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胃肠镜下氩离子电凝术治疗消化道息肉的临床研究

2020-03-09关聪聪张秀莲

微创医学 2020年6期
关键词:消化道息肉胃肠

关聪聪 张秀莲

(北京市健宫医院,1 普外科,2 消化内科,北京市 100054)

消化道息肉是因消化道黏膜上皮增生所致的隆起,是一种消化系统疾病,其病变部位多、检出率和发病率高。有报道显示[1],消化道息肉有进一步恶化癌变的风险,因此对该疾病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是预防癌前病变及早癌的重要措施。传统外科治疗消化道息肉的缺点明显,如创伤大、术后并发症多、易复发等。近年来,内镜微创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成为热点。其中,胃肠镜下高频电切术(high frequency electrotomy,HFE)具有一定治疗效果,但探头与机体接触时会产生不可逆损伤,且术后穿孔、出血等并发症多[2-3];而胃肠镜下氩离子电凝术(argon-plasma coagulation,APC)是一种非接触式电凝固术,具有操作简便、安全性高、并发症少等特点[4]。本研究对51例消化道息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以探讨胃肠镜下APC的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我院诊治的51例消化道息肉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标准:经内镜及病理检查确诊者;知情并同意加入本项研究者。排除标准:存在手术禁忌证者;有家族性疾病者;有出血倾向者;凝血功能障碍者;有重要脏器疾病者;免疫功能缺陷者;合并感染性疾病者。将入选患者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研究组(23例)和对照组(28例),其中对照组男15例,女13例;年龄(47.86±5.16)岁;息肉直径(3.14±0.34)cm;息肉分型:广基型8例,扁平型9例,蒂息型11例。研究组男13例,女10例;年龄(48.03±4.51)岁;息肉直径(3.06±0.41)cm;息肉分型:广基型5例,扁平型7例,蒂息型11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对照组行胃肠镜下HFE治疗。术前行常规临床检查,排除恶性病变息肉。肌肉注射抑制胃肠蠕动药物后,患者取左侧卧位,脊柱和头颈部在同一水平面上,实施全麻后,使用内镜探查息肉情况。采用套圈套住息肉,按照先凝后切的顺序,待基底部发白后,电切1次,时间维持为1~3 s。观察术野1~2 min,确定无出血后结束手术。研究组行胃肠镜下APC治疗,电切方式同对照组,息肉切除后,实施APC进行止血,输出功率为35~45 W,气流量控制在1.0 L/s。两组术后均给予抗感染、抗溃疡等常规处理,术后禁食24 h,并在术后半年和1年接受随访复查。

1.3 观察指标 (1)临床疗效。根据胃镜检查息肉清除情况,将患者术后3个月的临床疗效分为治愈、显效、有效和无效。治愈:息肉彻底清除;显效:息肉体积缩小>70%;有效:30%<息肉体积缩小≤70%;无效:息肉体积未见缩小。(2)手术效果。根据手术时间、疼痛程度和一次性手术成功率评价手术效果。手术时间:自内镜探查到息肉至息肉去除后创面处理完的时间。疼痛程度:采用疼痛数字评分量表(numeric rating scale,NRS)评价,总分10分,分值与疼痛程度呈正比。一次性手术成功判断依据:术后3个月复查结果显示病灶完全消失,且基底凝固变白。(3)并发症。观察患者渗血、穿孔、腹痛情况。(4)复发。对患者进行随访,统计半年和1年复发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运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数和百分率[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手术效果比较 研究组患者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NR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广基型息肉患者一次性手术成功率、扁平型息肉患者一次性手术成功率和蒂息型患者一次性手术成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效果比较

2.2 临床疗效比较 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5.65%)显著高于对照组(7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确切概率法P=0.031)。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 [n(%)]

2.3 并发症和复发情况比较 研究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4.35%)低于对照组(28.57%)(确切概率法P=0.031)。两组患者半年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确切概率法P=1.000);1年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758,P=0.097)。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和复发情况比较 [n(%)]

3 讨 论

消化道息肉是一种良性肿瘤,但其早期临床症状具有隐蔽性,多在胃肠镜检查中发现,且发现时多为癌前病变,故积极治疗特别重要。内镜下微创治疗是一种安全、快捷、可靠的治疗手段,应用广泛[5-6]。HFE为非接触式切除消化道息肉,其工作原理为利用组织细胞的导电性,产生电灼热效应,借助其在病灶组织处产生的局部高温,气化并使蛋白质变性,从而去除病灶[7]。虽然这种术式不会明显刺激周围神经肌肉,且组织在高温下易凝固,具有一定止血效果。但其手术过程中所用的圈套器对特殊部位息肉清除效果不佳,这也是其手术成功率低的主要因素[8]。凝固技术可解决上述HFE遇到的难题,APC使用惰性、无毒无味的氩离子束气体,在氩离子束高压、高频电流下切除病灶[9]。相比热探头,APC凝固时间短,避免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治疗安全性高[10]。

为探讨胃肠镜下APC对消化道息肉患者的治疗效果,本文对5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显示:与行胃肠镜下HFE治疗患者相比,行胃肠镜下APC治疗的患者手术时间明显缩短,NRS评分明显降低,治疗总有效率提高(均P<0.05)。另外,对手术一次性成功率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息肉分型的患者成功率不同,但行胃肠镜下APC治疗的广基型息肉、扁平型息肉和蒂息型息肉患者的一次性手术成功率与行胃肠镜下HFE治疗的相应分型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即胃肠镜下APC与HFE治疗相应分型消化道息肉的手术成功效果相当。

治疗安全性分析结果表明,行胃肠镜下APC治疗的患者术后渗血、穿孔、腹痛等并发症发生率(4.35%)低于行胃肠镜下HFE治疗患者(28.57%)。提示胃肠镜下APC可以有效止血,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考虑为实行氩离子束止血后,产生的绝缘层对深层组织的保护,可最大限度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此外,消化道息肉是一种易复发的疾病,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复发情况是评价手术疗效的一项重要指标[11-12]。本研究中,行胃肠镜下APC治疗的患者术后半年和术后1年均未见复发者。而实施胃肠镜下HFE治疗的患者术后1年的复发率高达17.86%,此结果与临床相关统计数据具有一致性。

综上所述,与行胃肠镜下HFE治疗相比,行胃肠镜下APC治疗的消化道息肉患者的手术效果得到改善,临床疗效大幅提升,并发症减少,复发率下降,安全性提高。

猜你喜欢

消化道息肉胃肠
宫颈长息肉了怎么办
完全胃肠外营养治疗胃肠外科患者临床效果
肠息肉防治莫入误区
大面积烧伤并发消化道溃疡大出血及胸腹腔感染1例
胃息肉会发展成胃癌吗?
消化道出血有哪些表现?若有这4个,是时候注意了,如何护理
肠息肉为何不切净
空腹
胃肠病糊上就好
谷氨酰胺在消化道肿瘤患者中的应用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