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封祭祀舞研究

2020-03-06刘永丽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麒麟舞蹈动作

刘永丽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0)

八朝古都开封经过千百年的历史发展沉淀,已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舞蹈在这样优越的文化环境下发展,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种类,祭祀舞作为舞蹈的一部分逐渐成为舞蹈艺术界研究关注的热点之一。当前,对开封祭祀舞蹈的研究还处于对祭祀舞蹈名目进行罗列,或从音乐学角度将开封祭祀舞分类进行阐述等层面。从舞蹈的视角出发,对开封祭祀舞进行系统研究的学术成果非常罕见。基于此,本研究以史料记载为主、民间遗存为辅,从舞蹈视角出发对河南开封祭祀舞进行系统研究,梳理河南开封祭祀舞的历史发展脉络,探究有关祭祀舞蹈的种类、表现形式及艺术创新。

一、开封祭祀舞蹈的历史发展脉络

自有人类开始,人们的潜意识中就相信有神灵存在,于是,祭祀成为人们沟通神灵、慰藉内心的一项必要活动。祭祀舞蹈是祭祀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古人在祭祀活动中用来“通神、娱神”的重要手段。在商朝时期,河南境内已经出现祭祀求雨的舞蹈,在甲骨卜辞中记录了商人用舞蹈祭祀求雨的活动,这是祭祀求雨舞蹈最早的记录。

春秋战国时期,河南地区的乐舞活动已经非常普遍,各具特色的祭祀舞蹈也相应出现。开封兰考地区,祭祀舞蹈“麒麟舞”也相继产生,据《兰考县志》记载,兰考县的“麒麟舞”产生于春秋战国之前,是古老而稀有的民间舞种[1](P830)。这是笔者发现有关开封祭祀舞最早的文献记载。关于“麒麟舞”的起源,谭静波的《中原文化艺术大典·文学艺术典·舞蹈》一文中有不同的观点,其记载麒麟的舞蹈表演,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笔者认为,虽然《兰考县志》给出了“麒麟舞”产生于春秋战国之前的观点,但是对于此观点没有佐证,也没有具体的表现形式,因此,不能肯定“麒麟舞”产生于春秋战国之前。此外,还有一种可能,“麒麟舞”确实产生于春秋战国之前,但由于年代之久,并未留下或发现相关的史料记载。

汉唐时期,众多少数民族入居中原,促成了我国民族大融合,对于位于中原腹地的河南来说,祭祀舞的发展也是繁盛时期。汉朝时期,开封地区产生了鬼神类的祭祀舞“二鬼摔跤”,在河南省挖掘的汉墓中就曾发现过“二鬼摔跤”的壁画[2]。在这个时期,相传开封地区用于祭祀求雨的《盘鼓舞》的起源也有汉代百戏传承说的猜测,虽然不能确切肯定《盘鼓舞》起源于汉代,但已有大量史料证明现今开封《盘鼓舞》有汉代百戏和北宋迓鼓之遗风。

宋元明清时期,开封地区出现了另一鬼神类祭祀舞蹈《五鬼闹判》,这种表现形式的舞蹈称为《舞判》。虽不能确定《五鬼闹判》是北宋《舞判》的发展与演变,但是能确定北宋时期出现了这种表现形式。

进入当代以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科技的进步,祭祀活动越来越少,祭祀舞蹈逐渐演变为节庆假日民间娱乐的一种艺术形式。有的祭祀舞蹈已经申请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被挖掘和保护;有的成为旅游景点的演出节目,供游客观赏娱乐。在开封庙会上,表演的祭祀舞蹈主要有“霸王鞭”“担挑经”“拍蝴蝶”等,这些祭祀舞蹈的表演增强了庙会的娱乐性,吸引广大群众前来围观。

开封地区祭祀舞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纵观祭祀舞的历史发展脉络,开封祭祀舞形成于春秋战国,发展创新于汉唐,普及繁盛于宋元明清,丰富于当代,成为开封舞蹈的一个重要分支。

二、开封祭祀舞蹈的种类及表现形式

不少研究者已经对开封地区的祭祀舞进行了初步分类。宋冰在《河南开封汉族民间歌舞调查研究》一文中指出开封祭祀类的舞蹈有“抬辇”“霸王鞭”“担经挑”“拍蝴蝶”“转灵”,其中,“霸王鞭”“担经挑”“拍蝴蝶”属于庙会“念经儿”中的祭祀舞蹈。宋晓东在《河南民族民间舞蹈现状调查》一文中也指出“挑经担”“盘鼓舞”是祭祀舞蹈;孔德慧在《许昌市民间舞蹈的传承发展与创新研究》一文中将“麒麟舞”“二鬼摔跤”归为祭祀舞蹈;《中原文化艺术大典·民俗典·民间文艺》一书将“转灵”“五鬼闹判”“二鬼摔跤”“打霸王鞭”归为祭祀舞蹈;《中原文化艺术大典·民俗典·舞蹈》一书指出“五鬼闹判”属于鬼神类的舞蹈,具有驱鬼逐疫、祈求吉祥的含义;《中国民族民间舞集成·河南卷》一书中将开封“五鬼闹判”归类为庙会祭祀舞类中的鬼神类舞蹈,也指出这种舞蹈具有驱鬼免灾、祈求吉祥的含义。笔者认为,“五鬼闹判”属于宗教祭祀舞蹈,一方面,在我国民间传说中钟馗是一个驱鬼大神,刚正不阿的人物,而在“五鬼闹判”中钟馗也是受五鬼敬仰的好判官;另一方面,宗教祭祀舞蹈是进行宗教和祭祀活动的舞蹈形式,宗教舞蹈是对超自然、超人类的神秘力量——神灵的一种形象化再现,使无形之神成为可以被感知的有形之身,是神秘力量的人格化[3](P7)。钟馗是古人虚构的一个能够驱鬼辟邪、伸张正义的人物,他之所以被人们敬奉,也是人们向往正义的一种表现,“五鬼闹判”中钟馗的扮演就是人们将无形之神再现为可被感知的有形之身,是神秘力量的人格化,因此,笔者认为“五鬼闹判”属于宗教祭祀舞蹈。通过对有关开封祭祀舞蹈资料的收集和整理,笔者将开封地区的祭祀舞蹈分为三类:第一类是鬼神类的宗教祭祀舞蹈;第二类是祈雨类的祭祀舞蹈;第三类是祈神类的祭祀舞蹈。

(一)鬼神类的宗教祭祀舞蹈

开封地区鬼神类的宗教祭祀舞蹈主要有“二鬼摔跤”“五鬼闹判”“转灵”。

1.二鬼摔跤

“二鬼摔跤”又称“二贵摔跤”“二娃摔跤”等。“二鬼摔跤”是一种古老的祭祀形式,现今,开封地区的“二鬼摔跤”已衍化为娱乐性质的表演。“二鬼摔跤”是单人表演的演出形式,演员背上放扎制的二鬼上半身的道具,呈现出一人高的二鬼站立搭肩欲摔跤状(见图1)。该舞蹈共分为四个段落,第一段在地面演出,演员做出踢、推、进、退、抱、拉等动作,呈现出两只鬼在摔跤的场景;第二段在凳子上演出,演员主要利用凳子摔跤,表现你退我进,各不示弱的摔跤场面;第三段在桌子上演出,演员由凳上桌,在桌上表演摔倒、翻滚、旋转等高难度动作;第四段再回到地面演出,演员由桌上到地面,表现二鬼快速地抱起旋转、摔倒互压、翻滚等动作,把舞蹈推向高潮,此时观看者会猜疑是两人还是单人表演,最后表演者掀开二鬼道具,揭开谜底,赢得全场观看者一片喝彩。

图1 二鬼摔跤图(笔者于2019年7月21日拍摄)

目前,在开封地区,只有在旅游景点万岁山中的“十字坡”才能看到“二鬼摔跤”的演出,其他地方并无演出。

2.五鬼闹判

“五鬼闹判”也叫“钟馗捉鬼”,该舞的演出内容不是祭祀驱鬼逐疫,而是钟馗和五鬼嬉戏打闹,主要歌颂钟馗刚正不阿、受人敬仰,表达人们对现实生活公平、正义的追求。该舞蹈是人们根据钟馗的故事改编而成,称为“五鬼闹判”。

“五鬼闹判”多在节庆佳日演出,表现形式具有喜剧性。舞蹈时判官手持朝笏,弓背曲腰退至场中方桌前,转脸亮相,露出金黄色面相,一副凶煞模样,然后判官用朝笏分别引出五鬼上场表演“引鬼”“定鬼”“并鬼”“起鬼”“逼鬼”“劈鬼”。表演中,五鬼不停打闹嬉戏,双脚交替做着蹬地弹跳动作,或四肢伏地做绞丝翻身,或托起判官作弓箭步扫堂腿,戏弄、奉承判官,时而又做出畏惧样,做各种丑样逗乐,表演滑稽、诙谐[4](P493)(见图2)。接下来是五鬼和判官在24张方桌上表演“小堆山”“大堆山”,其中,判官在桌上,五鬼围桌做穿爬虎、后空翻、倒头顶等动作,最后判官坐于桌上,五鬼将桌子抬起,似抬花轿式退场。

图2 五鬼闹判(采自《中原文化艺术大典·舞蹈》)

“五鬼闹判”寄托了人们的正义感,人们将无形之神化成可以被感知的有形之身进行颂扬,这种宗教祭祀舞蹈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转灵

“转灵”主要流行在开封尉氏县一带,是丧葬仪式中的宗教祭祀舞蹈,主要用来驱鬼逐疫慰藉死者灵魂。

“转灵”祭祀舞是由全体唢呐班的人员进行表演,其表现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在灵棚内表演,一种是在灵棚外表演。灵棚内表演形式是众艺人围绕死者的灵柩边吹边舞,唢呐手是该舞队的指挥,他始终走在队伍前面,后面依次是一个或两个吹笙的,一个拍手镲的,一个打小锣的,一个打碰铃的和一个打梆子的,因受场地限制,只能走单队,不能变换太多队形。灵棚外“转灵”开始前,唢呐手领着众人走成半圆形,以便打开场子,吹唢呐的领着吹笙的、打镲的和打梆子的围着棺材按逆时针方向走圆场,连走两圈后,再按顺时针方向走“铁锁横”图案,民间俗称“盘花”(见图3)。之后,舞队又分别走“剪子股”和“长虫蜕皮”,舞者的步伐和乐曲的节奏都明显加快,接着,舞者在灵前走“龙摆尾”图案,并转换成“套花”图案,此既为“大盘灵”,是“转灵”舞的高潮。此时,死者的亲戚、朋友都放声大哭,舞者也快速跑动,结束此舞[5]。如今在开封尉氏县这一带的民间,丧葬仪式中仍有“转灵”祭祀舞蹈,它是丧葬仪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较为重视的一部分。因此,宗教祭祀舞蹈“转灵”仍活跃在人们的生活中。

图3 转灵(采自《中原文化艺术大典·舞蹈》)

(二)祈雨类的祭祀舞蹈

开封地区祈雨的祭祀舞蹈主要有“盘鼓舞”和“抬辇”。

1.盘鼓舞

开封“盘鼓舞”也叫“开封大鼓”“太平鼓”,其历史悠久,清代光绪年间已普遍存在舞鼓祈雨。

开封群艺馆工作者刘震将遗落在民间的“盘鼓舞”重新收集整理、加工创作,在原来的基础上加入了大量的舞蹈动作,使“盘鼓舞”更具观赏性。其舞蹈基本动作主要有跨步、箭步、一跨边、二跨边、三跨边、七跨边;鼓槌漫头一周出鼓甩手、鼓槌漫头一周大翻花、跨边小翻花、原地跳、吸腿跳、横队跨边跳、半蹲跨步跳;大圆圈小跨步、小圆圈180度大调向、跨边箭步双手蝶式大跨帮、半蹲起跳等[6]。令旗手加入了一串“分腿跳”动作,令旗手将令旗在头上方左右挥动,双腿向上纵跳,在空中迅速打开成一字型,落地后换腿迅速起跳,双腿交替可转换方向,这一动作要求令旗手具有较强的弹跳力;镲手也有舞蹈表演,在行进中或者镲手单独表演时,镲手表演大踢腿击镲,大踢腿犹如舞蹈基训时的行进踢腿,当踢腿至头顶最高点时,双手在腿下方击镲,腿落下时双手分开,接下来换腿,左右腿依次交替行进大踢腿击镲;镲手单独表演时,鼓队半弧形队形打开场地,镲手在场地中心分成两列,双手持镲位于身前,然后边做蛮子边交换队列,场面十分壮观;鼓手们也有自己的舞蹈动作,鼓手在队伍后方做空翻上场,弓箭步掌心向斜上方45度亮相。加入舞蹈动作的“盘鼓舞”更加丰富多彩,吸引了大批观众,具有较高的观赏性(见图4)。

图4 盘鼓舞(采自《中原文化艺术大典·舞蹈》)

民国时期,城乡庙会及天旱之际“盘鼓舞”仍出现在祭祀祈雨的活动仪式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盘鼓舞”不再用来祭祀祈雨,而是多用在节庆佳日。

2.抬辇

“抬辇”顾名思义,是抬着一种道具进行祈雨舞蹈,这种道具被称为“辇”,“辇”可以是一张方桌,桌上放置神像,由4位抬辇者抬起。开封地区的祭祀祈雨舞蹈“抬辇”具有自己的特色。道具“辇”是一张方桌,桌上放关公神像,由16人抬起。抬辇者头戴柳条编成的帽圈,上身光膀,下身穿灯笼裤。开封地区的祭祀求雨舞蹈“抬辇”的整个过程分为请神、抬辇、取水、拜神、送神。请神是指前一天夜里将神像关公从庙里请出来,不用暴晒3天,第二天直接抬辇。抬辇是指抬着神像关公进行的表演,抬辇表演后当天抬着神像到开封城北黄河南岸黑淹口的黄河里取水种,取完水接下来是返回庙中拜神,也就是向神灵祭祀表达祈雨的心愿。如果期间下雨了,要进行“夸官”,以感谢神灵庇佑、降福人们。抬辇的最后一步是送神,拜完神后将神像送回庙中,“抬辇”结束。开封地区的祭祀舞蹈“抬辇”前一天晚上请神后,第二天就进行了“抬辇”表演,“抬辇”表演后接着就去黄河取水,取完水就进行祭祀拜神活动,拜神后送神,即“抬辇”结束。从请神到送神整个过程两三天就结束了。

清朝时期,每逢天旱之际,开封地区的人们就会举行祭祀祈雨“抬辇”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开封祭祀舞蹈“抬辇”就很少演出了,至今我们只能从史料中的只言片语探究“抬辇”这一祭祀舞蹈,祭祀祈雨的“抬辇”舞蹈面临着濒临消失的局面。

(三)祈神类的祭祀舞蹈

开封庙会祭祀活动中的祭祀舞蹈主要有“麒麟舞”“担经挑”“霸王鞭”“拍蝴蝶”。

1.麒麟舞

开封祈神类的祭祀舞蹈“麒麟舞”主要流传在兰考县,它是我国一种古老的舞蹈表演形式。现今,该舞演出场次分为“麒麟送子”“麒麟闹海”“盘灯笼”“盘板凳”“盘桌子”五场。为了稳定观众情绪,在表演换场的间歇会穿插“竹马”“旱船”等舞蹈表演。第一场表演“麒麟送子”,该场是文舞,在打击乐的伴奏下,麒麟从右后方上场,舞“四门斗”,随后下场背驮怀抱婴儿的七仙女,缓缓进入演出场地,先走圆场步子由慢到快,至台中间停,七仙女翻身跳下,将婴儿放于麒麟背上,摆手示意与其分别,麒麟独自送子下凡;第二场表演“麒麟闹海”,先舞“四门斗”,后麒麟上场酣睡,龙子翻筋斗上场,并做飞脚、旋子、扫荡等动作表示巡海,发现麒麟,将其逗醒,后与之搏斗,龙子战胜麒麟并骑麒麟下场(见图5);第三场表演“盘灯笼”,先舞“四门斗”打开场子,麒麟登场发现一盏灯笼,出于好奇做出迈灯、蹁灯、转灯、退灯、踩灯、蹲灯等有趣的动作;第四场表演“盘板凳”,先舞“四门斗”打开场子,后麒麟上场发现长板凳,做出衔板凳、蹁板凳、蹿板凳、沿板凳等幽默风趣的动作;第五场表演“盘桌子”,也是该舞最精彩的一场,是舞蹈的高潮部分,先舞“四门斗”打开场子,麒麟由右后方冲出至右前方,发现桌子,并做蹁桌、蹿桌、望月等动作,其中,望月是该舞最精彩的部分。在激烈的音乐伴奏下,麒麟跳上依次叠起的桌子顶端,后蹄着桌,前身直立仰首望月,此时一颗燃烧的硫磺弹高空升起,吸引观众的眼球,麒麟趁机猛地从桌上跳下掀起麟皮亮相,表演结束[4](P350)。此时,观众响起阵阵掌声,无不称赞。

图5 麒麟舞(采自《兰考县志》)

祭祀舞蹈“麒麟舞”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目前全省只有兰考县还有该舞的演出,由于老艺人年事已高,年轻人很少愿意学习“麒麟舞”,因此,“麒麟舞”也面临即将消逝的危机。

2.担经挑

“担经挑”又名“担花篮”,表演者多数是信佛、敬神的中老年妇女,边唱边跳,歌与舞相互配合。

“担经挑”的表演由23人担着经挑配合默契,掏8字走地秧歌,或者走小碎步穿插走“剪子股”“铁锁链”“蛇脱皮”三种队形,边走边唱,肩上或者手中的经挑,可自如地换肩、高举或抛向空中[5]。舞时节奏由慢到快,至飞快旋转,但不管节奏快慢,花篮都要平甩,这要求表演者手脚灵活、动作协调、舞步舒展有弹性,待舞蹈高潮时,舞者任意狂舞、不停跳跃,营造一种欢快的氛围,有时周围观众都会受到感染不自觉地扭动起来。

3.霸王鞭

“霸王鞭”又称“打霸王鞭”“棒棒鞭”“打花棍儿”,该舞的道具是一根四五尺长的竹竿和木棍,棍上涂彩色或者缠彩带,棍两端各打3个小孔,装上铜钱并系上铃铛,两端再用红线或者彩绒团装饰。表演者头扎白毛巾,着中式便装,扎腰带,穿黑色圆口布鞋。该舞可一人或多人表演,一人表演是在打击乐的伴奏下,表演者手握花棍中间,用鞭击打自己的各个部位,主要有肩、背、臂、腰、脚板等,也可向地面敲打;多人表演时,表演者可与人对打,打法也各不相同,主要有“打平肩”“打云顶”“连五脚”“打四方”“枯树盘根”等。队形可变换为横队、纵队、两排、八字形等形式。

4.拍蝴蝶

拍蝴蝶又叫“扑蝴蝶”,表演者共三人,一人扮演拿蝶者,两人扮演扑蝶者,拿蝶者身着黑衣黑裤,双手各拿一根树枝,树枝上粘有纸质蝴蝶,两个扑蝶者见了忙用扇子扑捉,舞蝶人多用仰、俯卧动作躲避扑蝶者,扑蝶者多用小垫步、花梆步做双合扇、阴阳扇、双开扇、双盖扇等动作扑蝶,直到扑到蝶。该舞表演时多唱经调中的“淮调儿”,是一人领唱,众人合唱的形式。

在开封地区,有的祭祀舞蹈已经不再进行表演,淡出人们的视野,即将濒临消失,而有的祭祀舞蹈仍活跃在人们的生活中,由此可以看出,开封“祭祀舞”朝着两个方向发展:一种祭祀舞蹈即将濒临消失;另一种祭祀舞蹈走向旅游景点,发展成为观赏性节目。

三、河南开封祭祀舞蹈的创新

开封祭祀舞在新时代背景下也有所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表演内容的创新

开封祭祀舞的内容与时俱进,更加迎合大众的欣赏口味,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根据时代需求,增添不同内容。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封祭祀舞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倡导保护传统文化的背景下,艺人们将民间散落的资料重新收集、整理、加工、创作,开封祭祀舞得到了发展,有时还配合政府的工作进行宣传活动。比如,开封“盘鼓舞”加入了大量的舞蹈技巧动作,大大地增强了“盘鼓舞”的观赏性,该舞还代表中国在海外巡回演出。

第二,舞蹈戏剧化加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思想、认知、审美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开封祭祀舞也顺应时代潮流向戏剧化方向发展。“五鬼闹判”中主要突出了五鬼与判官嬉戏打闹的场景;“二鬼摔跤”也成为人们闲暇旅游时的观赏性节目;“麒麟舞”中加入了神话故事,丰富了舞蹈内容,使舞蹈更具观赏性;“盘鼓舞”中的令旗手、打击乐伴奏者和鼓队都有各自的舞蹈动作,除相互配合表演外,还有各自单独的表演,演出场面十分壮观,观众赞不绝口。开封祭祀舞大多都是新中国成立后由艺人对其内容进行的发展创新,其创新主要从以上两方面体现出来,这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

(二)表演形式的创新

在表演形式的创新方面,兰考县的祭祀舞蹈“麒麟舞”最为显著。“麒麟舞”在唐代时期的演出形式是将麟皮披在毛驴身上扮作麒麟模样,蹦跳玩耍,模仿麒麟各种动作供人欣赏,技巧性不强。随着时代的发展,“麒麟舞”的表演形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们的审美不再满足简单的动作,麒麟也不再由毛驴扮演,而是直接由人扮演,表演形式发展为麒麟“盘灯笼”“盘板凳”“盘桌子”三场,表演中加入了道具灯笼、板凳和桌子,除模仿麒麟抖毛、啃咬、蹦跳等动作外,还加入了跌扑、登高等动作,技巧性加强,观赏性较强,这可以说是“麒麟舞”表演形式的一大创新。随着历史的变迁,任何一种表演形式都不可能一成不变,1952年当地艺人又在“麒麟舞”的演出中加入了有关麒麟的神话传说故事“麒麟送子”“麒麟闹海”等内容,“麒麟舞”的表演内容由三场变为五场,分别是“麒麟送子”“麒麟闹海”“盘灯笼”“盘板凳”“盘桌子”。并且,演出人数增加至10多人,每场演出中间换人之际,还加入了其他舞蹈表演,该舞的表演技艺、演出阵容达到了空前盛况,突出了舞蹈的娱乐性。

人们思想意识和审美要求的提升,体现在该舞表演形式的巨大变化上。随着社会的发展,“麒麟舞”的表演形式由单一的模仿动作,发展到加强技巧展示,再发展到技艺、情趣兼顾,突出娱乐性演出,表演人也逐渐增多,表演阵容逐渐强大。经过几千年的历史变迁,“麒麟舞”逐步发展创新的轨迹,对其他舞蹈类“非遗”项目的创新发展也有重要的启示。。

(三)新元素的融合创新

开封祭祀舞除自身的技艺发展外,还吸收了姊妹艺术的元素,成为一种观赏性强、艺术价值高的综合性艺术。

首先,开封“祭祀舞”融合戏曲元素。在“麒麟舞”的表演中,表演第一场“麒麟送子”时,将豫剧“七仙女送子”唱段加入作为音乐伴奏,使戏曲唱段的内容与表演的内容相关,人们称该场为文戏。

其次,开封祭祀舞融合武术元素。在“二鬼摔跤”表演中,运用了武术的推、踢、抱、压、翻、滚、旋、跳等动作。祭祀舞蹈“盘鼓舞”的表演中,来源于武术的“空翻”“蛮子”等元素被吸收融合,大大增强了舞蹈的观赏性。

最后,开封祭祀舞融合杂技元素。“麒麟舞”表演中的“望月”部分,表演者在依次叠高的桌面上做望月动作,该动作需要扮演麒麟尾部的演员托起位于麒麟前腿扮演的演员,并定格形成“望月”造型,随后再从高空中翻身跃下。这部分融合了杂技元素,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技巧性。

综上所述,开封祭祀舞是集舞蹈、戏曲、武术、杂技于一身的综合性艺术形式,姊妹艺术元素之间互相融合、吸收,使舞蹈表演形式多样化,达到更好的视觉效果,更加符合观众的审美需求。

四、结语

开封祭祀舞是开封地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了当地人们的风俗习惯及历史发展文脉,是一笔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我们不仅应予以保护和传承,还要进行发展和创新,尤其对于即将濒临消失的祭祀舞蹈应给予更多关注。这不仅对开封民间舞蹈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还能为开封地区传统文化的保护做出重要贡献。

猜你喜欢

麒麟舞蹈动作
麒麟“破冰”
对麒麟
学舞蹈的男孩子
它就是麒麟
舞蹈课
校园舞蹈 多姿多彩
动作描写要具体
Research on the Low—Carbon Life of Student
非同一般的吃饭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