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垃圾分类新形势下的生活垃圾转运设施规划策略

2020-03-05任平

工程建设与设计 2020年8期
关键词:转运站收运浦东新区

任平

(上海环境卫生工程设计院有限公司,上海200232)

1 引言

人们在享受经济增长带来的喜悦时,也无法忽视垃圾增长引发的烦恼。2018 年,生态环境部发布“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排名”,前10 名均为一线及新一线城市。其中,上海仅以2.7×104t 的差距“惜败”北京,“屈居”全国第二。

1978 年,上海的年生活垃圾产生量为1.08×106t,至2018年已达9.84×106t,40 年里增加了近9 倍,14d 即可堆出一座重量相当的金茂大厦,37d 即可堆出一座上海中心大厦。其中,浦东新区以近8000t/d 的生活垃圾产量处于全市各区之首。然而,当前浦东新区垃圾转运设施设备陈旧、运转能力不足、部分设施长期缺位,垃圾转运体系长期存在系统性风险。

随着上海市总体规划2035 的批复、浦东新区国土空间规划(2017—2035)编制全面启动,垃圾分类如火如荼地展开,新区生活垃圾转运体系亟须提标升级[1]。

2 浦东新区生活垃圾转运现状

目前,浦东新区垃圾收集、转运和处理3 大环节中,垃圾处理能力在全市处于领先地位,垃圾收集工作也得到了稳步的提升,但垃圾收集、转运设施相对滞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转运能力不足导致系统风险较大。2019 年上半年,新区生活垃圾日均转运量为4500t/d,高峰日转运量高达5100 多t/d,大幅超过现有设计转运能力3610t/d,导致垃圾临时堆放在转运站室外场地上,对大气环境、水环境、视觉环境都造成不良影响。

2)环境污染招致居民投诉居高不下。近年来,唐镇、张江等中转站陆续通过新建或改建,工艺和设施水平得到大幅提升,基本满足了生态环保要求;而其他中转站因建造时间早、设备工艺陈旧、设施密闭情况差等对周边环境造成一定污染,引起居民不满,长期招到投诉[2]。

3)邻避效应使新建、改扩建困难。目前,新区已建14 座转运站中,仅有4 座按规划、土地、环保等要求合法合规建设,其余因无法定规划、与规划控制要素冲突等原因未办理土地手续,无法进行原址改扩建或升级改造。

3 新区生活垃圾转运设施规划策略

3.1 制订与生态城区相匹配的发展目标

秉持高标准规划、高标准建设的原则,全面推行与“生态城区”相适应的全过程分类收运处置体系,形成以老港生态环保基地、黎明垃圾综合处置基地为核心的分类资源化循环利用、无害化处置保障等功能为一体的资源循环利用高地和环保技术创新高地;以垃圾分类转运物流中心为核心的功能多元、具有完全应急能力的固废分类转运体系,确保新区垃圾转运体系的安全有序运行。

3.2 构建与垃圾分类相适应的收运体系

在未全面实施垃圾分类前,新区生活垃圾实行混合收集、混合运输、焚烧处理。2017 年,上海市开始加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管理,浦东新区须按照上海垃圾分类方式——湿垃圾、有害垃圾、可回收物、干垃圾的收集方式,科学设计收运方式。

1)湿垃圾:以小型压缩式收集站、菜场有机垃圾生化处理机为依托,新增居民湿垃圾就地处置点,尽量减少居民湿垃圾在途时间。

2)可回收物:按照“两网融合”要求设置回收点、中转站、集散场,并引入市场企业进行回收、运输,完善回收机制。

3)有害垃圾:在大中型转运站内设置有害垃圾暂存点,环卫作业单位将小区、公共机构分类收集的有害垃圾收运、集中到暂存点后,再转运至相关危险废物处置设施进行安全处置。

4)干垃圾:由新区各转运站负责转运。必须按照垃圾分类转运的要求,完善新区大中型生活垃圾转运站布局,功能须考虑湿垃圾转运、有害垃圾暂存、可回收物分拣转运、大件垃圾拆解打包转运等,用地必须纳入浦东新区国土空间规划[3]。

3.3 确定以推动实施为目地的布局方法

当前,推动项目实施最关键的环节在于尽量减少“邻避效应”,将周边居民的感受放在第一位,真正做到设施落地不扰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基于规范高于规范,明确防护距离要求。在既有规范中固废设施与相邻建筑间距要求的基础上,结合调研和居民访谈,明确新建的转运设施与保留农村宅基地、规划农村集中归并安置点之间的距离应在300m 以上,消除周边居民顾虑。

2)以高成本换好环境,推行地块综合开发。新建或改扩建转运站实行半地下或全地下综合开发模式,腾挪出的地面空间主要用于生态及公共空间塑造。可规划“小游园”“社区科普馆”“精细分类作坊”“生态林地”等地面综合利用基础功能模块,结合转运站区位及周边居民需求进行组合,促进转运站“改头换面”,提升站区周边环境质量。

3)地块控制点位控制相结合,体现规划弹性。针对区级转运设施,绘制地块控制图则,明确设施用地范围、防护要求、建设模式、功能引导、实施年限、地下及地面空间利用等内容。结合郊野地区保留村及新增农民集中归并安置点方案,规划提出每镇增加一处垃圾分类集中转运点,以点位进行控制,具体范围在郊野单元(村庄)规划中落实[4]。

3.4 提出与未来发展相适应的策略建议

鉴于长期以来垃圾转运站等邻避设施面临着落地难问题,政府相关部门须构建“项目选址—部门意见征询—居(村)民代表大会—制定利益补偿方案—第二次部门意见征询和居(村)民代表大会—项目公示—规划审批—项目建设—投入运营”的9 环节推进机制,实现各类设施的科学选址,妥善处理设施与居住区的分布关系:(1)基于全区已批控制性详细规划,建立规划环卫设施用地数据库,明确未建地块面积、控规名称和批文等内容,为未来新增环卫设施选址提供扎实的工作基础。(2)构建全区垃圾及转运体系监测系统,以便适时调整优化物流安排。(3)建设静脉产业园区解决多种固废集中资源化利用。规划利用老港生态环保基地、浦东黎明垃圾综合处理基地的生态环境容量和土地空间,解决湿垃圾、大件垃圾、有害垃圾等处理设施布局问题[5]。

4 结语

浦东新区全面推行全过程、全物流垃圾分类收运、处置体系,形成以老港固废基地、黎明循环经济产业园为核心的固废处置基地,以垃圾转运物流中心为核心的功能多元、具有超高应急能力的转运体系,使城市运行安全有保障。

猜你喜欢

转运站收运浦东新区
基于DEA模型的生活垃圾转运站评价方法研究
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垃圾收运系统分析
2025年山西垃圾收运覆盖90%以上自然村
苏州工业园区餐厨垃圾产生现状及收运方案研究
为“浦东新区法规”开启众筹模式
某竖式垃圾分类转运站结构设计探讨
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员量化考核指标
基于城市更新的转运站布局优化研究
——以深圳市罗湖区为例
行业协会在科技创新中的政策选择
论BOT融资模式下的南松路生活垃圾压缩转运站财务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