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遗产活化 助推乡村振兴
——“文化遗产活化利用与乡村振兴学术研讨会”综述

2020-03-05陈志国邓惠仪杨月歆

古今农业 2020年2期
关键词:华南农业大学村落活化

陈志国 邓惠仪 杨月歆

(华南农业大学;广东 广州 510642)

2019年11月15至17日由华南农业大学和中国农业历史学会主办,华南农业大学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华南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历史遗产研究所、华南农业大学人文与法学学院、广州农业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共同承办的“文化遗产活化利用与乡村振兴学术研讨会”在广东省江门市召开。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中国农业博物馆、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江西省社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南林业大学、江西农业大学、华南师范大学、黑龙江大学、吉首大学、北京农学院等高校及科研院所50余家单位、12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了此次盛会。会议共收到论文60余篇,涉及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人类学以及农史学等多个领域。现主要从“传统农业资源与技术整理研究”、“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活化利用研究”和“当代乡村文化建设与实践研究”三个方面对参会论文作简要述评。

一、传统农业资源与技术整理研究

中国自古以农立国,在长期的农耕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农业生产技术,留下了丰富的农业历史文化资源。传统农业资源与技术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系统整理和深入研究,对于丰富我国传统农耕文化的内涵和推动乡村实现全面振兴具有重要意义。与会学者围绕历史文献中的农业资源和农业技术挖掘、整理和研究展开了积极讨论。

(一)文献中农业资源的整理与研究

在浩如烟海的历史文献中,留下了丰富的农业动植物资源记载,这些历史记录成为分析和研究历史时期农业资源变迁的重要文献。地方志作为记录一个地区自然和社会情况的文献,保留了丰富的动植物资源物产记载,是研究农业史及环境变迁的重要史料。包平(南京农业大学)介绍了数字人文视角下《方志物产》 抄本文献的活化利用情况,提出了以《方志物产》为基础开展农史领域数字人文研究存在的困惑与难题,认为在利用《方志物产》时不仅要辅以其他文献进行佐证,还要秉持求同存异的基本原则,鼓励创新运用数字人文“数据驱动”的研究方法,拓宽研究视野。陈青松(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唐诗中行道树景观的类型分析》利用《全唐诗》中有关行道树的丰富内容,系统地论述了不同地域行道树的符号景观,指出两京驿道多槐柳,江南风景多橘柚青枫,闽粤风情多梅花,田园风光多桑林,寺院山路多松杉。刘爽(南京农业大学)《清代的“鸟兽虫鱼”之学与近代动物学》讨论了清代“鸟兽虫鱼”之学的知识图景、演进以及与西方动物学知识的遭遇,认为“鸟兽虫鱼”之学在为西方动物学的传播提供知识范式与场域的同时,又阻碍了近代动物学的发展。谢萍(华南农业大学)《历史时期海南槟榔栽培与开发利用史刍考》对历史时期海南槟榔的栽培与开发利用史进行了考证,认为宋至民国时期海南槟榔栽培与利用开发经历了一个跌宕起伏、由盛转衰的发展历程。陈秋月(华南农业大学)《中国古籍中岭南水果探析》对古籍文献记载中岭南水果进行了讨论,分析了我国古代岭南水果的探索与认识演进过程。黄国胜(华南农业大学)《明代至民国广东铁力木地理分布变迁及原因》探讨了从明代以来广东铁力木的分布变迁,认为明代至民国广东铁力木分布呈缩减趋势,数量和木材品级均逐步下降,山地开发引起生境破坏是铁力木分布范围缩减的根本原因。谢升凤(华南农业大学)《明至民国广州府的鹿类动物研究》对明代以来广州府的鹿类动物名实、利用以及分布变迁进行了讨论,认为广州府鹿类动物的分布范围呈现出由宽变窄,总体变迁趋势是由南到北,由东向西逐渐减少至灭绝的特点。

(二)农业文化与技术研究

农业文化是农业生产实践中所创造出来的,与农业有关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包括与农业生产紧密相连的哲学理念、价值观念、政治思想、科学认识等具体内容。在当前乡村振兴背景下,研究农业文化的形成和意义,对于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罗凯(广东省徐闻县农业农村局)《农业文化的形成》系统地探讨了农业文化以积淀、制作和赋予三种形式的形成过程,开拓了农业文化研究的视野。盛超(南京农业大学)《“稷”的名实及其农业文化意义考析》对作为谷物名称的“稷”的字源、字音以及附加的作物含义、祭祀文化内涵进行了考证,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语言的改变,稷在农业生产方面的本义逐渐隐而不现,其文化意义却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张雨晴、伽红凯(南京农业大学)《乡村振兴背景下农耕文化传承模式分析》从农耕文化的内涵、演进特征与传承意义入手,总结了罚款与补贴模式、名录、文物保护、农民退出、农户开发、社区开发、综合开发和博物馆等八种农耕文化保护与传承模式,探讨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如何促进农耕文化传承。李典军(广东省南方扶贫开发研究院)《商朝农政思想的演变历程初探》全面探讨了商朝农政思想的产生与演变历程,认为自商汤建立新王朝开始形成的农政思想,不仅引导了商王朝立国六百年,而且随着商王朝的贤哲箕子移居朝鲜,对古代中朝两国农民治理思想形态形成产生了深刻影响。

传统水利开发与管理技术,蕴含着古代劳动人民因地制宜的农业智慧。研究古代水利开发的历史,有利于挖掘灌溉文化遗产,助力乡村振兴。蔡文溢、衷海燕(华南农业大学)《民国时期韩江的治理与大型水利工程的兴修》对民国时期韩江水机构及其水利建设进行分析,并对民国时期韩江水利发展与不足进行了评析,认为抗战后当地民穷财尽,粮食缺乏,加上政务腐败,失去民心,难以调动本地乡民力量,以致许多水利工程都难以完成。成桂平(华南农业大学)《胡昌炽先生与中国近代园艺学》详细考证了我国近代著名的园艺学家和园艺教育家胡昌炽的生平,分析了他的园艺教育、科研活动以及对园艺学的宣传和推广。

二、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利用研究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文化振兴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一个重要内容。文化遗产作为乡村地区宝贵的文化资源,凝聚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蕴含着乡村精神的寄托。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活化利用,对于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具有重要意义。与会学者围绕着农业文化遗产、传统村落、传统民俗和技艺等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

(一)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

农业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新的文化遗产类型,植根于悠久的文化传统和长期的实践经验,传承了故有的系统、协调、循环、再生思想,蕴含着丰富的生物、技术、文化“基因”,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与评估的研究,是推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前提和基础。骆世明(华南农业大学)做了以“中国传统农业智慧与生态农业”为主题的报告,指出传统农业模式的趋同进化显示出传统农业协同“天、地、人”关系中的生态智慧,现代农业的发展要从优秀的传统农业中寻找智慧。邓蓉(北京农学院)《梯田在乡村振兴中的现实价值》探讨了梯田在乡村振兴中的现实价值,认为梯田具有显著的生态效益和较大的农业经营效益,以及丰富的梯田文化,对实现当地的乡村振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曹山明(中国文化管理协会)《文化遗产生存与存在的生态体系》讨论了文化遗产的生存与存在生态体系,认为文化遗产在活跃期都存在相应的支撑其运行发展的生态体系,在进行文化遗产活化利用时,必须考虑现代社会和科技条件下重构支撑文化遗产运行的生态体系。邵侃(吉首大学)《农业文化遗产的生态维护功能探析》以湖南保靖黄金茶为个案,指出农业文化遗产能够有效规避当地生态系统的脆弱环节,实现生态环境高效利用与精心维护的兼容,从根本上解决区域生态安全问题。陈茜(吉首大学)《农业文化遗产在乡村振兴中的价值与转化研究》指出农业文化遗产在提供资源基础、带动经济增长、促进协调发展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和作用,认为要把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打造为乡村振兴示范点,以点带面,协调推进,积极探寻加快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路径。徐旺生(中国农业博物馆)《农业文化遗产中的水稻元素》分析了中国农业文化遗产中的水稻元素,认为在未来中国甚至是全球农业遗产申报中,都不能忽视水稻作为生态农业中的核心要素。李雪妍、伽红凯(南京农业大学)《上海市崇明区潜在农业文化遗产识别与评估研究》通过对农业文化遗产识别路径和识别指标体系的构建,对崇明区14项有潜在保护价值的农业系统进行了识别和评估。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对于推动地区农业经济发展和乡村文化振兴具有积极作用。黄国勤(江西农业大学)《长江中游地区农业文化遗产的现状、功能与保护》认为长江中游地区的农业文化遗产具有丰富性、多样性、悠久性、独特性、珍贵性和全球性等特征,需要采取提高认识、科学规划、全域保护等措施推进长江经济带整体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刘玲娣(华南农业大学)《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日本能登里山地域协作活动及其启示》以日本石川县七尾东云高等学校综合经营学科学生2016年的调查报告为基础,介绍了该校近年来围绕能登里山里海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和活化利用所进行的丰富的地域协作活动,并分析了这些地域协作活动对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发展以及农业文化遗产教育的启示。周红果(吉首大学)《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以贵州锦屏为考察对象》以贵州锦屏为例讨论了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认为要发挥文化自觉的主导作用,挖掘和认识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合理利用在地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实现资源的转化,将资源优势转化为资本优势,借助优势资源发展产业,助推乡村振兴的发展。陈淑甜、曲静(华南农业大学)《广西横县茉莉花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乡村振兴》在分析广西横县茉莉花及其产业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探讨了茉莉花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乡村振兴的关系。张强(南京农业大学)《浙江仙居古杨梅群复合种养系统的历史渊源与价值初探》探讨了浙江仙居古杨梅群复合种养系统的历史发展过程及在农业文化遗产上的价值。李丹丹(暨南大学)《农业文化遗产视角下的莞香历史文化发展与传承》探讨了农业文化遗产视角下莞香的历史以及文化的保护与开发。张志翔(南京农业大学)《历史视角下农业文化遗产品种资源保护利用刍议——以“江西万年稻作文化系统”为例》以江西万年稻作文化系统为例探讨了农业文化遗产品种资源的保护利用。

(二)传统村落的保护与传承

传统村落不仅是村民生产、生活的栖息地,也是乡村传统文化遗产的载体。充分挖掘传统村落中的文化遗产,最大限度地发掘其经济与社会价值,不仅可以起到保护传统村落的作用,还可以助力乡村实现全面振兴。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是实现乡村文化遗产“活化”的一个重要内容。传统村落自然与人文空间原真性的保护与发展,首先表现为对传统村落建筑空间的保护。刘扬、陈淑娴等(西南林业大学)《“三生空间”功能目标下昆明市传统村落民居风貌保护》将“三生空间”理论与昆明市20个入选国家保护名录的传统村落民居风貌构建联系,从“民居外部环境、民居群、单体民居建筑”三大层面入手,研究了保护昆明市传统村落民居风貌的具体方案。朱正西、陈雨诗、黄舒霞(梧州学院)《黄姚古镇的保护与利用》认为在保护古村落的同时,更重要的是重新拾起祠堂和庙宇维系古村落的精神重心,才能留住人和让古村落重新焕发新的生命力。吴平(凯里学院)《美丽乡村建设进程中黔东南传统村落保护方略研究》强调黔东南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应维护自然本真和文化多样性的原则,从完善和实施政策法规与规划条例、健全管理机制和强化责任制度、拓展资金渠道和加强统筹管理、建立政府与社会力量协同共治机制以及村落保护与营造实践五个方面实施黔东南美丽乡村建设。曹瑞冬(苏州大学)《论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秉承的江南人文精神——以浙江省金华市为例》认为江南人民秉承着尊重传统村落与价值的前提下,尤其尊重传统村落的特色建设,并怀抱着奋斗精神对传统村落等各方面进行“去伪存真、扬长避短”的更新发展的江南人文精神,是金华传统村落焕发生机的重要人文内核。

传统村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繁荣发展乡村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乔柏(广西师范大学)《家谱研究与古史层累说——以<龙门陈氏首谱>析解为例》通过对龙门陈氏首谱的追本溯源,让这些介乎于物质与非物质的文化得到保护与传承,使家谱中的优质部分为村落宗族文化建设和良好家风文化建设服务,为现代社会发展服务。荣国庆(山西晋城职业技术学院)《村落口头叙事的生成机制与叙事逻辑——以山西省田庄村为例》通过阐述村落口头叙事“模写”和“认领”的生成机制与叙事逻辑,认为村落口头叙事展示了村落的立体影像,是村落过去的记忆,反映了村落社会结构与文化变迁的痕迹。程大立、史豪慧(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村史志:传统村落振兴的文化资源——以〈小洲村史〉〈珠村村志〉为中心的考察》认为应充分发挥村史志存史、资政、教化等功能,努力实现村史志从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的转换,发挥村史志的经济价值。何红中(南京农业大学)《英国乡村文化保护传承的实践和探索——以乡村博物馆为例》认为乡村博物馆是英国乡村文化保护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载体和支撑,二者共融一体,相互促进,乡村博物馆事业的繁荣离不开经济、社会条件和发展水平的支撑,更离不开对传统文化之崇敬和对自然、环境的敬畏,还离不开公民参与、立法规范和政府推动。

(三)传统技艺和民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传统技艺与民俗文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挖掘民间技艺与民俗文化,抢救失传工艺,还原民俗活动,多途径、跨媒介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内容。

林思纯、刘鑫等(华南农业大学)《潮州木雕的历史文化与传统制作工艺研究—基于田野调查记录还原》详细记录了潮州木雕独具匠心的传统制作工艺,如实还原“关公神像雕刻”制作的全过程。刘新语(南京农业大学)《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太平猴魁茶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发展研究》对太平猴魁制作技艺的传承与发展进行个案研究,详细地剖析了太平猴魁制作技艺的传承情况及特点,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是传统技艺类项目传承与发展提供经验与参考。周喆(民革云南省委)《乡村振兴背景下云南传统民俗文化传承与变迁—以云南省大理州鹤庆县金墩乡赵屯村瓦猫民族技艺为例》以参与式实践调查对赵屯村瓦猫民族技艺的民俗文化价值、捏制工序和现代历史变迁做一整体梳理,认为一个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不应该因新观念的变迁而消失,而应推陈出新以重获生机。毛储懿(宜兴市文化馆)《媒体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跨媒介研究》创新性地研究了新媒体视域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跨媒介路径,提出建构跨媒介叙事平台、推动移动新媒体的场景入口建设、借用IP运营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的思路,更好地把握叙事在媒体艺术创作中的特殊内涵,更好地让新科技、新技术在创作过程中被创新合理地运用。

三、当代乡村文化建设与实践研究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重视加强乡村文化建设,赋予乡村振兴以灵魂,使乡村真正成为广大农民生产生活的“桃花源”。当前,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城乡发展差距大,造成了乡村文化不同程度的衰落。如何在新形势下推动乡村文化建设,成为当前乡村文化振兴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这次会议的热议话题之一。

(一)乡风建设与社区治理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张莹、李剑(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移风易俗仍在路上,文明乡风建设任重道远——基于山东菏泽、甘肃兰州6县区调研的思考》基于山东菏泽、甘肃兰州6县区的调研,发现婚嫁彩礼存在地区和家庭差异,“凹地效应”明显,封建迷信仍然存在,风水文化较为盛行,孝道面临式微趋势,赡养父母力不从心的现象比较普遍;认为要从完善机制打造过硬制度环境、多树典型加强示范带动作用、加强宣传开展包村到户教育、因地制宜考虑农村实际情况等方面入手,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

乡村文化建设与乡土社区治理密不可分,探讨古今中外社区治理的经验教训对我国乡村文化振兴具有重要意义。施由明(江西省社会科学院)《论明代江西乡绅与乡村社会治理》详细地阐明了明代江西乡绅在推广乡约,配合地方政权治理乡村社会发挥的积极作用,但有些乡绅在与地方政权的互动中,势力膨胀,走向劣化,做出危害乡村社会的消极行为。魏露苓(华南农业大学)《以色列基布兹之我见》以作者亲身实践访谈为写作依据,介绍了以色列的公有制集体农庄—基布兹的生产、生活管理方式,认为“基布兹”对于犹太人的生存和以色列的建国,都有巨大贡献。梁达平(广东省生态学会)《历史与现代的连结——考察英国舒马赫学院、达廷顿庄园、托特尼斯镇的思考》展示了英国舒马赫学院、达廷顿庄园、托特尼斯镇之间历史与现代的成功结合,认为托特尼斯成功转型的精髓在于社区参与,通过各种在地的解决方案,试图构建本地社区的可持续生活模式。

(二)乡村文化资源的挖掘和活化利用

乡村中具有丰富多彩的物质、非物质历史文化资源,充分挖掘其内涵与价值,促进乡村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王福昌(华南农业大学)《微观之物的大历史——化橘红成长为著名南药的历程》运用社会学、民俗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方法,认为化州人民引入政治、宗教、宗族的权威并利用诗词、书画、广告、神话等书写方式及手段来重塑、“层累”化橘红,化橘红文化繁荣发展,化橘红产业迅速扩大,最终使其从微观之物成长为著名的南药。李程(广东省平远县人大常委会)《平远古驿道的历史与活化利用》认为平远盐米古道以古迹众多、内涵丰富、开发较早等优势,在南粤古驿道活化利用方面发挥好示范作用,成为山区振兴发展的有力抓手。刘涛(福建省长泰县政协)《明末广东名宦戴熺分管屯田、水利背后的故事 ——活化广东灌溉工程遗产的必经之路》、刘安壕(华南农业大学)《“木薯县长”刘禹轮史迹及在乡村振兴中的利用》两文,则通过挖掘村落名人的功绩,探讨其在乡村振兴中的价值和利用措施。

乡村文化的活化利用要充分发挥社区居民、管理机构等的作用。陈椰(华南师范大学)《文振乡土—以樟林古港德和里活化为例》以位于樟林的自家百年祖宅德和里的保育活化为个案,得出德和里利用社工合作模式,将老宅活化与乡土文化保育、社区营造结合,以盘活乡土历史文化资源,为新历史语境下乡土社区的营造之路提供借鉴。陈玉生(华南农业大学)《符号意义与生产逻辑:佛山罗行社区“竹编传承计划”案例研究》以“罗行社区‘筑福行动’竹编传承计划”项目为案例进行研究,探究了罗行社区竹编文化在活化过程中遵循的逻辑,认为罗行竹编文化之所以能够活化,并非因竹编技艺或竹编功能,而是竹编符号意义的社会化驱动,是罗行所处处境为竹编文化创造了多元符号意义和社会需求。肖汉臻(华南农业大学)《精神生产视角下的仓东计划》运用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建立精神生产解释框架,总结不同时期仓东村文化遗产保护系统,解释其所遭遇困境和解决困境的做法,认为仓东计划正是抓住了精神生产者这个关键要素,实现了对传统文化的有效保护。

乡村文化建设要与现代化发展需求相结合,不断吸收城市文明及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黄兰(华南农业大学)《以紫南村文创产品开发为例论乡村文化振兴的创新之路》通过深度挖掘紫南村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将桑基鱼塘、果基鱼塘等农业生产模式、乡村发展历程、碎片化的乡村记忆等进行艺术表现,将新农村的时代精神、文化传承、优良乡风体现出来,让文创产品去传承乡村的根脉,让优秀的乡村文化融入紫南百姓生活,助力“文化立村、文化兴村,文化强村”的乡村文化振兴之路。此外,还有一批年轻的学者通过挖掘传统文化资源,探讨其在现代商业领域活化利用的方案,无疑增强了乡村文化的自信度和吸引力。如刘莉(华南农业大学)《探讨开平马岗鹅文化在空间中的商业运用——以广州梁氏鹅城餐饮项目为例》,吴宗建、徐佳芙(华南农业大学)《江门古井烧鹅品牌营销与策略——以恒益烧腊主题餐厅为例》,吴宗建、范元泽(华南农业大学)《五邑乡村装饰元素的现代演绎——以开平梁氏鹅城方案设计实践为例》,卢广辉(华南农业大学)《客家文化在农产品品牌建设中的融合与应用——以石坝胡须鸡为例》等。

(三)乡村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转型发展

乡村文化建设为农业现代化转型注入内生动力。习近平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发展道路,呼吁广大乡村结合自身的特色文化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和庭院经济,促进乡村产业的转型和升级。

卢勇(南京农业大学)认为在当前农业文化遗产热的鼓舞和带动下,要更加重视传统农耕技术、乡村景观的保护与挖掘以及全域旅游和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协同发展。朱晓蕾(黑龙江大学)《东北民族村落“智能驿站”建设与未来发展潜力分析》展示了传统村落文化要素融入乡村酒店运营的场景,认为以乡村酒店+旅游+村落活化,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实现了文化遗产保护与社区发展的和谐统一。周翠瑜、伍锋(五邑大学)《江门市乡村旅游社区营造模式研究——以开平塘口社区为例》以江门市开平塘口社区为研究案例,应用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对其社区营造过程进行研究,构建了一个由“企业主导的价值联合型乡村旅游社区营造模式”的框架模型,为乡村社区转型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同时也为我国其他乡村社区实现“社区的旅游化”提供有益参考。翟麦玲(华南农业大学)《农村旅游背景下历史文化名村党家村旅游发展研究》中,分析党家村和陕西礼泉袁家村乡村旅游的现状,以袁家村农旅的成功之处来为党家村的文化旅游发展提供新的思路与建议。甘雄文(华南农业大学)《乡村文化振兴背景下陈皮文化传承发展研究——以新会陈皮村三产融合示范区为例》一文,探讨“陈皮产业+文化”、“陈皮产业+旅游”、“陈皮产业+公共品牌”、“陈皮产业+金融”、“陈皮产业+电商”、“陈皮产业+健康”、“陈皮产业+仓储物流”等新模式下,形成了企业、农户利益共同体,带领农民收获产业融合的发展红利,实现了新会陈皮全产业的繁荣。王忆莲(华南农业大学)《实现宝应乡村振兴,以荷藕产业为例》、庞翎瑜(华南农业大学)《基于钻石模型的玉林市马铃薯产业竞争力及提升策略研究》两文都提出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文化与旅游文化能加快当地农业现代化的转型和升级。

农业现代化的成功转型与升级是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重要衔接口。苏志磊(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办公室)《脱贫攻坚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研究——以彭水为例》立足当地实际,以调查为基础,围绕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和实施路径,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融合推进提供智力支持。

纵观此会议提交的论文,来自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紧紧围绕“文化遗产活化利用与乡村振兴”的主题,各抒己见,展开了热烈讨论。其中具体涉及的内容,既有从史论今整理和研究动植物资源和农业技术,又有结合实践考察文化遗产和传统村落的传承保护模式,亦有关于当代乡村文化建设实践和经验方面的探讨,为实现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活化利用,为共同推动乡村实现全面振兴提供了可考、可靠的真知灼见。

猜你喜欢

华南农业大学村落活化
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作品精选
华南农业大学生生命科学学院简介
无Sn-Pd活化法制备PANI/Cu导电织物
生姜对亚硝胺合成及体内代谢活化的抑制作用
华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设计作品选登
小学生活化写作教学思考
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室内设计作品选登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