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化“静”为“动”巧解题

2020-03-08李大伟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0年3期
关键词:解三角形向量

李大伟

【摘要】坐标法思想是解析几何中的重要思想方法.很多平面几何的问题也可以通过坐标法思想进行处理.学生对哪种平面几何问题可以建系以及如何建系存在困难.本文通过介绍坐标法思想在解三角形和向量中的巧妙应用,为学生打开思路.

【关键词】坐标法思想;解三角形;向量

所谓坐标法思想,即建立坐标系,把几何对象转化为代数对象,把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利用代数的工具、方法研究并获得结论,然后再解释几何现象.坐标法的第一步就是建立坐标系,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在平面几何问题中,很多学生不会灵活建系,只会根据题目建好的坐标系进行解题,这大大窄化了坐标法思想的应用范围.事实上,很多平面几何问题都可以通过建立坐标系,通过化“静”为“动”,实现化繁为简,快速解决问题.如何想到建系,怎样建系,这是非常有价值的教学点,下面笔者结合教学经验,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坐标法思想在解三角形最值问题中的应用

解三角形问题本质上是几何问题,其中最值问题一直是学生不易解决的难点.三角形在学生的脑海中是“静”的,而最值问题是“动”的,三角形的“静”使得学生难以发现图形的变化规律,只能从代数角度进行解题,使得自己陷入“繁”“难”的困境.而坐标法思想正是沟通“静”和“动”的有力工具.解三角形的最值问题中,根据给定条件的约束,变化的图形往往都是有迹可循的.建立坐标系,把几何对象中的点、线转化为代数对象中的实数对、方程进行表示,然后再重新表述条件,往往能发现运动的点、线满足的规律,这样就可以从几何角度找到点的特殊位置,进而解决问题.

例1 若△ABC满足AB=2,AC=2BC,求面积△ABC的最大值.

分析 这道题目的条件非常简洁,很多学生的思路是利用面积公式S=12AB·BCsinB来求解.具体解法如下:

解 设BC=x,则AC=2x,根据面积公式得S△ABC=12AB·BCsinB=x1-cos2B,根据余弦定理得cosB=AB2+BC2-AC22AB·BC=4+x2-2x24x=4-x24x,代入上式得S△ABC=x1-4-x24x2=128-(x2-12)16.

由三角形三边关系有2x+x>2,x+2>2x, 解得22-2

这种解法入手容易,但学生往往不知如何把面積转化为关于某个变量的函数,且计算量比较大,学生往往会陷入繁杂的运算不能自拔.事实上,学生如果能注意到条件AC=2BC,如果点A,B是固定的,那么动点C的轨迹就有迹可循了.把条件变形成ACBC=2,就可以联想到阿氏圆,点C的轨迹方程是圆,从而这样建系就有了必要性.

解 以AB中点O为原点,建立如图1所示的直角坐标系xOy,A(-1,0),B(1,0),设点C(x,y),因为AC=2BC,所以(x+1)2+y2=2(x-1)2+y2,化简得圆D:(x-3)2+y2=8,S△ABC=12AB·|yC|=|yC|,因为(x-3)2=8-y2≥0,所以-22≤y≤22,所以S△ABC的最大值为22.

例2 (2018常州高三期末,14)已知在△ABC中,AB=AC=3,△ABC所在平面内存在点P使得PC2+PB2=3PA2=3,则△ABC面积的最大值为.

分析 本题的难点在于条件PC2+PB2=3PA2=3的转化,在平面几何中,线段的转化比较困难,学生很难把这个条件与三角形的面积联系起来,思维往往会陷入僵化.如果换个角度思考,点P要满足上述等式,显然点P的位置是要受到约束的,也就是说点P的轨迹是有章可循的,此外,PA=1也可以联想到动点P到点A的距离为定值,说明点P在定圆上,分析到这里,建系也就水到渠成了.

解 以BC的中点O为原点,建立如图2所示的直角坐标系xOy,设B(-a,0),C(a,0),A(0,b),P(x,y),且a2+b2=3.

PC2+PB2=(x-a)2+y2+(x+a)2+y2=3,化简得圆O:x2+y2=3-2a22,PA2=1,得圆A:x2+(y-b)2=1,所以点P在圆A,O上,圆A,O有交点,所以1-3-2a22≤3-a2≤1+3-2a22,化简得a2≤2316.

S△ABC=12BC·3-a2=a3-a2=-a2-322+94,当a2=2316时得S△ABC的最大值为52316.

二、坐标法思想在向量中的应用

例3 给定两个长度为1的平面向量OA和OB,它们的夹角为120°.如图3所示,点C在以O为圆心的圆弧AB上运动.若OC=xOA+yOB,其中x,y∈R,则x+y的最大值是.

分析 本题的难点在于对OC=xOA+yOB的转化,学生不知如何与结论中的x+y建立联系.通过建立坐标系就可以找到向量坐标表示,从而找到x,y满足的关系,从而解决问题.

以O为原点,建立如图4所示的直角坐标系xOy,

则A(1,0),B-12,32,

设C(cosθ,sinθ),θ∈0,2π3.

OC=(cosθ,sinθ),xOA+yOB=x-12y,32y,

所以cosθ=x-12y,sinθ=32y.

解得x=cosθ+33sinθ,y=233sinθ,

所以x+y=cosθ+3sinθ,θ∈0,2π3,

即x+y=2sinθ+π6,θ∈0,2π3,

所以当θ=π3时,x+y的最大值为2.

例4 如图5所示,在矩形ABCD中,AB=2,BC=2,点E为BC的中点,点F在边CD上,若AB·AF=2,则AE·BF的值是.

分析 条件AB·AF=2的难点在于AF的模长和夹角都不知道,学生不知如何利用这个条件.如果建立坐标系,就可以快速确定点的位置,从而快速解决问题.

以A为原点,建立如图6所示的直角坐标系xAy,B(2,0),E(2,1),设F(a,2),则AB=(2,0),AF=(a,2),则AB·AF=2a,所以a=1.

则AE=(2,1),BF=(1-2,2),所以AE·BF=2.

例5 (2018南京,盐城一模)如图7所示是蜂巢结构图的一部分,正六边形的边长均为1,正六边形的顶点称为“晶格点”.若A,B,C,D四点均位于图中的“晶格点”处,且A,B的位置如图所示,则AB·CD的最大值为.

分析 点C,D的位置在图中没有给出,其可能出现的情况众多,学生不知依据什么标准来寻找最值.通过建立坐标系,可以把AB·CD转化为代数式,从而找到C,D的最优位置.

以A为原点,建立如图8所示的直角坐标系xBy,A32,92,B(0,0),因为AB已知,要使AB·CD最大,即CD在AB方向上的投影长度最大.所以CD所在位置如图所示,此时C(0,5),D(-3,0),所以AB·CD=-32,-92·(-3,-5)=24.

三、总 结

能够利用坐标法思想进行解题的题型还有很多,在平面几何的教学中教师应该突出坐标法思想的教学,重视建系的过程,授学生以“渔”,让学生能够自主灵活建系,突破平面几何问题的难点.

猜你喜欢

解三角形向量
向量的分解
聚焦“向量与三角”创新题
以解三角形为例研究高中数学新课程的变革方向
四川卷与全国卷试题对比之“解三角形”
向量垂直在解析几何中的应用
解三角面积最值问题的一般方法
向量五种“变身” 玩转圆锥曲线
从《解三角形》看教材与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