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教学视野下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架构
——以“和朋友在一起”为例
2020-03-06◎钱进
◎ 钱 进
初中统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以中学生逐渐扩展的生活为基础,体现了综合性、实践性、层次性以及思想的深刻性。面对全新的教材,我们一线教师不仅要深入浅出吃透教材,而且应探索更有效的教学模式,实现课堂教学由知识走向能力,从能力走向核心素养,最终聚焦于学生发展的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理解教学视野下的逆向教学设计是一种“以终为始”“以评促教”的全新教学模式。笔者以“和朋友在一起”一课为例,探究理解教学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应用。
一、理解教学与逆向教学设计
在当代理解理论研究中,理解是人所特有的一种复杂精神活动,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加以解释。著名学者熊川武提出,教学的基本点即是从未解走向确解。教学的目的就是使学生由不懂变得懂得,由不理解走向理解。[1]
理解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理论。国外学者认为理解教学意味着把新知识和原有知识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构建相关的知识网络。[2]我国学者简林认为:“理解教学”是以理解为基础,在教学实践中强调师生的有效交流与对话,注重引导师生在相互理解中不断增长知识、提高技能、增进情感,是师生的生命意义不断提升的教学形态。它关注师生的共同发展,是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方式。[3]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一书中提出了“理解”的六个维度:解释、释义、应用、洞察、移情和自如。[4]同时,作者还提出了理解教学设计的程序——逆向教学设计,为理解教学的应用提供了一个模板(见表1)。逆向教学设计是从学习结果开始的逆向思考,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步,确定预期结果;第二步,确定合适的评估证据;第三步,设计学习体验和教学。[4]
表1 逆向教学设计模板
逆向教学设计是对传统教学评价的挑战。传统的教学设计一般是按照目标—教学—评价的顺序,为理解而教的设计则是按照目标—评估—教学的顺序。对学生理解能力评价的设计要先于教学设计。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展前要预设学生在教学活动结束时会有哪些变化以及判断理解成效的标准是什么等问题。
二、理解教学视野下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实施
(一)提炼教学基本问题,确定教学三维目标
基本问题不仅能够促进对某一特定主题单元的内容理解,也能激发知识间的联系和迁移,我们称这样的问题为“基本问题”。[4]理解教学中的基本问题是学科内的重要观点,指向学科的核心素养,蕴含高级思维。它具有四个特点:首先,它具有普遍性,是我们一生中会反复遇到的重要问题;其次,它指向学科的核心思想和探究;再次,基本问题是启发式的,它引人思考、发人深省,会吸引更多的学习者参与讨论;最后,基本问题是论证式的,需要证据去支撑和证明。
“和朋友在一起”是道德与法治六年级第四课“友谊与成长同行”第一框的内容。主要引导学生梳理自己的交往现状,察觉自己的交友特点及交友对象变化,学会区分朋友关系和真正的友谊,明确自己对友谊的真正期待。本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在交往中践行“友善”,收获友谊,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要求。
通过分析教材,笔者发现本课有两个问题必须要回答。第一,人为什么需要友谊?或者说,人为什么会有交友的渴望?第二,友谊对我有什么作用?只有回答了这两个问题,才能考虑接下来开启友谊、维持友谊等内容。
那么,拥有朋友是否就等于拥有友谊?朋友与友谊在本课中频繁出现,它们能够划等号吗?在课前的采访调查中,大多数学生对两个概念的认知比较模糊,甚至出现误读的情况,影响对友谊的理解,带来交友的困惑。因此,笔者认为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朋友关系与友谊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对真正友谊的渴望和对结交益友的憧憬。
(2)能力目标:觉察自己对友谊的期待,学会处理交友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3)知识目标:通过梳理自己的朋友圈,了解自己的交友状况,认识友谊对我们的作用。
(二)基于学生核心能力,确定“理解”能力评价
中学政治学科的核心能力包括观察和分析社会的能力、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的能力、参与社会生活的实践能力。[5]立足学生核心能力,分层设计评价内容,预设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习得成效,用以课后验证教学设计的准确性和合理性,同时引导学生反馈和自评自己的学习效果。依据学科学习水平界定,划分、界定本课的能力水平(见表2)。
表2 “和朋友在一起”一课的“理解”能力评价
三、开展问题式学习活动,推进学生的深度理解
理解教学主要有反思型理解和对话型理解两种形式。反思型理解是结合自身经验,不断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完善的过程。反思型理解包括教师的自我理解和学生的自我理解。对话型理解是平等对话的双方基于自己内在经验,相互沟通交流,在合作冲突中出现新的生成。它在课堂的表现形式为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和生本对话。反思型理解与对话型理解并不是割裂的关系,它们相互交融,互为补充,对话中有反思,反思中有对话,共同形成综合性的理解教学实现形式。[6]
在理解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学生的理解“获得”需要经过精心的教学设计来揭示核心内容。在本课中,笔者主要采用问题式教学方法来设计学习体验,帮助学生实现理解的“获得”。
问题式教学是指师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中心、通过创设情境将教学内容问题化,在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成教学目标、提升师生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方式。[7]本课的学习活动设计最大的特点就是遵循问题式教学方法,围绕着基本问题,设置情景,引导学生在反思中认清自己的交友期待,在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中理解朋友与友谊的异同,树立对真正友谊的渴望和对结交益友的憧憬。
(一)选择题:认识朋友的角色意义
在下列情境中勾选出你选择的对象,A. 同伴;B. 父母;C. 老师;D. 其他人。
(1)快乐的事,你最愿意与谁分享?
(2)心里的秘密,你最愿意向谁倾诉?
(3)遇到了困难,你最愿意向谁求助?
(4)你最愿意和谁一起外出游玩?
对于这道题的选择,绝大多数学生的答案都是同伴。通过情景选择题,让学生意识到同伴交往的频率越来越高,理解同伴交往在生活和学习中越来越重要,同时直接导入新课内容。
(二)图表题:打造独一无二的朋友圈
在成长的岁月里,哪些朋友曾与我们相伴?请把他们的名字填写在坐标图的相应位置,完成属于你的“我的朋友”图。其中,横坐标为学段与年龄,纵坐标为亲疏程度。
教师提问:①你的朋友在年龄、性别、性格、地域、民族、与你的空间距离等方面,在不同的时间段有什么特点?②随着年龄的增长,你的交友范围、与朋友的活动内容有什么变化?
通过对横、纵坐标上人员的归纳,学生会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有的同学交往范围扩大了,交往内容更加丰富;有的同学,朋友圈比以前变小了,但是交往更加深入,朋友关系更加密切。学生从消失的、新出现的、重复出现的人名中感受自己的交友模式及特点,对自身朋友圈的变化有一个宏观的认识,为后面理解自己的交友心态和状况作铺垫。
(三)疑问题:说出交友时的困惑
问题情景设定为两个学生交友时的心理活动。王同学疑惑:步入初中这个新的环境,我能跟谁做朋友呢?李同学苦恼:没有朋友我感到孤单,有了朋友有时又觉得增添不少麻烦。
教师提问:两位同学分别是两种什么心态?你是否也有过这样的心态和困惑呢?我们应该怎样去面对自己渴望交友的心呢?
(部分学生回答摘录如下)
学生A:我认为他们一个是渴望交朋友,一个是嫌交朋友麻烦。
学生B:我刚分班,看到班里没有小学认识的人,有点孤单。不过后来我就交到新的朋友了。
学生C:我不会因为麻烦而拒绝友谊,我觉得和朋友一起我很快乐。
王同学与李同学的心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与学生有着强烈的共鸣。面对这种渴望又担忧的矛盾心态,需要学生对自己的朋友关系进行梳理,觉察自己对友谊的真正期待,从中去理解自身对于交友的渴望,反思交友的心态和过程,并尝试着处理交友出现的问题。
(四)图形题:帮助理解朋友的影响力
该学习体验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回忆与朋友交往的过程,自己是否会受到他们的影响,并通过绘制发散式思维导图,列举出朋友对自己造成的具体影响,并对影响的内容与类型进行归纳总结。
学生在分析归纳后发现,他们的言谈举止、兴趣爱好甚至性格等都或多或少地受到朋友的影响。此外,他们还意识到朋友对他们不仅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关于朋友的消极影响,教材内容中并没有提及,但是学生在交往体验中确切感受到了。例如,朋友会让自己变得脾气暴躁或者让自己变得更加不守时。在不同朋友影响力的对比中,他们逐渐理解了朋友的影响力是多元的、交互的、深刻的。
这时,教师继续追问:“那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朋友?”学生脱口而出:“对自己有良好影响的朋友。”从而学生认识和理解了朋友关系与友谊的第一个区别:影响力的不同。
(五)场景题:感受友谊的温度
教师设计三个不同的场景,请各小组认领并进行讨论。
场景一:上课老师提问,我回答不出来,同桌在下面悄悄提醒。
场景二:她常常“损”我,但是不允许别人说我不好。
场景三:我做错了事,他一边批评我一边帮我。
教师提问:①这个故事引起你的什么共鸣?②你是否也经历过令你难忘或者感动的友谊故事?与大家一同分享,是什么令你如此感动和难忘。
(部分学生回答摘录如下)
第一小组
学生A:上周体育课上我被足球打中耳朵,小天跑医务室拿冰块给我敷,我心里很感动。
小天:我当时看到他耳朵又红又肿,想肯定要冰敷才行,就赶紧去找卫生老师了。
追问小天:你为什么会这么做?
小天:他看着蛮严重,我就想办法帮他。
第二小组
学生B:小文跟场景三简直一模一样。我的水杯经常被同学撞倒,水洒了一地,他一边去拿拖把帮忙,一边又骂我水杯不放好。
小文:我跟他说了很多次了水杯要放好。
追问学生B:他训你,有没有影响你们的关系?为什么?
学生B:没有,他也是为我好。
通过小组合作,学生对于场景的感受和理解在交流中碰撞,朋友相伴见证成长历程,丰富我们的生活经验。结交真诚、友善的朋友,缔结真正的友谊,我们还能体悟生命的美好。
至此,学生认识到朋友关系与友谊的区别还体现在:友谊指向于正面、积极的情感,追求精神层面的契合与共鸣。学生对友谊有了全面深刻的理解,渴望结交益友,收获真正的友谊。
四、小结
理解教学中,教师应寻求与预期结果所需证据间相匹配的评估类型。理解的证据包括:观察与对话、传统随堂测试和测验、表现性任务和项目以及学习过程中收集的学生自我评估。[4]为了巩固学生对本课知识的把握与理解,笔者还设计了两项评价内容:测试题与实践活动。
学生的评价内容呈现出他们在学习体验中了解自己的交友期待、在分享故事中感受友谊的美好,加深对友谊的理解。由此可见,本课的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笔者对照学生理解能力评价水平,发现大部分学生在解决基本问题的过程中获得了应用与分析的能力,学生的核心素养也得到了提升。
纵观整个教学设计的构思与实施,于学生而言,理解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实现自我理解、自我教育与自我发展。于教师而言,这是一次全新的体验,是对自身教学能力的一个挑战,加深对学科知识、教学模式、学生学习成效等多方面的理解,实现了师生的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