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有效提高蚕桑经济效益的途径
2020-03-08毛铃哲韩敏杜丽梅姚武军
毛铃哲 韩敏 杜丽梅 姚武军
摘 要:随着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蚕桑产业受到重视。蚕桑产业属于劳动密集性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大力发展蚕丝业对于区域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当前蚕桑产业呈现出规模化发展趋势,具体养殖技术在不断创新和优化。探讨了提升蚕桑经济效益的途径,以促进蚕桑养殖行业有序发展,提升经济效益。
关键词:蚕桑;经济效益;生产模式
文章编号:1004-7026(2020)01-0097-02 中国图书分类号:F326.3 文献标志码:A
我国蚕桑产业具有悠久的历史。随着科学技术快速发展,蚕桑产业已经逐渐摆脱了气候、地域等自然条件的限制。蚕桑经济范围不断扩大,蚕桑养殖技术也有了一定的发展。蚕桑养殖新技术模式得到有效推广,蚕桑产业经济效益显著提升。但在蚕桑产业实际发展的过程中,还是遇到了很多问题,比如生丝、蚕茧的价格偏低,严重挫伤了养殖户的养殖热情[1]。要结合当地经济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制定出更具针对性的发展模式。
1 蚕桑产业发展现状
蚕桑养殖是农业经济的重要组成,对区域经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随着国内蚕桑养殖经济效益稳步提升,产业发展已初具规模。蚕桑养殖主要是生产蚕丝。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升,对丝织品的需求越来越大,对丝织品的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有效带动了蚕桑养殖行业的发展。在蚕桑养殖过程中,为提升养殖效益,必须强化养殖管理,加大对养殖技术的研究[2]。
1.1 地区蚕丝产业相对单一
蚕桑区产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之一,呈现出明显的单一发展特点。蠶茧螺丝属于外销产品,养殖户经济收益受到丝绸市场价格的影响。产业利益链条中利益分配不均衡,导致养殖户的经济效益十分有限。传统的产业发展模式对市场依赖性大,很大程度增加了产业经营风险[3]。
1.2 经济模式比较落后
当前蚕桑经济发展主要是散户经营,没有形成规模化生产,蚕桑产业的发展模式没有明显转变。养殖户借助农闲时间养殖,只将其作为贴补家用的措施,养殖收入比较有限。养殖需要的物资价格不断上涨,挫伤了养殖户的积极性。相关养殖新技术、新经验推广受到很大阻碍,影响了产业可持续发展。国内蚕桑产业设备相对陈旧,投入的维修管理资金有限。病虫害问题不能得到有效控制,直接影响到产业发展。
1.3 蚕桑产业经济效益较低
蚕桑产业利润空间较小,是制约蚕桑产业发展的重要问题。城市化进程加快,进城打工的青壮年越来越多,散户经营的蚕桑产业劳动生产率低,不能满足行业发展需求。生产成本不断增加,导致蚕桑养殖经济效益逐渐缩水。从事蚕桑养殖的人员越来越少,导致产业发展滞缓。
2 经济效益分析
结合养殖区域的市场和经济发展情况进行分析,要进一步提升蚕桑养殖产业经济效益,可以从开发增收和节本增效两个层面入手。从工业和农业两方面,分别分析蚕桑产业经济效益如下。
2.1 农业层面
桑园发展可以带来很高的农业生产效益,例如通过桑园间作中药材,帮助养殖户增收。干桑园环境适宜种植柴胡、丹参等中草药,依据中草药生长习性,科学安排种植面积,依据中草药间作提升桑园总体经济效益。桑园可以用来蔬菜种植和养殖家禽,采用桑枝培养食用菌也是有效的发展方式。将冬季修剪之后的桑枝干燥、粉碎,用来培养食用菌,食用菌废渣可以作为肥料,实现能源的循环利用。桑叶具有一定的药用和保健作用,可以为养殖户带来更多经济效益。
2.2 工业层面
桑园工业效益较少,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一是蚕沙开发,二是生产蚕丝被。对本地蚕茧进行取丝,购进丝绵进行加工,有效降低丝绵成本,为养殖户带来十分可观的经济效益。
3 有效提高蚕桑经济效益的途径
结合地区蚕桑经济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积极学习和借鉴其他地区的先进经验。从不同层面入手,选择最合理的发展方式,创造出丰富多样的生产经营模式,促进蚕桑资源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进一步提升养殖户生产积极性,帮助养殖户增产、增收。
3.1 积极推广优良蚕桑品种
蚕桑产业要保证效益,最核心的内容就是引进蚕桑品种。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坚持因地制宜的选种思路,提升蚕桑产业综合效益。蚕桑品种的科学推广十分重要,能够凸显出蚕桑良种的特性,从而对产业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多贡献。蚕桑良种对自然环境要求比较高,通风不畅、低洼地势、较大湿度的区域不适宜养殖。在养殖前要进行试验,保证蚕桑品种具有良好的环境适应度。
3.2 优化蚕桑养殖模式
3.2.1 成片集中种植
很多区域在成片桑树种植过程中未投入足够资金,对蚕桑产业规模化发展不利。成片种植符合产业化、适度化的发展需求。在成片蚕桑养殖过程中,要选择水源方便、土壤肥沃的蚕桑养殖环境。成片集中种植还可以凸显机械化操作的优势。凭借割桑机等机械化手段,实现规模化桑园收割操作。在实际种植阶段,要考虑现有房屋、劳动力和其他因素,因地制宜,提前布局。
3.2.2 搭建多批次的产业布局
多批次运用比较广泛,帮助养殖户节约了较多的生产成本,促进了产业的发展进程,对调整蚕桑产业布局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采用科学措施调整、优化蚕桑产业布局,使其为现代农业经济效益提升作出更多贡献。农村要搭建多批次的蚕桑产业布局,在不同时间段内引进蚕桑,适当减少不同批次的饲养总量,有效避免蚕桑产能降低。逐步优化蚕桑产业布局,为后续工作开展打下坚实基础。
3.2.3 引进蚕桑养殖技术
蚕桑产业的产能和效益,与养殖技术有着直接联系。各地要积极引进新型的蚕桑规模化产业技术。相较于传统的养殖手段,智能化产业技术成本明显降低。要重视蚕桑技术模式推广,以实现降低成本的目的。积极简化养蚕操纵流程,减少蚕桑养殖总体目标。在智能化设备辅助下,争取获得更多的养殖规模效益。在养殖蚕桑的实际过程中,养殖阶段会消耗大量成本。要积极投入农村劳动力,不断优化蚕桑阶段的劳动力成本。在信息科技手段快速发展中,政府机构需要提供资金和政策层面的支持。
4 结束语
探索提高蚕桑经济效益的途径是十分必要的。采用多批次的新型产业布局,可以更好地适应农村劳动力日益减少的现状。要遵循因地制宜的思路推广蚕桑产业,进一步提升蚕桑养殖质量,维持蚕桑产业经济效益,保护养殖户的经济收益。
参考文献:
[1]徐正英.提高蚕桑产业经济效益的几点思考[J].当代畜禽养殖业,2018(11):34.
[2]何骥.转变蚕业发展方式提高蚕桑经济效益的思考[J].绿色科技,2017(17):182-183.
[3]李明生.浅析渠县蚕桑资源综合利用发展现状与对策[J].农技服务,2017,34(10):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