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引经据典:让“国旗下讲话”发挥德育“溢出”效应

2020-03-07凌鸿志

教学月刊·小学综合 2020年2期
关键词:主讲人国旗国学

凌鸿志

【摘   要】“国旗下讲话”是学校德育的重要载体之一,发挥着不可替代的育人作用。杭州市富阳区永兴小学基于“经典素读”课程,通过“为学”“修身”“处世”三维度进行顶层设计,建立话题库,以“一句经典”加“一类现象、一则故事、一个呼吁、一种期盼”作为引经据典“1+4”实施要素,在调整和拓展中,让“国旗下讲话”有章可循 ,让“要素”顺势而为,让“道理”内化外显。由此形成了学校“国旗下讲话”的新样式,更好发挥育人效应。

【关键词】国旗下讲话;引经据典;三个维度;“1+4”实施要素

在每周一的全校集会或重大节日、重大活动中,学校都会在升国旗仪式后进行“国旗下讲话”活动。这庄严神圣的仪式教育活动是学校德育的重要载体之一,发挥着不可替代的育人作用。

2017年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印发《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确立为“五项德育内容”之一,主要包括开展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弘扬核心思想价值观、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引导学生了解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精神内涵,增强文化自觉和自信。这些德育内容要求学校在实际工作中因地制宜,开拓路径,创建载体予以落实。

因此,学校结合国学课程建设和德育工作实际考虑,根据学校“经典素读”课程对“国旗下讲话”进行顶层设计,建立了“引经据典”话题库,设计了引经据典“1+4”实施要素,力图让“国旗下讲话”有章可循 ,让“要素”顺势而为,让“道理”内化外显,有效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价值,彰显“国旗下讲话”的增值效应。

一、经典素读:“国旗下讲话”引經据典的实践基础

“经典素读”是学校专门开设的国学课程。其目标是通过对经典的大量朗读、背诵增加积累,不追求即时的深入理解,以期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丰富,通过合适、灵活的方式激活和唤醒经典,逐渐了解经典的含义,从中受到处世、为学、修身方面的点化。

(一)经典素读,为儿童的成长积聚“种子能量”

“蒙以养正”是指从童年开始进行教育,帮助儿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国学经典是指那些展现人文光辉、积淀智慧结晶、浓缩丰富情感、蕴含优美意象、具有美丽风貌的传统经典著作。其中,《三字经》《朱子家训》《弟子规》等国学经典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内容,其多用短语表述,朗朗上口,有助记忆。如《三字经》从“为人子”到“次见闻”,教育儿童要习礼仪,孝父母;从“口而诵”到“宜勉励”,叮嘱儿童要勤奋学习。小学生背诵之后,无论是尊重父母的伦理认知,还是刻苦求知的为学之道,都受到了古人的训导、经典的熏陶。“素读经典”课程创始人陈琴认为:“素读可以理解为记诵,是将所读的内容作为永久的、终身的记忆,是一个人素养能量的原始积累,帮助儿童获得了一生成长的种子。”小学生记忆力较强。在小学阶段引导学生多诵读、积累一些国学经典,可以使其厚积薄发。经典素读,切切实实为儿童的成长积聚了强大的“种子能量”,伴随一生,受益一生。

(二)经典素读,为“国旗下讲话”引经据典奠定基础

为了有效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德育价值,学校着手推进“经典素读”课程的实施,通过“人人有素读读本,天天有素读时间,周周有素读课程”的举措,形成学习国学经典的氛围。学校为一至六年级学生提供了配套国学用书,作为校本国学课程教材。学生利用每天晨读和两个固定夜读的时间熟读经典,直至成诵。同时,每个年级开设一个国学课程实验班,每周保证三节国学课,其他班级每周保证一节国学课的教学。

通过多年来的学习和积累,全校学生的国学素养日益提升,加深了对祖国传统文化知识的感知,也为“国旗下讲话”引经据典奠定基础。学校力图探索一种适切而灵动的引经据典方式,借助“国旗下讲话”激活“经典”,联系生活再现“经典”,让学生通过重温“经典”,受到启发、感悟和教育。

(三)引经据典,为“国旗下讲话”的育人效果增砖加瓦

全校层面的“国旗下讲话”,不是简单的集体诵读国学经典,而是将传统的“国旗下讲话”主题与有关国学经典相结合,引用国学经典来评论当今学校、社会和家庭的各种现象,用师生耳闻的、亲历的、适切的例子诠释国学经典。这种古为今用、以古训今的“国旗下讲话”新样式,既可以加深学生对经典的理解,又能彰显德育的增值效应。以《行成于思,毁于随》为例,主讲者用“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告诉学生:不仅要勤奋学习,还要认真思考。只有这样,才能取得一定的成就。针对部分学生不爱思考、不善思考,习惯于死记硬背的现象,主讲者用“行成于思而毁于随”的古训来佐证“思想上一旦懒惰,行为上必然懈怠,到头来思想僵化、一事无成”的观点。

因此,有针对性地在“国旗下讲话”中引经据典,不仅增强了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神圣感和敬畏感,而且提高了德育的感召力和说服力。

二、三个维度:“国旗下讲话”引经据典的顶层设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国旗下讲话”中引经据典既不能“拿来主义”,又要避免泛泛而谈。学校密切结合《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和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通过顶层设计建立话题库,从“三维角度”慎重选择与学生实际适切的主题和浅显易懂的内容,以实现用经典育人的价值引领。

(一)基于儿童成长,确立教育维度

学生的成长是一个不断社会化的过程,其范围就是学生作为社会个体所接触到的整个世界。英国哲学家罗素有一句名言:“人类自古以来就有三个敌人,其一是自然,其二是他人,其三是自我。”由此可见,人类要想战胜这“三个敌人”,需要在与自然相处中为学求真,从师学习、探求学问;在与他人相处中处世求美,待人接物、应付世情;在与自我相处中修身求善,陶冶身心、涵养德性。

基于以上分析,学校以“处世”“为学”“修身”三个维度来建立“国旗下讲话”引经据典的话题库,旨在引导学生在聆听“国旗下讲话”时爱上学习、学会学习、修身养性、陶冶情操、与人为善、以德为邻,提升道德认知,产生行为上的实践和改进(见图1)。

(二)整体搭建架构,精心建立题库

学校依据“为学”“修身”“处世”三个维度在“国旗下讲话”中引经据典,可以保障引用的是“经典”而非糟粕,引领学生全面成长。为了更好地体现“三个维度”的均衡性,不出现主题偏离、内容偏颇的问题,学校于每个学期初会整体架构话题库,供主讲人撰稿时选用(见表1)。

如表1所示,“主题”皆选自我国古代成语、民间俗语、古代名家或名著之言。学校要求主讲人从中选择合适的“经典”主题,或者根据“三个维度”选择同主题的“经典”撰写讲话稿。从顶层设计的角度,对“国旗下讲话”引经据典做出整体规划,使德育更有针对性。

(三)紧扣教育主题,合理分篇布局

“三个维度”不可能在一次“国旗下讲话”中全部涉及,需要分篇分次进行。主讲人的选题应从“处世”“为学”和“修身”的某个维度着手,结合国家、社会的发展要求,或者学校和学生的实际需要,或者特定的情境需要而定,紧扣主题,由浅入深,形成系列。以“为学”维度为例,主讲人紧扣开学季,以“力争上游”为题,教育学生要抓住新的开端树立奋斗目标,尽自己全力学习、做事;4月,主讲人结合学校“读书节”,选择了“开卷有益”主题,倡导学生每天坚持阅读一小时,多读书,读好书,自觉读书,在读书中增长知识,陶冶性情,在阅读中感受读书的乐趣;到期中阶段,主讲人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为题,教育学生学习需要刻苦,学有所得才能拥有快乐,激励学生克服学习倦怠,再度激起勤学的动力。

这样围绕维度、紧扣主题、分篇布局的引经据典,有效保证了“国旗下讲话”主题鲜明、切中时弊、提升认知、指导行为的作用,促进德育功能全面而有针对性。

三、“1+4”要素:“国旗下讲话”引经据典的实施策略

在“国旗下讲话”中引经据典,旨在发挥其思想政治引领和道德价值引领作用。因而,主讲人要对讲话稿进行谋篇布局,对内容要素进行精心挑选,方能使“国旗下讲话”接地气,真正发挥德育增值效应。“引经据典”应考虑“引”得自然,“据”因所需,要考虑“经典”与讲话稿内容的关联性和契合度。因此,需要建立一個“支持系统”,在合适的情境下,自然地引经据典,保障“国旗下讲话”的有效实施。

(一)精心谋划“1+4”,让“讲话”有章可循

学校经过反复实践研究,确立了由“1+4”实施要素构成的“国旗下讲话”引经据典的范式,即“一句经典”加“一类现象、一则故事、一个呼吁、一种期盼”(如图2)。该范式让“经典”变得有血有肉,让“国旗下讲话”有章可循。

以讲话稿《言者无罪,闻者足戒》为例。“一句经典”,是指“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或正文中的引用来自于一句成语、民间俗语、古代名家或名著之言。“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是讲话的主旨,以史为鉴地佐证某种观点,引人深思,同时将“经典”从书面理解引向对现实的批判。“一类现象”,包括国内外社会、学校和家庭中普遍的、较为突出的亟须引起关注的或者具有时代特征和现实意义的现象,以此作为“国旗下讲话”的引子。如主讲人在讲话中列举了学生“面对批评,偏激地认为这是他人对自己的故意为难、故意小题大做”的现象,引出下面的话题;接着讲与“现象”相关联的“一则故事”,可以是古今中外的大事件,也可以是发生在身边的小事情,旨在借助通俗的故事情节和易懂的语言描述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引发学生对“现象”的深度思考,加深学生对“经典”的理解和积累。如主讲人讲述的“一餐饭与十年饭”的故事,引导学生体会长辈批评的背后所蕴含的深沉的爱意。“一个呼吁”,是指在“现象”呈现、“经典”引用和“故事”补充之后,主讲人顺势利导提出正向的呼吁,以提升“国旗下讲话”的教育效果。如主讲人解释“言者无罪,闻者足戒”的意思,引领学生延伸解读生活中各种善意的批评。“一种期盼”,是主讲人最后表达的一种美好的愿景,教人憧憬,催人行动。如主讲人对学生提出期望——虚心、坦然、诚恳地面对他人的批评,彼此互信,和谐成长。

在“1+4”实施要素构成的系统中,“一句经典”统领并与其他“四个一”融会贯通,增强了德育的形象性和可感度,达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效果。

(二)灵活调整“1+4”,让“要素”顺势而为

虽然“1+4”实施要素在“国旗下讲话”中缺一不可,但每个要素并非“唯一”。“经典”可以是一句或几句,“现象”可以是相关的一类或几组,“故事”自然也可以是一则或几则,要视内容的需要而定。

例如,在《言者无罪,闻者足戒》的讲话稿中,主讲人在讲完“一个故事”之后,先引导学生关注故事主人公在老奶奶的帮助下,明白家长的批评是一种爱的特殊表达方式,是为了自己人生的小船不会迷失方向;然后列举了“两组现象”,即生活教师在适量喝牛奶、有节制吃荤菜、洗漱不拖拉等生活习惯方面的教育和学科教师在上课交头接耳、不专心完成作业、处事冲动等方面的批评教育,学生从父子之间特殊的“爱”类推到师生之间特殊的“爱”,对他人的批评有了正确的认识。

因此,“1+4”实施要素要根据学生实际进行灵活调整,顺势而为,避免空洞,在增强信息容量的同时,更接地气,更有实效。

(三)因势拓展“1+4”,使“道理”内化外显

一次“国旗下讲话”所传递的信息是有限的。班主任应该借助每日小结或者班会课时间,继续围绕“国旗下讲话”跟进引导,使“讲话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学校倡导班主任根据本周“国旗下讲话”中引用的“经典”,引导学生收集、交流同一经典主题下的诗句、现象、故事等。例如,根据一句经典“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学生收集了含义相同的经典诗句“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恨读书迟”“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等;交流、分析了类似的生活现象、社会现象,补充可以佐证“一句经典”的其他故事等;结合班级开展的讨论会、反思会,对照“一句经典”查漏补缺、扬长避短,延伸到学生的生活里,落实到平时的行为中。

延伸和拓展的“1+4”实施要素体现了德育的因势利导,提升了“国旗下讲话”的时效性。学生不仅拓宽了视野,丰富了对“经典”的积累,而且增强了对现象的洞察力,更深刻地认识“经典”。

引经据典作为“国旗下讲话”的新样式,能推动学生有效开展自我教育、伙伴教育。学校还在“经典题库”的建设、“讲话形式”的创新、主讲人的多元化等方面做进一步的实践探索,如发动学生整理、推荐“经典”主题,阐述推荐理由,由学校择优选取加入话题库;改变主讲人一讲到底的单一形式,采用台上台下互动方式;将“1+4”要素进行分解,由学生以组团方式演绎;向学生、家长乃至社会人士发出邀请函,使其有机会成为主讲者等。如此,方能让更多的人参与引经据典式“国旗下讲话”,方能发挥“国旗下讲话”这一载体的德育效能,让学生在引经据典中汲取精华,丰盈美好人生,更加健康地成长!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教基〔2017〕8号)[EB/OL]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http://www.moe.gov.cn/.

[2]陈琴,华一欣.经典及人生[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11.

[3]育灵童教育研究室.国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永兴小学   311400)

猜你喜欢

主讲人国旗国学
“垂”改成“掉”,好不好?
浅谈当前党课教学的面临问题与完善建议
国旗在校园里升起
由一道测试题所引发的思考
递国旗风波,谁之过
尊重国旗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
《开讲啦》做正能量的传播者
国旗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