.6CROZZ
上汽大众ID.3
北大教授力挺《创造101》:大众文化不是草履虫
浅析“大众文化”
陈年凡客创始人
争衡·重塑·掌控
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