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找准读写结合点 循序渐进促表达

2020-03-05张敏

小学生作文辅导·上旬刊 2020年1期
关键词:结合点例文文本

张敏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着密切的联系。”由此可见,阅读与写作是语文教学的两项重要内容,是语文新课标所倡导的一种教育理念。读写结合在教学实践中运用得是否有效,往往取决于教师对文本的把握和取舍。王荣生教授曾经通过对中外语文教材大量案例的研究,在比较分析中将语文教材划分为“定篇”“例文”“样本”“用件”四类的选文分析理论,从教材编纂的本身入手,在对于一线的教学实践,特别是阅读教学中有着极为深刻的价值和意义。下面,我将从以上四个方面入手,并结合大量的日常教学案例,抛砖引玉,谈谈教师如何利用以上四点探索相关的教学策略,在文本中找寻恰当合理的读写训练点以促进学生多样表达。

一、中华经典是“定篇”,读写结合养其根

“定篇”策略教学进入语文教材,既是语文课程的目标之一,又是语文课程规定的内容之一。它要求学生重点学习经典作品的“丰厚内涵”。这种对经典作品权威解说出的“丰厚内涵”,通过教材的注释、助读、课后练习题来体现。在学生感知、理解、把握作品方面,我们可以找到文本读写结合点。

例如小学语文课本分别以单元的形式为我们介绍了两位伟人,分别是鲁迅和毛泽东,这两个单元皆可以作为“定篇”来设计,其中读写结合点可以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于人物的生平背景了解,学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搜集、整理完成写作,比如按人物的时间顺序去了解,比如按重要事件去记录,还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面深入研究。第二,对于作者作品的创作背景深入了解,才能理解创作作品的真正内涵和意义。第三,推荐阅读或欣赏人物的相关文学作品及影像资料,深入了解当时作者的文学创作风格和特点。第四,通过对文本的分析并归纳总结出其伟大的精神、崇高的品质。第五,单元所选的几篇文章,有作者本人写的,有其他人对作者的回忆和描写,可以让学生谈谈并写写为什么这样编排,这样对人物性格态度的整体认识和把握。第六,背诵其中的经典文章或片段,读写结合不光有写,还有写的积累。第七,比较一下两位伟人的伟大相同处和不同处,并进行简要的分析和记录。

二、方法习得是“例文”,读写结合丰其羽

“例文”策略的核心任务是语言文字和语文知识的学习与运用。所以,材料不一定要求是完整的,也可以是片段。同一篇例文,可以为多个知识点作例子;同样,相同的知识点,可以用不同的例子來呈现。“例文”小学语文低年段侧重引导学生看图说话、看图写话训练;中年段应该关注段落的结构和修辞方法的运用;高年段需要引导学生从文章的写作特点、作品的结构等方面展开“深致”式学习。

这种类型生成的读写结合点可以是:

1.来源于一个个词句以及整篇的文字所体现的词法、句法、章法等。比如AABB、ABAB、ABAC、ABB等形式的词语。又比如特殊的句式,如《花钟》一课第一段就是采用先总后分的构段方式,有学生这样仿写:“花中之美,芬芳迷人。正月腊梅雪中怒放,二月茶花如雪绽放,三月兰花高洁而立,四月桃花艳若娇女,五月玫瑰争香斗艳,六月栀子花香四溢……”结构不变,却描写得各有其美。

2.从文章、文学作品的阅读和写作活动中所总结出来的基本原理和行为方法规范,这里面涵盖的内容丰富而多彩,可挖掘的读写训练点比比皆是。比如修辞手法,例如《秋天的雨》第二段在行文上比喻、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相互交错,特点鲜明。我指导学生仿照此段练笔,有的孩子写道:“秋天的风,有一盒五颜六色的水彩笔。你看,它把白色给了雪白的云朵,雪白的云朵好像一个个棉花糖。绿色是给松树的,松树依然不掉叶子。棕色是给大树的树干的。看,大树穿上了它过冬的‘衣服。蓝色是给天空的,浅蓝的天空像一大块蓝毯子。”

三、布局谋篇是“样本”,读写结合定其形

“样本”是学生揣摩和发现方法或能力的凭借。例如《花的勇气》文中有一句话“没有花的绿地是寂寞的。”特别富有诗意,我教学时就让学生说说“没有( )的( )是寂寞的”,进而再说“没有( )的( )是( )的”。学生的想象力是惊人的,有的写“没有鸟的蓝天是寂寞的”,有的写“没有鱼的海洋是孤独的”“没有爱的世界是寒冷的”。填好后,老师告诉学生你们已经写好了一首诗,学生会非常兴奋,给他们极大的信心,让他们感到写诗其实很容易,消除学生对诗的神秘感。

要进行仿写,就要认真揣摩,可以尝试模仿结构、句式、意境等,可以抓住事物的特点,如颜色、形状、功能等,并把事物之间有机地联系起来。《美丽的小兴安岭》和《香港,璀璨的明珠》这两篇课文,作者都是按“总—分—总”的结构,用优美的语言描写了小兴安岭和香港的各种独特姿态,给人以美的享受。但前者是按照春夏秋冬四季的顺序进行描写的,而后者是抓住了香港的特点展开叙述的。我让学生仿照这两种写法分别描写一处景物。孩子们写得精彩纷呈,各具特色。

四、拓展迁移是“用件”,读写结合养其神

“用件”体现在“用”上。“用件”类选文的目的主要是提供信息、介绍资料、使学生获知所讲的事物。用件的要求是适用,提供足够的材料。用件的材料是引导性的,可替换的,其材料有三个品种:一是语文知识文,二是引起议题文,三是提供资料文(可以是文,也可以是画)。利用这些材料的目的是服务于要进行的语文学习活动。

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可以将小学语文课本中带*的文本作为“用件”进行尝试。略读课文,是对精度课文的巩固迁移,内容相对简单,结构清晰明了,是学生利用本单元前面学习积累的一些方法、技巧进行自主学习的文章。文质兼美的散文,可引导学生赏析、评点,写出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受。游记作品,可以指导学生立足文本写解说词。略读课文虽然受到教学时间的限制,但还可在“情节留白”处填补,实现阅读期待。“言外之意”处揣摩,诠释文本内涵。“结尾延伸”处创造,升华情感体验,让略读课文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找准文本读写结合点促进学生多样表达,需要教师引领学生学习言语表达,形成多元体验,关注生成构建,发现言语秘妙。“定篇、例文、样本、用件”策略也许只是冰山一角,但只要我们集思广益,精益求精,一定能实现语文教学的最优化及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

猜你喜欢

结合点例文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写作要找到“结合点”
三年级读写联动教学方法初探
“儿童节”写作指导及例文展评
“未来的桥”写作指导及例文展评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三项工程”与新兴合训专业建设的结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