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外振动排痰配合呼吸功能锻炼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疗效观察

2020-03-08江晓红

昆明医科大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急性加重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江晓红

摘要: 目的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接受體外振动排痰机排痰配合呼吸功能锻炼对其疗效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1月-9月在我科接受治疗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4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干预基础上接受体外振动排痰机排痰配合呼吸功能锻练。对比两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护理干预后的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临床疗效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进行体外振动排痰机排痰配合呼吸功能锻炼能有效改善通气状态,提高活动耐力,显著减轻临床症状。

关键词: 振动排痰;呼吸功能锻炼;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

【中图分类号】R5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107-2306(2020)01-066-0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作为一种呈进行性发展、不完全可逆的慢性疾病,具有病程长、易反复发作的特点[1],是目前占据全球死亡原因第四位的疾病。我国目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病率占40岁以上人群的8.2%,成为城市第四位,农村第一位的死亡原因[2]。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治疗护理,常常诱发肺源性心脏病、肺性脑病、呼吸衰竭等一系列严重并发症。我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采用体外振动排痰机排痰配合呼吸功能锻炼,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9年1月-9月在我科住院治疗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4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诊断标准。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对照组男12例,女8例,年龄60~86岁,平均年龄75.15岁。观察组男15例,女5例,年龄51~85岁,平均年龄74岁。排除严重心、肝、肾等其他器官器质性病变,沟通障碍,不合作患者。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心理护理,缓解紧张、恐惧、焦虑心理。协助患者取舒适的体位,做好皮肤、口腔护理,进食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清淡易消化饮食。治疗上给予抗炎、止咳、平喘、化痰,监测生命体征变化等常规疾病治疗护理干预。同时给予低浓度低流量1~2L/分的氧气吸入,每天吸入15小时以上。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体外振动排痰机排痰配合呼吸功能锻炼。具体方法:(1)先给予体外振动排痰机排痰。调节频率为20cps,年老体弱者要适当降低频率,以防止不能耐受,肥胖者可适当增加频率。协助患者取舒适的体位,坐、半坐、侧卧位均可。将排痰机叩击头在患者胸背部由外向内,自下而上反复振动叩击,每次15分钟,每天两次。叩击后指导患者进行数次深而慢的呼吸,在深吸气末屏气3~5秒,从胸腔进行爆发2~3次短促有力的有效咳嗽,将痰液排出。休息片刻之后指导患者练习呼吸功能锻炼。(2)呼吸功能锻炼。 经综合文献资料与临床护理经验确定,呼吸功能锻炼内容包括深呼吸、腹式呼吸及有效咳嗽、咳痰[3]。患者住院后1~2天,肺功能较差,病情未得到很好控制,病情急重,可先进行深呼吸锻炼。即闭口用鼻吸气后缩唇做吹口哨样缓慢呼气,呼出的气流能使距口唇等高15~20cm的位置处的棉签上的棉絮随气流摆动为宜。要领为用鼻吸口呼,深吸细呼。吸气时尽量深吸,使气体充盈肺泡,呼气时用力吐气,使废气全部排出体外。呼吸比为2:1,即呼气时间长于吸气时间,吸气7~8次/分,呼气为每次4~6秒。每次练习15~20分钟,每日2次。待入院后2~3日病情好转逐渐稳定,肺功能有所改善,在体外振动排痰后在深呼吸的基础上配合腹式呼吸,根椐病情可选舒适体位,立、平卧或半卧位皆可。一手放胸部,一手放腹部,用鼻吸气,膈肌下降,腹部膨出,胸廓打开,手感腹部抬起,然后屏气4~5秒,若感觉憋闷不能耐受可缩短屏气时间。再缩唇经口慢慢呼气,腹肌收缩,膈肌上抬,手感腹部肌肉收缩,腹部凹陷。每日练习数次,每次15~20分钟。以不感疲劳为宜,可明显增加肺活量。在完成上述操作后,根据病情增加每分钟40~60步速度行走,根据病情、体力在行走过程中交替练习深呼吸及腹式呼吸。每日2次,每次30分钟。在锻炼过程中逐渐适应腹式呼吸,并使之渐成为常态呼吸方式。

1.3 评价项目  入院治疗后第7天,对两组患者咳、痰、喘症状,肺部痰鸣音及呼吸音的变化进行评价;应用6分钟步行距离实验评价患者运动耐力。6分钟步行距离实验是被公认的评价患者运动耐力指标,并可作为评价患者次极限运动耐力及反映日常生活运动能力评定指标[4] 。1级<300米,2级300~374.9米,3级375~449.5米,4级>450米。级别越低心肺功能越差,达3~4级心肺功能接近或达到正常。

1.4 疗效判定标准  (1)显效:呼吸困难、咳嗽咳痰症状基本消失,肺部啰音消失或明显减轻,6分钟步行实验大于或等于375米;(2)有效:呼吸困难明显减轻,咳嗽咳痰减少,肺部啰音、痰鸣音明显减少,6分钟步行距离大于或等于300米;(3)无效:呼吸困难、咳嗽咳痰症状无明显改善,肺部听诊痰鸣音、啰音无明显减少,6分钟步行实验小于300米。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7天后,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5%,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80%。观察组症状比对照组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 讨论

COPD是一种具有气流受限特征的可以预防和治疗的疾病,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呈进行性发展,主要累及肺脏。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指短期内出现咳嗽、咳痰、气短和(或)喘息加重,咳黄脓痰或粘液脓性痰,可伴有体温升高等症状,是内科常见病。大多数患者为老年人,因年老体弱,咳嗽咳痰无力,呼吸道不能得到有效清理,使患者生命安全和日常生活受到严重危害和影响。体外振动排痰机根据物理定向叩击原理,排除和移动肺内细小气道中的痰液[5]。通过机械振动,使细小气管中的痰液松动,并定向挤推逐步排出体外。使呼吸道得到了清理,同时又可缓解支气管痉挛,舒张支气管平滑肌,改善通气。而且它使用时不受体位限制,坐、侧卧、半坐等体位均能有效排痰。呼吸功能锻炼,用鼻深吸气,使胸廓充分扩张,肺泡得到伸缩,让更多的氧气进入肺部。缩唇呼气形成微弱的气道阻力,增加气道压力,延缓了气道塌陷,减少了呼气后肺内残气量。接受呼吸功能锻炼,患者的最大吸气量与呼吸潮气量均得到明显改善,胸廓充分得到扩张,并且增加了呼吸肌的肌力和耐力,增强了咳嗽咳痰能力,改善了心肺功能。患者的喘息、呼吸困难以及哮鸣音等临床症状得到有效缓解[6]。两者联用于慢阻肺急性加重期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同时教会患者进行有效的呼吸功能锻炼是COPD患者稳定期重要的康复治疗手段,长期坚持锻炼,可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13年修订版)[J/CD].中华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4,6(2):67-80.

[2] 尤黎明,吳瑛.内科护理学[M]第五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76-78

[3] 李红,崔兴芳,刘姣,李凤玲.个体化预测肺癌手术患者术后肺  部并发症风险的列线图模型的建立[J].中国实用护理杂  志,2018,34(16):1241-1246.

[4] 郭彤,王浩彦,徐秋芬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6分钟步行实验与最大摄氧量关系研究[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15,01.(01):014

[5] 叶青,黄小兰.振动排痰机并雾化吸入治疗慢阻肺加重患者AEC0PD的临床观察[J].宁夏医学杂志,2010,32(11):1013-1014

[6] 杨玲玲,呼吸功能锻炼联合饮食护理干预对慢阻肺生活质量的影响评价[J].临床医药文献杂志,2017,4(89):17552-17553

猜你喜欢

急性加重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宽胸理肺汤治疗AECOPD痰浊壅肺证患者30例疗效观察
痰热清雾化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临床效果
无创正压通气联合参麦注射液治疗COPD并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
无创机械通气联合盐酸氨溴索雾化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Ⅱ型呼吸衰竭的效果分析
授权理论在使用无创呼吸机COPD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脾多肽辅助治疗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探讨
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呼吸衰竭临床研究
莫西沙星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疗效和安全性的研究
无创呼吸机治疗AECOPD并发Ⅱ型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