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口故事里的“甜酸苦辣”
2020-03-08
说到“户口”,很多人可能已经很漠然,户口落在哪儿?户口与职位升迁、薪酬增减有什么关系?在不少人心目中户口已经成为放在抽屉里的一个小本子而已。然而,就在我们周围,围绕着户口,仍不时上演着一段段酸甜苦辣的故事——
王潞:一道总也办不完的手续
当王潞和男友从婚姻登记处走出来时,终于长出了一口气。经过漫长的争取和等待,她终于成为了“天津的儿媳妇”,虽然目前她仍然不是“户籍意义上”的天津人。面对自己这种有些尴尬的身份,王潞除了无奈,没有任何办法。
王潞是河南人,大学毕业后,在郑州有一份稳定的工作。由于她的男朋友是天津人,为了这份感情,她毅然辞掉了原来的工作,来到天津的一家报社任职。每天在这个陌生的城市奔波,没有基本工资,只按90元/千字拿稿费。身边的正式员工,也就是有户口的那些人都比她轻松,每隔一段时间还会发些额外的奖金。让王潞最受不了的是某天发感冒药,因为药是发给有户口、有编制的正式员工的,她没有份。这件事虽小,但给她带来的压力却使她喘不过气来。“按照现行的户籍政策,我的户口在津工作满一年以后可以转入天津。然而,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这道本应十分简单的手续我已经办了两年多,现在还是没有着落。”王潞说。
不久前,王潞的钱包被偷,身份证和工资卡一起丢了,当她到银行挂失工资卡时,由于身份证已丢失而户口又不在本市,就陷入了“自己不能证明自己身份”的尴尬处境,银行的工作人员向她表示,这种情况他们以前很少遇到,但按规定他们确实无能为力。最后通过王潞单位和银行一次次的交涉,才保住了她的工资卡和卡里的几千块钱。
而王潞的结婚登记则经历了比这更“残酷”的波折。2018年年初,她和男友到有关部门办理结婚手续,但婚姻登记需要户籍所在地的证明。由于王潞原来在郑州工作的单位已经被重组,户籍管理发生了很大的变动,不再轻易给非本单位的职工开证明。“我去了郑州三次,打了无数的电话,嘴皮子都磨薄了,但他们一句‘不符合规定就都挡了回来。最后实在没有办法,我找到了原单位的最高领导。当他了解了我的情况后,指示户籍科‘特事特办,才‘破例开了证明。我是为了两个人的感情来到这里的,但这可恨的户口又成为了一道无形的障碍,使我们总有天各一方的感觉。”
最近,我国人口普查显示,像王潞这样人户分离的现象已越来越普遍,有关专家对此作出评论,“中国加入WTO之后,应聘求职的人应做社会化公民,哪里有发展的机遇就到哪里去择业发展,不必人走家搬。招聘单位惟才是用,不必问户籍在哪里。地方政府部门更是要海纳百川,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我们要把户口限制在统计人口的作用上,最终实现不迁户口,来去自由。”
老宋:变身“城里人”的尴尬
与王潞不同,46岁的老宋是个天津人。但他家住天津武清农村,小时候放过牛,插秧、割稻更不在话下,是个十足的农村娃。
十几年前,老宋“赶时髦”买了一个非农业户口。在刚拿到“非农业”户口的那几年,确实感觉幸福。“首先是走在村里,觉得自己总比人家高一等。尤其是听到同村人羡慕的一句‘哟,你现在是城里人了,嘿,心里那高兴劲儿就别提了!”
上世纪80年代初,橫亘在城乡人员之间的最大差别是户口。有城市户口就等于可以获取招工资格,哪怕是最差的工作。而且更重要的是,“居民户口,那是可以吃商品粮、可以在城市里居住,享受一切现代文明的啊!”老宋说,那时候他每次到天津市里办事,都特别羡慕那些与他同龄的年轻人——瞧他们踩着自行车上、下班,用自来水笔写字的那种神气样儿,一切的一切,都成了老宋这个农村青年梦寐以求的生活。
在当时,居民户口和农村户口在就业、参军、读书等多方面存在天壤之别。数十年里,“跳农门”一直是中国农民最大的梦想。当年的农家子女“考中专、考大学跳农门”、“参军跳农门”,想方设法让自己摆脱“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因此,“买户口跳农门”也就成了必然。
1993年,村里的年轻人纷纷奔走相告可以买城镇户口的消息,而父母们也觉得这是可以改变子女命运与前途的大好时机。因此,一时间,许多村民都怀揣自己积攒多年,或是向亲朋好友借的钞票拥进公安局。“我买这个居民户口花了一万多块钱,这在当时可是一笔大钱啊!我们村里有几户条件好的人家,还一口气给几个子女买了户口呢。”
想起当年变身城镇居民后的那阵子风光,如今的老宋有强烈的失落感。时代在进步,政策亦变动。当各大城市的户口放开,城市户口作为一种符号不再那么重要的时候,尤其是农村土地征用,老宋因为已是“城里人”而享受不到优待政策后,他真想好好抽自己一巴掌。“那年我买户口的一万块钱还是东借西凑的,现在想来实在亏大了。就拿我家房子来说吧,如果土地征用,按每人50平方米来算,我父母加上我们一家三口原本有250平方米的商品房可以分到,可现在,只有100个平方米了,只够我们自己住。我老婆的居民户口也是买来的,这样一来,原来我儿子独生子女也有50平方可以送,可现在什么都没了。”
老宋的表兄一家六口当年没有去赶买户口的时髦,结果现在分到了三套总面积为300平方米的大房子。一套自己住,另两套出租,每个月都有不错的收入,日子美得让众人羡慕不已。
而更让老宋时常感到无奈的是,谁能想到多年后的今天,居民户口会失去安排工作的“特权”呢?只有初中文凭的他,到现在也没有一份稳定的工作…… 王全民:一个老陕的“北京人”梦
在北京苦苦奋斗了14年,陕西三原人王全民至今依旧觉得北京户口于他是那样遥远。
王全民2001年开始“北漂”,也早已在北京安家立业,每次回陕西别人也喊他“北京人”,这让他很是别扭,因为他知道如果没有北京户口,就不是北京人。
刚到北京打工时,王全民对户口没有一点概念,他当时的认识是有身份证就可以走遍天下。但后来随着工作的稳定,加之越来越喜欢北京这个城市,王全民突然有了长期在北京生活的打算,并承诺将来要把妻儿都接到北京去。2003年,儿子快3岁时,王全民再也无法忍受两地分居的生活。在说服父母后,他把妻儿接到北京,一家三口在丰台区租了间平房,开始过起清淡但很幸福的小日子。
儿子很快到了上幼儿园的年龄。现实情况让王全民很是失望,因为周边的每一所幼儿园都要求入托的孩子有北京户籍。
托老乡求熟人,关系几经走动事情总算有了转机。一家幼儿园允许他的儿子入园,但需要交六万元赞助费。由于承担不起这笔费用,两口子没办法只好将孩子送回陕西老家。
送走孩子的当晚,小两口决定为孩子将来上学攒钱。因为他们听人说,如果没有北京户籍,外地人要交给学校一笔额外的费用,这笔费用通常三五万不等。
说起为啥非要让孩子在北京读书,王全民的认识是身边人都认为在这座城市里长大的孩子更有前途。
后来,王全民的工资比以前多了,妻子也在北京找了一份保姆工作。两口子省吃俭用地攒钱,2006年秋天,赞助费终于攒够了,王全民再次把儿子接到了北京。儿子顺利进入了一所小学学前班读书。第一天上学,妻子给儿子买了新衣服,全家都很高兴。送儿子去报到那天,王全民和一些北京孩子的家长一样站在校门口看着儿子走进教学楼,他说那一刻他感觉自己就像一个北京人。2012年,儿子小学毕业,老师打电话告诉王全民说,你的孩子只能读到这里了,因为他没有北京户口,无法“小升初”。
儿子再次被送回陕西托父母照顾,王全民说他如今唯一的目標还是攒钱,让儿子将来考北京的大学。“我认为迟早有一天我的儿子会从北京的大学毕业,也许他还会留在北京,那个时候他就是我们家第一个纯正的拥有北京户口的北京人了。”
王全民说曾有人告诉他,前几年最紧俏时,一个北京户口的黑市价卖到了30万元。“你们不在北京长期生活不知道,北京户口仅福利就有80多项:就业、买房、买车、教育、婚姻、生育、医疗、养老等等。按照他们测算,有北京户口买房至少省46万元,读书至少省8万元,生孩子省5万元,考入北大的概率比我们外省人高41倍”。
王全民说,他有个远方表妹西安交大毕业的,2010年来北京应聘。曾有外企愿意给她年薪20万元,但她最终却选择了当时月工资不到4000元的国企,理由很简单,国企可以解决北京户口。而许多北京户口上附带的福利不是金钱能买来的。
王潞在结婚后的第四天得到“喜讯”,她的户口问题可能在半年内得到解决,但仍需要各方的进一步“协调”;而老宋正琢磨着把自己的户口迁回农村,但又觉得这种做法实在有点“匪夷所思”;王全民儿子的成绩颇为优异,这对于迫切想让孩子成为“北京人”的王全民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大的好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