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思政观引领下的学生党员培养模式研究
2020-03-09李石张希坤
李石 张希坤
摘 要:新时代对育人工作提出新要求。在育人目标上,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在育人内容上,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在育人方式上,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这为高校学生党员培养工作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调研显示,当前部分高校学生党员的培养过程仍存在一些问题:入党动机较多元,且功利化入党现象依旧存在;考核监督机制较完善,但尚未实现全方位监督;教育培养过程较规范,但尚未实现全过程培养,示范引领作用不突出。因此,结合实际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从加强理论学习、强化党员管理、完善培训体系、健全考核机制、完善监督机制五个层面构建“五位一体”学生党员培养模式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新思政观;高校学生党员;培养模式
DOI:10.15938/j.cnki.iper.2020.06.026
中图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20)06-0123-05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党的建设、青年成长成才、思想政治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习近平多次深入高校同师生召开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了一系列新论断、新要求,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主线贯通、内容明确、逐步深入,为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前行路径。
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高校学生党员作为青年中的先进群体,是高校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者,发挥着重要的示范带动和榜样引领作用。因此,如何引导学生党员在党爱党、在党言党、在党为党,坚定“四个意识”,增强“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勇担民族复兴的大任是摆在高校面前亟待解决的重大实践问题。基于此,文章在新思政观的背景下,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对部分高校学生党员群体进行调查,分析了学生党员群体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问题产生的原因,在理论和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五位一体”大学生党员培养模式,旨在为高校党员学生的培养提供理论依据和管理经验。
一、以新思政观引领高校学生党员培养的必要性
新时代提出新要求。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严峻,亟待运用新思想新理念应对变化、迎接挑战。
1.“新思政观”的核心要义
文章所指的“新思政观”是以党的十八大以来,尤其是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之后,以习近平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核心观点,中共中央国务院围绕思想政治工作出台的文件为基本遵循;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内容,结合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个性特征所形成的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新理念新观点,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在育人目标上,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1];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培养社会发展、知识积累、文化传承、国家存续、制度运行所要求的人”[2],确保青年一代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第二,在育人內容上,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这是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的。习近平还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六个“下功夫”[3];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讲话中指出,“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4]。第三,在育人方式上,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这是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的。此外,还提出要“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单点着力、统一发力”;“沿用好办法,改进老办法,探索新办法”;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使工作活起来”;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
2.“新思政观”引领高校学生党员培养的重要价值
新思政观的引领推动了高校党员培养模式的规范。通过新思政观规范学生党员的发展不仅可以引领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而且对于青年学生积极投身于国家建设和民族复兴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大学生群体的思想特点和成长环境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要想做好大学生党员的教育引领工作,则需要构建符合当代大学生党员的教育培养模式,打造“学习、培养、管理、考核、监督”相结合的“五位一体”模式,以此充分调动大学生党员发挥其先锋模范作用,让大学生党员群体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理论水平等真正走在广大青年学生的前面,以实际行动带领广大青年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二、高校学生党员群体的培养现状及原因分析
近年来,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通过各方面坚持不懈的努力,高校的学生党员培养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创造了许多成功的做法,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呈现出向上向好的态势,但同时也暴露出学生党员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为进一步明确学生党员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为构建新思政观引领下的学生党员培养模式提供数据支撑,文章结合“新思政观”的育人目标、育人内容、育人方式的具体要求,随机抽取高校党员学生开展了不记名网络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053份。问卷内容涉及基层党组织培养方式、考核机制、学生入党动机、理论学习等方面内容。
1.目前存在的问题
(1)在育人目标上,入党动机较多元,且功利化入党现象依旧存在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要教育学生不要出于功利化的目的申请入党,而是要牢固树立理想信念,立志为党和人民事业而奋斗”。然而,在对调查问卷中关于学生党员入党动机的分析可以发现,学生的入党动机存在多样性,有正确型、功利型、盲从型以及被动型等,入党动机的不端正及不确定性导致了部分学生党员在入党前后的表现出现反差,部分学生党员入党后不能用所学支配自己的行为,不能以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甚至个别学生党员出现理想信念弱化、价值观念偏差等现象。
(2)在育人方式上,考核监督机制较完善,但尚未实现全方位监督 对于学生党员的教育培养不仅需要引导其主观上发挥能动作用,体现其先进性,更需要有健全的考核监督机制加以约束。从问卷的数据中可以看出在当前的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中,一方面,部分党员培养存在着考核监督机制不健全或有制度但落实力度不够、制度杠杆作用不明显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个别高校存在基层重视不平衡、考核标准不统一、考核监督走形式等问题。总而言之,即对学生党员的考核监督缺少现实针对性和实效性。
(3)在育人过程上,教育培养过程较规范,但尚未实现全过程培养 目前,高校学生党员教育培养过程中,发展制度相对健全,发展流程较为规范,但个别高校发展党员后的教育和培养有待完善,存在教育培训不及时、不全面,党内政治生活不经常、不深入,学习交流及实践平台不足或形式陈旧、效果不明显等一系列问题,一定程度地影响了学生党员的教育培养效果,导致部分学生党员的自豪感不够、归属感不强。
(4)在育人效果上,作用发挥较突出,但“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的示范引领作用不够凸显 党员做先锋、做示范,群众就会跟上来。教育培养学生党员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体现党员的先进性,发挥党员的示范带动和榜样引领作用。但结合目前的调查问卷来看,当前部分学生党员未能清楚地认识到党员所承担的责任与使命,在思想、学习、工作以及日常生活等方面未能走在青年学生前列,尚未形成守初心、担使命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在面对一些错误言论及行为时,不敢发声、不敢制止,甚至个别的学生党员容易被错误言论蛊惑,发表错误言论、做出错误行为。
2.问题产生的原因
(1)社会发展层面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遇到的挑战更加严峻、承担的任务更加繁重。加之,当代青年大学生是在网络信息化和多元化中成长的,高速发展的信息网络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复杂的网络环境犹如一把“双刃剑”,既给高校的党建工作提供了平台,也给大学生党建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高校顺应时代发展,将网络平台作为传播党理论知识的新途径,使原本枯燥的学习变得多样化,但部分党建网站更新较慢、内容枯燥,加之网络学习缺少有效的监督,导致个别高校并没有利用好网络这一平台[5]。
(2)基层党组织层面 此次调研中发现,部分高校在发展党员后缺少相应的系统培训,反映出部分党组织生活质量不高。一方面,对学生开展的教育内容缺少针对性。目前部分高校对于党员学生的培训主要采用统一培训的方式,这种方式没有考虑到低年级学生党理论知识不足,对相关政策理解不够深刻的问题,且这种教育方式对学生党员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把握的不够;另一方面,对学生开展的教育内容缺乏科学性。目前部分党组织生活会的内容多以学习理论知识、讨论发展投票为主,内容较为枯燥、单一,未能充分结合大学生的实际情况。
(3)学生党员层面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通过此次调研发现,部分学生在入党动机、党理论知识学习、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方面存在问题。导致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学生自身的意识较为薄弱。部分非党员学生没有建立正确的入党动机,而是迫于虚荣心、外界压力、从众心理而入党,没有意识到党员身份的意义和責任。而个别党员学生没有意识到自己作为一名党员需要履行的义务,在行使党员权力上也有失妥当。少数党员学生在入党后缺少相应的理论学习,参加组织活动积极性不高,责任意识不强。
三、构建“五位一体”大学生党员培养模式
培养学生党员是一个系统工程,因此要把高校培养学生党员的成功的实践经验上升规律性的认识高度,提升学生党员培养的质量。基于此,文章在紧扣当前高校学生党员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问题产生的原因的基础上,按照“新思政观”中的“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育人目标;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的育人内容和“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育人方式的具体要求,提出构建“五位一体”大学生党员培养模式,具体如下:
1.在育人内容上,应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的力度,为学生党员的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
科学理论是我们推动工作、解决问题的“金钥匙”。政治上的坚定、党性上的坚定,离不开理论上的坚定。高校应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制定长效思想教育体系,创新教育方式,以党的创新理论滋养初心,引领使命实现党理论教育的针对化和科学化。
(1)运用习近平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论述,丰富学习内容 在新思政观的引领下,对大学生党员的理论教育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导学生党员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带着责任、带着问题读原著学原文,深学细悟、研机析理,加深理解和领会,推动学习往深里走、往实里走,不断增进学生党员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增强学生党员为党分忧、为国奉献、为民造福的责任感。同时聚焦主题、紧扣主线,结合社会热点开展相应的主题教育活动,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增强教育的时效性,提升学生的知信行合一能力。
(2)将传统方法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创新教学方法 在教育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在理论学习中的参与度,引导学生全面系统学、深入思考学、联系实际学。同时,应拓展实践方式,占领网络教育新阵地,结合大学生个性特点,充分开展线上党员发展工作。从新思政观出发,将传统思想政治工作与现代技术发展结合起来,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线上线下同步开展学习,进一步增强党组织的吸引力。
2.在育人方式上,应做到“因事而化”,提升党团组织的育人功能
组织育人是新时代高校“十大”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团组织是高校组织中的先锋队伍。因此,规范高校基层党组织的组织生活,保证组织生活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党员解决困难或实际问题,同时认真吸取学生党员的意见和建议,坚持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切实提高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至关重要。
(1)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党内工作机制 面对学生党员管理中新的问题和挑战,高校要因校制宜,既抓思想引导又抓行为规范,完善党员管理方法,形成长效机制。一方面,高校应加强组织领导,结合自身实际成立相应的学生党员管理工作小组,从校党委领导至二级党组织,自上而下成立管理体系,并结合学生实际制定培养管理方案,提升学生党员的纪律意识和规矩意识。另一方面,高校要重视队伍建设,定期加强对党务工作人员的培训,及时更新理论学习、创新工作方法。同时,还可以进行不同党务工作小组的经验交流,通过案例分享经验,切实增强党务人员的工作能力。
(2)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创新党内组织生活
创新党内组织生活,可以提高学生党员的参与度。首先,高校要坚持“三会一课”制度,将“三会一课”与新媒体相融合,创建网络学习党支部等;其次,高校要重视组织生活会制度,在会前要广泛征集意见,认真查摆问题、剖析原因,制定整改措施;最后,高校也应结合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谈心谈话,支持学生党员参与到班级和校院管理工作中来,畅通沟通渠道,营造良好的政治氛围。对党内组织生活适当引导,确保党的组织生活经常、有序、严肃。
3.在育人过程上,应做到“因时而进”,创新和完善学生党员培养体系
组织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中国梦主题教育,引导学生党员切实做到“四个合格”,完善培训体系。
(1)将党课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实现教育载体多样化 多样化的教育载体是促进党员学生积极参加党组织生活的有效保障。教育载体的多样化既可以创新高校党员管理模式,也可调动党员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党员培养质量。因此,应将实体课堂与虚拟课堂、实践课堂、社会大课堂紧密结合,具体而言,一方面,高校可以创新各类教育方式,将党员培养与专业相结合,打造以院系教育为主,线上主题教育为辅的多层次教育模式。突出社会当下热点,结合学生所学专业职业导向,有针对性、有效地开展学生党员的教育培养工作;另一方面,将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打造学校品牌教育活动。高校可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开展线下实践活动,让广大学生党员在实践中真正体会理论知识。
(2)将集中辅导与分散教学相结合,实现培训方式日常化 落实培训方式日常化则要紧紧围绕学生党建工作的重要部署,结合学校学生的思想实际,制订教学方案及培训计划,增强教育的系统性和时效性。培训可以采用学校集中培训、学院培训及个人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方式,通过专题讲座、音像教学、自学研读、实践活动、总结交流、撰写心得等形式进行,做到集中辅导与分散自学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相结合、过程控制与效果评估相结合。
4.在育人体制上,应做到“因势而新”,健全考核机制
通过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健全考核机制,激励学生党员发挥其先锋模范作用,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头落实“四个合格”目标要求。
(1)与时俱进,完善选拔考核制度 党员的质量关系到党组织的发展,学生党员的选拔更是入口关。首先,高校发展党员要严把入口关,按照“把控总量,提升质量”的要求坚持选择标准,从源头保证党员质量。其次,高校应结合自身实际和工作经验,制定适合本校的党员发展程序,综合考量学生的“德、智、能、绩”,促使学生党员的发展规范化。最后,在培养学生党员的全过程中要重视培养的严格化,严格坚持“三会一课”制度,将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实处。
(2)选树先进典型,实现激励作用 学生党员应是学生中的优秀代表和典型模范。要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不断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努力走在前列、干在实处、当好表率。在大学生的日常管理中,高校可选树先进典型,发挥榜样引领作用。同时也可实行结对帮扶制度,强化学生党员宗旨观念,勇于担当作为,进一步发挥学生党员在工作、学习和社会生活中的先锋模范作用。
5.在育人效果上,应做到闭环管理,完善监督机制
完善监督机制,有利于学生党员在日常学习、工作、实践中接受监督。也可以促进学生党员进一步提高认识,牢记党的宗旨,明确党员的权利和义务。线上线下同步畅通监督渠道,扩展监督深度。
(1)规范党员管理,构建考评机制 高校可因校制定符合本校的学生党员管理条例,实现党员管理的规范化与量化。同时也可制定相应的奖惩机制,将奖惩规则落实到制度中,这样既规范了学生党员的行为又可以充分调动其积极性,起到良好的激励作用。此外,高校也应健全监督机制,充分发挥学生的民主权,开展党员与非党员学生的互相监督,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不断提高党组织工作的规范性。
(2)线上线下并举,畅通反馈渠道 畅通的反馈渠道可以为学生党员管理工作提供更立体的监督。一方面,要完善党内监督,高校应制定符合本校的党内监督体系,不仅要形成自上而下的监督,更要有自下而上的反监督,充分调动党内部的积极性,形成更为合理的反馈体系。另一方面,要鼓励党外监督,高校要重视党外监督的重要性,鼓励群众积极行使自己的权利。同时,也应拓宽反馈渠道,充分发挥新媒体等平台的作用,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
做好高校学生党员的教育培养工作,对于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做好青年学生的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有着重要意义。在新思政观指引下,高校应围绕中心工作,扎实推进学生党建工作,构建并践行“五位一体”学生党员教育培养模式,引导学生党员做到政治合格、执行纪律合格、规范品德合格、发挥作用合格,把党员身份亮出来,把先进标尺立起来,把先锋形象树起来,以实际行动带动影响身边青年学生,担负时代使命,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 2019-03-18(1).
[2] 龙丽.习近平对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總结——记《习近平2018年在北大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J].长江丛刊,2019(4):177-180.
[3] 本刊编辑部,陈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11):1.
[4] 文伊娃.用“四个坚持不懈”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J].吉林教育,2017(22):6.
[5] 刘玉春.普通高校网络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版),2017(10):132-135.
[责任编辑:孙 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