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式教学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现状及策略研究
2020-03-05俞晓庆
俞晓庆
【摘 要】 古诗词作为历史悠久的文学艺术,承载着我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其中蕴含的价值不言而喻,所以古诗词的教学应该引起重视。目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古诗词的教学模式依旧停留在传统的讲解和分析,只着重对诗句的记背和知识点的传授,大部分教师忽略了教学的整体性,没有注重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忽略对学生思想情感和精神品质的正确引导。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融入体验式教学,尝试教学新模式,可以改善目前遇到的教学瓶颈,提高古诗词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 语文古诗词;体验式教学;问题及策略
体验式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和传统教学方法相比,更加注重学生的真实学习体验,它可以广泛应用于各个学科的教学,运用技巧比较灵活。古诗词教学正需要学生深刻体会作者情感,品味诗句间蕴含的文化艺术,与体验式教学的目标不谋而合。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帮助学生与诗人产生情感共鸣,与诗句中描绘的万事万物进行对话,从而对自然和生命、社会和生活拥有更丰富的认知。因此,体验式教学对于古诗词的学习大有裨益,值得我们去探索和研究。
一、体验式教学的内涵
1.体验式教学的基本含义
“体验”指的是通过亲身经历和实践来认识周遭事物。从不同的角度诠释,既可以指对生命的体验,也是对情感状态的自我感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境界。从教育角度看,“体验”是学习主体认知的一种过程和方式,它具有主观性和个体差异性。“体验式教学”是一种教学方法,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出学生的情感共鸣,引导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身临其境地体会作者的情感,从而帮助自身完善知识体系。通过真实或虚拟的“亲身经历”,学生可以从情境中学到知识,并升华情感。
2.体验式教学的教学特征
体验式教学有明显的教学特征:第一,学习自主性,人们的阅读应该是一种自主投入的行为,如果缺乏自主性的阅读,只能停留于文字表面,体会不到文章的力量和灵魂,谈不上在学海中畅游的乐趣,更不能取得真正的收获。在体验式教学中,倡导学生积极地发挥主体作用,将自身情感和经验与学习内容相结合,激活出对原有知识的全新体验。教师不再主导学生的思维方式,而是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品味语言、朗诵文本、表达体验等一系列教学方法,做好自己引导者的角色,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习自主性。第二,学科人文性,在语文学科中进行体验式教学,通过教会学生使用文字高效阅读、流畅表达的过程,同时注重学生的思维扩展、情感教育和文化传承。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学生体验为主,优化知识架构,建设美好心灵。第三,教学开放性,体验式教学符合新课改的教育观念,倡导教师进行教学方式的改革,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文学科的学习不再局限于课堂和教材内容,学生要养成处于不同空间和时间段都能自觉接受新知识的习惯。把生活中的经验转化为情感教育,丰富拓展实践课程的内容,让学生乐于思考并感受文本与现实的联系,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体会体验式教学的开放性和乐趣。
二、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积极性不高,缺乏学习兴趣
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意境美好、蕴含真情的古诗词,大部分是描绘景物、寓情于景的内容,结构简单内容也不复杂,通过教师的讲解和点拨学生都可以掌握。但现实的教学中,却发现多数学生对这类古诗词缺乏兴趣。例如,朱熹的《春日》、白居易的《忆江南》都是描绘让人如沐春风的美好景色,学生却认为单调无趣,他们更喜欢富有故事性的诗词,像高鼎的《村居》、李商隐的《嫦娥》,前者描写孩童放风筝的趣事,后者描绘神话人物嫦娥的形象,都符合小学生天真活泼、充满好奇心的特点,所以相比较而言学习兴趣更浓,再加上教师多采用传统的授课模式,拆分词句讲解大意后,便要求学生记背诗词。往往老师在课堂上激情澎湃,学生却不为所动、集体鸦雀无声,学生花费大量时间死记硬背也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这种主次颠倒的学习氛围让语文诗词的课堂缺乏生命力,根本谈不上鉴赏诗词意境、体会词藻美感与作者情感共鸣,长此以往,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丧失热情也是必然结果。
2.学生依赖性大,未发挥学习主体作用
教师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历时多年,学生已经习惯由教师主导课堂节奏。每节古诗词课堂上,教师需要讲解诗词大意,告知学生作者表达的情感,千叮万嘱大家背诵诗句和知识点。学生就像嗷嗷待哺的雏鸟,等待教师把拆分搅碎的内容投入口中。这种依赖性的弊端还不止于此,由于学生缺乏主体地位认知,对学习缺乏兴趣,学习行为被动,在课堂上难以集中注意力。例如,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授贺知章的《咏柳》,感受着柳枝婀娜,春风拂面的美好意象。而学生早已神游太虚,昏昏欲睡,即使教师察觉到这一现象,解决方法只是将讲课音量提高,把“深情细语”变成“河东狮吼”,古诗中随风飘摇的“万条绿丝”仿佛也被应声折断,瞬间失去美感。学生也变得战战兢兢,不仅感受不到诗词的魅力,更对教师产生畏惧,影响和谐的师生关系。
3.学习方法不高效,缺乏审美和想象力
任何科目的学习,只要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都能省时省力、事半功倍。在小学语文诗歌教学中,除了解析诗词、背诵诗句,也没有更丰富的学习方式。要想得心应手地学习古诗词,必须同时调动左右脑功能,在理解语言文字的同时,发挥联想和想象能力。由于古代诗词中描绘的事物情境都年代久远,与现代化的生活习惯天差地别,学生缺乏真实的体验,不能生动地对其中事物进行情境再现。例如,在张志和的《渔歌子》中,描绘了美丽的西塞山前,一行行白鹭在碧空中自由飞翔。此时两岸桃花盛开,江水猛涨,水底无数肥美的鳜鱼在尽情畅游。老渔翁头戴竹笠,身披蓑衣,在斜風细雨中悠然垂钓,乐而忘返。学生们没有见过野生的白鹭和鳜鱼,更没接触过竹编的斗笠和草编的雨衣,自然无法体会渔翁与江为邻,捕鱼垂钓的乐趣。学生缺乏体验,想象力得不到发挥,无法鉴赏诗文的美感,学习古诗词的效率也就得不到提高,形成一个学习障碍的恶性循环。
4.教学环境的影响,教学方法单一
许多教师不知如何科学又系统地引导学生开展教学,不懂得运用创新形式,帮助学生进入古诗词的情境。即使是基础的诗词朗读教学,由于缺乏教学目标,学生的朗读显得机械无感,影响对诗文内容的理解,无法把握诗词表达的意境,体悟不到作者的情感。古诗词朗诵没有发挥应有作用,韵律节奏的美感得不到体现。教师对学生的教学主要是单向的灌输,很少有依据古诗开展的讨论交流。教师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仅仅通过对古诗的背诵记忆进行了解,忽略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学生知识面较窄,表达能力不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教师教学素养的欠缺,对教学理论的实际运用不到位,另一方面则是客观的教育环境影响,教师除了日常教学,还必须耗费大量时间应付各级检查,并没有多余的精力去探索和研究新的教学方法。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课堂的时间被高度压缩,大量知识需要集中对学生讲授,只能采取简单直接的教学方式。而应试教育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学生的成绩往往就是对教师的考核对象,课堂时间本就紧迫,还需针对考试讲解题型和内容背诵,对古诗的鉴赏教育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三、体验式教学在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教师提升教学水平,掌握体验式教学方法
教师要想快速准确地掌握体验式教学的方法和技能,光靠自我探索还不够。学校应合理利用教学资源,对教师进行相应的培训,让更多教师学会体验式教学的理论和实践策略,从而在古诗词教学中发挥作用。体验式教学中展开情境体验有六个要点,分别是情境体验的氛围、主题、引导词、音乐、引导人和主体。教师先引导学生调整坐姿,平静情绪,达到专注放松的状态,营造氛围。主题的选择必须和教授的诗词内容相关,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扩展思维想象。引导语包括开场语与体验语和结束语,它贯穿于整个情境体验过程中。音乐可以陶冶情操,调节情绪,配合音乐的感染力,能快速将学生带入情境体验。引导人就是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技能,准确地把握诗词内涵,带领学生走入文字所表达的意境。主体是学生,在课堂上只有保持良好的专注力,才能获得最佳的体验效果,明确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至关重要,这是激发学习兴趣的前提。教师只有不断提升自我教学能力,掌握好体验式教学方法,才能在古诗词教学中取得成功突破。
2.创设情境课堂,激发学生体验
教学情境的创设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的配合,激活过往经历体验,对知识产生新的理解和认识。在古诗词的教学课堂中,教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配合着音乐的感染和教师引导的话语,学生的脑海中呈现出诗句和相应的画面,这种虚实结合,情与境共生的方法,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例如,学习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根据古诗描绘的情境,选择“重阳节”作为情境体验的主题,提问学生关于重阳节的习俗和节日含义,引发学生思考,再让学生闭上双眼,放松身心,聆听音乐作品《九月九的酒》,然后一起声情并茂地朗诵古诗。同时,学生想象在佳节之际自己与亲人分隔两地会有怎样的心情,引导学生走入作者的内心世界,体会“遍插茱萸少一人”的无奈与惆怅。通过一系列的引导和情境渲染,学生和作者产生共鸣,感受思乡之情,深刻理解古诗的含义。在学习另一首和节日相关的古诗《乞巧》时,首先引用古代神话传说“牛郎织女”的故事,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习兴趣。传说中织女心灵手巧,她织出的锦缎仿佛天上的云霞
一样绚丽夺目。七月七日又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所以在这一天,古时的少女都会向上苍祈祷自己有一双像织女一样的巧手,同时收获
一段真挚的爱情。“乞巧节”就这样一直流传下来,直至现代也是中国传统的七夕情人节。学生通过联系现实中情人节的热闹场景,可以想象出在相对保守的古代,允许年轻人交流约会的节日会是怎样的盛况。大家看到这样热闹快乐的景象,也会忍不住像作者一样吟出“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的感叹。
3.丰富教学模式,深化教学体验
结合体验式教学的理念,教师应该丰富教学模式。第一,古诗词反复诵读。大声朗读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将沉默在课文中的诗句变得灵活生动,古诗词中特有的韵律和音乐美,通过诵读变得更加立体和丰富。首先是教师的范读,富有感情、发音标准的朗读,对学生有示范和榜样作用。学生再自行朗读,结合平时积累的知识和体验,在朗读时投入情感,使同样的词句被赋予不一样的生命力。第二,情境演绎。语言和肢体的表演形式可以让学生化被动为主动,用自己的理解演绎人物内心情感,这样对古诗词的理解将更加深刻,情感也更饱满。例如,学习古诗词《清平乐·村居》时,文中描绘了一所低小的茅草房屋,紧靠着一条清澈照人的小溪,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一对满头白发的老夫妻,带着微醉的神态,亲热地用吴地的方言在一起聊天逗乐。大儿子在溪东豆地锄草,二儿子在家门口编织鸡笼,最可爱的是小儿子趴在溪边剥莲蓬。文中每一个人物都具有各自鲜明的个性特征,教师应鼓励学生分成小组,挑选各自喜欢的角色进行扮演。要注意把握人物性格特点,父母的慈祥,大儿子的勤劳强壮,二儿子的心灵手巧,小儿子的调皮可爱。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自由发挥,通过表演和观察,体会诗文中描绘的农村里和平安宁、自然朴素的生活,全文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并感受生活之美和人情之美,体会作者对田园安宁、平静生活的羡慕与向往。第三,勾绘导图联想记忆。在对古诗文的理解记忆过程中,通过绘制图画的方式,将脑海中抽象的画面真实呈现出来,不仅可以加深对诗句的记忆,还能多方面地锻炼学生能力,丰富教学内容。例如,学习古诗《天净沙·秋》,学生一边抄写诗句,一边勾绘出图画。诗中描绘了多种景物,如:落日晚霞、村舍茅屋、枯树和乌鸦、青山绿水、红色枫叶、白色黄色菊花。学生每次联想到自己绘制的图画便能顺势想到诗句,诗词的记忆变得轻松愉快。以上多种教学模式的运用,可以深化学生对古诗词作品的体验,增强学习兴趣,提升对诗词的鉴赏能力。
综上所述,体验式教学的运用对于小学语文古诗词的教学很有价值,但顺利开展新的教学模式还存在诸多问题,需要教师不断探索和解决。坚持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体验教学,假以时日,古诗词的教学一定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古詩词传统文化的弘扬也能迈上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周永祥.小学语文体验式教学研究[J].赤子,2018(24):224.
[2]曹莹.体验式教学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现状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