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分析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的探讨
2020-03-07蒋林玲
蒋林玲,肖 围
(长江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3)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课程思政”这个概念提出来之后,很多专业课老师提出是不是我们专业课堂上也要讲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那些内容?当然不是的。课程思政不是新增一门课程,也不是在专业课堂中增加政治理论的内容讲解,而是要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把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融入各类课程教学之中,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仪器分析课程是高校化学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它是生产生活和科研的基础。各种高灵敏度、自动化的仪器推动了各学科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2],与此同时,各种仪器分析检测也越来越多地成为食品药品生产、质量监控、环境监测等相关领域研究人员的必备技能[3-4]。在专业课堂中对我们的学生进行法律意识、辩证思维、责任意识和道德使命感的培养,使学生真正成为具有专业能力和正确职业态度的现代分析工匠,这正是与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同向同行的。只有将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才能真正体现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本质和目标。笔者根据多年来对仪器分析课程的教学经验,对如何在仪器分析课程中引入思政要素,将仪器分析专业内容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真正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进行初步分析,以期为其他专业课开展课程思政提供一定参考。
1 仪器分析课程中课程思政的现状
1.1 新时代下学生的新特点带来新机遇
当今高校校园的主体已逐渐成为“00后”的学生,这一代学生是伴随新媒体和智能手机成长起来的大学生。虽然新媒体时代网络的内容信息量巨大,但内容水平良莠不齐,大学生们如果不能对这些海量的信息进行正确分析和利用的话就会产生价值观偏差,影响学生的生活态度甚至影响整个学业。再者,这一代学生受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使得他们对生活功利性和现实性的追求更加突出,更加追求个性化发展。在课堂上他们更加大胆更加前卫,要求与老师有平等对话的权利,要求老师的讲授更加能与社会发展相结合,具有实用性和创造性价值。
从以上特点不难看出,新时代高校学生的特点给大学教育带来了新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机遇。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高校环境中一切人的行为和一切事情都会成为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因素。专业课教师是大学生在这期间接触最多、最可信赖的人群,因此专业课教师应当牢固树立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同频共振的教学理念,围绕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把教书和育人结合起来,不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也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
1.2 教师对课程思政认识不足
长期以来,每所高校学生在入校之后都会安排辅导员进行统一管理,而辅导员的另一项工作任务就是集中抓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同时思想教育工作也会在专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完成。因此,思政教育专属于辅导员和思政理论课教师的片面观点在专业课教师中依然普遍存在[5]。一部分专业课教师认为大学生的思想德育工作与自己并不相关,认为有辅导员专门完成这项工作,辅导员和专业教师应该各司其职,互不干涉,认为尽职尽责的专业课教师就是把专业课上好,让学生能听懂自己所讲的专业内容;也有一部分教师认为专业课内容特殊,内容复杂,自己每节课的教学任务已经非常繁重了,没有多余的时间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1.3 思政内容与专业课程内容脱节的现状
从育人角度分析,课程思政不是新增一门课程,而是将思政育人目标贯穿于各门课程教育的全过程,实现全方位育人的课程新局面。高校思政课教师一般都是通过正规训练的专门教师,思政课程的内容也是系统全面的,思政课教师无论在备课还是准备素材方面都能得心应手。而专业课教师们没有固定的专业与思政相结合的教材,思政要素在各门专业课中的表现及落脚点都各不相同。许多专业课教师觉得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太难的原因是因为理论不熟悉、方法不知道、融入没经验,导致思政内容与专业内容不能达到水乳交融的状态,甚至有时是根本脱节的,为了思政而讲思政。
2 课程思政的建设目标
课程思政建设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场深刻革命,关乎着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这个核心工作。没有好的“思政”教育功能,课程教学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
2.1 政治思想目标
政治思想目标是思政教学的首要目标。思政的根本目的在于立德树人,在于塑造学生的美好心灵和理想信念。通过课程思政教学加强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等,使大学生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对科学社会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信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要实现这一目标,专业课教师必需做到把专业课与思政课知识融会贯通,教导学生把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延伸并融入到自然科学、社会科学领域。
2.2 实现价值引领目标
大学阶段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行源于心,力源于志。如何点亮青年学生心中的理想信念,用信仰的力量引领学生在成长成才的过程中执着攀登,收获精彩,正是所有高校教育工作者的共同目标,也是思政要素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同频共振的目标所在。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要想教出知识丰富,品德高尚的学生,教师首先要做到德业双馨。要实现价值引领目标,教师必须坚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通过以身示范与言行感染,在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找准关键,突出重点,努力让学生形成符合本学科的科学精神和研究态度的同时,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业的时代新人。
2.3 培养职业精神目标
职业精神是对职业的崇敬、热爱、执着乃至献身的精神。现代社会的职业精神以敬业意识为核心价值观,是包括职业意识、诚信意识、责任道德意识、创新意识和奉献精神等内容的观念体系。随着经济全球化与信息科技发展,信息传递、收集与接收的便捷性,国内外各种思想观念冲击着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受此影响,不少学生以金钱利益为上,浮躁之心蔓延,功利观念凸显,缺乏理想信念与艰苦奋斗的精神,在专业学习过程中片面强调专业知识的掌握,形成了只能学习课本上的知识,只能应付专业考试的高分低能的局面。因此,在课程中培养正确的职业观及现代分析工匠精神是专业课程培养人才的目标,也是国家和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只有让学生从内心深处建立社会责任意识和对职业的敬畏感,引导学生明白匠心筑梦,凭的是传承和钻研,靠的是专注于磨砺,最终才能真正把学生培养成为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源动力。
3 课程思政在仪器分析教学中的融入点
3.1 仪器分析教学与爱国主义教育相融合
仪器分析是人类认识世界、推动世界发展的至关重要的手段之一,通过各种仪器手段人们可以更加全面、准确地认识物质世界,并且为人们提供一个公平公正的世界。例如,在“色谱”这一章节的教学中,可以2022年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即将在我国的北京-张家口市联合举办为例引入课程。运动会的成功举办离不开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赛前兴奋剂的分析与检测即可利用具有高效分离效能的色谱方法进行。授课时还可插入一些介绍兴奋剂知识的视频及兴奋剂检测视频作为辅助,使学生有更加直观的了解。这一章节中,教师可以通过奥运事例将爱国主义精神引入课堂。冬奥会的成功举办,有助于增强我国软实力,提高中国在国际上的形象和地位,证明和巩固中华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的地位。由此,教师可积极引导大学生将个人成才与国家富强相结合,引导大学生切实增强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历史使命感和奋斗精神。
3.2 仪器分析教学与分析工匠精神相融合
所谓工匠,需具备较高的技能、技术和技艺,需热爱自己从事的专业,并愿意为了专业的提升和专业问题的解决进行不懈追求,工匠身上汇聚着“专业能力”、“职业态度”和“人文素养”等多方面素质[6]。在“原子吸收光谱”这一章节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任务引领的项目分析方法,让学生亲自参与生活中的实例分析—检测当地超市国民主食大米中重金属镉(Cd)的含量。通过学生亲身体验分析检测的过程,初步唤醒学生的职业认识,让学生切实感受到专业学习与职业能力的联系。在该章节的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知道分析检测讲求的是按照原始记录要求及时、如实记录,讲求的是实事求是,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和严谨进取的科学作风;让学生知道有关监督部门有权按照法律、法规进行监督,任何个人和单位不得作出损害国家、人民利益的事情,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这一章节中,专业课教师应不断引导学生从内心深处努力追寻“专业极致”、“精益求精”、“实事求是”、“不懈追求”的分析工匠精神。
3.3 仪器分析教学与环保教育相融合
环境问题是当今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环境污染损害生态环境、危害人类健康、贻害子孙后代。环境保护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对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7]。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这一章节教学中,可以水体苯污染检测事件为例引入新课,告诉学生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导致了水环境的污染日益加剧,快速有效地检测水资源及污水的处理、循环利用迫在眉睫。在这一章节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教导学生保护、节约地球资源,让学生牢记资源的循环利用也是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有效途径。
3.4 仪器分析教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诚信”教育相融合
富兰克林曾经说过“人与人的相互关系中,对人生的幸福最重要的莫过于真实、诚意和廉洁”。诚信就像一杯水,在竞争中帮我们净化灵魂。如果一个人对自己都失去了诚信,更谈不上诚信他人了。对自己不诚信的人,也不会获得别人的诚信,最终将无法立足于社会。在“毛细管气相色谱”这一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引入一些社会中反响强烈的不诚信案例,如“三聚氰胺问题奶粉”事件等供学生课堂内讨论和分析。通过事件的分析和讨论,学生不仅能对专业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同时将“诚信”的核心价值观融入课堂思政教育,培养学生作为分析检测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4 结 语
建设好高校课程思政,对于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将“爱国主义”、“职业精神”、“诚信元素”等贯穿在仪器分析课程教学中,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对课程内容产生兴趣,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更有利于学生将崇高的个人理想与肩负的社会责任有机结合,充分实现仪器分析课程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实现高校立德育人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