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的教育智慧
2020-03-08杨月丽
杨月丽
提起《论语》想必各位同仁都不陌生,作为教师的我们博闻强记,甚至还能流利背出教材里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但是,不知大家是否和我最初感觉一样,理解的仅停留在课本中这几句上,想要多解释几句,就有些尴尬,心里感叹经典就是经典,高高在上,遥不可及。在经历组内共读、精读一本书后,发现这些缥缈的经典,原来就在我们身边。它历经千年发展、传承,早已融入我们的骨子里,在我们的潜意识里发挥着作用,只是我们后知后觉。
生活中的《论语》
不信,你听。家人围坐在一起吃饭,你边吃边吐槽一下最近的天气和烦心事,老妈这时候加一句“吃饭时候别说话!”瞧!妈妈真有文化,几千年前的孔子也是这么教导的。
子曰:“食不语,寝不言。”
吃完饭,你不想刷碗,做家务,要放飞自我,却把它留给您的家人,那么这时候他们也可能在心里默默念叨,你不想做,我也不想啊!孔子也在一旁助力。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教学中的《论语》
看一看生活中的小事,也让我们有点了解《论语》为何自古至今备受推崇。西汉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东汉经学家赵岐将其看作五经、六艺的中轴、纲领。宋代宰相赵普也曾说“半部《论语》治天下”。作为教师的我们比起治天下更关心怎样治理班级。而《论语》这部宝藏中恰有许多我们所需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智慧。
下面我重点从教师发展的视角谈一谈《论语》带给我的教学启示。从教师专业发展关注阶段阶段理论来看,教师入职后要经历早期生存关注,教學情境关注,关注学生这三个阶段。
《论语》与教师发展第一阶段:对师生关系的指导 处在早期生存阶段,面临最大的问题是怎样与学生相处。这个时期往往容易采取“绥靖政策”,想得到学生认可,融入学生,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然而现实中却容易形成过于亲密的师生关系反而对课堂纪律产生影响,昨天培训时娄老师也提到这个共性问题,来看下孔子是怎么做的吧!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温和而又严肃,有威严但不凶猛,恭敬而且安详。“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指的是君子远看庄重矜持;靠近他,温和可亲;听他讲话,又很严厉!
孔子言传身教告诉我们师生关系关键是要把握“度”!合适的距离才能产生教学之美!
《论语》与教师发展第二阶段:对教学的指导 首先,在教学方法上的指导。
一是激发兴趣,因材施教。《论语》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告诫我们要想尽办法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比如在教学实践中,针对初中学生好动好玩儿好模仿的天性,适时引入教育戏剧,激发学生创造性与活力。学生在探索表演中所学到的不仅停留在课本表面语句上,而是拥有了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在表演中体验百态人生。更令我惊奇地是在学完演完之后,遇到相应场景,学生们竟能脱口而出相关诗句、语句,我想这就是兴趣引领的价值所在吧。
二是通力合作,启发唤醒。“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告诉我们要善用启发式教学。在调研年级学情之后,我们还会一起磨课,探索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设置能够唤醒学生潜力的教学活动。
三是随机应变,为我所用。只要能激起兴趣,有利于语文学习的方法我们都吸收过来,为我所用。传统手抄报张贴展览;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将美篇与学生讲解视频结合;充分运用学校的博识课优势,在实践活动中体会语文之美。以《论语》为纲,尽心尽力践行着孔老夫子的教导,去努力创设教学情境,引领学生在兴趣的基础上进行学习。
其次,在教学态度方面的启示。
一是学无止境,终身学习。《论语》启示是不仅做自己学科的专家,还要做融会贯通的杂家。孔子对自身要求很严苛,他知识渊博,五经六艺皆通,告诉我们要学着做到终身学习,融会贯通,这样才能为学生树立榜样,对学生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是广泛涉猎,博取众长。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为此,我更加积极地参加校内外的各种培训,努力汲取其他老师的优势,从而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丰富自己的教学理念。
《论语》与教师发展第三阶段:对学生的关注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为政》”孔子为我们指明了了解学生的方法。“视其所以”是要从各个方面去观察学生的行为;“观其所由”是要思考探究行为背后的原因;“察其所安”是要洞察学生内心所向,这样才能真正全面了解学生。
有了充分理解,我们才能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来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对于学困生进行信心鼓励,个性化作业布置和辅导;对于心态波动的同学进行心理辅导和兴趣激发,让学生遇见更好的自我,发挥更大的潜能!
《论语》这部承载至圣先师孔子教学智慧的著作,犹如海上灯塔,照亮我们教学之路,它值得我们终身探索、学习!最后总结下我论语的学习与实践心得可谓是:论语为理论,身边有榜样!反思中前行,实践中完善!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昌平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