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视觉文化视角下的美术馆艺术教育

2020-03-09尹秋力

人物画报 2020年22期
关键词:新媒体艺术视觉文化艺术教育

尹秋力

摘 要:“蚀脑电路:电音治疗派对”是四方美术馆在2019年7月28日四方美术馆自己的场馆内举行的一场美术馆语境下特殊的电音派对,同样也是一场艺术文化艺术教育活动。这场活动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为电音派对,由潘溯源(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虚拟现实实验室实验员、数字媒体艺术研究博士、美国俄勒冈大学未来音乐研究中心联合培养博士)介绍一下关于偶然音乐与交互音乐的发展史,最后由艺术家自身进行一场多媒体的音乐表演。另外一部分是寻音记,便是由观众在南京的城市中去找寻城市与历史的声音,最终由作曲家来有技巧地组合成实验音乐片段。美术馆作为一个特殊的场地,对于大众有着特殊的艺术教育的能力,但是视觉文化教育却不是从美术馆而来,而是从对于视觉认知的研究开始的。

关键词:艺术教育;视觉文化;新媒体艺术;美术馆艺术教育

20世纪90年代末,英国伦敦大学神经生物学者塞莫·萨基所进行的“脑是如何感知美”研究使得视觉认知研究领域获得了重大的研究突破。莫塞提出“视觉是能动过程”、“看”与“理解”是同时进行的,用“脑看事物”、“美术是视觉脑的一个延长”等观点,否认了长期以来得到的共识的“用眼看”、“用眼画的画”、“看是被动的”等观点。他还发现,脑不仅能够从某一个视点观看与认识对象,还能够从几个不同的点来观察,就好像毕加索的立体主义绘画一样。这些研究打破了人类对于视觉的认识,同时也为视觉文化艺术教育埋下了坚实的一笔。于此同时,视觉文化也进入了艺术教育的领域之中。这同样得益于社会重建论,例如美国的学校是社区文化的一部分,学校应提供个人心智成长和链接社会动力的机会。社区重建论艺术教育包括了三个特征,其一是主张艺术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手段。其二,强调教学内容的统整,便是将艺术教育与历史、地理、文学、科学等学科一同结合起来,组成教学单元,从而丰富学习环境。其三,便是要强调社区是一种适当的艺术教育场所。以艺术重构论为依据的艺术教育在于培养学生的分析与批判能力,能够对他们所处的生活环境与社会阶层加以审视,从而能够改变自身。1990年,日本艺术家大野洋子便开始构想“许愿树计划”,同时开始实施全球范围的“和平祈愿塔”的艺术工程,大野洋子这种带有东方色彩的艺术行为在全世界各地展开。2004年9月,在上海艺术双年展上,她便种下了一颗许愿树。当然这样的行为很快能够让人们想到约瑟夫·博伊斯的种树行为,只不过他的艺术诉求更倾向于人与自然的哲思。大野洋子的这项艺术项目一直延续到2007年,各国的中小学生都参与了这项计划,对和平的祈愿。而这场由艺术家发起的艺术项目,其根本上还是带有一部分艺术教育的意味。

而到20世纪后半叶,随着全球经济体系的紧密联结以及科技的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愈加复杂化,影像成为了后现代社会中主控咨询传递的重要媒介。此时视觉对于人类而言,不仅仅只是感知外界的方式之一了,更加是构建赖以判断外在世界的感知方式之首。而在艺术教育中,视觉文化艺术教育的地位也开始逐渐提高。在后现代的文化社会中,任何人的生活经验都会转化为一种视觉文化,因此,一些学者提出“视觉文化即是生活”的观点,同样也将视觉文化与艺术构建起紧密的关系。而基于视觉文化对于现代化生活的重要性,视觉文化在学校艺术课程与教学中的地位也开始成为艺术教育者们谈论的热点话题之一。提倡视觉文化教育的学者们认为以前的艺术教育是以学科为专业划分,以专业为主体,学生的兴趣观念、审美趣味为客体,且以老师们的审美价值为主要的学习对象,从而使得学生愈加接近精致艺术,而忽视了艺术與生活的关系,难以延续对于艺术的兴趣。而视觉文化艺术教育所教授的内容本身就与日常生活贴近。当然,这是对传统艺术教育重心的一种颠覆,同样也加强了学生们对于媒介使用的熟练,以及对周遭事物的艺术敏感性,对于各种日常视觉影像的思考与解读,以培养学生具有视觉进行批判的能力以及人文关怀的胸怀。而此时的老师也需要容纳各种新奇的教学观点与教学内容,采用新的教学方法。

美术馆与学校不同,美术馆的艺术教育功能更多是体验性的,所接触的对象层次也比较丰富,所以需要对于观众又一个简单的艺术史的讲解,让观众们对艺术感兴趣,从而能够参加艺术项目。而美术馆联结观众的形式之一,展览便成为了一个通道,观众通过观看站看拥有不同的感受。虽然这些年来许多多媒体艺术展览运用多彩的灯光、酷炫的新媒体科技、沉浸式体验能够给观众无论是视觉还是听觉又一个巨大的冲击感与深刻的印象,但是观众对于展览与自身的一个交互并不是十分深刻,大多数还是停留在网红打卡的阶段。这个时候拥有公共艺术教育身份的美术馆而言,需要一种方式来给予那些对于艺术还是比较感兴趣的观众们一条通道来了解艺术、甚至是参与创作。

寻音记:聆听南京夜间声场便是这样的一条通道,参与者们在这个寻声的活动中不仅需要探索声音,还需要探索这个声音背后城市地理与政治空间的关联性,同时延伸历史与城市音乐发展的典故。

寻音记这场活动这场活动的结尾,体验的观众们纷纷分享并播放了自己所寻找的声音,并最终由专业的作曲家嘉宾运用电脑软件的技术即兴将其拼接为几段音乐作品。

活动的第二部分:新媒体艺术家运用这些素材创作出现场表演,从而进一步创作出艺术作品。在活动的开始,仍是由场馆工作人员带领着观众进行一个简单的展览导览,导览的最终点便是这场新媒体实验音乐秀的现场。场馆灯光是由哈龙·米尔扎,一个英国的新媒体艺术家的作品《光的作品》组成,几条简单的几何形的led的三原色灯组。这次派对上的音乐与影像均是来自于哈龙·米尔扎的作品,并采用实时算法,加上艺术家本身的表演艺术从而触发计算机偶发产生音乐的方式来实现实验音乐的偶然性。当然,这场新媒体艺术结合行为表演的呈现方式最终还是少了一些与观众的交互,当然美术馆方面也曾与艺术家交流的过程中希望加入交互的可能性,最终被艺术家拒绝,从而演变成单方面呈现的结果。

四方美术馆的这种尝试对于视觉文化艺术教育而言只是其中微乎其微的部分,却对于自身而言也是作为美术馆拥有公众艺术教育身份的一次很好的开头。

猜你喜欢

新媒体艺术视觉文化艺术教育
新媒体艺术与传统艺术的碰撞
视觉文化语境下的艺术策展研究
图像叙事:MV的视觉文本解读
从新媒体艺术角度浅析网络直播的娱乐创新
论当下电影艺术在日常生活审美化中的表现
试论当前新媒体艺术呈现的文化特征
我国幼儿园艺术教育特色的现状分析
艺术教育在精神文明构建中的作用
黑龙江民间美术与新媒体艺术的结合研究
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相互融合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