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菊儿胡同式旧城改造项目发展现状与启示

2020-03-05金峻锋

工程建设与设计 2020年4期
关键词:旧城城市更新胡同

金峻锋

(国铁保利设计院有限公司,北京100097)

1 研究背景

1.1 建造背景

棚改、旧改原本都属于城市更新,棚改全称为“棚户区改造”,也可理解为危房改造,而旧改则属于“旧城改造”,两者程度不同,在政策依据、实施办法等问题上也有所区别。具体区别为:

1)棚户区改造是改造拆迁城市建成区范围内、平房密度大、使用年限久、房屋质量差、人均建筑面积小、基础设施配套不齐全、交通不便利、治安和消防隐患大、环境卫生脏、乱、差的区域及城中村[1];

2)旧城改造是局部或整体地、有步骤地改造和更新老城市的全部物质生活环境,以便根本改善其劳动、生活服务和休息等条件[2]。

20 世纪我国城市急剧发展,大规模的城市改造导致大量历史环境的消失和生活环境的破坏,这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北京菊儿胡同。菊儿胡同所在的南锣鼓巷地区曾是我国唯一完整保存着元代胡同院落肌理、规模最大、品级最高、资源最丰富的棋盘式传统居民区,也是最富有老北京风情的街巷[3]。但近现代地区风貌已不复昔日景象,棚户区杂乱、基础设施落后、居民生活不便捷,呈现日益衰败的景象。

1982 年,国务院把北京列为历史文化名城,北京总体规划确立了“保护文化古都,建设现代化都城”的指导思想,要求在保护旧城前提下进行改造。在这种旧改大背景下,吴良镛先生的作品——菊儿胡同旧改项目便应运而生,其属于国内较早探索旧改的实例。

1.2 菊儿胡同现状与评价

吴良镛先生自20 世纪50 年代开始接触北京市旧城四合院保护,直到80 年代完成北京什刹海“类四合院”设计构想,初步形成了“有机更新理论”和“院落体系理论”。后又开始研究南锣鼓巷菊儿胡同41 号院改造,并最终得以落地建成,深受多方好评。菊儿胡同被认为是“古都新貌”,很好地保护了城市肌理,提高了物质设施,改善了民居环境,于1993 年被英国住房和社会住宅基金会授予“世界人居奖”。

时至今日,菊儿胡同昔日风貌似乎早已淹没在北京旧城广袤的建筑烟海中。30 年的建成时间本应为历史街区漫长“生命周期”的短暂一瞬,但现今改造后的菊儿胡同似乎又快走到了“生命尽头”,早已不再是20 世纪90 年代刚建成时的风貌,其人居环境似乎又在走向衰败。主要体现在几方面:(1)周边环境及业态繁杂依旧得不到有效改善;(2)胡同内道路交通系统不完善,无停车场,交通不畅,可达性差;(3)居民区建筑年久失修,外立面破败斑驳(如外墙涂料、门窗等),植被(如爬山虎等)与电线盘结交错,楼道阴暗潮湿,户内漏雨严重,俨然形成又一个“贫民窟”,形成房价洼地;(4)住宅户型设计及功能空间已不再适应现代生活方式(卧室过大、客厅过小、厨房放不下大容量冰箱、卫生间狭小等);(5)社区管理不足,缺失物业管理,居民私搭乱建严重,居住环境再次趋于恶劣;(6)流动人口增多,居住安全得不到保障;(7)菊儿胡同建筑群现今留给人们的仅仅是白墙灰瓦的建筑及功能本身,早已无人文内涵。

改造后历经时间不久的菊儿胡同本应焕发生机,但现如今却又呈现出众多新老问题。在这些问题中,有些或许可以避免,有些可能无法根治。如果上述问题在今后其他旧城改造项目中依旧得不到有效解决和重视,将会重蹈菊儿胡同的惨淡现状,因此,怎样保护旧改成果及可持续运营管理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可以尝试通过菊儿胡同的上述问题为例,展现目前国内旧改项目的现状,揭示亟待注意和解决的难题,提出可持续发展运营策略,为后续旧改项目成果保护提供思路,真正将旧改项目的重点工作从“前期、设计、建设”转向“项目全生命周期”,使建筑与人居环境得以“永生”。

2 国内外关于旧城改造的现状与实例

2.1 理论研究

旧城改造后的成果保护研究及可持续发展运营策略应该是旧城保护与城市更新的一种延续。国外一些成功案例在旧城保护与城市更新伊始便重视旧城改造后的成果保护研究及可持续发展运营策略,对历史环境保护及新旧建筑融合等课题也进行了长期的实践和经验的积累,形成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例如,英国学者肯尼斯·鲍威尔在其著作《旧建筑的改造与重建》中对旧建筑的改造与再利用进行了系统全面的论述。

国内在关于旧城改造成果保护研究及相配套的可持续发展运营策略理论研究方面,现阶段则相对缺失。这势必会引发一些新问题,如旧城改造项目建成后,随着时间推移渐渐丧失旧城改造成果,日益侵蚀原有城市肌理,逐步发展成浪费社会资源和资金成本,不久可能重新沦为城市“顽疾”和新的“城中村”。故旧城改造成果保护研究及可持续发展运营策略显得至关重要。

2.2 实例

一些项目案例可以为解决旧城改造的后续发展困惑,提供解决思路或借鉴价值。

在日本,有一项名为“朱鹮”的改造计划,旨在将全日本各地的老宅、古民居、历史古迹建筑等通过改造翻修的方式变成高级旅馆、餐厅、宴会设施,让客人感受历史的同时也能享受到高质量的入住体验。正是通过这一计划的推行,使得这些民居、历史古迹等得以可持续发展并重新焕发生机。

上海打浦桥街道的田子坊街坊建筑中,大多首层为小商铺,2 层、3 层为住房,居民长期处于民居与商业犬牙交错的环境中,生活深受影响。近年来,经过几轮旧城改造及更新,田子坊的居住、商业、旅游功能得到了有效改善,并结合海派文化,增加了里弄元素,很好地体现了石库门的生活风貌和环境特色。根据田子坊的成功经验,可以得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旧城改造思路,即充分利用其自身价值进行自我保护、修复、更新,使改造后的项目可以持续全生命周期。

3 结语

不论是国外还是国内,旧城改造后的现状不尽相同。如果建筑与环境生命周期可持续健康发展受阻,则必将引起新的恶疾。这并不是要全盘否定过去旧城改造或城市更新的积极意义,而是提醒决策者不应只为“旧改”而“旧改”,而应更看重“旧改项目生命全周期”,使建筑与环境“永生”,真正达到人居环境和谐“共生”。

猜你喜欢

旧城城市更新胡同
防止大拆大建!广州正式发布城市更新5个指引
定调!广州城市更新由国企主导!
城市更新,让生活更美好
浅谈旧城更新中建筑立面整治的策略与意义
秋日忆绍兴
TOD/城市更新
最不像胡同的胡同
Preserving and Honoring Beijing’s Hutongs
胡同凶案
中国城市新旧城空间规划的历史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