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教材呈现方式对比-以元素周期表为例
2020-03-06朱静雯杨天林
朱静雯,杨天林
(宁夏大学 化学化工学院,宁夏 银川 750021)
教材是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辅助材料。教材对学生的学习有直接影响,可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理性思维,获得科学的责任感与价值观[1]。根据《2017年化学新课标》提出的科学核心素养[2],全国各地都在设计与试用新型教材,怎样的教材既能更符合新课标又能与学生的成长发展相匹配,是教育工作者值得思考的问题[3]。本文选取中美两系列教材进行对比,期望为广大的教育工作者提供更多的参考。
1 教材简介
图1 两系列教材封面(左为国内教材,右为美国教材)
国内化学教材《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由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化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共同编著。此系列教材共6本,其中必修2本,选修4本,每本有4章节内容。本文对比的元素周期表这一内容设计在必修二中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的第一节[4]“元素周期表”。此内容在教材中共9页。
美国化学教材《Chemistry (Concepts and Applications)》主要由三位教师(均是美国化学会成员、博士学位)根据化学科学素养编写。此外,有许多教育咨询顾问参与完成教材的编写,咨询顾问为各大学的理学博士,这意味着教材多借助社会力量完成,其社会参与率高。此系列教材仅一本,共21章。本文对比的元素周期表知识在第三章“Introduction to the Periodic Table(元素周期表简介)”中的第一节“元素周期表的发展”。此内容在教材中共9页。
2 知识内容陈述对比
教材的内容反映了教学的核心。国内《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二》将元素周期表这一内容分为元素周期表、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核素三个部分进行讲解[5]。
第一部分为介绍元素周期表,教材运用发现元素周期表引出新课。首先展示的是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制出的第一张元素周期表,揭示化学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再介绍元素在周期表中原子序数与各元素内部性质的规律。最后介绍元素周期表的结构,进行周期规律总结。
第二部分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先讲解周期表中第一主族碱金属元素的性质,具体以金属钠为例,进行“科学探究”,类比得到第一主族元素共通的物理性质。根据宏观现象,对原子微观结构进行解释,总结第一主族碱金属元素的化学性质。后运用“学与问”观察第七主族卤族元素的原子结构,学生类比探究碱金属元素化学性质的方法,探究卤族元素的性质。最后运用实验现象,对比卤族元素的活泼性。
第三部分核素。介绍元素周期表中各元素自身的数量关系,如:质量数(A)= 质子数(Z) + 中子数(N)。具体引入核素和同位素的化学概念。将核素和同位素的化学概念与科学探究相联系。
《Chemistry(Concepts and Applications)》将知识分为9个部分。
第一部分以生活中春夏秋冬的周期性交替规律为例,引出化学元素也具有一定规律。
第二部分讲解故事,几百年前,化学家们发现了一部分元素,并对这些元素进行数据测定,发现一些元素的某些数据存在规律性。化学家们根据这些规律性,将元素进行分类,发现这些元素所属的类别有明显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
第三部分,1829年德国化学家J.W.多伯里纳对某些元素进行分类。将物理性质相似和化学性质相似的物质分在同一类别中,并把同一类别的物质称为triads。具体举例卤素的熔沸点的规律性和钙、锶、钡的密度的规律性,进一步说明J.W.多伯里纳元素分类的合理性。1869年,根据某些元素的相似属性,门捷列夫在表格的水平位置填写了一类元素,但当时已发现的元素并不能填满此表格的所有位置,于是门捷列夫在没填元素的地方留有空白,并在空白处填写问号,这些问号就表示当时没有被发现的元素。后来门捷列夫发现,在表格中所列的元素中,有的并没有原本设想的相似性。
第四部分教材给出表格,表格内有元素半径的数据和原子结构的计算公式,提示学生元素中结构的相似性与化学性质的相似性之间的关系。此部分注重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
第五部分根据学生计算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历史上门捷列夫也探究了同样的性质,并遇到同样的问题。在水平位置填满元素不够合理,于是门捷列夫又想到另一种排列方式,将元素进行水平和竖直排列,教材展示门捷列夫将元素进行重新排列的图表,此种排列方式是最接近现代元素周期表的一种排列方式。教材中运用日历同元素周期表类比,说明同一周期就像一周7天一样存在规律性和周期性,同一主族像一天内能做的事情一样来进行类比。
第六部分列举镓(Ga)锗(Ge)等元素的发现过程,是通过门捷列夫先根据元素周期表的性质推理得到的,后来科学家具体进行研究,发现了这两种元素。并解释它们被安排在元素周期表中相应位置的过程。
第七部分展示展示一张现代的元素周期表。
第八部分将元素根据金属性与非金属性以图表的形式进行了区分。
图2 美国教材中元素周期表的部分
最后一部分介绍后来人们根据内部规律性发现其他元素的过程。最终的元素周期表是按其原子序数进行排列的。将这种原子序数增加但重复的规律模式称之为周期定律。
国内人教版教材将元素周期表知识分成三个部分,知识与实验紧密联系,运用教材中各个教学版块进行知识串联。教材先展示元素周期表的全貌,再介绍其中的规律性及规律性的应用。知识逻辑性较强,但几部分知识间的联系没有做出解释,需要学生自行补全知识内部的相关联性。美国版教材以元素周期表的发现过程展开,在发展过程中,学生模拟科学家发现元素周期表的过程,发现元素周期表排列时所遇到的问题,根据问题进行探究,解决困难,教材最后展示完整的元素周期表。美国版教材涉及内容较多,教材讲解顺序以人文性知识为主。从学生角度讲,能教清楚的了解元素周期表的发展过程,更容易理解元素周期表的规律性与周期性。原理方面,由于原子结构与性质的关系由学生自己探究推导,学生对于原理解释较为清晰,但是推理本身难度较大,对学生的数理推理能力要求较高。由于教材的呈现方式是根据元素周期表的发展过程呈现,教师可扩展的知识较多。
3 教材的学习版块对比
中国版教材有固定的学习版块。陈述知识内容过程中,运用学习版块,使教材更加丰富[6]。国内教材的学习版块如表1。
表1 国内教材的学版块
在本节元素周期表的知识中,涉及的学习版块有“科学探究”,运用在探究钠的化学性质实验中。“学与问”学习版块探究卤族元素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运用“资料卡片”比较卤族元素单质的物理性质。还有习题学习版块,本节内容一共有12道习题,习题难度较小,有固定答案。
图3 国内“资料卡片”学习模块和国外“预览”学习模块
美国版教材没有固定的学习版块,每一章都有不同的版
块,如“Section Preview(预览部分)”介绍物质分类要涉及到的知识;“Word Origin(词的起源)”介绍混合物的词的组成;“Connecting to Chemistry(连接化学)”运用提问将化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具体在混合物一章中询问北半球与南半球的冰山之间存在的差异?;“Analyzing the Issue(分析问题)”根据具体所学内容提出问题进行分析研究;“Fact of the Matter(真实事件)”介绍一真实事件,举例为某一化学试剂在运输过程因为失误导致灾难,提示学生化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双面性;“Section Review(复习回顾部分)”此版块主要为思考习题练习。美国教材的版块运用较少,没有固定的版块,其内容主要以小标题形式展开介绍。如元素周期表中所呈现的小标题如下,“寻找元素周期表”、“多伯里纳的三合会”、“卤素的物理状态和颜色”、“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门捷列夫1869年的表格”、“预测神秘元素的属性”、“相似元素是相邻元素”、“每月的日历”、“eka -铝和eka -硅的预测”、“元素周期表”、“现代元素周期表”、“氦的一种用途”和“习题”。最后习题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为“理解概念”、“批判性思考”、“应用化学”。本节共有5道习题,习题主要为探究思考类习题,没有固定的答案,题目难度较大。
4 图表呈现对比
国内教材在元素周期表这一小节中有6张图片,6张表格,共12张图表。6张图的内容分别为门捷列夫的照片;一张元素周期表;模拟绘画钾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钾与水反应的实验现象;钠与水反应的实验现象;测定某射线的装置。6张表主要为碱金属的科学探究表;金属钠和金属钾与氧气和水反应现象对比表;碱金属的物理性质表;卤素单质与氢气反应现象表;卤素元素化学性质实验现象表;氢元素的同位素数据表。
图4 国内教材部分图表
美国版教材在元素周期表这一小节中有11张图片,7张表格,共18张图表。11张图的内容分别为夏天游泳的照片;秋天收获果实照片;三只容量瓶装有三种不同元素的图片;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的手稿;矿石的图片;用来类比元素周期表的日历图片;镓融化的图片;现代元素周期表;一束气球的图片。7张表主要为卤族元素熔沸点对比表;金属各物理性质数据对比表;元素预测探究表;门捷列夫1871年的元素周期表;eka-铝和eka-硅的预测图表;锗部分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的表格;习题中某性质对比的表格。
美国版教材图表数量比中国版教材的要多,但两种教材都运用图表清楚展示所讲内容 。
5 总结
通过对比两系列教材的内容呈现方式、学习模块、图表情况,得到国内教材逻辑性强,知识内容较为简单,学习版块丰富,教材呈现实验探究较多,但知识之间的相关联性体现较少,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联系不够紧密。美国版教材是按时间逻辑顺序呈现知识,知识与知识之间联系紧密,学习版块灵活,习题数量不多,但难度相对较大,需要学生具备坚实的数理推理能力与创新探究能力。通过对比分析,期望为广大的教育工作者提供更多的参考和教学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