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杏古名称考释
2020-03-05廖文芳
廖文芳
(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1)
银杏为中国特有的孓遗植物,在中国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被郭沫若[1]推崇为国树。关于银杏文化的著作颇丰,对其宋代以后的名称认识较为一致,银杏、白果都来源于其果实颜色,鸭脚来源于其叶似鸭脚,公孙树源于其生长缓慢,俗语“公公种树,孙子得果”。在唐之前,没有银杏这个名称,有学者认为平仲即是银杏,但没进行具体论证。目前,关于银杏文化的研究基本是对银杏崇拜现象的阐述,未对平仲是否为银杏进行论述,也未对银杏崇拜的原因进行深层次的探讨。陈有金[2]注意到寇准、范准字平仲,他认为平仲称枰,可能与一种称“仲”的乐器有关,但未作进一步的讨论。对植物古名称的确认有助于了解先民对这种植物的认识,也有助于了解先民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历史文献资料对银杏在宋以前的名称进行考释,以期抛砖引玉,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批评指正。
最早记载平仲木的文献为汉赋。《上林赋》载:“华枫枰栌”,郭璞注曰“枰,平仲木也。”[3]《说文》曰:“枰,平也。从木,从平。”[4]枰即是平。《吴都赋》“平仲桾櫏”,刘逵引刘成注曰:“平仲之木,实白如银。”[5]据刘成的解释,平仲木的果实为银白色。唐人沈佺期诗云:“芳春平仲绿,清夜子规啼。”[6]芳春时节,平仲变为绿色,说明平仲为落叶植物。唐以前,有平仲而无银杏名称的出现,宋以后则有银杏少有平仲名称的出现。李时珍云“平仲,其实如银。未知即此果否”[7],他认为平仲可能是银杏。明人陈懋仁[8]、张自烈[9]、方以智[10]则认为平仲就是银杏。清人郝懿行[11]、陶煦[12]、冯桂芬[13]等皆以平仲为银杏。今人高明乾[14]、陈有金[15]也认为平仲即是银杏,但他们多是沿袭前人的说法,未有进一步的论述。史籍中关于平仲木的描写不多,但所描写的性状很明显。平仲为落叶植物、果实白色,这些特征与银杏符合。
银杏栽培始于秦汉,盛行于三国。[16]远古时期,人们栽培植物的目的往往跟先民的生活相关。银杏果实含微毒,多食易中毒。《五杂俎》载银杏多服令人暴亡。[17]显然,早期银杏栽培的目的既非食用,也非药用。银杏也称为仁杏、白杏。《菽园杂记》载:“鸭脚树实如杏,而其核中之仁可食,故曰仁杏。”[18]据《满洲植志》载,银杏还称为白杏。[19]宋代《洛阳花木记》中,周师厚将银杏归入杏类。[20]宋梁克家撰《(淳熙)三山志》中,银杏也被归入杏类。[21]元代的《树艺篇》也如此。[22]可见,古书中所说杏包括了银杏,以及今蔷薇科杏属植物的各类杏。而在古人的游记中,银杏即是文杏。明人都穆《游牛首山记》,弘觉寺“跻石级,庭中银杏一株,围可二丈”[23]。稍晚的王世贞在《游牛首诸山记略》中记载,弘觉寺大雄殿左有“文杏树,高可数十仞,围称是,百年前劫火不能烬,非僧腊可拟”。[24]同一棵树,王世贞称文杏,都穆称银杏。明代姜宝在《游摄山栖霞寺记略》记载:“又经天王殿,殿前有银杏二株,高数寻,径丈许,盖前代旧物。”[25]冯时可在《游摄山栖霞寺记略》也说:“已度石梁,有银杏二本,高数寻,径二丈,疑是齐、梁时物。”[26]而谈孺木在《枣林杂俎》中则称之为文杏,“南京牛首山弘觉寺,文杏一,唐懒融大师手植,围可二丈,经火犹活。摄山栖霞寺有文杏二,数人合抱。”[27]都穆、王世贞、姜宝和谈孺木皆为江浙人,可见,在江浙一带,银杏和文杏是同一植物的不同名称。
据《三辅黄图》载未央宫“以木兰为棼橑,文杏为梁柱,杏木之有文者”。[28]木兰和文杏被用作未央宫的建筑材料,皆为名贵木材。银杏栽培广泛,为珍贵的用材树种,木材易加工,有光泽,不易开裂,不反挠,为优良木材,供建筑、家具、雕刻等用。[29]北宋金殿中皇帝的座椅即为银杏木。[30]在现存的古代木质建筑中,较多以银杏木为用料的建筑。如皖南地区最大的明代宗族祠堂,庆余堂主要构架全为银杏木构造;叙秩堂为南屏祠堂中最出彩的祠堂,位于南屏村中央,是当地最大姓氏——叶氏的祠堂,这幢建筑用86根脸盆般粗细、十米来高的银杏木立柱支撑。[31]始建于清康熙年间的安徽泾县云岭村的陈氏祠堂,全部采用红木、银杏木建筑。建于明嘉靖年间,有“中华第一祠”之称的翟氏宗祠,采用银杏木、红木等名贵木材建造。[32]山东滕州鲁班祠的鲁班像即用银杏木雕刻而成。[33]银杏与文杏在功用上也较为一致,文杏确为银杏。
银杏木不止用于建筑和家具,据王振铎先生与孔佳先生的研究,近世罗盘多用银杏木制[34]。唐宋以前的“地螺”、“子午盘”为近代罗盘的前身。[35]“地螺”“子午盘”为银杏木制,考古资料未有报道(可能也有木材年代久远难以保存的原因),笔者也未查阅到史籍中关于“罗盘”“子午盘”木质的记载。古人认为罗盘具有“呼风唤雨”的神力,能相天,测地,推时。[36]如此重要的物件其制作材料必然也非常讲究,沿袭传统的可能性较大。银杏木还被用来制作笏,笏又称手板、朝板,古时舆服的一部分,不同级别笏的材质不同。《元史》载皇帝笏以玉制作,一到五品笏以象牙作,六品以下以银杏木为之,笏为祭服的一部分。宗教服饰是一种礼拜式的语言,是一种象征性表现方法。[37]银杏木被用来制作笏,说明了古人对它的尊崇。在徐州汉画像石中,表现树木的汉画像石主要以表现银杏树为主,且树上常有鸟。[38]邳州车夫山出土的一幅以银杏树为内容的汉画像石,画面上的银杏树只是略略几笔象征性地以银杏叶作为表现,夸张有代表性。画面上两株银杏树遥相对应,两树之间刻着4人,面目表情极为虔诚、恭敬。[39]银杏树在汉以后的画像砖中时有出现。宾阳中洞是仿照大同云岗石窟,为孝文帝及皇后开凿的皇家功德窟,有树神王像,树神王的身后左侧伸出一株树,叶呈扇形。龙门、巩县、响堂等地石窟树神王所执树之叶呈扇形,很像银杏树叶。[40]同样的树形见于《洛神赋图》以及南朝画像砖墓“竹林七贤”雕砖[41]。也见于龙门孝昌三年(527年)皇甫公窟半结跏菩萨所依之树和上部弟子所立之树。[42]
如此,银杏还被术家用来制作招鬼神的符印就很好理解了,《本草纲目》银杏条云:“其树耐久,肌理白腻,术家取刻符印,云能召使也。”[43]这说明古人认为银杏有神奇的魔力,可以通鬼神。银杏还被用于辟邪,《月日纪古》载,“月令广义四月一日煎银杏叶汤洗眼明目……事宜五月五日以银杏叶煎汤洗眼明目……月令事宜十二月二十一日取银杏叶煎汤洗眼目明”[44]。五月,俗谓“恶月”,亦称“毒月”、“凶月”,五月五日,民间认为是不吉利的日子。[45]在特定的日子里,尤其是五月五日,用银杏叶洗眼睛,应该说辟邪的成分更高。在古代军事中,银杏叶常与干粪等一起制作神火药。[46]粪便常用作驱邪厌胜之物。在出土的战国秦汉简帛资料中所见用作驱邪除魅的秽物中,人和畜禽的排泄物是最为常用的。[47]据《临清寇略》记载,清军为破王伦军所施法术,“遂令一些老弱妓女裸身伏于城墙之上,并泼洒鸡血、粪汁,此后炮无不发,发无不中。”[48]银杏叶与干粪等物一起制作神火药,也是利用银杏叶的驱邪除魅作用。梦见银杏也非常吉利的。《梦林玄解》载,“银杏俗名白果,吉,占曰:梦此主灵异之象,书生梦之将贵显,武士梦之建大功,君相梦之得良佐,常人梦之得财物,胎孕梦之生子多才,梦食此者主远行吉。”[49]明人陈邦俊在《广谐史》中云银杏“禀西方长庚星之精以生。”长庚星即太白星、启明星。毛传:“日旦出谓明星为启明,日既入谓明星为长庚。庚,续也。”郑笺云:“启明、长庚皆有助日之名,而无实光也。”《楚辞》“立长庚以继日。”王逸《章句》释云:“长庚,星名也……立长庚之星,以继日光。”长庚星可以助日,太阳一直都是古人崇拜的对象,银杏被认为禀长庚星之精而生,显示了明人对银杏的崇拜。时至今日,银杏木的崇拜依然广泛存在。在今天的邳州,还有银杏为凤凰所变的传说,因而当地也将银杏果称为凤眼。[50]沅湘间的名山古刹,仍以银杏为神树,民间也以银杏树为神树。[51]上海嘉定也有传说,千年银杏为树神。[52]
据植物木材学专家的研究,在传统上,以银杏木做秤杆为最好。[53]秤由古时的天平演化而来,至迟在南北朝时期就有了杆秤,唐以后秤专指杆秤。[54]秤杆相当于天平的衡。郑玄注《礼记·月令》云:“称上曰衡,称锤曰权。”[55]《隋书·律历志》“衡者,平也。”[56]称,俗作“秤”。[57]据谭戒甫考证,“秤”是天平的“平”字,天平即是“天秤”。[68]史籍中从汉至清,古人名字中不乏以平仲为字,而名中含“衡”字者,有东汉人王横字平仲[59];宋人种世衡[60]、薛衡[61]、许衡[62],字平仲;元人苏伯衡字平仲[63];明人洪文衡[64]、高衡,字平仲[65];清人金衡字平仲[66];宋人寇准[67]、邓若水[68]、周平子[69]、李坦然[70],字平仲;明人姜准[71]、范准[72],字平仲;清人吴均字平仲[73]。李善注《南州桓公九井作一首》曰:“准,平也。”[74]均、准、坦然、若水,都有平的含义,是秤的衍伸含义。宋人康执权,字平仲[75]。人名作为一种文化标记符号,具有相当特殊的文化意义,常常寄寓了人们的种种爱好、期盼和希翼,能折射出民族、时代、社会的文化传统、道德准则和宗教信仰,以及价值观念等等。[76]因而,有些学者用名字学研究来解决一些文字记录缺乏的问题。如魏斌通过研究汉晋南方人名的变化来研究华夏文化对南方社会的影响。[77]汉以后,古人名常包括名与字。字是从名中引申出来的,二者之间有极为密切的意义联系,名和字是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的关系。[78]《白虎通》解释名与字的关系说:“或傍其名而为之字者,闻名即知其字,闻字即知其名。”[79]名字之学有时被用来校勘古籍人名的讹误,颜师古注《汉书》,李贤注《后汉书》,司马贞作《史记索引》,都曾运用“闻名知字”“闻字知名”的道理来纠正人名的讹误。[80]顾炎武也根据名与字之间的关系,推断钟馗由大圭之首终葵演变而来[81]。古代诸多文人名衡字平仲,说明平仲与衡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更是反映了平仲与秤杆之间的关系,即用平仲木制作衡或是秤杆,这可能是银杏被称为平仲的原因。明人汤鄞,字以山,改名建衡后字平仲[82],也说明了平仲与衡之间的关系。虽然平仲作为树木的名称在古代文献中出现很少,银杏在古代的称呼多为文杏,称文杏是因为其木材有文采的缘故,宋人开始关注其果实后改名为银杏。因为银杏果有毒,多食可引起暴毙,所以明以前的医书上均未摘录。而银杏名称也较为繁杂,因而,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会有“平仲,其实如银。未知即此果否”的怀疑。
综上,古人对平仲木、文杏的性状描述以及功用都与银杏吻合,从汉至清一直都有文人以平仲为字,也说明人们对平仲的认识并没产生断层,平仲即银杏可信。银杏因其最初主要的用途为材用,因其木材有文,故“文杏”名称被广泛使用,宋代以后,因其果实受到关注,因果而起的名称“银杏”被广泛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