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加未来教室设计与反思(上篇)

2020-03-08唐家慧江丰光郑娟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20年1期
关键词:未来教室学习空间高等教育

唐家慧 江丰光 郑娟

【摘 要】全球高校逐渐展开对教室空间的改造与研究,包含重新设计学习空间并进行一系列教室的改造,以期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的学习。本文从美国和加拿大这两个国家,各选取一所高校的未来教室案例进行分析,最后总结归纳两个案例中未来教室的基本设计原则,进而提出对未来教室设计的参考。

【关键词】未来教室;学习空间;主动学习环境;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G43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671-7384(2020)01-068-05

为促进学生更积极主动的学习,传统以教师为主的课堂逐渐转变为以学生为主的课堂,新的教学模式如:翻转课堂、混合学习等也应运而生,信息技术如pad、电脑等也运用到教学中辅助教学。与此同时,学习活动场所也在慢慢地转变,以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任何学习活动发生的场所都可称为学习空间[1]。另外,新媒体联盟地平线报告(NMC)的高等教育版中提出,重设学习空间已成为趋势,学习空间的重设和改造能促进教学方式转变,使实体课堂越来越多地采用主动学习[2]。学习空间一般分为三类:正式的、非正式的和虚拟的学习空间[3]。正式的学习空间如传统的教室、图书馆等学习场所;走廊、休息室等属于非正式的学习空间,虚拟学习空间如在线社区等[4]。

国内外的高校开展了有关未来学习空间项目研究。国外的项目有: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TEAL(Technology Enabled Active Learning)项目、日本东京大学的KALS(Komaba Active Learning Studio)教室等。2001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为改变大学物理课程通过率低和缺席率高的现状 [5],设计了TEAL教室。2007年,日本东京大学设计了KALS教室,以实现理想的自由式教育[6]。与此同时,国内的学者专家们也纷纷将视野投入到未来学习空间上,国内的项目有:华中师范大学坚持ICT(Information、Communication和Technology,信息、通信和技术)与教室深度融合,设计了多间未来教室。北京师范大学未来学习体验中心为推动教学创新、改变传统教学,创新设计了7间未来教室。这些教室有的是适用特定专业的学科教室,有的是适用多种专业的通用教室,他们有不同的設计用途和设计理念,但最终都是为了促进教师更好的教学,促进学生更加积极主动的学习。

学习空间的理论基础

为帮助利益相关者批判和整体地考虑教学法、空间和技术这三个方面及其相互作用[7],昆士兰大学学者Radcliffe开发了用于设计和评估主动学习空间的教学法、空间和技术(PST)框架。三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如下图1所示,教学法通过学习空间实现,并通过技术得以延伸。学习空间促进教学法的开展,并通过技术扩展。技术提升了教学法的发展,并内嵌在学习空间中。

同时,在过去的研究中均可发现:相较于传统教室,在未来教室开展教学活动更有利于师生和生生互动,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学习空间设计评估维度分析

传统有关学习空间的研究大多透过一门课程,在实施课程的过程中,对设计的学习空间进行评估,得出学习空间能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和学习态度的结论。目前各国研究者致力于通过开发学习空间框架来评估学习空间,为技术支持下的物理学习空间设计和实施的整个阶段提供信息[8]。

Pearshouse等[9]提出FELS(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the Evaluation of Learning Spaces,评估学习空间的理论性框架),从为什么要进行学习空间的设计、什么是学习空间的设计和如何实施这三个问题,从意图、背景、实践、设计和过程这五个方面深入探讨学习环境与教育学之间的关系,旨在用描述性的语言来评估学习空间。然而,学生和教师是学习空间的主要使用者,Preiser和Nasars[10]更倾向采用一种“自下而上”的评估方法,重视用户意见,设计时首先征询师生的意见,其次是领导和管理者。Bielaczyc[11]提出SIF(Social Infrastructure Framework,社会基础设施框架),全面考虑了学习理论、活动、参与者和空间配置这四个要素之间的关系,从文化信仰、实践、社会技术空间关系和与外界互动这四维度进行设计研究,深入理解成功教育实践所需的要素。此外,Eigenbrode等[12]认为通过跨学科整合的方法,将教育、人文地理、建筑学等专业整合研究,多视角评估学习环境。

综合以上评估模型并整理评估维度与要素后,本文将从物理空间的设计角度、教师和学习者、学校管理者的角度、跨学科整合的角度对未来学习空间项目进行评估。其中,物理空间的设计具体为:桌椅布局、技术支持、色彩声学、光照和教室家具。

案例分析与评估

美国是国际上最先关注学习空间重设的国家之一,2006年,其高等教育信息化的民间非盈利组织EDUCAUSE出版了《学习空间》。加拿大在全球以重视教育闻名,注重对人才启发式的培养,更加关注学生主动学习而不是被动的接受教育。因此,本文选择这两个国家的学习空间项目进行介绍分析,分别是美国凯斯西储大学的Active learning Classrooms(ALCs)和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的Teaching & Learning Space。

1.美国凯斯西储大学的主动学习教室(Active Learning Classrooms)

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参与学习,凯斯西储大学运用现代空间布局和技术改造传统教室,向开放、合作、主动学习的教学环境转变。

(1)教室简介

如图2所示,Nord 356可容纳54人。该教室最大的特点是对教室进行学习区域划分,且桌椅可根据教学需求变换布局。教室内有两个学习区域:一个是小组协作区,每两张豆荚型的桌子可拼接成一个小组,每组配有三把椅子和一台可移动的大型高清显示屏。教师集体授课时,显示屏上显示教学材料,小组讨论时,显示屏上显示每组的学习材料。另一个是自主学习区,供学生独立学习。

教室還配备可书写白板、墙壁,可移动讲台,投影等。如图3所示,Nord 356教室的一面墙壁以玻璃替代,更具开放性。

如图4所示,Mather Memorial 125 可容纳20人。该教室最大的特点是椅子带有扶手可移动,学生可根据自身需求调整布局,进行生生讨论。可以是两两讨论,可以是三人为一组的讨论,也可是四人为一组的讨论。同时,教室配备可移动的大型显示屏,可书写白板、墙壁,辅助学生学习。

两间教室色彩明亮鲜艳,以黄色为主调,同时提供充足的照明。教室也注重声学设计,地毯有效减少噪音。

(2)案例评估

为评估学生在主动学习教室使用技术的感受以及学生的参与度,研究者收集了在主动学习教室学习的96名学生的问卷和16名学生的焦点访谈作为研究数据。发现学生对教学方法和在课程中使用的不同技术都持积极的态度,同时学生认为,可移动桌椅、大型的滚动显示器等对主动学习都是有价值的,且相比于传统教室,学生的学习参与度、主动性更强[13]。

2.加拿大麦吉尔大学教学学习空间(Teaching & Learning Space)

2011年,麦吉尔大学专门设计主动学习教室,旨在为教师开发有效的教学和技术支持模式,提供有效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并协作学习[20]。

(1)教室介绍

图5的Education 627,可容纳72人。这间教室的最大特点是圆桌围坐式的小组协作学习,且每张桌子的桌面颜色不同,可代表不同的小组。教室配备8张圆桌,每张圆桌可容纳9人,桌上有两台电脑和两个话筒。讲台位于教室中心,可移动。同时教室提供软硬件设备,如双源无线投影、可书写白板和墙壁等。

如图6所示,McConnell Engineering 12可容纳65人。与传统教室相比,这种教室最大的特点是支持灵活多变的教学活动,如:小组协作学习、学生自主学习、讲座等,可根据教学需求变换桌椅布局。桌椅可移动,桌面有足够的空间放置电脑等物品。四面墙壁配备可书写白板。墙上有挂钩,供师生储放外衣等杂物。

如图7、8所示,Education 129可容纳96人。这间教室最大的特点是适用于基于项目的学习、团队学习,分层教室保证视线清晰。教室配备多张固定的椭圆形桌子和可移动椅子,每张桌子的最前面和墙壁上配有可书写白板。讲台固定在教室的最前面。教室有充足的自然光线,并配以人工光源,提高照明亮度。

(2)教室评估

研究者们对在Education 627的师生进行访谈,了解他们对这间教室的感受。学生认为在这样的教室学习具有趣味性,圆桌式的课桌拉近了小组成员之间的距离,学生在组内分享自己的观点,组间头脑风暴,以团队的形式合作完成项目,培养了团队精神。可书写白板能促进小组讨论,学生利用白板展示自己的观点,增强了自信心。话筒的设置使他们更勇敢的表达观点,锻炼他们的语言能力,同时也确保教室中的每个人都能听清。讲台在教室的中心,弱化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地位关系,让学生感到平等,并且方便师生交流,使教学氛围变得轻松。

教师认为在这种教室教学,对他的教学有极大的帮助。教师能在教室走动,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听清听懂,也能在课上或课后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这大大提升了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教师的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江丰光,孙铭泽. 未来教室的特征分析与构建[J].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4(9):29-32.

S·亚当斯贝克尔,M·卡明斯, A·戴维斯,等. 新媒体联盟地平线报告: 2017高等教育版[J]. 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7(2): 1-20.

Oliver B, Nikoletatos P. Building engaging physical and virtual learning spaces: A case study of a collaborative approach[C]// Same Places, Different Spaces Ascilite Auckland. 2009:17-32.

江丰光, 孙铭泽. 国内外学习空间的再设计与案例分析[J]. 中国电化教育, 2016(2):33-40.

Belcher, J. W. Studio Physics at MIT[EB/OL].2001[2018-10-15]. http://web.mit.edu/physics/news/physicsatmit/physicsatmit_01_teal.pdf

谢未,江丰光. 东京大学KALS与麻省理工学院TEAL未来教室案例分析[J].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3(9): 99-101.

Radcliffe D A. Pedagogy-Space-Technology (PST) Framework for Designing and Evaluating Learning Places[C]//Proceedings of the Next Generation Learning Spaces 2008 Colloquium. Brisbane: The University of Queensland,2009:11-16.

[16]Pearshouse I, Bligh B, Brown E, et al. A study of effective evaluation models and practices for technology supported physical learning spaces (JELS)[J]. Jisc, 2009.

Ijar A. ASSESSING BUILDING PERFORMANCE: ITS EVOLUTION FROM POST-OCCUPANCY EVALUATION (Wolfgang F. E. Preiser and Jack L. Nasar)[J]. Actual Problems of Economics, 2014, 124(10):342-347.

Katerine Bielaczyc. Designing Social Infrastructure: Critical Issues in Creating Learning Environments With Technology[J]. Journal of the Learning Sciences, 2006, 15(3):301-329.

Eigenbrode S D, O'Rourke M, Wulfhorst J D, et al. Employing Philosophical Dialogue in Collaborative Science[J]. Bioscience, 2007, 57(1):55-64.

James Juergensen , Tina Oestreich , Brian Yuhnke, Michael Kenney, Katie Skapin, Wendy Shapiro. Active Learning at Case Western University[EB/OL]. Educausereview.,2015[2018-10-15] https://er.educause.edu/articles/2015/1/active-learning-at-case-western-university

Finkelstein, A, Ferris, J, Weston, C, Winer, L. Research-Informed Principles for (Re)designing Teaching and Learning Spaces[J/OL]. Journal of Learning Spaces, 2016,5(1): 26-40.

猜你喜欢

未来教室学习空间高等教育
例谈未来教室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未来教室
拓展延伸:给学生更广的学习空间
对“未来教室”的初步探索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创新信息技术支撑教学变革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
对数学素养培养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