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寻找教师个人幸福的课堂追求

2020-03-07施敏华

师道 2020年2期
关键词:墨梅王冕境界

施敏华

在课堂教学的视域里,我们的确是应该“目中有人”了。人在课中央,逻辑重音在“人”。这里的“人”,首先指的是学习的主体——儿童,当然也包括教学的主体——教师。当下的教育热切关注于儿童的学习,而往往忽略教师——“我”的幸福感。笔者以为,作为课堂的主体之一,当树立寻找教师个人幸福的课堂追求,从而真正实现教与学的共生,师与生的同长,学科文化的创造,从而实现“人在课中央”的美丽愿景。

那么,寻找教师个人幸福的课堂追求有几重境界?为什么要寻找教师个人幸福的课堂追求?又该怎样去追寻其间最高的境界呢?本文结合《墨梅》一课的课堂教学探幽发微如下。

一、课堂追求的三重境界

本文中,课堂追求的三重境界,是立足于教师作为课堂教学主体而言的。

(一)第一重境界——为己

把教学这碗饭吃好,这是教师自然性生存的为己,是一种物质欲求的为己。在这一境界,教师按部就班地教书,对教材、教参、教辅资料恪信不疑,文本解读和课堂呈现没有教师自己的理解,更没有个性和创造;教师以“站稳讲台”为标准,以“认认真真”为期许,以少出、不出差错为满足。这一境界是必经的阶段,是几乎所有教师必经的过程,也是后面高一层境界提升的基础。

(二) 第二重境界——利他

培养建设者与接班人,这是教师社会性生存的利他追求。进入这一境界的教师,不再“为稻粱谋”,他们努力耕耘在课堂教学的园地,研究教材、教法、儿童,既述又作,形成了个人的教学主张。在这一境界里学生在课堂上有所得,既能应试,又能应世。但是,这一境界中的老师们孤独、劳累、负重,“为伊消得人憔悴”!

(三)第三重境界——还是为己

建设教师自己的精神家园,这是教师自由生存的为己追求,是为了“我”的课堂文化创造和文化享用,是为了实现“我”的幸福,是教师课堂追求自循环的最高境界。教师的生活有物质的需要,也有文化、精神的需要,而后者对于教师来说,更有生命存在和发展的意义。教师的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中,有一种恰恰和他的专业相融,那就是他在工作中的文化创造与文化享用。

二、教师幸福课堂追求的意义

教师在探索教学“有意义”的同时,追寻教学的“有意思”,这就把工作和人生境界联结了起来。教师本身的工作是美丽幸福的。而教师文化创造本身就是一种生命享用,工作享用是过程性的,而创造也是过程性的,在这个过程之中,创造和享用走向同一。教师在教学生的同时也教着自己,除了从知识与教学中汲取文化营养外,还在“人”的教育中明白许多人生的道理。这样,教师就把课堂教学变成了艺术,变成了创造,也变成了师生双向的享用,从而真正达成“人在课中央”的愿景。

三、“我”的文化创造和“我”与儿童的文化享用

我们的课堂生活是怎样的呢?用教育专家杨九俊先生的话来说就是“我和你的故事”。这里的“我”指的是教师,而“你”既指儿童,也指学科文化,即教学文化解读。我的文化创造和文化享用,在《墨梅》一课的教学中,就是在《墨梅》的创造中享用《墨梅》的教学,而《墨梅》成为一个中介——我和你的故事的中介,我和儿童故事的中介,我和语文故事的中介,以此将课堂实践衍变为成全“我”的个人幸福与儿童发展的课堂追求路径。

(一)幸福本味:文本解读的文化创造

文本解读是酿造课堂幸福的基础,教者得深入研习,寻找适合的儿童深度。600多年前,一生处于元朝统治之下的大画家、诗人王冕在自己创作的《墨梅》图上挥笔题写了这首《墨梅》,抒发自己鄙视流俗、贞节自守的心志,诗画志交融,辉耀后世。《墨梅》作为一首诗歌,不仅是社会文化,更是学科教育。我要用这首诗在课堂上为儿童的核心素养奠基,这就是我的创造。我在这个创造里追寻“我”的课堂的幸福。

1. 墨梅神韵的现代解意

梅花白、粉、红、绿,色彩缤纷,而王冕笔下钟爱墨梅。对于王冕而言,这是画法,也是意趣,更是心志的传达。在我眼中,素洁的墨梅是物象、诗象,亦是意象。凜冽的寒风中,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是何等的简淡、素洁、高雅、纯净,与众不同,彰显着诗人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文人气质,是诗人言志所托物象的独特之美。这是我对墨梅神韵的现代解意。儿童也许见过梅花,但绝大多数没有见过墨梅。品赏墨梅,在课堂上具有不可估量的教学价值。

2. 诗人心志的文化解读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此乃六祖慧能的悟禅之言,也是诗人创作的写照。学生在五年级所学的《王冕学画》脱胎于《儒林外史》,而小说已经加入作者吴敬梓的文学虚构,既不全面,也不真实,学生并不了解。因此,在阅读了美国毕嘉珍的《墨梅》和司马白羽的《名士的乌托邦》后,我了解了王冕真实的身世故事。他屡试不中,焚烧书稿明志;他游历大江南北,看遍元朝铁蹄下的黑暗和腐朽;他拒绝为达官贵人作画,保持汉人气节;他宁愿隐居山林,种下千株梅树,坚守清贫,也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表面上看是淡泊,是贞洁,实质上是中国儒家文化中“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文人风骨的体现。走进诗人的生平,触摸他的脉搏与心跳,解读出他血脉里的文化基因,这是我的再发现。

3. 笔法意趣的艺术解码

王冕托画中和诗中的墨梅而言志。于诗而言,是托物言志,这是言语的密码;于画而言,也是如此。这是怎样的艺术创作规律呢?翻看刘勰的《文心雕龙》,豁然开朗——“感物吟志,莫非自然”。 这是画家、诗人笔法意趣的艺术解码。

从诗歌物象的现代解意,到作者心志的文化解读,到这首题画诗的创作规律的艺术解码,我努力从文本解读的文化创造中找到适切的儿童深度,享受课堂教学的幸福本味,为引领儿童主动探寻诗歌的意蕴之美而幸福探路。

(二)幸福真味:儿童学习高峰体验的可遇可求

课堂教学的幸福真味是教者用精湛的教艺,引领儿童品茗学习的高峰体验,从而幸福着你的幸福,快乐着你的快乐。有论者认为“人类儿童期的学习源于对直接经验,即生活的重演和再现,因此是有‘情境性的。而每个人的儿童期是人类‘儿童期的缩影,故此,儿童学习的情境性规定是人类教育起步时烙下的印记。”儿童处于感性的、情感的丰富勃发的状态时,情境的学习是适合他的。为此,笔者在《墨梅》一课的教学中选择创设连续的富有美感充满情趣的情境,激发儿童学习的强烈欲望,带领他们主动“钻貌求神”,从画面、从外在形象发现诗歌的神韵和内含的独特意蕴,遇见学习的高峰体验,饱享师者的课堂幸福真味。

1. 在隽永的图画情境中自主审美发现

要走进诗歌,首先得了解墨梅的意象之美。笔者用语言带领儿童来到用画面创设的情境中,观察、感知梅花意象之美。他们情动而辞发,欣喜地描述画面,充分表达对冰天雪地中梅花傲霜斗雪的顽强和为大地添香增色的情怀的赞美。再交流吟诵古人赞美梅花的诗句,沉淀积累文化经典。然后出示墨梅图,让儿童比较、鉴赏,用一个字说说墨梅的特点。在这氤氲的情境中,他们赏画、读诗,将真实的梅花与王冕笔下的墨梅进行比较,从画中、从诗里捕捉墨梅的特点,感悟意象的神韵。儿童在充满美感的情境中激发学习的热情,主动去观察、联想、补充、比较、鉴赏、思考,自主审美发现。

2. 在生动的表演情境中阅读比较发掘

理解物象之美,目的是理解作者心志之美。阅读了诗人的简要生平故事,儿童对王冕其人有了相对客观、全面的重新认识后,为了加强对人物品质的理解,笔者设计了友人来访,与王冕对话明志的表演情境。从为何爱梅,到为何拒绝达官贵人的买画,到拒绝做官,儿童转换角色,化身为王冕,在角色体验中,结合人物生平,逐步理解了诗人的心志。教师相机补充诗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修身处世文化选择,提升儿童的文化认知。儿童再把墨梅与人物对比,自然而然发现了花如其人、画如其人、诗如其人,发掘了诗歌的情感之美、意蕴之美。

3. 在静默的读思情境中涵泳品味发微

语文课姓“语”,落脚点还是在学习教材中的语言图式。在真正读懂诗歌的意蕴之后,笔者引导学生领略诗人语言表达的魅力。儿童在静默中独立品读、思考、批注,字字推敲,含英咀华,再全班分享交流,诞生了不一样的精彩:“淡”一语三关,“清气”隐喻为美好的品质,“满”与“淡”相对……静能生慧,儿童在静默的情境学习中凝神涵泳、品味,发现诗人简淡语言下的坚定、执着和不屈,见微知著,也丰厚了教师的学养。师生沉浸在彼此发现的幸福中,享受生命共同生长的欣喜。

4. 在悦动的写作情境中实践创新发祥

学以致用。学习语言的目的是在生活的情境中运用语言。教材将这首诗安排在六年级,具有编者的用意——儿童步入少年,当立下美好的志愿,憧憬未来,走向明天。为此,在课堂的最后,笔者设计了为毕业赠给母校的学生画作题诗的生活情境,出示了四幅画作,让儿童运用托物言志的方法,写几句凝练的话语,表达自己的志趣。富有美感的画面和即将毕业对美好明天的向往激发儿童表达的欲望,他们在悦动的写作情境中,借这些美的事物表达自己的美好志趣。言语素养在生动的情境中修炼完善,文化再造在情境学习中创新发祥。

在摇曳生姿的情境学习中,教者一次又一次邂逅儿童达到学习高峰体验的欣然、激动、喜悦,在这可遇可求的教学设计和生成中,为儿童的人格成长而欣喜,为儿童核心素养的建构丰盈而欣慰,体验着师者的幸福真味。

(三)幸福美味:教师教学智慧的课堂创生

儿童激情参与的课堂瞬息多变,他们在情境学习中积极思考,不断生成新的智慧。利用课堂生成创生教学智慧,捕捉课堂实施中的精彩细节,这往往也就是教师的高峰体验,是课堂幸福之所在。

1. 发问中的核心聚焦

初学诗歌后,儿童提出自己的困惑。多角度的发问,飞扬的思绪,似乎不知将课堂引向何处。此时,教者需在短时间内删繁就简,巧妙分类、规引,将零散、无序的问题导引向一个最核心的问题:“王冕为什么钟爱墨梅?”这需要教师能拨开渐欲迷人眼的繁花,找到其间的逻辑内网,顺藤摸瓜,提纲挈领,找到那能动全身的“一发”而牵,这发问中的核心聚焦何尝不是教者的高峰体验?

2. 互动中的点拨提升

情境学习中的师生互动频繁,需要教师恰当的点拨提升,将儿童的无心插柳转化为成荫柳林,这触发着教师的即兴生成智慧。在概括墨梅的特点时,学生兴趣盎然,分别用了素、洁、清、淡等字,都很贴切。此时,一生举手,说了 “默”字,引发哗然。笔者将问题抛给大家:“你们有什么意见呢?”有学生回答:“这是墨梅甘于默默无闻,而不要虚名。”“墨梅真的什么都不求吗?”学生在诗中寻找,反驳:“它有所求,求的是清香充溢天地之間。”“那这个‘默该怎么理解呢?”学生恍然大悟:“这是默默无闻中的坚守。”一个意外的答案,变成了无法预约的精彩,儿童在点拨中提升,教师在心灵碰撞中激发教学智慧,享受着高峰体验的快乐。

3. 分享中的激励发散

用托物言志的方法创作题画诗,或者几句凝练的话,对大部分儿童来讲还是有一定难度的。首先他得读懂画面,读懂物象的象征意义,其次得有一定的锤炼语言的基本功。因此,在交流分享他们的创作时,教师的鼓励、勘误、指点、发散,尤为重要。一学生分享道:“骏马踏草原,快乐去远方。”笔者先表扬他借骏马抒发了自己心向远方、快乐出发的美好心愿。然后提出把“去”改成“奔”,让他说说感受。他领悟到,一个“奔”字,比“去”更能体现马儿不畏艰辛、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欣然接受。就在这样的激励和发散中,以情启智,品味语言的意趣,培养儿童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而教者也在其中磨砺教学技艺,增长教育智慧,品味到助力生命拔节的幸福。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   晁芳芳

猜你喜欢

墨梅王冕境界
我就是我
柳佳玮作品
王冕画荷花
录元·王冕《墨梅》(草书)
三岁孙女回家,毁我书作,不怒反喜,因成四句
《王冕学画》中的两个“像”
学习算法的“三种境界”
最高境界
最高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