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式演进与经验启示
2020-03-09梁钦蒲清平肖国芳
梁钦 蒲清平 肖国芳
摘 要:新媒体历经Web1.0门户时代、Web2.0社交时代以及Web3.0融媒体时代的发展三阶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随着新媒体的演进也历经“观网”“交网”“导网”三个阶段,呈现出从“信息工具”到“生活方式”、从“微型载体”到“媒体矩阵”、从“或然素养”到“全面加持”、从“初步探索”到“主导治理”的演进特征。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历程启示我们要守正与创新相统一,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顶层设计、切实提升大学生文明上网用网素质素养、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水平以及涵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生态环境。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演进轨迹;演进特征;经验启示
DOI:10.15938/j.cnki.iper.2020.06.031
中图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20)06-0147-05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在哪儿,宣传思想工作的重点就在哪儿,网络空间已经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新空间,那就也应该成为我们党凝聚共识的新空间。”[1]近三十年来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深刻影响和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基于互联网的新媒体技术也快速发展,经历了Web1.0门户时代、Web2.0社交时代以及Web3.0融媒体时代三个重要历程,新媒体赋权大学生,成为影响大学生思想行为的“重要變量”,新媒体也赋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大增量”。研究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演进轨迹与演进特征,对于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守正创新具有重要价值,对于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在改进中加强可以提供经验启示。
一、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演进轨迹
新媒体历经Web1.0的门户时代、Web2.0的社交时代到Web3.0的融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随着新媒体的演进也历经“观网”“交网”“导网”的三个阶段。
1.观网:“好奇新鲜”和“相距甚远”的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1994-2003)
“Web1.0”时代始于1994年,主要特征是基于内容为核心建构,以信息的单向传输为主使用静态HTML页面发布信息。网络作为信息的载体,打破了传统纸媒传播方式的束缚和边界,在网络上可以看到闻所未闻的新资讯、新事物。大学生满怀强烈的“好奇心”拥抱网络,通过网络打开新视野、了解新事物、获取新知识。由于“80%以上的网上信息和95%以上的服务信息是由美国提供的,网络信息传播的不平等现象极易造成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严重冲击。”[2]西方的一些敌对势力利用其先进的信息技术优势不断侵蚀大学生思想,不法分子利用网络大肆散播色情图片、暴力影片等不良信息,缺乏自制力和社会经验的大学生极易受到网络负面影响的浸染,这一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关注到网络对大学生的深刻影响,尝试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网站。1998年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党课学习小组建立的班级网上共产主义理论学习主页,被认为是运用新媒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试水”,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网络”的第一步。[3]这一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载体以门户网站和下属的论坛为主。总体而言,相对大学生面对网络的“好奇新鲜”“蜂拥而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总体反应较慢,感觉“相距甚远”。面对网络对大学生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冲击既缺乏应对之经验,也总体缺乏必要之素养。“Web1.0”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总体上处于一种缺乏足够准备的“观望”心态和“观网”阶段。
2.交网:“混乱失序”和“积极参与”的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2004-2010)
2004年中国网络媒体进入了“Web2.0”时代,基于“内容和社交”模式构建,网上内容已不再由专业网站单独发布,生产主体逐渐扩展到个人,用户从之前的“被动接受者”变成了“主动生产者”。伴随着3G网络的发展以及互联网与移动终端的相互结合,信息传递过程呈现出即时性、交互性、社交化的显著特征。“Web2.0”技术使得信息发布的门槛极大降低,突出的即时性特点使得任何敏感的负面消息都可以通过网络迅速传递,一些网络大V为博取眼球,逾越道德和法律底线,编造杜撰各种攻击主流意识形态的段子、短文;网络赋权之下“人人都是麦克风、个个都是生产者”,让大学生也加入信息的生产单元,一些大学生被错误的思潮和观点所蛊惑欺骗,在网络空间借助良好的互动性开展网络攻击、谩骂论争甚至政治动员;“Web2.0”极佳的社交属性又迅速地把大学生学习、生活、娱乐、游戏等黏合在一起组队狂欢。网络空间一度被错误的思潮所左右、非主流意识形态言论所占领、违法乱纪的行为所充斥,在“Web2.0”时代的网络似乎陷入“混乱失序”的境地,部分大学生的言行也游离在道德和法律的边缘。面对网络的“动物凶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开始逐渐重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2006年“中国大学生在线”网站推出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主题的博客平台“思政博客”,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便捷的自媒体平台。2007年易班开始试点建设,并于2010年成为上海最大的高校网络互动社区。[4]教育工作者开始主动利用大学生在线、易班、QQ、微博、人人网等平台和社交媒体与大学生“交网”“交往”,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变化、加强人生引导、思想疏导、行为训导、就业指导、心理辅导,逐渐构建网络思想教育体系,使教育模式从教师单方面的传授变为师生交互式的思想教育模式。
3.导网:“强化治理”和“主动主导”的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2012-至今)
随着大数据、互联网以及云计算的普及和应用,手持个人终端成为现代生活的必需品。2012年,手机网民规模超越使用台式电脑接入互联网的网民,“全民手机时代”从此开启。[5]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Web3.0”一道迈入基于内容、社会以及服务模式构建的融媒体时代。随着5G时代的到来,在算法推荐的助力下,以短视频、直播平台等新媒体成为影响大学生的新力量,移动化、圈层化的“Web3.0”融媒体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新空间”。新媒体不仅仅是一个平台,它已经渗入了大学生的学习交流与思维方式,成为了新的生活方式。2012年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唱响网上主旋律。加强网络社会管理,推进网络依法规范有序运行。”[6]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网络空间治理,明确指出不能让互联网成为“法外之地”“舆论飞地”,并坚持“导向为魂、移动为先、内容为王、创新为要”,加大了对网络空间的治理,“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7]广大思想政治工作者依托新媒体的力量,借助微信、微博、QQ、抖音、学习强国等将教育内容全方位渗透到大学生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同时也催生了大连海事大学曲建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徐川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领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动占领网络空间并主导网络舆论导向和价值引领,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步入“强化治理”和“主动主导”阶段。
二、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演进特征
伴随着新媒体的发展演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出从“信息工具”到“生活方式”、从“微型载体”到“媒体矩阵”、从“或然素养”到“全面加持”、从“初步探索”到“主导治理”的演进特征。
1.從“信息工具”到“生活方式”,全面融入到大学生思想行为
“Web1.0”门户时代的传播模式是以内容为核心建构,“Web2.0”进行了社交的叠加,“Web3.0”融媒体时代则包含了内容、社会以及服务这三大领域。新媒体平台从最初的信息工具,演变为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全方位地影响着新时代青年的内在思想和外部行为。一是信息咨询的平台。从Web1.0时代开始,新媒体就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在当下信息时代,新媒体所具有的信息生产能力已经超过一切传统的信息载体,内容广泛而多元,但是充斥网络空间的各类信息可谓泥沙俱下、良莠不齐,如何筛选、应对和处理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已经成为大学生需要面对的现实问题。二是交流互动的社区。Web2.0时代社区媒体的发展使得大学生不仅是信息的消费者和使用者,同时也成为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但是由于大学生的认知水平、思维能力、社会阅历等方面因素的限制,不仅常被错误虚假的信息所误导,还时常扮演生产和散布网络谣言的角色。部分大学生沉迷于网络虚拟世界,在网络上社交、娱乐,甚至发展成网络成瘾,无法正常融入现实世界当中。三是生活服务的方式。“微信是一个生活方式”这句微信的口号来形容“Web3.0”融媒体时代的特征最为合适。新媒体全方位影响着当代学生的“衣食住行”,使每一位用户沉浸到互联网之中,实现了“媒体即生活”的状态。但于此同时,校园贷等问题也逐渐凸显,网络安全也提上了议程。
2.从“微型载体”到“媒体矩阵”,全方位影响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从Web1.0时代到Web3.0时代,从过去的单媒体、定时发布、单向关系,到如今的融合媒体、全时发布、共动关系,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媒体形态随着新媒体本身的形态演变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形成了网站类、社交类、视频类等新媒体平台的矩阵,全方位影响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是产生于Web1.0时代的网站类平台。包括思想理论网站、学生工作网站、生活信息网站等思想政治教育类网站是Web1.0时代就出现的网络载体,发展时间较长,加之信息来源度较广、内容涵盖面较全、与大学生学生生活息息相关,能够提供广大师生较为全面权威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特殊地位。二是来源于Web2.0时代的社交类平台。Web2.0时代的发展使得微博等社交平台被大众所熟知。社交媒体提供了海量的信息、多元化的价值取向、碰撞交锋的思想观念和宽松的话语氛围。大学生易于通过社交媒体交流观点、分享故事、表达诉求,社交平台为教育者及时了解大学生思想观念提供了便捷渠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三是肇始于Web3.0时代的视频类平台。此类新媒体运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时间并不长,但反响强烈。通过及时的视频传播,学生可以通过展示、表演自我而获得存在感、满足感,生动形象的声画传播也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更加直观、形象和饱满,高度符合图像化、生活化、感性化的大学生心理认知图式。
3.从“或然素养”到“全面加持”,全员赋能学生思政工作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8]Web1.0时代到Web3.0时代的升级换代对教育者的网络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一是从“线下”到“线上”改变了思想政治教育方式。“Web1.0”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将传统的内容“搬运”到网页上,此时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只是线下工作的一个补充。Web2.0时代则开启了以新媒体为媒介的人与人交流,“人”成了互联网的主体,线下思想政治教育和线下工作实现有机结合。“Web3.0”的典型特征是多对多的交互,其中包括人与人的多对多交互,以及人与机的多对多交互和多终端交互,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开始积极互动、分享甚至创造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和内容,线上和线下耦合,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现实问题相结合,实现了教育者的主导和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统一。二是从“言语”到“出镜”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颜值”。Web1.0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以文字为主,具体形式为红色网站中的Web页面和BBS中的网帖等,教育者主要在网络上进行“言语”引导。Web2.0时代,网络传播的载体开始从以文字为主的单媒体向文字、图片、音视频相结合的多媒体演变,教育者开始在网络上以图片等形式引导。Web3.0时代以来,思想政治工作者在短视频、直播等领域与大学生“面对面”实现“心连心”,“键対键”化解“硬碰硬”,大大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感染力,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广大思政工作者应用“直播”“网课”加强思想疏导和心理防疫,反响甚好。三是从“教育者”到“意见领袖”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言值”。Web1.0时代对教师的权威地位提出了挑战。通过互联网新媒体,同学们的信息源不再局限于课堂和书本,信息来源的多样性开始影响教师的主导地位,对于新媒体这个新鲜事物,大多数教育者处于观望状态。Web2.0时代随着高校日益重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加强网络思政人才队伍的建设,涌现出一批优秀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Web3.0融媒体时代的到来,一大批思政工作者强化媒介素养,提升运用网络的能力水平,在新媒体赋能之下,大大提升了舆论引导力、思想渗透力、话语引领力,一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领袖应运而生,在学生中唱响主旋律,形成新时代高校网络空间新形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代言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货人”。
4.从“初步探索”到“主导治理”,全天候考验着网络生态环境
新媒体的发展经历了从Web1.0门户时代到Web2.0社交时代,直至Web3.0融媒体时代的过程,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观也从“初步探索”演变为“主导治理”。一是Web1.0时代的初步探索期。互联网入驻中国伊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硬件设施、组织制度等建设都处于待完善中。网络在丰富师生生活、促进高校科研进步的同时,也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一定负面影响。此外,在互联网普及的最初阶段,高校师生们普遍缺乏网络素养。对此,党和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管控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二是Web2.0时代的主动关注期。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全面加强校园网的建设,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各高校日益重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加强网络思政人才队伍的建设,完善网络管理制度,深入分析网络思政的理论规律,着力提高高校新媒体思政工作的有效性,新媒体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入了主动关注期。三是Web3.0时代的主导治理期。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网络治理,净化舆论生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正能量,用主流意识形态占领网络主战场。在此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整合“报、台、网、微、端、屏”全媒体资源,强化阵地意识,加强价值引领,全面开展网络育人,网络空间生态明显改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明显提升,实效明显改善,新媒体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逐渐过渡到主流意识形态主导治理期。
三、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经验启示
随着三十年余年新媒体的时代演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也历经观望到参与、陌生到熟悉、放任到主导,管理到治理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有经验也有教训,需要在反思中前進,在启示中发展。
1.自治与自律相协调,吸纳大学生参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新媒体时代将“将媒介范围扩大到人类生存的整体大环境。”[9]娱乐、工作和生活边界消失,浸润其中的大学生获得网络赋权,他们获取信息、主张权利、表达思想的能力大大增加,仅仅把他们作为教育对象会让他们对思想政治工作产生排斥心理,吸纳大学生成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充分发挥他们的自治与自律作用,力求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一要吸纳大学生参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客体主体化,既可大大增加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可度,又可以增进他们的获得感,还可以显著壮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力量。二是提升大学生用网素养。大学生应当充分意识到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不同,学会进行线下和线上的角色转换,增强网络信息辨别的能力,既要提高网络信息的甄别检索能力,能够对复杂的网络信息进行高效的收集、过滤和整理,完善自身的知识架构;又要提高自我在网络信息收集过程中的专注度,不受无关信息的干扰和诱惑。三是养成良好的网络行为规范。网络不是法外之地,大学生们必须绷紧法律之弦,自觉遵守网络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时刻关注自我的网络言行,做到慎信、慎传,培养良好的网络行为规范,做新时代的好网民。
2.传统与新兴媒介相融合,优化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载体
媒介融合已经成为大势所趋,网站类、社交类、视频类平台等各类媒介都各具优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各用其长,不可偏废。加强和改进新媒体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一是要充实传统网站类平台内容。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思想类网站是师生了解时事、学习党的方针政策、提高政治素养的有效渠道。巩固思政类网站的建设,一方面需要加强领导,健全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另一方面需要发挥网站的自身功能,可以在重大节日针对学生感兴趣的热点问题开展丰富的线上主题教育,满足学生多方面的需求。二是充分发挥社交类平台的交互作用。教育者应该积极主动运用社交平台的交流讨论功能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例如学校官方微博等平台可以设置讨论环节,让师生就某个话题展开讨论和提出不同意见,将传统媒介的单向传播变为双向互动。三是吸纳视频类平台的直播优势。高校应该积极主动占领新型媒体阵地,充分利用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斗鱼、花椒等直播平台,以生活化、情感化、日常化、故事化的方式传播主流意识形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方略用师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传递给师生。[10]
3.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夯实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
在全媒体时代背景下,传统的线下和线上思想政治教育均需要与时俱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也必须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全面提升自身水平。一是用网络技术赋能提升队伍网络素养。一方面需要教育者学习掌握新媒体技术,在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方式上不断革新,增强网络素养;另外一方面,需要不断加强文字表达能力、同时需要注重个人的语言、仪表等方面的规范和端正,以适应融媒体时代的“出镜”之需。二是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创新教育方式。随着新媒体在人们生活中占据愈来愈重要的地位,教育者绝不能够割裂“线上”与“线下”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把握全媒体时代媒体传播方式和受众的新特点,运用全媒体技术和思维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传统的线下和线上思想政治教育均需与时俱进。” [11]三是积极培育网络思政的意见领袖。意见领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巨大,影响深远。高校应该在遵循媒体性原则、亲善原则、专业性原则、号召性等原则前提下有意识地组建、培育大学生意见领袖工作队伍,更好地引导新时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4.法治与德治相促进,涵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生态环境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网络生态环境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极为巨大,必须德法并重,持续涵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生态环境。一方面需要不断加强网络法治建设。通过国家出台的新媒体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互联网空间的综合治理。通过依法管网、治网、导网,促进网络空间日益清朗,为新媒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保驾护航。另一方面还需不断推进网络德治建设。遵循《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建设积极向上的网络内容,发展风清气正的网络文化,营造和谐良好的网络氛围,用科学有效管理体制维护好网络空间的道德秩序,凝聚起新时代网络空间的正能量合力。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18.
[2] 张再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5.
[3] 杨振斌、黄开胜.红色网站的发展和启示[J].高校理论战线,2000(10):35-37.
[4] 梁钦.大学生对人人网和易班使用的比较研究[J].现代交际,2005(2):95-96.
[5] 2012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情况[J].互联网天地,2013(8):85.
[6] 胡锦涛.胡锦涛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639.
[7] 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 更好完成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使命任务[N].人民日报,2018-08-23(1).
[8]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420.
[9] 李沁.沉浸媒介:重新定义媒介概念的内涵和外延[J].国际新闻界,2017(8):115-139.
[10] 周长群,刘坤雁.新媒体时代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创新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5):157-160.
[11] 梁钦. 自媒体对“0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8):94-96.
[责任编辑:庞 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