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龙寺自然地理概况
2020-03-08普罗
普罗
热龙寺是竹巴噶举派的根本寺院,当时热龙寺建立在什么样的自然环境对于研究历史地理来说是一个考虑的问题,现利用历史地理的理论框架来分析与还原当时那地方的自然环境的状况,并通过热龙寺新建之前该地方居住的游牧民的生活必备需求来分析当时的自然环境,根据后期的史书记载中热龙寺的周围地形和地貌来分析当时的自然地理概况,从热龙的得名来分析当时区域环境及区域生活方式。
热龙寺周围的自然地理环境与热龙寺初期的兴建、中期的发展和末期的衰弱等过程中有举足轻重的关联,当时特殊的环境给新建热龙寺庙提供了不少的自然条件。自十二世纪末期修建热龙寺时,整个藏区的文化背景是:佛教再次兴盛,同时各种教派在西藏的各个角落里兴盛,新建寺庙的经济来源只能靠遍布各个山区里生活的人们信仰供奉的财务,然而,在那个时代生活在各个山区里的人们经济来源只能靠自然环境与人力相结合的农耕和放牧等方式,因此,要有比较好的生活条件,必须先有较好的自然地理环境。所以,寺庙新建的经济与周围的供奉者的收入有必然的联系,供奉财务与自然地理环境是无法分离的,从而得出自然地理环境对一个寺庙的重要性和关联性。
“热龙寺的周围定居着很多牧民,寺庙的周围是铺满的大草原和草原上流着很多小河在美妙的声响中流到年楚河”,在令人羡慕的自然环境下生活的每一个牧民离不开那地方的青山绿水,虽然那地方的环境比较恶劣,但是整个土地长满了草木,还有河流,那样的环境对于西藏来说,恰好是生存在高海拔地区动物的最好栖息地,因此,新建寺庙之前那地方居住着很多牧民。到了十二世纪晚期的时候,虽然当时西藏没有统一的政权和制度,但是分裂割据的西藏,在经济方面具有很大进展。当时的寺庙新建具有很多目的,最直接来说,一是让周围的人们能够过上安静的生活。二是各个教派都在兴盛时期,竹巴噶举派也随着当时社会的潮流,把教派流传到各地,在具有文化传播的目的等情况下新建了热龙寺。
热龙寺今位于日喀则市江孜县热龙乡,十二世纪时热龙寺周围的自然地理环境是寺庙背后东面遍布着牵连不断的缸瓦桑布雪山,雪山脚下流着年楚河的水源,西面是去往江孜英雄古城的路段,南面是去往不丹的连绵不断的山坡路程,北面是去往今仁布县的路,中间顶起雄伟的热龙寺,该寺是竹巴噶举派的主寺,修建该寺的掌门人是藏巴嘉热益西多吉,藏巴嘉热传出的教法因此命名为竹巴噶举。随着藏巴嘉热声名远播,每逢传教时,从各地来的人数往往超过五万人,当时流传着一句西藏谚语,“世人半为竹巴,竹巴半为乞士,乞士半为成就者”竹巴噶举派主寺的兴盛可见一斑。竹巴噶举起初竹寺作为根本的寺庙,后来转至江孜热龙寺。竹巴噶举派的根本寺院以热龙寺为中心,在很多地方新建了不少的竹巴噶举派的寺庙。
作为竹巴噶举派的根本寺院,寺院周围的自然环境是草原游牧民的居住地,周边流进两条河,两条河的水源都是热龙寺东面雄壮的缸瓦桑布雪山,远处看就像两条白色的哈达从天而降摆布在那雄起的雪山中间,此圣地的地脉殊胜。地形宛若八瓣瑞莲盛开;雪山、石山、牧场和草山环抱,仿佛致敬似的成百条小溪汇流其间;周边呈现八瑞相,即寺前冬日山形同右旋白螺、热拉山峰状似撑开的宝伞;珀迦后山仿佛是盛满甘露的宝瓶;赞曲山像竖立的胜利幢,扬衮山和其前山宛若金鱼游憩;阁木坝好似转动的金轮;本塘坝的山峦如荷叶开篷,溪水如百鸟竞翔;嘉木沼泽似吉样结。修道的禅林就坐落在这样的地方。由此因缘,从而在雪域星罗棋布守持密乘的祥院千万座。法主(指藏巴嘉热·益喜多吉)说:“我在昂雪建寺,势力过大;在基雪建寺,太喧哗;在库列那梯建寺虽富有,但觉得对佛教不很有益。兴建在此地道统和教法如同白昼一样光明灿烂。”热隆寺因得法主如此授记,故极为殊胜,从而我们看到热龙寺周围的环境是多么美丽,地形来说也能看出如此吉祥就像八瓣瑞莲盛开。
热龙寺的得名由来也与那地方的美妙的自然环境有关,据信史记载,藏传佛教后弘期伊始,卫藏十八或十二人中之冲凯·喜饶僧格倡建并住持年堆库列寺,悦·托白在库列山库列寺之侧兴建莫巴寺。觉沃杰阿底峡的门生中所谓悦师三昆季,即悦曲旺、丈松和托白等三人,他们在库列山建莫巴寺,随即出现库列之牧民,遂封山禁猎,该寺与那些牧民结为供施关系,莫巴寺在乃宁断岩的尾部,现今遗址尚存。咱沃囊地区折域埃卡山鄂博以上地方叫做库列。相传年堆曾为折氏和琼氏据有,史料云:“天空四四方方的藏区,具有折玛尼的加持力。”但是,嗣后大臣们认为那是对头戴盔帽的鬼魅之化附,其地遂得名库列。后来牧人在山阳丢失一只神变的白色母山羊,一天寻觅时找到了。牧人发现在今日寺庙大殿正对面一块石头上洒有羊乳,母山羊正以体温烘热石头,牧人前往那里,看见该石头上凸出“筽玛尼摆弥哄”字样。当时恰逢证果者林氏来到那里,牧人便将圣石奉献给林大德,又在该地断崖峭壁挖凿修行窟,供瑜伽大自在修行。由于神变母羊授记,从此该地称作热隆。
現在还能看到当时热龙寺的周围居住着游牧民,而且具备游牧民栖息的环境条件,之所以有这样的自然环境,才新建了热龙寺。
作者单位:西藏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