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似看山不喜平,节外生枝引误会

2020-03-08廖冬梅

中学课程辅导·教育科研 2020年5期
关键词:注意问题概念作用

廖冬梅

【摘要】  误会法就是常见的兴波澜、有起伏、多跌宕、生变化的方法之一。现从以下四个方面对其进行分析,以供在作文教学中对学生有所帮助。一、误会法的概念;二、误会法的作用;三、误会法的运用形式;四、运用误会法要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  误会法 概念 作用 运用形式 注意问题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20)05-164-02

《随园诗话》的作者袁枚说:“文似看山不喜平。”含义是写文章比如欣赏山峰那样,喜欢奇势迭出,最忌平坦。

文章的情节波澜起伏,摇曳多姿,有时落崖惊风,有时小桥流水,有时日暮穷途,有时柳暗花明,更能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得读者随着情节的起伏、人物的悲喜或屏息凝神,或蹙眉动容;相反,若一味地平铺直叙,没有一点起伏变化,像流水账,容易使人感到枯燥、无聊,很难博得读者的喜欢。而这种好事多磨、一波三折、蜿蜒多姿、令人着迷的写法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波澜”。

在记叙文中,写出事件的波澜显得尤为重要。误会法就是常见的兴波澜、有起伏、多跌宕、生变化的方法之一。现在从下面四点对它进行分析,以便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作文指导有所帮助。

一、误会法的概念

误会法,是指利用时间、地点、人为因素,故意造成人与人之间的误解,为情节发展火上浇油,推波助澜,丰富情节的戏剧性的一种表现技巧。

二、误会法的作用

误会法能让正本能按常理发展的事情节外生枝,使得人物之间的对话、行动、情感等都朝着意料之外的方向发展,甚至引导读者情绪也随之发生一些细微的变化,而文章就在这“生枝”之外显示出情节和主题的精彩,从而吸引读者抑制不住地往下阅读。它可以点染紧张的氛围,制造出强烈的悬念,有利于突出刻画人物和表现主题;也可以加强矛盾冲突,使情节曲折生动,有利于造成情节的戏剧性效果。

示例:彭荆风的《驿路梨花》

围绕“小茅屋主子是谁”的问题,文章两次运用误会法来构想文章。

第一次误会:“我”和老余以为前来送米的瑶族老翁是小茅屋的主子。于是“我”和老余同时抓住老人的手,抢着说感谢的话。可是瑶族老人说他不是主人,而是过路人。但瑶族老人从一个赶马人那里打探到是一个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她要用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来帮助过路人。“我”和老余、瑶族老人都得到了小茅屋主人的帮助,因此决定为小茅屋做点什么,于是第二天便把小茅屋修缮一下,给屋顶加点草,把房前屋后的排水沟再挖深一些,“一个哈尼小姑娘都能为人民群众着想,我们真应该向她学习”,这正是在雷锋助人为乐的精神感动下所产生的结果。

第二次误会:“我”和老余、瑶族老人认为哈尼小姑娘是茅屋主子梨花。正在修茸房屋时,看见了梨树丛中的一群哈尼小姑娘。走在前面的约莫十四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双晶莹的大眼睛,我想:“她一定是梨花。”于是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表示感谢之情。可小姑娘说她也不是小屋主人,小姑娘还讲述了屋子的来历,原来是十几年前解放军路过这里修建了小茅屋,小姑娘的姐姐——梨花照料小茅屋,梨花出嫁后,梨花妹妹继续看护小茅屋。

这描绘了两次的误会,给读者设置了强烈的悬念,也使文章情节曲折,波澜起伏,令人着迷,收到了极好的艺术效果。

三、误会法的运用形式

(一)按误会的性质来划分,可分为正误会法、反误会法和一般误会法。

①正误会法:本为好人好事,却误解是坏人坏事。

示例一:2014年湖南长沙中考满分作文《心灵的地震》

一张小小的字条,在老师中掀起了波涛巨澜。一位有着二十几年班主任经验的名教师,一位省优秀德育工作者,居然被学生“告诫”“威胁”,这还了得。在老师,年级组长,校长的干预,调查下,事情最终真相大白:原来是一位成绩平平,被老师忽视的学生对老师善意的提醒、关心和爱护。

智慧点拨:一件其实是非常普通的小事,作者运用误会法领着读者在误会的“歧途”上越走越远,当事情水落石出之后,事件的意义也就彰显出来了:每个学生都需要老师的关心和爱护,特别是那些平时在班上某个角落里毫不起眼,默默无闻的普通学生。

示例二:小小说《排队》

故事的主要内容是这样的:公共女厕所前,有一位男青年在女同志的队伍中排队,后经女同志的再三提醒,男青年仍然排在队伍之中,毫无离开之意,這行为引起了女同志的气愤。后来真相大白,误认为男青年图谋不轨,原来是替病母排队的孝子。

智慧点拨:男青年在女厕排队,引起公愤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但结局又有点出人意料。文章以新、奇的形式吸引读者,收到良好的艺术效果。

②反误会法:本来为坏人坏事,却误解是好人好事。

示例:优秀作文《车厢里的故事》

文章开头写“年青人”让座,按照常情,他应该不是坏人,这引起了误会,到文章结束时水落石出:这年青人原来是一个扒手,他偷了乘客的钱包想赶快下车。

智慧点拨:这篇文章,作者运用了反误法。在现实生活中,确实有这样的事情发生过。

③一般误会法:文章里并没有好人好事与坏人坏事,只是对生活中的某些人某些事产生误解,由这拉开故事情节。

示例一:张丽钧的《错误的手套》(选自《深圳青年》)

在父母眼里,儿女是永远长不大的孩子。即使有了自己的小孩,母亲也老是对着“我”的孩子“然然”喊我的小名“娜娜”。父亲上街去买菜,母亲嘱咐父亲:“记着,给孩子买副手套回来!”母亲的意思是给然然买手套,而父亲却误会了,给“我”买了手套。“只说是给孩子买副手套,我哪儿知道是哪个孩子!”

智慧点拨:文章没有直接写父母如何爱自己的女儿,但在父母亲的两次误会中,我们已深深感受到了浓浓的父母对孩子的爱。作者对伟大的爱的吟唱感人至深,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这就是误会法的魅力。

示例二:邹智勇的《青春期》(选自《中学生文苑》)

小芳课间老爱盯着前面的山坡入神,这行为引起老师和家长的误会,这误会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一直到文末,小芳才说出课间老爱盯着对面的山坡出神的原因:“我在看竹林。你们不是说看看绿色有利于近视眼的恢复吗?”

智慧点拨:按道理,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有反常行为一般与早恋有关,但原因并非如此,读者也就被吸引着读完全文。

(二)按误会的对象来划分,可分为一方误会另一方、双方互相误会。

①一方误会另一方

示例:优秀作文《幸福花开》

作者从自己买郁金香送给父亲写起,然后在铺垫上做足文章——首先猜想父亲看到花后的种种神情态度,接着,写父亲并没有赏玩自己买的花,误认为父亲不重视自己的情感——不瞧瞧花,后来,揭开了误会,原来是自己误会了父亲。这是一篇运用误会法来巧妙组织作文的考场佳作。

智慧点拨:作者这样写,便使本来并不出奇的情节变得摇曳多姿,使人读完文章,不由发出会心的微笑。

②双方互相误会

示例一:林双不的《枪》

林双不先生的《枪》是运用误会法的典型作品,其情节是由“我”与司机之间的互相误会来推进的。“我”心不安,以为自己“上了贼船”,司机也担心遇上了恶徒,双方互生疑惧,互生误会。随着误会的层层加深,故事情节也层层推进,最终,直至结尾,才“拨开云雾见青天”,令人紧张的情节才陡落下来。作者巧妙地抖开了包裹,拎出引起误会的原因:把人煎熬得神魂俱惊的竟是玩具枪的一截枪管,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智慧点拨:作者构思非常巧妙,层层误解,层层歪曲,层层设疑,笔法摇曳多姿,好事多磨,一波三折。

示例二:德国马·冯·德·格林的短篇小说《假面》

在火车站的站台上,莱娜特和爱利希巧合遇见。十五年前,他们是一双情侣,但为一次小小的拌嘴而分开。如今碰见,旧情复发,两人都想重归于好。不过当塔吊司机的爱利希害怕对方看不起自己,于是宣称自己是一家船坞的洽购部主任。莱娜特也持这种心理,一听对方说是什么主任,便将自己的售货员职位说成是一家纺织品函购商铺的主管。双方都暗觉自己与对方遥不可及,人为地制造了误会。尽管两人的内心里都怀有美好的理想,但由于误解,大家都觉得不方便启齿,也不能展露真实的心胸,最后他们只得分道扬镳。

智慧点拨:建立在“误会”基础上的《假面》。它以“误会”来发展故事情节,直到小说结束,“误会”也没有解开。

(三)按误会所造成的结果来划分,可分为喜剧性的误会、悲剧性的误会。

①喜剧性的误会

示例一:电影《五朵金花》

《五朵金花》的情节是由一连串的误解来展开的。阿鹏是白族小伙子,他去寻找自己已定过情的“金花”,寻找途中,他却误把“畜牧场金花”、“钢铁金花”、“水上金花”、“拖拉机金花”当成了自己要寻找的爱人,而这些金花们的情人也误认为阿鹏果真是要找她们。

智慧点拨:这层层的误解歪曲,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造成强烈的喜剧性效果。

示例二:莎士比亚的戏剧《第十二夜》

《第十二夜》中所有的故事都由“误会”展开。

误会一:奥利维亚爱上了女扮男装的薇奥拉。

误会二:安东尼奥前来寻找好友西巴斯辛,却误将奥薇拉当做的西巴斯辛,奋力为其挡剑,不料被仇敌伊利里亚公爵的卫兵抓获,而当他向薇奥拉索取钱袋时遭到了质疑,安东尼奥由此开始怨恨奥薇拉。

误会三:奥利维亚把前来寻找妹妹的西巴斯辛当做女扮男装的薇奥拉并与其结婚。

误会四:公爵在领薇奥拉去找奥利维亚的路上遇到了奥利维亚本人,薇奥拉马上被她称呼为“夫君”,使得公爵妒意大发,薇奥拉更是有口难辩。

误会五:安德鲁等人又找薇奥拉决斗时误将前来寻找妹妹的西巴斯辛误认作了薇奥拉并被其打伤。

智慧点拨:作家选取了当时人们常用的女扮男装的情节,造成了一系列的喜剧性的误会。通过层层误会,挖掘人们内心底处最深沉最浓烈也最脆弱的情感,角色生动的形象在读者心中打上了深深的烙印,读者能够完全感受得到女主角薇奥拉的内心挣扎,与之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

②悲剧性的误会

示例一:莫泊桑的《项链》

《项链》,世界短篇小说大师莫泊桑的作品,值得我们学习。小说主人翁玛蒂尔德衣里省,饭里扣,花了整整十年的时间才付清赔项链的债,却在一次巧合中发现自己过去所借的项链是赝品。

智慧点拨:小说的结尾出乎意料,但是又在情理之中。因为故事之前已埋下多处伏笔:如借项链时,项链是和许多饰物杂放在一起;佛来思节夫人表现得非常大方;买项链时,珠宝店老板“查看了许多账簿”之后,说:“我只卖出这个盒子”;还项链时,佛来思节夫人“竟没有打开盒子”。如此这些,无不示意项链的价格低廉,一串普通项链看似高档首饰,只不过是被玛蒂尔德误会了。

示例二:莎士比亚的戏剧《奥赛罗》

戏剧《奥赛罗》写黑人统帅奥赛罗因受恶徒伊亚古的调唆,轻信夫人与他人私通,盛怒下,杀死了自己的夫人苔丝德梦娜。

智慧点拨:奥赛罗是位坚强博大和灵魂高尚的英雄,误解副将凯西奥与苔丝狄梦娜关系非比一般,这个误解酿成了悲剧。当他得知真相之后,后悔万分,于是拔剑自刎,倒在他的妻子苔絲狄梦娜身旁。

四、运用误会法要注意的问题

(一)运用误会法要合理,符合大众心理认识。

以《心灵的地震》为例,文章所反映的故事在现实中确实上演过,小作者就注意了事件发生、发展过程的合理性、真实性,读来让人信服,也发人思考。

(二)要把误会的条件写充足,以吸引与轰动读者。

《心灵的地震》一文,对误会的条件写得比较充分:一是交代小纸条上的文字,为误会做好坚实的铺垫。然后写刘老师是一位省优秀德育工作者,对学生如同自己的孩子,这样的好老师,会被学生警告,情况反常,这里又厚厚地铺垫一笔。这样,就把误会的条件准备足了。

(三)要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突出主题,避免为误会而误会。

如果设置的误解既无深刻的意义,又在读者的预想之中,文章就显得做作了。《心灵的地震》就是通过误会,塑造了一个成绩平平、心地善良、遵守纪律、胆小懂事、关心老师却一直被忽视的普通学生形象。

(四)误会不能解得太早。要想出各种办法,有意识地将读者的想法引向与结局相反的方向,误会最好到文章最后才解开,因为解得太早,读者就不想把文章看完。

在我们学生作文中,如果故事情节简单,看了开头就知结尾,就吸引不了读者;而如果能适当运用误会法,让情节“节外生枝”,抓住读者的注意力而又常令人意外,“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就会让人惊叹不已。

猜你喜欢

注意问题概念作用
试分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概念图的应用策略
合作学习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基于班级管理的班干部培养方法研究
古代的时间概念
深入概念,活学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