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奶水牛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2020-03-08王金梅苗永旺
王金梅,杨 远,苗永旺
(1.云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昆明 650201;2.云南水利水电职业学院图书馆,云南昆明 650202;3.云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云南昆明 650201)
我国南方地区处于热带、亚热带和温带气候,奶水牛主要分布于此。其中,饲养最集中的省区依次为广西、云南、广东、贵州、湖北、四川、湖南、江西及安徽,这些地区光照、水资源、热条件好,有利于各种农作物和牧草生长,为奶水牛养殖提供了重要保障。此外,悠久的养殖历史使我国南方地区形成了极为丰富的水牛地方品种资源,为我国奶水牛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2011 年出版的《中国畜禽遗传资源志· 牛志》就收录了26 个地方水牛品种[1]。近年来,我国先后发布了一系列鼓励发展奶水牛业的政策措施。2003 年,中国科学院向国务院呈报《中国高速发展奶水牛业的建议》,建议我国南方地区应大力发展奶水牛业;2004 年《国家发改委关于发展奶水牛业问题的报告》(发改农经[2004]1090 号)建议农业部(现为农业农村部,下同)先在广西、云南等省(自治区)搞些试点,循序渐进地推进奶水牛业的稳步发展;2005 年,农业部颁布《全国奶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和2020 年远景目标规划》,明确南方奶业产区要突出发展水牛奶业;2007 年,《国务院关于促进奶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指出南方地区要充分利用草山草坡发展奶牛养殖,重视奶水牛发展,逐步扩大加工能力。
良好的自然环境、丰富的地方品种资源、国家政策支持等一系列优越条件使我国奶水牛业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但目前仍存在很多问题。本文就我国奶水牛业发展现状及其存在问题与困难进行分析,针对性地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以期促进奶水牛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1 我国奶水牛业发展现状
1.1 发展历程 传统上我国奶水牛主要为役用,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水牛役用功能逐渐减退,乳用潜力得到开发。1988年,我国水牛奶开发利用起步,当年,广东、广西、四川、海南、浙江、湖南等6 省(自治区)水牛挤奶头数4 116 头,年产奶量464.3 万kg,其中广东省水牛挤奶头数2 590 头,年产奶量282.5 万kg,形成2 个具有一定规模的水牛奶源基地;广西在南宁市郊扶持31 户专业户,成年挤奶牛179 头,产奶量平均达1 500 kg,高的可达2 500 kg,每户每月净收入400~800 元[2]。
1991 年,国家“八五”星火计划重点项目“华南水牛奶业开发”开始在广西与广东实施。至1995 年,项目区水牛奶业获得很大发展,广东形成了粤东、粤西、粤中三大奶源基地,水牛挤奶发展到28 个县的93 个乡镇334 个自然村共1 995 户,挤奶水牛达9 150 头,年产商品奶超过6 480 t,获利4 500 多万元。同时,南海、揭西、吴川等地的乳品厂获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也促进了奶水牛业的发展。
1996—2002 年,“中国-欧盟水牛开发项目”在广东、广西与云南三省(区)实施,旨在支持中国南方各省水牛发展,尤其是通过育种计划挖掘水牛役力、产肉、产奶潜力,改善农民特别是少数民族和贫困山区农民的经济状况,增加农民收入。该项目吸收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与管理经验,改善了科研条件,培养了一批技术骨干,初步建立起中国水牛研发基地和中心,广西更是成为中国水牛研发的重要基地,种源生产与供应能力极大提高。
2017 年,云南省腾冲市正式启动奶水牛代养扶贫项目,将奶水牛养殖与精准扶贫结合起来。具体做法是奶水牛专业合作社与腾冲市巴福乐槟榔江水牛良种繁育有限公司签订代养协议,贫困户再与奶水牛专业合作社签订代养协议,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贫困户)的模式运作。腾冲市“槟榔江水牛代养模式”的创新性实施,不仅解决了农户在养殖过程中资金缺乏的问题,探索了产业扶贫的长效机制,同时也建立了良好的农企利益联结机制。该模式实施以后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1.2 奶水牛数量及水牛奶产量 “中国-欧盟水牛开发项目”实施以来,项目区奶水牛业得以发展,同时贵州、湖南、湖北、福建、江西等地相继引进种源,开展本地水牛的杂交改良与奶业开发,使水牛役用向乳用转化的意识不断加强。数据显示,到2002 年底,广西已累计杂交配种母水牛22.67 万头,产杂种水牛约10 万头,挤奶水牛达到1 600 头,产奶量2 350 t。云南潞西市(现芒市)、陇川县和盈江县共产杂种水牛2 546 头[2]。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数据,2006—2016 年我国奶水牛头数和水牛奶产量有所增长,但增速缓慢(图1),与奶水牛业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在水牛乳产量以及年均增长率方面仍然落后于印度、巴基斯坦。
目前,世界奶水牛存栏和水牛奶产量最多的国家分别是印度、巴基斯坦。2016 年,印度奶水牛存栏4 182.1 万头,水牛奶产量7 800 万t;巴基斯坦奶水牛存栏1 334.97 万头,水牛奶产量2 564.68 万t。意大利是欧洲最强的奶水牛养殖国,是水牛奶养殖规模化、集约化的代表,该国的河流型地中海奶水牛是世界著名的乳用水牛品种之一[3]。由于市场对特殊的水牛奶制品需求旺盛,在意大利,水牛已经从多用途家畜变为真正的乳用家畜,该地水牛存栏数增长迅速,1993—2001 年增加了141%(同期世界水牛存栏数量仅增加7.8%)[4]。2016 年,意大利奶水牛存栏23.87 万头,水牛奶产量19.92 万t(表1)。
1.3 区域发展特点 我国已明确把发展奶水牛作为南方奶业发展的战略选择,但南方各省发展状况各有不同。根据2016 年统计数据,广西奶水牛存栏6.05 万头,水牛奶产量4.27 万t。云南省奶水牛存栏2.72 万头,其中成母牛0.9 万头,主要分布在德宏州(芒市、盈江县、陇川县)、保山市(腾冲市)、大理州(大理市、巍山县、鹤庆县)、文山州(广南县),水牛奶产量0.83 万t,奶水牛奶站8 个。湖北省奶水牛5.11 万头,分布在仙桃、崇阳等42 个县(市、区),其中最大的奶水牛养殖企业湖北劲牛牧业有限公司存栏奶水牛1 632 头(产奶牛638 头)。四川省奶水牛存栏量为2 000 头。漳州市作为福建省奶水牛的主要饲养地,2016 年奶水牛存栏8 800 头,能繁母牛8 000 头,平均单产0.662 5 t,年总产5 300 t[5]。总体而言,在奶水牛业发展方面,广西、云南发展较好,步伐较快,无论奶水牛存栏量还是水牛奶产量较之前都有所增长。其他各省奶水牛业发展缓慢或停滞不前,甚至还存在奶水牛数量日益减少以至逐渐消失的局面,即便如浙江的温州市、福建的漳州市等传统利用水牛挤奶的地区,情况亦是如此,因而使得我国南方奶水牛业发展呈现出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特点。
随着水牛奶的开发利用,水牛奶加工业也得到发展。广西先后成立了广西皇氏甲天下乳业股份有限责任公司、广西灵山百强水牛奶乳业有限公司和广西壮牛水牛乳业有限责任公司。2006 年8 月,广西皇氏甲天下乳业股份有限公司“纯鲜水牛奶”产品通过出口检验开始出口中国香港。云南进行水牛奶加工的乳制品企业也不断增加,如云南皇氏来思尔乳业有限公司、云南尼里-拉菲奶制品有限公司、德宏祥祥乳业有限公司、腾冲艾爱摩拉牛乳业有限责任公司、云南德宏永虹牛奶有限责任公司、盈江兴农乳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云南谷多农牧业有限公司等。以上这些企业不断研发水牛奶产品,从普通的巴氏杀菌奶、酸奶、花式奶饮料,到奶酪制作,同时还根据不同地方的饮食风俗与制乳传统工艺特点,用水牛奶制作奶饼、奶豆腐、奶皮、姜汁奶等,丰富了产品种类。
表1 2011—2016 年世界水牛奶主产国的奶水牛存栏及水牛奶产量
2 我国奶水牛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奶水牛产业地位不牢固 由于人们对奶水牛产业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奶水牛产业地位被不断动摇,奶水牛养殖空间逐渐缩小,部分地区奶水牛数量不断减少。如广东省一些奶水牛养殖场被划归城市建设用地,养殖户只能退出奶水牛养殖,奶水牛数量从2000 年的2 万头减少到2013 年底的6 000 头,并且仍然在以每年10%的速度下降。此外,政府不断削减奶水牛养殖扶持,甚至完全取消奶水牛养殖补贴,越来越多的养殖户因经营困难而退出奶水牛养殖。如果这种状况得不到有效改善,奶水牛产业将难以继续发展。
2.2 奶水牛产业化体系不健全 奶水牛发展历史较短,产业基础薄弱,区域分布范围局限性大,产业发展总体规划欠缺,区域性规划也做得不够。从全国来看,水牛奶加工企业数量少、规模小、产品单一,创新产品和市场开拓投入乏力,导致生产、加工、销售各个环节都出现不同程度的问题,以致部分企业歇业停产,或不再生产水牛奶制品。在水牛奶产量较大的云南省,目前从事水牛奶制品生产销售的企业只剩云南皇氏来思尔和腾冲艾爱摩拉牛乳业2 家。即便是仍在进行水牛奶制品生产与销售的企业,其产品大多属普通奶制品,未能充分体现水牛奶品质和产品特色。而从养殖端分析,奶水牛规模化养殖场比例低,合作社加农户散养为主的养殖模式导致经营管理水平和饲养管理技术普遍不高,奶水牛产奶量低,原料奶不能满足乳品加工企业,也限制了水牛奶新产品和特色产品的开发。
2.3 水牛繁育体系建设滞后,杂交改良进程缓慢 我国奶水牛是以役用型水牛为基础,引入乳用性能好的摩拉水牛、尼里-拉菲水牛等杂交改良而形成的杂种群体。历经数十年的纯繁选育,群体生产性能逐步提高。目前较为突出的问题是优质种公牛数量不足,种源供需矛盾明显,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改良进程。即便是在奶水牛业发展较好的广西,也存在良种公牛严重不足的情况。广西的能繁母水牛接近100 万头,但优质河流型种公牛仅有200 头,年产细管冻精88 万剂,远远无法满足生产实际需要[6]。种公牛面窄,难免近交风险,导致种质退化。此外,改良过程中,杂种水牛性能测定零星、分散,系统性不够,杂交改良效果分析不够深入,对加快奶水牛改良速度,制订更高水平的改良策略都是不利的。如果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这种局面,奶水牛业发展必将受到严重制约。
2.4 奶水牛群体产奶量低,原料奶供应与加工需求矛盾突出 我国水牛大规模改良仅仅有20 年左右的时间,改良时间短,群体产奶量与其他奶牛相比仍然较低。尽管也有较高产奶量的个体,但数量远远不足。奶水牛作为专业的奶畜饲养比较效益差极大影响到养殖户的生产积极性。养殖数量减少意味着奶源减少,原料奶生产不能满足加工企业的需求,于是生产线出现不饱和甚至闲置影响企业效益,久而久之,企业可能放弃水牛奶的收购,或长期拖欠养殖户奶款,养殖户无法继续生存进而选择退出。
2.5 奶水牛业发展投入渠道狭窄,系统研究不够 奶水牛产业周期长、投入大,各级政府虽投入了一定的扶持资金,但远不能满足产业发展的需要。目前,我国奶水牛发展投入渠道狭窄,养殖户的资金来源主要是自有资金、小额信贷和政府资助性补助等,产业发展欠缺社会资本的进入。再者,奶水牛业发展不仅需要相关政府部门有长效的统筹规划,亦需要从事此行业人员对产业发展进行深入的研究。但目前我国关于奶水牛业发展的系统研究不够,政府也没有长效的系统统筹规划。
3 我国奶水牛业发展对策
3.1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人们对水牛奶的认识 水牛奶的干物质、脂肪等营养成分含量远高于普通牛奶,尤其适合加工成干酪等高品质乳制品,如意大利和保加利亚等国的水牛奶全部用来加工干酪制品。但长期以来,我国消费者对水牛的理解只停留在役用层面,对其乳用性能缺乏认识,更不清楚水牛奶的存在。因此,要加大宣传力度,让消费者认识水牛奶,了解水牛奶的营养成分,熟悉水牛奶产品,逐渐培养对水牛奶制品的消费习惯。
3.2 强化奶水牛产业地位,加大投入力度 各级政府应该高度重视,制定长效的奶水牛产业发展规划,强化其产业地位。同时,加大对奶水牛产业投入力度,特别是资金支持,努力拓宽产业发展的投入渠道,以政策鼓励和项目支持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帮助相关科研机构、企业与养殖户解决奶水牛产业发展过程中的资金短缺问题,以保证奶水牛产业持续发展。
3.3 建立产、加、销一体化经营模式,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 我国奶水牛产业发展的诸多困境主要原因在于水牛奶产、加、销各环节相互脱节,奶农与企业利益分配不合理,没有建立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业化机制。我国奶水牛产业可以借鉴国外产、加、销一体化经营模式,使奶农、奶农合作组织、养殖小区与企业等经济主体的利益联结起来,以促进产业一体化经营,推动奶水牛产业发展。
健全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奶水牛产业成功不可缺少的一环。我国现阶段与奶水牛业相关的水牛繁育与饲养、水牛奶制品的研发与销售等方面的社会化服务体系还不成熟,因此,必须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从种牛的繁育、品种的改良,到水牛的饲养与防疫,再到水牛乳制品的研发、储存与销售的每个过程都须有完善的社会化服务。政府农业部门、工商部门、科技部门及金融部门、防疫部门都要各司其职,对奶水牛产业发展提供相关的社会服务。
3.4 加快繁育体系建设,推进品种改良速度 加强良种公牛的培育,在条件许可下引进优良水牛品种冻精和胚胎甚至活牛,扩大水牛良种供给,保证奶水牛生产所需之充足种源。有必要组织起各种科技力量,依靠科技创新,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加快繁育体系建设,提高供种能力,有效推进水牛杂交改良进程,建立高产群体,大幅度提高个体产奶量及水牛奶总量,这是产业发展的根本。
3.5 积极培育水牛乳制品龙头企业,努力打造水牛乳制品品牌 企业在产业链中处于关键的一环,它一边连着市场,一边连着奶农。只有企业与奶农双方利益均得到实现,才能使整个产业进入良性循环。因此,要积极培育水牛乳制品龙头企业,不断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以便充分发挥在奶水牛业发展中的辐射与带动作用。
要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就必须打造水牛奶品牌。水牛奶虽然是奶中精品,但目前在奶制品市场上并未能充分体现其独特价值,亦无法吸引消费者。因此,要发展奶水牛业,必须注重品牌建设,加大对水牛奶产品的研发力度,不仅要研发出种类众多、适合大众消费的水牛奶产品,还要生产出最适合用水牛奶加工的奶酪等高附加值产品,以高收入、高消费人群为目标市场。
总之,我国奶水牛产业要健康持续发展,就必须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对策,同时,由于我国南方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各有不同,文化习俗亦有差异,在实施国家政策时,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各地具体情况制定发展的具体措施,找到符合各自实际的发展模式,为我国奶水牛业未来发展注入更多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