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际合作:孵化器的“新出路”?

2020-03-07俞灵琦

华东科技 2020年2期
关键词:众创孵化器科创

文 俞灵琦

针对当前国内科技创新一些痛点,孵化器正走出国门,打造各类功能型平台,并汇聚成国际科技创新技术和人才引进的高地。

当前以上海为代表的华东地区正以国际视野谋划和推动体制机制创新,提升国际科技合作能力和水平、深度融入全球创新体系。例如,在以色列、新加坡、俄罗斯等重点国别进一步深化合作发展,积极推进国际大科学计划、大科学工程,推进外资研发中心更好地融入科创中心发展。

在这样的趋势下,针对当前国内科技人才不足、核心技术研发门槛高的一些痛点,桃浦智创城、腾讯众创空间等孵化机构纷纷携手海外机构,打造各类功能型平台,进而汇聚成国际科技创新技术和人才引进的高地。

国际业态融合,打造多元功能型平台

《上海科技创新“十三五”规划》中提到,鼓励战略性新兴产业骨干企业及其他有条件企业设立产业驱动型孵化器。发挥众创空间联盟作用,培育一批集聚国际资源的创业品牌服务,支持创业服务机构在海外自建、收购、合作设立跨国创业孵化平台,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众创空间。

因而,在此趋势下,国际合作会给国内孵化器带来怎样的转变?

以上海近期热点项目“中以创新园”为例,该项目集聚全市优质创新创业资源,深化与以色列创新合作关系,并由上海普陀区承接,选址桃浦智创城。其目的是为了对接以色列先进技术,将“中以”科技创新合作成效扩大,打造成为联结以色列新技术和中国应用市场的桥梁,成为联结创新合作成果转移转化服务的平台。

众所周知,成果转化是当下上海科技创新主旋律。“如何建设成为全球技术转移网络的重要枢纽,形成国内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示范高地”是当下的重要议题。而以色列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方面成绩斐然,被称为“创新之国”。

以色列在高校系统建立了多个技术转化机构,集中于将先进的科研成果推向市场。在这些高校技术转化机构中,有多家平台的成果转化引起科技界瞩目,如YEDA完成了技术转化,在生命科学、交叉学科方面优势突出,销售额达100亿美元以上。

另一方面,以色列科技孵化器的孵化成功率也非常高,其在纳斯达克的上市企业数量位居世界前列。在以色列,通过政府的坚定扶持,企业减少了创业风险和成本,这也使得高科技孵化器和风险投资成为了以色列两大支柱型产业。

无可厚非的是,以色列在成果转化和科技创新道路上的成功经验值得中国参考。

2018年,中以签署《中以创新合作行动计划(2018-2021)》,提出在上海市建设“中以(上海)创新园”。

去年12月5日,中以(上海)创新园正式开园。开园后首批20家企业将入驻园区办公,这些企业聚焦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医疗健康与生命科学、互联网与信息技术等领域。

今年1月,桃浦智创城暨中以(上海)创新园二期项目集中开工仪式举行。

作为中以创新园建设和推进工作的参与方之一,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早年就参与到中以合作的成果转化工作中,据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发布的《中以(上海)创新园开园,共建中以科创生态》一文中显示,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未来将通过在中以双方互设载体,形成连接需求方、供给方的转移转化渠道;以技术、资本、企业、人员的流动,形成一条完整的具有“寻—研—匹—转—孵—投—产”能力的技术转移生态链,实现中以技术双向转化;并在创业孵化、科技金融、技术转让等方面探索健全配套保障。

除了搭建成果转化平台,国内的孵化器与众创空间正在积极探索国际合作,一同搭建更多元的功能型平台。

例如,腾讯众创空间就将视角锁定在“内容创作者培训营”计划。据中国新闻网报道,2019年12月,腾讯众创空间与新加坡资讯通信媒体发展局(以下简称“IMDA”)、VS MEDIA在新加坡Asia TV Forum签署合作备忘录。

依托腾讯在数字内容领域的多年积累和丰富经验,腾讯众创空间将整合腾讯内容生态资源,为新加坡本土内容创作者及中小媒体企业提从内容创作、消费者偏好、商业机会、新媒体技术,到市场开拓等方面的专业课程和先进的软、硬件支持,帮助新加坡培养更加多元化的线上内容创作者以及媒体企业。

在内容输出的同时,腾讯众创空间还联合IMDA、VS MEDIA挖掘孵化新加坡有潜力的内容创作者,为他们提供腾讯自有平台的宣发支持,创作者们可以通过微信、QQ、腾讯微视、企鹅号等平台,面向中国及东南亚用户进行广泛而精准的曝光,从而大大扩展创作者生产的优质内容的触达范围,提升传播效能。

同时,上海仍有不少传统孵化器正向新型创新载体转型。近期,据澎湃新闻报道,上海临港科技创业中心(以下简称“临港科创”)在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整体揭牌转型,成为新片区首个面向国际科技孵化的离岸孵化基地,诺基亚、优股基金等国际技术资金平台已签约入驻。

基于设立建设国际智能制造中心的目标,临港科创承担着四个平台运营,即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智能制造中心、东部中心区块链产业中心、临港国际智能制造展示交易中心和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联盟信息与创新中心。

通过运用“预孵化-专业孵化-加速孵化”三级专业孵化链条,园区吸引智能制造领域产业发展所需要的技术、人才、资本、信息、服务等资源要素的不断聚集,新增园区注册企业达1000多家,大部分是智能制造领域的研发类初创企业。

科创政策助力“国际化转型”砥砺前行

对孵化器而言,虽然通向“国际化转型”这条道路上有着许多机遇,但要有所突破,也绝非易事。

就“中以合作”而言,在推进建设中以创新园的过程中,上海中以创新研究促进中心常务副理事长阮项分享了他的感触:“以色列由于国家面积小,对市场往往缺少宏观的判断,而中国对于以色列更是一个陌生的环境,许多以色列企业面对税务、法务、知识产权方面的问题时,得不到有效的解决,市场上也缺乏针对以色列企业提供这类专业服务的机构,因此往往中以合作不够深入,企业产业化落地难。此外,国内的融资环境不甚理想,不少以色列企业在起步阶段,需要大量的投融资支持。最后,以色列十分看重资本撬动技术发展,而中国在境外股权投资上,在各方面都存在着诸多限制,这也大大制约着中以合作。”

那么该如何更好地引入以色列的先进技术并推动成果转化落地呢?普陀区联手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桃浦智创城等多个机构推出了一揽子专项政策。由《中以(上海)创新园开园,共建中以科创生态》一文中可知,中以创新园引进入驻园区的以色列创新署授牌的孵化器,最高可获300万元资助;对园区内生物医药企业获得FDA、EMEA、WHO等国际药品生产规范认证,可获100万元区级资金匹配;园区内企业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且上市,可获最高350万元奖励。

中以创新园(上海)有限公司总经理强浩介绍,对2020年前进驻企业和机构,园区将给予办公资助、税收奖励、装修补贴等优惠政策,以期撬动中以合作科研成果的产业化。

“我们非常注重实效,不强求第三方一定要注册落地。换句话说,只要为中以(上海)创新园服务的,给予房租全免的支持,这就是一种突破。”强浩说。

除了孵化器要适应“国际节奏”外,入驻企业也可能出现“水土不服”等问题。上海临港科技创业中心整体转型为离岸孵化基地后,将成为国外创新研发主体落户长三角的首选地。基地将开设海外企业落户培育课程,避免与解决“水土不服”等问题;对海外尖端技术创新主体提供国内政策、市场、资金配套服务,协同长三角优势产业发展,方便企业通过新片区孵化后,快速进入国内市场。

国际合作是一把“双刃剑”,既充满机遇,也蕴藏着风险和挑战。眼下,要推动国内孵化器和国际机构之间搭建桥梁,政策红利只是其中一种方式。如何进一步引入国际人才、让创新技术落地—这是国内孵化器管理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如同当初许多孵化器从“二房东”过渡为“店小二”那样,搭建国际平台更需要搭建科创环境,通过不断完善技术转移生态链、协助企业在核心技术领域取得关键突破、保障海外人才的权益等扶持计划多管齐下,才能让中国的孵化器真正地站上“世界的舞台”。

猜你喜欢

众创孵化器科创
科创引领,抢跑新赛道
科创走廊“乘风起”
科创“小灯泡”:从伞说起
保护人类健康的科创产品
联合办公:众创时代的共享与协同
众创空间向“专业化”升级
西安市级众创空间可资助30万元
倾力打造资本市场孵化器
成都值得推荐的20家大型孵化器与众创空间
硅谷孵化器500 Startups听课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