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就业为导向的《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2020-03-07李静瑶朱超胜李运林封文利

广州化工 2020年23期
关键词:环境工程课程内容案例

王 萍,李静瑶,王 振,朱超胜,李运林,封文利

(周口师范学院化学化工学院,河南 周口 466001)

《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是高校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必须掌握的一门专业课程[1]。该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实用性,需要学生具有很强的动手能力、设计能力、工程运用能力以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2]。作为一门核心课程,其教学方式、模式等都影响着教学效果,影响着学生对于固体废物专业知识的获取与掌握,也决定着环境工程专业学生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3]。目前,该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评价体系等环节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等问题,已无法满足地方院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因此,对《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课程教学的改革刻不容缓。在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课程教学过程中,我们对当前教学现状进行总结,并对课程改革进行了探索和建设实践。

1 《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课程教学现状

1.1 教学内容繁多,课时安排过少

《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课程是一门综合型学科,其内容繁多且涉及面广。该课程内容包括固体废物的收集和清运,压实、破碎、分选等预处理方法,浮选、溶剂浸出以及稳定化/固化的物化处理,好氧堆肥、厌氧消化、微生物浸出等生物处理技术,焚烧、热解等热处理,还包括固体废物的资源化、填埋处置,危险废物和放射性固体废物的管理。这些内容涉及的知识十分丰富,但多数高校将其设置为一门短课时课程,对于学生来说,短学时的学习是不足以掌握这些专业知识的,甚至是无法跟上教师的进度。另外,经调查表明,短课时导致多数学生不能接收到课程重难点等信息的传达,不能准确把握课程目标和重点,无法统筹学习。

1.2 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过于传统

传统的教学内容无法体现环境工程专业知识的与时俱进,更不能满足当代社会对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的要求。现如今,多数高校教师对于教材配带的PPT等教学辅助材料缺乏分析、创新、整合等工作,只是一味接受。这些陈旧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课件,无法使学生了解前沿科技与新鲜案例,无法保证学习质量。另外,以教师为主的“填鸭式”传统教学方式仍普遍存在高校教学课堂中,该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无法调动学生的情绪,更不能产生良好的互动,也就切断了学生从教师那里获取知识的途径,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专业素养,也会从侧面打击教师的信心与积极性。

1.3 缺少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是环境工程专业学生今后参加环境类工作必不可少的专业技能。《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作为一门工科专业课程,也就意味着要有足够的实践教学环节。而现多数高校固废课程的教学只停留在理论教学和课程设计教学上。课程设计教学体现的是学生对于设备的了解和选择以及对工艺流程的设计、参数计算等的理论验证的学习,无法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分析、研究问题并提出方案的工程应用能力。增加足够的实践教学环节,将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1.4 评价体系相对单一

目前,由于对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缺乏定期考核和多样性考核,培养出一大批“考试型”学生。这类学生对于考试手到擒来,但是对问题的分析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较弱,无法真正投入到固体废物污染治理的科学研究和工程设计等实际工作中。此类学生在短期内记忆大量知识点,以“应付”考试,但这种方式的记忆无法将知识永久或长期深刻的储存在大脑中,更不能真正的将知识融会贯通。因此,增加多种考核方式,建立更加立体的评价体系是十分重要的。

2 课程教学体系改革

2.1 教学目标改革

明确课程教学目标是教师在授课时的基础工作。教学目标既要满足学生对量的需求,还是对质的追求。显然,质的追求更适合当下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一些教育家们指出,教育的目的应分为认知、情感和技能三个方面。也就是说,高质量的教学应从多方面考虑,综合多种因素,来建立更加完整立体的教学目标。《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课程作为环境工程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应该将课程放在整个专业的目标体系中去确立我们的课程目标和教学改革。

2.2 教学内容改革

《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课程内容繁多、知识点琐碎,并且融汇了环境工程专业其它课程内容,譬如:水、大气、土壤污染与控制以及环境微生物学等课程内容。教师在课时短和内容多的两个矛盾点上的选择和侧重显得尤为重要,既不能轻描淡写也不能顾此失彼。为此,教师可以将与其它专业课程重合的部分略讲,让学生在课下完成对这些知识的学习;还可以将仅需要了解且难度较低的知识交给学生进行分组自学,将学习成果以小组PPT的形式上交或进行简单的课堂展示。这样一来,既可以节约课程时间,还能培养学生的获取知识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

2.3 教学方法与模式改革

2.3.1 转变教学主体,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主动改变以教师为主体的授课方式,学生应从被动接收知识转化为主动参与教学,并以此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授课方式。被动的学习易磨灭学生的意志、降低学习的趣味性,而转换教学主体则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感受到自己参与课堂的魅力。教师进行课程教学设计时,要围绕着学生这一主体来进行。在课堂上,教师要多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以学生的想法或兴趣为基础设计讨论的主题,或以学生更感兴趣的课外知识进行课堂延伸,向学生介绍固体废弃物治理实例和最新科学技术。在课下,教师可以开展线上讨论活动,譬如:利用公众号发表文章、利用直播软件进行直播等学生更易接受的形式,向学生传道授业,解答疑难等。总之,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以学生更喜闻乐见的方式,以学生更感兴趣的点作为基础进行设计,不仅使教学更具魅力,还能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更愿意参与到教学中去。

2.3.2 充分利用多媒体,完善教学手段

如今,教学课件普遍被教师作为授课工具使用,但也存在只一味照本宣科、讲解或宣读PPT上内容的现象[4]。这大多是由于教师太过于投入传授知识的责任中去,而没有正确认识到传授知识的形式与载体也关系着学生学习的效果。“宣读式”的教学方式,会大大的消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热情,降低课堂的趣味性,无法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教师在使用传统课件的同时,可对课件进行更新和创新,充分利用多媒体提高教学效果。如使用微视频教学,采用动画效果进行原理演示和工程设施运行的演示[5]。如在讲到浮选内容时,可以通过动画直观地演示浮选的原理,让学生更真切地了解到浮选原理与过程;在讲到固体废物破碎处理技术内容时,可运用动画将固体分选常用装置的设备结构和运行原理展示出来,譬如:颚式破碎机、锥形破碎机、冲击式破碎机等,可以加深学生对设备结构和运行原理的理解;在讲到固体废弃物焚烧处理时,可以运用仿真软件进行焚烧工艺的展示,让学生更直观地认识垃圾焚烧原理和工艺等相关内容[4-5]。

2.3.3 启发与互动式教学模式结合

《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课程教学应该着重强调学生对于知识的接受情况和理解程度。传统教学模式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参与为辅进行的,该模式导致课堂的主动权在教师并非学生,不利于学生走进课堂,获取并深入理解知识。因此,该课堂应建立启发与互动结合式教学模式。

教师在课堂中应处于主导地位,主导着课堂的节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并分析问题。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模式,对接下来要讲的知识内容进行引导或者使用案例引出教学内容,再进行精准细致的讲解。譬如,在讲述焚烧相关课程内容时,可先播放一则最近或者之前发生的影响较大的生活垃圾焚烧的新闻和一段与固体废物焚烧相关的视频,先引起学生的注意,然后通过设置“生活垃圾焚烧有什么样的特点和现象”、“垃圾焚烧烟气中的污染物有哪些”等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适当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视情况给学生一些提示或者引导,紧接着就可以引出固体废物焚烧等相关课程内容。这种互动模式拉近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更能让学生真正的投入课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教学效率[4]。

2.3.4 案例教学模式

在《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课程中,教师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选择相应的工程案例组织学生学习和研究,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选择的案例必须具有典型性、经典性、代表性。案例需要具备教学特点,可以反映一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类似情况,激发学生思考,给学生以启迪,这样才能成为教学案例。另外,教师在准备案例的时候,应吃透教学目的、教学大纲、教学任务,明确知道教学重难点,这样选择的案例才能在加深理论知识理解和培养工程应用能力等方面发挥作用。教师在案例分析形式上,可以采取个人展示或者以小组形式展示两种方式,在提高学生的案例分析、综合应用能力的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

2.4 教学评价体系改革

考核体系的建立是为了检测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并评价教学效果。高校课程考核体系一般包括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平时成绩包括考勤、课堂提问和课后习题作业等。考试成绩一般为期中测评和期末考试两项。这些考核项目归根结底都属于记忆性的考核,并不能全面、立体的考察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在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的基础上,丰富考核制度,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就显得十分迫切。例如,教师在授课时,可以选取某一内容开展专题讨论,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参与度以及展示情况进行评分或评出等级;也可以在讲授某些课程内容时,将处理设备的构造、原理以及使用条件等内容布置给学生,分组搜集资料,整合成PPT进行课程报告,根据报告内容以及讲解表现进行评分。另外,评价可以是多方的,包括授课教师评价、组内互评、组间互评以及其它教师评价等。通过多层次的考核机制,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多重学习能力。

3 结 语

《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课程内容繁多、涉及面广,而且理论性和应用性都很强。要培养符合新时代发展的综合型、应用型人才,需要结合课程本身,对课程目标、内容、教学方式以及考核机制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创新,充分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并结合多媒体教学、启发互动式教学、案例教学以及建立立体评价体系等方式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才能紧跟时代步伐,培养更符合环保市场需求的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增强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

猜你喜欢

环境工程课程内容案例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装备环境工程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探讨环境工程工业污水治理中常见问题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环境工程中大气污染的处理措施分析
环境工程的项目管理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一个模拟案例引发的多重思考
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内容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