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探究”在高三政治复习课的应用
2020-03-08蔡苗衣
蔡苗衣
【摘要】 政治在高中教学中有重要地位,在高三政治复习过程中,教师要创新教学方式,利用微探究进行教学。文章先分析微探究的价值,再探讨微探究在高三政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以为广大同仁提供参考。
【关键词】 微探究 高三政治 复习 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獻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20)05-067-02
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内涵及其丰富,但万变不离其宗,对站在讲台的一线教师而言,始终离不开关注“课堂”教学,教学方法千万条,关键是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落实学科核心素养。高三的政治课一直以来比较沉闷,学生对知识一知半解更容易导致学生走神而漏听教师的重难点渗透。微探究是高三政治复习课的一种新的尝试,在微探究的过程中以学科素养为核心,提高学生参与度,动态生成知识,增强情感认同。
一、“微探究”的价值取向
笔者认为,政治课的“微探究”可以是在高中政治教学中,从微观视角入手,选取利用生活素材创造案例探究活动,设置切入点小、精简扼要的微任务,引导学生在探究中用系统化、理论化的知识解决微任务,层次递进,不断深化,从而突破重难点,获取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策略,以期达到课堂教学过程最优化、效果最大化即以微见著的一种教学模式。如图:
“微”是一种理念的转变。其实微探究也是探究教学方法中的一种,在高三复习课中需要转变观念,对时间有限的高三学生来讲课堂不能是满堂灌也不能是形式上的动起来,应着眼于“微”,利用高质的课程资源,设置具有一定挑战性的小中见大、知微见著的微任务,引导学生在复习课的主动学习,提高学科能力。
“微”是一种操作的可控性。新课程强调以生为本但是并不是教师成为了旁观者,教师是学生课堂生成的引路人。对于设置的微任务,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指引者、促进者,因此微探究要具有操作的可控性,以精微的探究过程为活动主线,教师对课堂进行有效调控,适时启发、引导和点拨学生主动思考,建构知识,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
“微”是学科素养的落实。落实核心素养不是高一高二的任务,高三作为学生即将步入大学及社会的最后一个台阶,更不能忽视。复习课的微探究素材来自现实生活,是对时代的把握,是对现实生活的直视,通过师生互动、生生对话、自主探究、合作讨论等形式,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敢于质疑辨析,秉持科学的精神发现问题、质疑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善于表达。
二、微探究在高三复习课的运用策略
高三学生对知识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储备,教师按照书本按部就班不断炒冷饭很难达到复习的预期效果。复习课应该是知识的深化与升华,侧重构建完备的知识结构,不断提高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述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笔者以《法律生活》的“善意第三人”为例,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微探究在高三复习课的运用。
(一)“曲微通幽”,虽小尤大
“善意第三人”来自《法律生活》教材“未经登记,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中,书本并未对“善意第三人”有更多的解释,然而在复习的过程中确是不可忽视的重难点。如何解释“善意第三人”?哪些情况适用“善意取得”?其实书本的“镜头”已经为我们设置了微探究。
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为了追求新意或与众不同,搜集教材外的一些素材进行改编,但《法律生活》其实具有相当强的严谨性、科学性,不具备充足的法律知识乱编材料来分析法律条文反而会给学生造成混乱。其实教材中的“镜头”都是精心挑选、苦心设计的。
镜头一:小陈在电子商场碰到一男子,该男子称有一台全新的笔记本电脑,可以目前市价的三折出售。小陈到其住处,付钱后取走电脑。三个月后,警察找上门来,原来该男子是一盗窃团伙成员,电脑是其行窃所得。警察要将电脑作为脏污扣押,小陈不同意。
问:小陈是否可以善意取得该电脑的所有权?请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书本的镜头下自有一句话“为什么买房付了钱不一定能够取得所有权”,从这句话中我们不难发现小陈不能善意取得。但是很意外的是我们同学对文本小字部分视而不见,如果细心留意那么这个微探究是能够迅速解决的。同时从这个“微探究”中其实可以看出教材对“善意第三人”的要求不仅仅停留在书本简单的几个字,而是需要适当拓展,“赃物不适用善意取得”,经此设计,引出“善意取得”的含义及构成要件。
但是就是这样精心设计,用心取材的“镜头”也容易被我们教师忽视。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是新课教学中教师担心课时时间,或者为了所谓别出心裁,对这些细枝末节视而不见,丢弃一边。而教学镜头是教材编辑者精心安排的,是架构知识和素养的桥梁,脱离这些镜头或者教学情境政治课就变成了枯燥的知识灌输,丢失了政治课所蕴含的文化精神、政治认同。教材“镜头”虽小,却贴近学生,贴近生活,以“镜头”而设的微任务,虽微却不失宏观视野,虽小却意义重大,一来落实知识要点,完成复习课的知识目标,二来在复习课改变传统的教师讲授,激发学生阅读教材、探究问题的兴趣。
(二)剖微析精,虽小却准
强化辨析是高中政治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一个重要体现。辨析的过程,不仅是知识获取的过程,也是提升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的过程。作为高中政治老师,在高三的复习课教学中,还可通过“微探究”任务设计用辨析思想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探索欲。
在解决了教材关于“善意取得”的镜头后,笔者用一道高考模拟题给学生设置了新的微探究:
镜头二:2015年某日,李家一台九成新的电脑被盗,李某发现后向公安机关报案,2016年初,李某随赵某去朋友王家玩,发现被盗的电脑在王某家中,于是,李某问王某电脑从何而来,王某说是在市里一家电子经营公司购得,并出示购物发票。
问:比较两个镜头,说出情境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问:此时电脑的所有权应归谁所有?
设计意图:正所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两则材料看似同类型,实则不同,这样的镜头摆在学生面前,势必让学生产生疑惑。有疑问才能启动思维。同样是赃物不知情的王某可以善意取得嗎?设置微任务,在情境的比较中锻炼思辨能力,培养科学精神。
新课程重视学生主动参与,教师设置带有思辨性质的问题,刺激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在合作中交流,在交流中碰撞。在此环节中我分别请了两组不同意见的代表来阐述观点,不出所料,A组按照惯性思维理所当然认为赃物不适用善意取得,符合教学设计预想。然后B组同学在回答了第一个问题时发现了情境的不同点,对情境多出的条件“经销商、购物发票”产生了困惑。两组不同的答案也拉开了辨析的序幕。
(三)造微入妙,虽小却灵
在许多师生的认知里,高三政治复习课就是教师侃侃而谈,学生遍遍刷题。然而自核心素养提出以来试题越来越重视价值引领、能力立意。分析高考试题,都有一个共性,通过取材生活,创设情境,要求学生直面现实社会问题,在对社会问题的剖析过程中发现本质,探究解决途径,在此过程中不断提高思维能力与实践能力,积极培养有道德、有理想、有担当的社会公民。
微探究的教学活动使知识脱离记忆表层,存于开放的任务情境中。在前两个教学环节中,教师通过情境设置微任务引导学生探索思考,但是“造微”的主体不仅仅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把主导权交给学生。
镜头三:2018年10月,李某将一套房屋卖与张某,张某给付了购房款。但是随着房价上涨,张某……
请你创设条件,设置微任务。
例如:2018年10月,李某将一套房屋卖与张某,张某给付了购房款。但是随着房价上涨,张某将房屋以市场价格卖给了不知情的王某,并配合王某办理了过户手续。此时,房屋所有权归谁所有?
设计意图:从任务的接收者到任务的设计者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毕竟提出一个问题要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难。高三学生对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把握,这样的角色转换未尝不可一试。根据教师所给情境材料附加条件,采用自问自答的形式,理清“善意取得”的情形。亲身的任务设置经历往往使学生印象深刻,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学生创设举例:
但是随着房价上涨,李某拒绝配合张某办理房屋过户手续,10日以后以远低于市场价的价格与其妹夫金某签订了房屋买卖协议,同时办理了过户手续。
问:金某是否属于善意第三人?
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会不断带给我们惊喜,如学生会想到不合理的价格,又比如没有进行产权登记等,有时虽然设计不够科学严禁,但却“妙”,妙在他们融入课堂,妙在他们大胆尝试,妙在他们学以致用。根据特定的材料,指明一个知识点,虽小却如此精妙,符合学生的认知逻辑,不会使学生无处下手,但却真真切切地在此过程中学生巩固知识,引发思考,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转变,增强学习的自信心与自觉性。
三、结语
高三政治复习课的微探究是一种尝试,以学科知识为载体,选取生活素材,在层层递进式的微任务中通过短小而精悍的探究过程,获得知识更深层次的理解,改变复习课的千篇一律,有效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打造良好的课堂生态!
[ 参 考 文 献 ]
[1]黄妞妞.微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策略探究[J].山西青年,2019,(20):121,123.
[2]龚慧娥.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施策略探究[J].青年时代,2019,(27):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