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培养学生法治素养的策略探讨

2020-03-08马体业

理论与创新 2020年23期
关键词:法治素养道德与法治培养

马体业

【摘  要】在初中教学阶段加强学生的法治素养,要在初中课程教育环节开设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培养学生法治素养的重要手段,教师就要改变教学手法,将道德与法治课程提上教育日程,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法律观念。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法治素养;培养

所谓法治素养指的是学生对于法律条令的认知及应用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学生能够利用法律知识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在当下的教育活动中,由于教师对于传统课目的偏重,往往会造成学生法律知识的缺失。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推出,为帮助学生培养法治素养,提升其法律意识,开辟了宽阔的教育之路。

1.增强法律意识,形成法律认知

学生法律意识的养成来自于两方面的努力:一是家庭方面。在长期的家庭教育中,父母对于学生的影响会伴随其一生。当学生出现不良行为而家长没有及时纠正时,就会导致学生认知观念的错误,不仅不利于学校管理,还会影响其个人发展,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二是学校对于学生的教育工作。作为陪伴学生较长时间的教育机构,学校的教学环境,教师的教学方法都会对学生法律意识的养成产生较为深远的影响。而纵观当下的教育制度,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限制,道德与法治教育并不在學校的主流课目之中,即使开展了相关课程,也只是流于表面的“看课文,看故事”,忽略了学生个人对于法律与道德章程的理解。对于一些没有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的学生,在缺乏对“是非曲直”的合理认知的情况下,更会导致管理工作的复杂化。

在初中教育阶段,由于教学手法的匮乏、教育资源的落后,道德与法治教育课程的开展存在短期性、应付性等弊端,教师应结合课程要求,做出及时有效的改变。在课程较为宽松的教学时段内,教师可利用多种方式宣传法律知识,如根据现有的生活资源帮助学生认知到生活中的法律——不闯红绿灯、不超速等行为约束条款记录在《交通法》中;学生每天上学放学被记录在《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在宣讲法律带给学生好处的同时,帮助其认知法律对于合法权益的保护形成法律认知;教师也可鼓励学生进行课下积累,《法律伴我们成长》便是帮助学生形成法律认知的教学环节,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结合既有资源,利用多媒体教学模式开展法律问答,在轻松的教学氛围中促使学生形成法律认知,使其养成“法律就在身边”的知法意识。教师可根据课程要求与学生学习情况制定学习任务,如以《维护宪法的权威》为教育主题播放相关法律视频,在后续的教学活动中进行适当拓展,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了解到宪法是一切法律的发源,形成尊重法律、认知法律的良好教学循环。

2.学习法律手段,保护自身权益

法治素养的养成,不仅仅要求学生形成法律意识,更要学会应用法律,捍卫自身的合法权益。对于初中生来说,其正处于身体与心理的双重发育阶段,此时脱离了家庭的保护,进入了“半自主”的社会活动状态,在与社会进行短期接触时,更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侵害。由于一些不正当行为的发生是不可期的,如校园暴力、校外伤害等,帮助学生学会使用法律,能够将侵害发生时的概率降到最低。

在相关教学阶段,一些学生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会产生“忍忍算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错误思想,即使侵害已经发生,仍然采取不反抗的错误态度。对于已发生的侵害行为,教师应及时进行制止,对于班级学生基数大、管理任务重的教学活动,则可采取“防患于未然”的治理措施。教师可引导学生一同制作“防止非法侵害,维护合法权益”的黑板报,将有可能遭受的不法侵害进行罗列,并给出相应的解决手段。教师要注意及时纠正学生的不良思想,鼓励其动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避免出现“以暴制暴”的错误行为;在课堂授课环节,教师应注重案例与实际情况的结合,以二者的有机推动作为授课手段,教师可通过播放维权案例帮助学生了解维护自身权益的流程,降低其“无处维权,不敢维权”的忧虑。

以《心中有法》的相关教学为例,通过“法不可违”“预防犯罪”“了解法律”三个章节的有机配合,实现对于学生“知法、守法、用法”的教育工作。在开展相关课程活动时,教师应注意带动学生的积极性,利用假设场景的方式鼓励学生对日常的违法行为进行说明,教师可采取引导性语言进行课程开展,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如你在日常生活中见到了哪些违法行为?他们对社会造成了怎样的侵害?在一系列的教育活动中,学生了解到“侵害”与“违法”之间的联系,依靠对当前虚拟情景的思考,学会合理有效的“用法”。

3.了解法律制度,遵守法治章程

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由于对理论课程与考试课目的偏重,学生的法制教育面临着“无处可学”“学无所用”的尴尬局面。纵观当下的初中教育,一些教师为了完成理论课程教育任务,甚至会占用道德与法治教育课程的上课时间,造成教学时间的不充分,导致学生法律意识淡薄。

教育工作者及相关教育机构应对法律的重要性形成一个合理的认知,一方面,健全的法律制度是保障学生健康成长,促进教育活动有机前进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全面的法制教育是营造稳定的社会环境,提升学校教育竞争力与管理能力的高效通道。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根据道德与法治相关课程内容制定合理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了解法律制度,自觉遵守法治章程。教师应根据学生特点使其形成清楚的法律认知,帮助其改变“法律高不可攀”的错误认知,使其认识到“法律是存在我们身边的、保障我们健康成长的有效手段”。

以《法律在我们身边》的教学工作为例,传统的教育方法局限于教师的口头讲解,不利于学生形成直观的教学体验,在教师反复强调“犯了法很严重”“犯了法会受罚”的情况下,学生并不能理解法律的执行力与威严,甚至会产生“以身试法”的错误思想。而在道德与法治的授课环节,教师可利用多种手段开展教学工作。如果课程时间较为宽松,教师可鼓励学生开展情景剧,依靠“切实体验”增加对于法律条令的认知,情景剧的内容以贴近生活为宜,如有人偷挖地下線缆,偷窃公共资源等,在实际的观察与应用中,了解法律与社会的联系性;如果教学时间较为紧张,教师可为学生播放法治节目,通过音视方式宣讲法律手段,使学生形成敬畏法律、尊重法律并应用法律的法治意识,贴合生活情境的教学手段更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在直观的画面展示下形成法律认知。

总之,法律存在于社会的方方面面,小到家庭和谐,大到社会运转,都离不开法律的约束作用。中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接班人,对其进行及时全面的法律教育,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维护社会稳定。

参考文献

[1]郑君堂.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如何培养学生素养[J].学周刊,2019,(20):69.

[2]李康.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培育学生核心素养路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9.

猜你喜欢

法治素养道德与法治培养
司法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法治素养现状分析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浅析高职院校法治意识素养的培育和养成
完善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的路径选择
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法治素养提升对策研究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