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政务”的场景与前景
2020-03-07费晓蕾
文 费晓蕾
区块链技术在城市治理过程中正逐渐迸发出不可忽视的力量。
当下,各地都在大力推行智慧城市建设,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加强城市治理。其中,区块链技术无疑是非常重要的支撑技术,在城市治理过程中正逐渐迸发出不可忽视的力量。
实现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将前沿科技成果应用于社会治理方面,区块链技术大有可为。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云计算与大数据研究所主任工程师、金融科技负责人韩涵表示,区块链是第二代的价值互联网,第一代互联网完成了信息的交换,而区块链的互联网则带来了价值的交换。
在智慧城市领域,选择运用区块链技术是基于这项技术产生的价值,它确实支撑了智慧城市底层数据及业务流程的一些共享层面的问题,包括数据的流通,提升数据质量、数据安全等。多个机构之间需要互换数据时才需要区块链,数据是在每一个参与节点上进行复制,由于可以制定统一的标准、节点不能私自篡改数据,从而提升了数据的可信性和质量,同时也通过加密和健全的验证方法保证了数据的安全。除了能解决数据安全性相关问题以外,有一些业务流程层面的涉及到多个部门之间交换的场景,也可以考虑应用区块链技术。
可见,区块链技术在实现公平性、政府流程和规章制度的透明性、数据的安全性、流程的可追溯性等方面有一定作用,或可作为智慧城市治理的工具之一。
“政务上链”解决城市治理难题
近年来,多地政府相继出台利好政策、提供配套基础设施,布局产业区块链。赋能其他行业的同时,政府部门也在成为区块链的“客户”,比如说把区块链应用到政务系统中。政务服务的便捷,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发展进程。随着区块链浪潮临近,政务服务的革新有望再上台阶。
国内电子政务建设始于 1999 年,2014 年开始进行“互联网+”改造。2017 年,国内电子政务市场规模达 2722 亿元,但从发展水平看,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国内电子政务正处于从部门型向平台型的阶段转变中,目标是建成跨省市、跨部门的一站式政务服务平台,即“一网通办”。但现行电子政务系统仍面临数据孤岛、安全性差、监管缺失等难题。
据《人民邮电报》报道,信息共享是建设数字政务的前提,然而我国的数字政务建设长期存在“各自为政、条块分割、烟囱林立、信息孤岛”等问题。出于数据安全因素的考虑,数字政务体系内各个政府部门之间信息孤岛非常严重,数据共享在现实情况下往往难以推进。究其原因,较大的难点在于政府部门作为天然的中心化管理机构,不可能接受完全去中心化的业务流程。因此目前,在政务数据共享领域,存在办事入口不统一、平台功能不完善、事项上网不同步、服务信息不准确等诸多痛点。
此外,数据的安全可信流通也是数字政务发展面临的另一大考验。第一,电子数据容易被篡改,且没有时间标识,其完整性和真实性急需可靠的技术验证手段;第二,电子数据的复制成本几乎为零,这使得电子数据容易发生泄露,与传统载体相比,互联网间接提升了电子数据泄露的风险;第三,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使数字政务不只满足于专网环境,如何确保数据在不可信的互联网环境下可信传输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而区块链为数字政务带来了新契机。区块链具有去中心化、透明性、隐私性、难以篡改、安全性、自治性和智能性的特点。这些特点总结下来就是四个方面:共享账本、智能合约、安全和隐私保护以及开放共识。引入区块链技术能够为应用服务、提升效率和价值产生意义。
在韩涵看来,智慧城市的发展融合需求与区块链在技术组合方面产生的效果相吻合。在各类企业加入智慧城市建设浪潮,并开放企业自有数据和平台后,区块链有了发挥应用价值的机会。智慧城市发展到今天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和服务的便捷性,更多的是在诸如法规、道德等社会大治理的层面进行融合。而区块链恰是技术融合之后使得技术从原理层面得到升华的一个创新型融合。
“智慧城市讲究多规合一、多网合一、服务合一、多卡合一、多热线合一和一体化大数据中心,这些都体现出智慧城市发展融合的特性,将分散的数据、应用、服务方式、技术、系统都进行融合,而这个特性与区块链技术当前主要实现的去中心、分布式、互信等理念是吻合的。”
随着“区块链+数字政务”呈现出积极的作用,各地、各部门也对“区块链+政务”的产学研工作进行投入。近日,上海市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快智慧城市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22年,将上海建设成为全球新型智慧城市的排头兵,国际数字经济网络的重要枢纽,并且在智慧政府建设中先试先用,支持区块链数据溯源、V2X智能网联等新技术率先规模化落地。
据统计,2019 年,共有 22项产业服务类的项目。例如,去年9 月,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为“区块链信息服务备案服务”项目招标,工作内容即是完善产业生态建设。
“区块链+数字政务”的场景与前景
早在2016年,浙江就提出了“最多跑一次”。三年多来,从“最多跑一次”走向“一次都不用跑”,浙江率先建成了“一支队伍、一朵云、一个数据中台、一个业务中台、一个政府工作协同平台”的数字政府技术基石。
2017年7月,北京随之出台《北京市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工作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政务服务,表明了对这项技术的首肯。两年多来,区块链在政务领域的应用已涵盖数字身份、电子存证、电子票据、产权登记、工商注册、数据共享、行政审批等诸多场景,正在开展甚至已落地的项目达 40 余个。
上海在对待区块链技术上也有着非常积极的态度。1月17日,上海市徐汇区公证处发布“汇存”区块链电子数据存储平台。平台具有随时随地留存照片、视频等证据的功能,较传统保全方式有极高的便捷性,所存证据的哈希同步保存于区块链的多个节点,保证了所存证据的不可篡改。通过区块链存证技术,每一个证据生成之后就会自动保存,及时上链,环环相扣,每一步都有迹可循,不可修改。
例如,当事人在取证的时候,可以调用平台进行拍摄或者摄像,证据会即刻上链,节点共识,互相监督,杜绝了客户修改的可能,保证了证据的真实性。而在当事人对证据提出异议的时候,则可以追溯。
如今,全国各地的数字政务正加速创新。然而,在蚂蚁金服董事长井贤栋看来,数字政府的技术底座潜能还远未发挥出来,如数字化基础化设施的应用还不够深入,还有较多系统、相关数据、政务项目等需要加快上云、上台、上端的速度,政府基层系统和部分公务员对云、台、端的使用契合度还有待加强。
尽管已有不少应用案例落地,但相对整个智慧城市治理而言,“区块链+数字政务”仍处于小规模尝试。对于先行者来说,在探索中遇到问题也在所难免。政府作为特殊机构,服务群体大、涉及面广,因此在立项和验证时需要格外谨慎。
对此,全国政协委员巩富文表示,包括区块链技术在内的前沿科技成果,在应用初期难免会出现不成熟、不规范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加强区块链等技术的基础理论和标准体系研究,制定专门法规,为新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提供指引。”
他也强调,完善与电子数据相关的法律法规,有助于更好地厘清开放共享的边界,明确数据产生、使用、流转、存储等环节和主体的权利义务,实现数据开放、隐私保护和数据安全之间的平衡,进而促进科技与社会治理的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