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山林区落叶松鞘蛾烟剂防治技术初探
2020-03-05
近20年来,太子山林区共营造落叶松人工林8万多亩。由于当初苗木和种子调运检疫工作滞后,导致太子山林区落叶松鞘蛾害虫侵入,不仅严重影响落叶松林木的生长,更有大面积发展蔓延的趋势。有效防治落叶松鞘蛾危害,已是太子山林区甚至全省分布落叶松林区的首要任务。但由于大多数落叶松人工林密度大,树高达10米以上,机械喷洒农药防治困难大、成本高,人工防治药剂无法喷洒到位。因此采用烟剂(烟雾剂)防治是太子山林区防治落叶松鞘蛾最实用、最经济、最有效的防治手段。
一、生物学特性
落叶松鞘蛾又名落叶松筒蛾,属鳞翅目鞘蛾科。成虫体长约3毫米,翅展8~9毫米,体翅均为暗灰色,翅细长,具银灰色鳞片,有绢丝光泽,具长缘毛;头光滑,无单眼;触角暗灰色,丝状26~28节,与体长几乎相等,静止时伸向前方。雌蛾颜色浅,腹部较粗大。雄蛾颜色稍深,腹部细而短,触角有浓色斑纹。足细长,后足胫节有端距、中距各一对。飞翔力强,有群集性和趋光性;卵半圆形,直径约0.2毫米,黄色,表面有10~13条宽度均匀的棱起;幼虫为圆筒形,头部暗褐色,胴部红褐色,腹足退化,老熟时体长约5毫米。筒巢长椭圆形,由叶片及丝状物质混合制成,组织紧密,表面光滑,长约5.5毫米,宽约1.5毫米;蛹为深棕紫色,长约3毫米,雄蛹前翅长,明显超过腹端很多,雌蛹前翅短,一般不超过腹端。
二、危害症状及生存环境分析
落叶松鞘蛾是北方落叶松人工林重要食叶害虫之一,也是影响落叶松生长的主要害虫,且属常发性害虫,已对太子山林区乃至全省落叶松造成严重危害。落叶松鞘蛾幼虫专食落叶松叶肉,叶肉被吃光,林分呈一片灰白,渐变黄褐色,犹如火烧一样。树木被蚕食后,虽能再生新叶,但降低了生长量和结实量,如连续发生,可使树木枯死。准确了解和掌握落叶松鞘蛾的生活习性,为科学、高效防治和预防落叶松鞘蛾提供重要依据,达到彻底消灭和有效控制落叶松鞘蛾危害和蔓延的目的。
太子山林区落叶松鞘蛾一般发生在4月末至5月初,一般浅山比深山发生早,阳山比阴山发生早,低海拔比高海拔发生早,适宜生存温度6~10℃之间。而落叶松生长也适合这个温度生长发芽。一般在4月末5月初,落叶松刚萌生新叶为鞘蛾提供食物,是鞘蛾危害最猖獗的时候,此时也是防治落叶松鞘蛾幼虫的最佳时机。但太子山林区根据多年摸索经验得出,投放烟剂于成虫期防治效果好,防治效果可达80%,太子山林区防治最佳时期在6月初至6月中旬(成虫羽化盛期)。
三、落叶松鞘蛾烟剂防治方法
落叶松鞘蛾防治方法很多。这里重点介绍太子山林区常用的烟剂(烟雾剂)防治方法,燃放烟剂熏杀成虫是最直接最有效的。优点是作用快、效果好、使用方便、经济实用。缺点是对天敌有伤害、使害虫产生抗药性、易造成环境污染。
(一)适时防治:一般在6月初至6月中旬防治。在林内产生气温逆增的状态下进行防治效果最佳,针对鞘蛾即在成虫羽化盛期用烟剂进行防治。一天中只有清晨日出前6点到7点左右和日落后6点到9点左右放烟效果最好。适时进行防治,是保证防治效果的关键。
(二)适量用药:对发生地块用“3%苦参碱”烟剂或“13%广敌杀虫”烟剂在成虫羽化盛期进行大面积防治;隔7天左右再次放烟熏杀。防治使用“3%苦参碱”烟剂或25公斤装的“13%广敌杀虫”烟剂,以每公顷15公斤的药剂进行烟熏。用准药剂、药量和浓度是杀死害虫的主要保障措施。
(三)合理布点:放烟的地点要选择在上风方向,放烟线之间的距离为120~160米,放烟点之间距离为每5米一个。放烟线、点之间的距离、密度合理适宜,防止熏杀区域不重不漏,确保防治效果及质量。
(四)适度风向、风速:风向决定烟团的去向放烟点的位置,风速则直接影响烟团在林内停留的时间,在放烟前必须弄清放烟地点,风向变化情况和放烟当天的风速大小,当林内风速在0.3米/秒时,放烟最为适宜,超过1.5米/秒时,应停止放烟。
(五)科学设置瞭望点:为确保防治效果,在高山顶或对面山坡设置瞭望点,观察烟点分布、烟雾蔓延等情况,必要时进行弥补,使烟雾分布均匀,达到防治目的及效果。
四、防治注意事项
(一)加大宣传力度,提高防范意识。释放烟剂前,在防治区域周边张贴《病虫害防治通告》,广泛宣传告知周边群众,提高防范意识,投放烟剂时禁止人畜进入放烟区域,以免发生中毒危险。
(二)加强火源管理,严防森林火灾。投放烟剂时将放烟点附近的枯枝杂草清理干净,与周围树木保持一定间隔距离。放烟完毕后要认真检查,将火扑灭,以免引起森林火灾。
(三)规范操作,确保人员安全。要预先选择好撤退路线,即撤离放烟区域的上风方向的安全路线,投放烟剂时工作人员应配带口罩、手套、风镜等防毒用具,确保放烟人员的安全。
(四)科学防治,确保质量。适量的药剂、适时的防治、合理放烟点及密度,科学的进行烟雾防治,是确保防治效果的重要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