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课堂上学习有机化学兴趣的培养
—— 以“乙酸”教学实录为例
2020-03-07郭雅琴
郭雅琴
(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第一中学 511300)
从初三到高一的两年化学学习中,学生已经较为习惯无机化学的学习,而到高一最后阶段学生首次接触有机化合物的学习,有些学生对于有机化合物的新知识和学习方法的掌握就突然进入到一种无所适从的状态.这就需要教师有更好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了.心理学家怀特的学习理论认为:“人有一种探索和认识外界环境的内在需要,这种内在需要会引起个体的好奇和探索行为,并表现为求知欲.”简单的说就是动力和兴趣.在新知识的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面笔者就“乙酸”的教学简单谈谈自己的观点.
一、生活问题引入,回“味”无穷
“同学们,你们喜欢吃醋吗?”这一问题的提出,学生的反应各不相同.有些脱口而出的说“不喜欢”,有些还说“从来不会”,有些也只在那相互笑话……因为大多数学生都是以为教师讲的是情绪上的“吃醋”.学生纷纷表达自己的说法后,教师再说:“我很喜欢,比如我最喜欢吃醋泡鸡爪、还有酸醋排骨、猪脚醋……”学生听到这里,也纷纷说自己也喜欢,教师随即引入这节课的内容——乙酸,又名醋酸.教师以一小烧杯向学生展示乙酸,让学生结合生活认识描述其物理性质.一节课的开始,学生就感觉到轻松,这对接下来的教学准备了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以实验探疑,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探究酸的通性
2.探究乙酸的特性
问题1“为什么喝红酒的人会说喜欢1988年的拉菲,而不是说拿昨天酿的酒来喝?”,问题2“厨师烧鱼时常加醋并加点酒,这样鱼的味道就变得无腥、香醇,特别鲜美.这是为什么呢?同学们知道其中的道理吗?”教师抛出这样的疑问,引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教师通过实验演示——乙酸与乙醇的酯化反应.通过教师的演示,学生可以认识实验所需仪器和用品,以及对实验的整个过程加深印象,同时知道酯化反应是比较慢的,需要加催化剂.实验过后,通过闻产品让学生知道酯化反应生成的酯具有一种特殊的香味,进而解答前面提出的两个生活问题.之后教师通过乙酸乙酯的生成,引导学生分析酯化反应的断键、成键原理(如图1),并练习其它酸和醇的酯化反应化学方程式书写加以巩固.
图1
三、以物质奖励,鼓励学生自信展示并大胆评价
乙酸的酯化反应是它的特性,也是本节课的重难点.教师都希望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及时练习巩固,加以掌握.水果中由于含有酯类物质,所以都会具有一种特殊的水果香味,教师为了鼓励学生主动展示自己的成果,可以提前准备好苹果、香蕉、菠萝等等水果,奖励给主动上黑板书写酯化反应化学方程式的学生.这把学生的学习推向了高潮,学生们争着表现自己,并且还有主动上来点评修改的.这样既可以避免无人愿意出来的尴尬,又可以鼓励到水平不一的学生,教师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检查学生的掌握程度(练习如图2所示).
图2
四、小结升华,掌握方法
整个课堂都在一种轻松而又紧凑的氛围中进行,师生之间的互动都是围绕着知识点进行,让学生带着疑问一层层地攻破.最后为了让学生更清晰本节的重难点,可以用乙酸的结构式表示出乙酸的两个主要性质及反应时的断键位置(如图3所示).
图3
生活是知识和经验的源泉,是人们从长年累月的生活经验的积淀中提炼、抽象出来的产物.在教学中,教师应将教学融入生活,将生活融入教学,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在将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灵活的运用到生活中去,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更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