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医疗统计数据质量管理与控制研究
2020-03-07郑文佳
郑文佳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在医疗行业管理工作中融入信息手段,可以提高管理效率和质量。本文以医疗统计数据管理为例,首先分析了统计数据的特征,然后指出统计数据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最后阐述了信息化背景下医疗统计数据质量管理与控制方法,以供参考。
关键词:信息化 医疗统计数据 特征 管理 控制方法
医疗行业在诊疗和管理工作中,每天都会产生大量数据信息,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医疗统计工作,成为一个必然趋势。相关调查发现,虽然医院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但数据统计工作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影响医院的运营发展。如何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成为从业人员的关注要点,以下结合个人实践进行探讨。
一、医疗统计数据的特征
在医院信息化建设中,统计数据的信息化是一个组成部分,相比于以往人工手动作业,数据的采集和管理更加规范,不仅可靠性提高,而且能满足不同科室的工作需求。分析可知,医疗统计数据信息化的特征是:①精确性。统计各项医疗数据时,要求必须从实际工作中收集,能反映出实际医疗工作,作为医院决策管理的依据。②及时性。医疗统计数据的收集,应该突出时效性,反映出医院近期的工作情况和医疗信息,而不是过往历史或远期发展规划。③整体性,医疗统计数据应该全面,不能出现数据错误、数据缺失、项目缺乏等问题,否则会影响数据的使用性能。④简洁性,统计数据应该简洁呈现出来,确保大多数医护人员能看懂,提高数据的获取和传输效率。
二、医疗统计数据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 标准化程度低
通过医疗统计数据,可以反映出医院的运营情况和患者的健康情况,为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医疗行业中,不少医院的统计数据不满足规范要求,表现如下:第一,在数据的采集上,由于工作人员不重视,或者方法不当,导致数据重复或缺漏。某院2018年CT科室进行影像学检查的人数异常增多,调查发现存在重复检查、过度检查现象,直接影响医疗统计数据的质量。第二,在综合医院中,科室数量多,针对不同病种的医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时,容易出现标准缺失问题;或者新指标的出现,导致实际数据统计具有滞后性。第三,医院在统计数据的设计上有缺陷,由于计算机软件的应用不完善,增加了医疗数据统计工作的难度。
(二) 专业人才不足
针对国内外医疗机构的调查显示,美国医院床位和统计人员的比例是12:1,而我国大型医院为100:1,基层医院的比例更高,由此可见我国医疗统计人才不足。第一,统计工作人员本身数量就少,其中部分人員的能力低,数据的调查统计缺少针对性、真实性。由于信息技术的使用不熟练,数据统计工作效率低,大大削弱了时效性。第二,医院在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存在重临床、轻行政,重技术、轻后勤的现象。在统计人员中,不少是从其他部门直接借调或转岗而来,缺乏专业统计知识和工作经验。第三,针对数据统计方面的培训工作不到位,采用的培训模式单一,不满足实际工作需求。长此以往,统计人员责任心不强,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差,最终影响统计工作的质量。
(三)数据主观失真
医疗统计数据主观失真,分析原因包括:第一,数据统计缺少准确依据,工作人员素质水平高低不一,尤其是基层填报人员经常更换,导致原始记录不全或资料混乱。第二,各级统计部门的统计工作执行力度不够,没有严格按照我国统计法执行,导致存在虚假数据。第三,统计部门在医院中的地位不高,医护人员干预统计工作,或者缺少监督制约措施,影响数据的真实性。第四,随着医疗改革的推进,对医疗统计指标进行随意更改,无法保证前后数据的衔接。第五,医疗统计方法、指标、口径不一,或者存在歧义,没有做出明确的界定,导致统计数据在时间序列上没有可比性,或者人员理解不当而滥用数据。
三、信息化背景下医疗统计数据质量管理与控制方法
(一)完善法律法规
医院统计医疗数据时,首先应该有完善的法律法规作为支持,保证统计工作有章可循。一方面,认识到医院统计数据的特殊性。统计时,遵循客观性、真实性原则,严格按照现行的法律法规开展工作。以门诊数据的统计为例,可以对统计指标进行分类,避免各种数据混合在一起。另一方面,结合医院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规划,对当前的统计数据工作进行评价,明确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医疗改革工作为准,及时新增统计指标,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完善医疗统计内容,切实提高数据的实用性,指导医院管理工作顺利开展。
(二)开展监控评估
要想提高医疗统计数据的质量,监控评估是一种有效手段,这就要求从医院的实际情况出发,建立科学完善的统计数据监控评估体系。其一,在数据的监控上,采用监督考核制,制定合适的奖惩措施。具体操作上,可以在数据管理系统中,增加信息收集和监控软件,对统计工作的全过程进行监控,防止工作人员重复统计,或者录入虚假信息,保证统计行为合法合理。其二,在数据的管理上,定期组织人力开展复核工作,及时发现统计数据中的问题,并制定有效的纠正措施,保证统计数据的有效性,避免做无用功。其三,在数据的评估上,应该对分散的数据信息进行整合,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编制评估体系,能加快医院的信息化管理步伐,提高各种资源的利用效率,真正发挥出统计数据的作用。
(三)构建分析体系
在医疗统计数据的质量管理中,数据的收集只是开端,而数据的分析才是关键。第一,分析统计数据时,应该结合医院的发展特点,对成功的管理办法和经验进行总结,逐渐形成一套完善的统计分析和管理体制,确保数据分析结果,可以指导医院的未来发展。第二,具体到统计数据的分析,常采用对比分析法,一是对不同时期的统计数据进行比较,从而找出存在的差错,并分析原因所在;二是和同等级的医院进行比较,明确自身经营管理中的不足之处。第三,医疗统计数据分析是一个动态性、连续性的过程,严格按照收集→整理→分析→改进的流程执行,能反映出医院的发展态势,以便做出科学决策,合理配置医疗资源,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和质量。
(四)加强人才培养
信息化背景下,医疗统计数据的质量影响因素中,人才是一个重点因素。加强人才培养,能提高统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有利于医院信息统计管理工作快速发展。具体操作上,首先从医学理论知识、医疗管理知识、计算机知识等方面入手,全方位提升统计人员的能力。其次医院要重视统计部门,加大资金投入,为人员培训提供良好的平台和环境,增加外出进修机会。最后采用合适的奖惩激励措施,激发统计人员的积极性,更好地配合培训和管理工作。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医疗统计数据具有精确性、及时性、整体性、简洁性的特征,直接影响医院的运营和发展。分析可知,目前统计数据质量管理中存在一些问题,应该完善法律法规,开展监控评估,构建分析体系,加强人才培养,才能提高统计数据的质量,推动医院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文彬.信息化医疗统计数据质量管理与控制[J].养生保健指南,2019,(10):173.
[2] 章蔚,柴小青,谢言虎.麻醉信息管理系统在围术期质量控制中的作用[J].麻醉安全与质控,2019,3(1):7-13.
[3] 胡国萍,陈建华.以精细化管理持续改进运行病历质量[J].母婴世界,2017,(13):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