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国产动漫的视觉文化分析文献综述
2020-03-09杨笛
摘 要:传媒业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从“口头媒体”、“文本媒体”、“平面媒体”、“影视媒体”到“网络媒体”等演进过程,由印刷文化向视觉文化转变已成为当代文化不可逆转的趋势。本文以国产动漫为例,对我国影像传播中的视觉文化分析相关文献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和归纳了传统文化元素作为视觉表达在国漫中的运用,最后对国漫的跨文化传播提出建议。
关键词:视觉符号;传统文化;文献综述;国产动漫
一、前言
社会转型催生视觉文化变革又转而对其产生反作用。“视觉文化转变”指在影视媒介出现后,社会文化的导向由语言转为电子影像。如今我们正处于图像生产、流通和消费快速扩张的“特殊时期”,视觉图像变成人们无法回避的符号表征和文化仪式。正如米尔佐夫指出:“视觉文化并不仅取决于图像本身,更取决于一种将存在可视化的趋势。”[1]这种高度媒介化和视觉化的文化引发视觉导向的消费行为,即“注意力经济”。21世纪的今天,大量运用视觉文化艺术创作国产动漫已成常态,现代动漫的发展为中国传统文化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也为国漫设计提供着取之不竭的创意源泉,促进我国动漫产业的发展。因此,国产动漫的创作应结合中华历史文化的传承,不断调动观众的历史文化记忆,引导多元表达拓展传统文化的传播空间,提升传统文化发展水平。
二、视觉文化的涵义
当今社会图像组织美学并引领受众,视觉文化概念占核心地位。从某种程度上说“审美化”即“视觉化”,图像能为人们带来最广泛的审美享受并满足大多数人的审美需求。所谓视觉文化即以图像符号为构成要素、以视觉感知风格为表现形式,体现着当代社会文化转型的文化统称,它与视觉媒介一同形成了一个文化场域,比如国外学者斯特肯和卡特赖特就认为:“视觉文化涵盖了诸如美术、流行电影、法律、医学、广告和科学等领域里的视觉资料”。[2]视觉文化的日益多元使文化成为共享,艺术归属大众。尤其是商品概念引入文化后,不仅高雅文化与大众文化的边界正在消失,审美活动也从超越形态之上的本质追求转变为人人皆可享受的感官愉悦和满足。图像符号是文化传播的载体,后传播时代社交媒体的兴起对传统媒体形成巨大冲击,文字逐渐被视觉化的符号所替代使日常生活审美化成为现代社会生活的意义。随着新媒体技术发展,艺术作品的评判权不再只是少数精英的专利,大众拥有更多参与表达权。审美与消费主义的结合通过各种媒介的商业操纵不断重构人们的消费欲望,从视觉体验中获得的感官愉悦取代了传统美学静观凝视的可能性而更贴近人体。
三、文献统计
本文献统计来自于2020版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的主要关于视觉文化分析研究期刊。文献以“视觉文化”作为“摘要、题名”,以“国产动漫”作为“关键词”,综合期刊名分别在传媒论坛、国际新闻界、新闻研究导刊、新闻大学、现代传播、新闻与传播、出版广角、国际出版周报等数据库中进行搜索,在上述期刊中共发现视觉文化研究文献415篇(查询时间为2020年11月25日),发文期刊多样化。其中新闻导刊、中国文化报、电影文学、大众文艺(理论)4种期刊共发表“国漫中视觉文化”相关研究文献46篇,占上述期刊相关研究文献的53.6%。在2004-2009年间,共有文献52篇,随后5年间,共发表相关研究文献145篇,从2015年至今,已发表相关文献218篇(图1)。另外总库中还包括了93篇硕博士论文。发文量随发文时间分布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同整体的“视觉文化”研究热度具有较强的一致性。
图1 视觉文化分析中文献发文的时间分布
四、国漫与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合
(一)中国动漫对历史文化的考究
动漫《秦时明月》象征着中国动漫作品开始具备真正独特的艺术风格,也就是将数字动画技术与中国传统文化合为一体。中國传统文化包含着复杂的含蓄意指,吴飙指出《秦时明月》中楚国名将项羽及军士的头发和铠甲皆为赤色,而秦始皇与秦国士兵服装皆以黑色为主,这是源于先秦时期秦国近水传说有黑龙出现,故秦人尚黑;而楚国以凤凰为图腾,故楚人尚赤,在人物造型上体现出浓郁的文化特色。[4]不仅如此,中国秦汉时期的高台楼阁借助三维建模数字技术在动漫中也得以完整立体地重现。值得一提的是这部动漫的木偶艺术也很出彩,机关兽借鉴中国木偶的造型特点,同时运用数字技术进一步丰富木偶的动作与形态使这一民间表演艺术活灵活现。
(二)符号意指与中国动漫的结合
动漫是视听艺术的综合表现形式,既是一种媒介符号又是文化的载体,中国传统文化符号是国漫可借鉴的精神源泉,肖林,李炫錫以《中国唱诗班》系列动漫为例指出在“相思”篇中红豆多次出现,象征着思念和爱情。簪子上用红豆点缀代表了缠绵不绝的相思情意,色泽艳丽却有剧毒,隐喻了秀才与六娘之间令人痛彻心扉的爱情;童年母亲做的赤豆羹则有对纯真无虑的童年时光的象征涵义。[5]邵振奇,胡亚男发现影片《大鱼海棠》富含传统美学的飘逸与空灵,即使人物处于静态飘带仍“无风自动”,这种视觉上的神话感是中国壁画和传统国画中独有的特色。建筑设计源自福建客家土楼,为内通廊式圆楼,其造型独特且规模宏大;如升楼中的太极阴阳鱼门锁设计来源于《芝田路》“门锁必为鱼者,取其不瞑守夜之意”;片中角色设计灵感源自中国古代神话,例如帝江是山海经中的远古神鸟,其形如袋其色似火,在影片中进行了高度还原;此外主角成年礼中出现的人物形象设计则参考了中国唐代画家周昉的《簪花仕女图》。[6]此外庄子南华广阔的想象力更为影片增添了浪漫主义色彩。
(三)虚拟美学在中国动漫中的运用
“精美造型、极致建模、画面精美”是大家对《少年歌行》的第一印象,片中人物的每一根发丝都灵动自然,是虚拟美学的完美运用典范。许沐岩认为虚拟美学的“真实”有两层含义:一方面是图像在观众眼中是真实的,数字技术将场景的每一个细节都细致展现出来,风吹则草动,水流则影动,使观众在视觉上仿佛置身“真实”场景中;另一方面是这些影像的存在符合观众的心理真实,这也是其核心与关键。[8]《少年歌行》中一缎毓绣锦袍,刺绣纤毫毕现的白衣少年,衣袍纹理光滑无皱,颜色均选自中国传统色谱,素朴古典间加入符合现代审美的流线型纹理点缀,淡然之美与传统文化的禅意结合突显超然出世的性格。不仅如此,充满视觉冲击的场景和动画特效令武侠故事更有张力,同时这也是对虚实结合的一种创新尝试。《少年歌行》的成功不仅源于高度还原的初唐场景和极具考究的锦衣华服,更有最符合中国传统武侠意境的鲜衣怒马江湖事,少年倚剑踏歌行的侠义主题。
(四)中国动漫中独特的水墨风格
水墨画讲究气韵生动、应物象形。以水墨风格的场景配合先进的数字制作技术,创造性地赋予水墨画新的表达方式。姜文杰认为中国早期动漫《小蝌蚪找妈妈》最具水墨写意特色,素雅的中国画打开是一幅荷塘小景,古琴和琵琶乐曲悠扬,源于中国著名画家齐白石的《蛙声十里出山泉》的小蝌蚪鲜明灵动。[8]影片《白蛇缘起》同样以水墨风格结合道教符印元素开篇,白描、水墨与工笔一应俱全。一叶扁舟在烟雨空濛的江面上随波飘荡,绵绵细雨润湿油纸伞。镜头推远,袅袅炊烟、幽静山谷和碧水蓝天相映成趣。任璐认为从水墨幻境到彩墨西湖,从琼楼玉宇中到翠伞花屏下,大面积的留白与淡雅的配色将意境凝练于“杏花春雨江南”中,充分发挥了东方古典美学的风格和魅力。[9]片尾用《前世今生》的插曲与民间传说《白蛇传》珠联璧合,回忆不期而至,中国传统乐器空灵的配乐与水墨写意氛围契合,用典雅华丽的中国风呈现出别样的国漫世界。
(五)中国动漫带给观众的审美趣味
审美趣味与人的气质、性格、思想以及特定心境密切相关,是通过个人兴趣形式来表现的。“趣”不仅是情趣,更如同演奏者在乐器演奏过程中表现的精心、忘情和融会贯通。崔可认为国漫独特的审美情趣在于“寓教于乐”的融合,形成独特的古典美学特征。[10]《中国唱诗班》基于中国传统诗词创造意境,“饮湖上初晴后雨”一篇出自宋代苏轼与友人泛舟西湖,因景色淡妆浓抹总相宜有感写下的同名诗词,片中主线则围绕明代才子娄坚科举失利,“不然秋月春风夜,争那闲思往事何”的愁绪展开,好友唐时升见其意志消沉邀他泛舟赏景,并借宋代名士吕蒙正的《风雪破窑记》开解他“古今富贵能人,唯贤士留其名尔。”这些诗词在岁月轮转中熠熠生辉。
五、结语
如今我们面临的是一个符号和表征的世界,从视觉文化视角研究国产动漫的发展是一个重要领域。首先,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形成庞大独特的神话故事体系,国漫以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向世界弘扬了民族精神。其次汪冰蟾通过分析国漫在对外传播的案例指出中国传统文化是跨文化传播的根基,将蕴含传统文化元素的民族精神转化为视觉符号能激发民族认同。[11]综上所述,创作者不仅应以视听语言来传承中华文化,更应注重价值观的跨文化交流。动漫也是产业,其最终目的是作为传播中华文化的载体走向世界,这就要求在创作上必须提升到文化建构的新高度,重塑观众对国漫的审美体系,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的活力。在全球一体化背景下,中国动漫的国际化表达尤为重要,已然超越纯粹的产业竞争而具有文化战略意义。运用视觉隐喻对传统文化严肃的意象空间进行诠释与消解,在内涵意义上融合中西价值观的共通点,克服文化交流的障碍,使中国文化符号既保留鲜明的文化特色,在唤醒民族记忆与情感联结的同时又避免引发文化冲突排斥,才能真正扩大中国文化与中国智慧的跨文化传播力。
参考文献:
[1]Nicholas Mirzoeff,An Introduction to Visual Culture,London: Routledge,1999,pp.6-7.
[2]Marita Sturken and Lisa Cartwright,Practices of Looking:An Introduction to Visual Culture,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p.2.
[3]Mike Featherstone,Consumer Culture and Postmodernism,London: Sage Publications,1991,p.68.
[4]吴飙.数字动画《秦时明月》的文化与艺术融合之美[J].今传媒.2017.25(04):150-152.
[5]肖林,李炫錫.中国风动画片的跨文化传播——以“中国唱诗班”系列动画为例[J].出版广角,2019(14):82-84.
[6]邵振奇,胡亚男.从《大鱼海棠》看动画电影中传统文化艺术元素的运用[J].艺术与设计(理论),2020,2(05):101-103.
[7]许沐岩.浅谈基于数字电影的虚拟美学表现[J].戏剧之家,2020(06):54-55.
[8]姜文杰.水墨动画《小蝌蚪找妈妈》浅析[J].大舞台,2011(11):115-116.
[9]任璐.水墨元素在影视动画中的应用表现——以《白蛇:缘起》为例[J].科技风,2020(17):225.
[10]崔可.谈中国水墨动画中的三个独特审美情趣[J].美术大观,2007(11):174-175.
[11]汪冰蟾.动畫表现形式在中国元素跨文化传播中的应用[J].视听,2020(11):74-75.
作者简介:
杨笛(1997.12-),女,汉族,四川遂宁人,硕士研究生,云南财经大学,传媒学院,研究方向:新闻与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