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在成纪大地上的“绿色长城”
——静宁县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经验总结
2020-03-05
静宁县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六盘山片区特困县和甘肃省18个干旱县之一,全县总面积2193平方公里,总人口48.2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3.79万人。全县山地占到90%,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自然条件严酷,工业严重短腿,农业靠天吃饭,群众生活困难,曾经是有名的吃粮靠救济,穿衣靠捐赠,花钱靠借贷的贫困县。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启动实施以来,历届县委、县政府坚持生态立县、林果富民战略不动摇,团结带领全县人民发扬锲而不舍、艰苦奋斗的精神,坚持不懈植树造林,持之以恒种果建园,实现了由生态脆弱县向生态大县的成功转变,走出了一条独具静宁特色的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发展路子。
一、工程实施基本情况
被誉为绿色长城的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自1978年批准实施以来,已经历了40年的光辉历程,是我国林业建设发展史上的一大壮举,同时也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适时,静宁县立足县域实际,适宜发展特色林果业的独特优势,确立了建设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的指导思想,依托三北防护林等重点林业生态工程,积极稳妥地发展以苹果为主的特色林果业,在实践中不断探寻生态与经济、兴林与富民协调发展的切入点和结合点。先后投入项目资金5157.4万元,完成三北工程营造林面积30917.8公顷,其中:防护林26320.6公顷,经济林4597.2公顷。
二、工程建设成效显著
(一)生态效益实现“双增长”
静宁县经过四十年攻坚克难,全县生态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林果产业得到了一定发展。昔日的光山秃岭,山寒水瘦,如今的朱山梁、马圈山、祁家大山、司桥北山、响河北山、田堡梁、东干梁、中堡梁、大庄梁、东张梁、甘渭子梁、双岘梁、中山梁等13条林带漫山遍野绿浪蜿蜒,初步形成了山顶梁峁沙棘“带帽”、山间梯田果树“缠腰”、山底沟道刺槐“穿靴”的良好局面。
一是森林资源得到快速发展,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实现“双增”。40年来,静宁县在有效保护工程区原有植被的基础上,大力开展植树造林,累计完成三北工程造林30917.7公顷,森林覆盖率由工程建设前的3.4%,提高到了现在的30.65%,提高了27个百分点。森林蓄积量达到381641立方米,比1978年增长10倍。实现了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的双增长。
二是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近40年来,三北工程建设共营造水土保持林9145.3公顷,减轻了县域水土流失危害,使地表径流和冲刷侵蚀程度明显减轻,大大提高了蓄水保土能力,实现了水土流失面积和侵蚀强度的双减少。
(二)经济效益稳定脱贫致富
静宁县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与培育特色产业有机结合,发挥当地区域优势,培育壮大了五大基地板块,解决了增加农民收入“渠道单一”的问题。依托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辐射带动栽植苹果经济林101.2万亩,使全县果园面积稳固在百万亩以上,截至2017年底全县挂果园面积达到62万亩。发展果品产业,建基地连农户,延伸产业链条,全县已建成绿色食品生产认证基地30万亩、出口创汇基地4.5万亩和良好农业规范基地4000亩;带动发展关联紧密的恒达纸箱、通达果汁等龙头企业40多家;成立了静宁苹果产销协会、4个分会和县乡村48个果业协会,初步形成种苗繁育、技术推广、贮藏增值、加工转化紧密衔接,产前、产中、产后相互配套的产业体系。实现产值32亿元,农民人均果品收入4900元,占人均收入的89%,全县有15.4万人依靠发展苹果产业实现了稳定脱贫。全国劳模雷托胜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三十年前,他家经常断顿,差点穷死了。种上苹果以后,如今年收入三十万元左右的他过上了以前想都不敢想的日子。家里住洋楼、出门开轿车,夏天有空调、冬天有暖气,家用电器应有尽有,生活有滋有味,比城里人都舒服。
(三)社会效益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静宁县的林果业建设改变了全县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改善了农村的人居环境,使农民从过去牛耕犁种的传统作业实现了向机械化、科学化、现代化的转变,提高了人们绿化和美化环境的现代文明意识,推动了社会的全面进步。一是提高了全县人民的生态环境意识,增强了群众投入生态建设的积极性。三北工程的实施,进一步提高了各级领导对生态环境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同时,也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了实惠,增强了人们投身生态环境建设的自觉性,推进了生态文明建设步伐。二是三北工程建设与山区综合开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建设了一批特色林产品基地,培育了优势资源,拓展了群众增收致富途径,实现了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保障了农村社会环境稳定。
甘沟镇的大柳村是众多三北工程建设中的一小部分,如今实现了秃山恶水向青山绿水的转变,使村域的自然面貌发生了彻底变化,村社基本实现了耕地果园化、道路林网化、荒山荒沟林带化、庄前屋后园林化,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注入了新的活力。2012年实施的1000亩苹果经济林现在已全部挂果,亩产3000公斤,使农民人均收入达到了3500元,所带来的实际收益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的决心,极大的调动了农民参与工程建设的积极性。
三、基本经验及做法
(一)立足县情实际,坚持生态立县战略不动摇
静宁县地处陇东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属黄河中上游泾渭河流域核心区,在甘肃省东部乃至黄河中上游生态安全屏障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县上始终把林果业建设作为县域发展的重中之重,以林业重点工程为主抓手,坚持不懈植树造林,持之以恒种果建园,全县林果业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静宁县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把林果业建设作为强县之基、富民之本,作为大生态、大产业来布局,确立了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和百万亩优质苹果生产大县的奋斗目标,抢抓政策机遇,积极主动作为,扎实推进林业生态建设,积极培育特色林果产业,走出了一条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建设生态化的发展路子。
(二)优化发展思路,坚持兴林富民方向不变调
在各类林业重点工程建设中,立足地处黄土高原苹果优生区的区位优势,紧紧围绕生态优先、富民为本、永续发展的思路,坚持走经济生态融合发展路子,实现了林果业建设质的飞跃。突出生态优先,坚持先易后难、先急后缓、由近及远的建设策略,以村镇庭院绿化为“点”、道路渠系绿化为“线”、驻地面山绿化为“面”、流域山系绿化为“片”,打破乡村行政界限,整乡整村整流域推进,加快绿色城市、绿色屏障、绿色通道、绿色村镇、绿色庭院“五绿”工程建设,着力打造美丽静宁。注重富民为本,坚持把重点工程建设与产业扶贫相结合,按照覆盖优生区、发展适宜区、杜绝不宜区的思路,全面推行幼果丰产栽培技术,为贫困群众如期稳定脱贫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推进永续发展,把链条延伸作为现代林果业建设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大力发展种苗繁育、贮藏增值、加工转化、电子商务等接续产业,形成了产前、产中、产后相互配套的产业体系,实现了一、二、三产业融合互促发展。
(三)创新建设模式,坚持科技兴林路子不改变
在造林模式选择上,综合考虑地形条件、产业布局和群众意愿,注重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科学规划,宜林则林、宜果则果,实行针阔叶混交、乔灌草结合、高中低搭配、经济林与生态林同步发展,形成了山顶梁峁沙棘“带帽”、山间梯田果树“缠腰”、沟道刺槐“穿靴”的立体综合治理模式;在造林技术上,大力推广鱼鳞坑整地、蘸根保水、营养钵造林、树盘覆膜、节水灌溉、大苗带土球栽植等抗旱造林技术,提高了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在造林方式应用上,实行专业队造林、大户承包造林和全民义务植树造林相结合,充分调动社会各界造林绿化的积极性,进一步加快了国土绿化步伐;在造林质量监管上,严把工程设计评审、苗木采购、整地栽植、检查验收和建档立卡等关口,有效提高了造林质量,建成了一批造林绿化和果园建设精品工程。
(四)健全工作机制,坚持齐抓共建力度不松劲
经过多年的实践,静宁县在推进林果业建设上形成了“五位一体”的工作机制。一是建立全方位推行机制。坚持把生态和民生作为林业工作的底线,将生态建设、林果产业、资源保护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大盘子,建立了县委、县政府协调指导、乡村组织实施、社会各方参与的推行机制,形成了党政齐抓、干群联动、社会参与、全民共建的工作格局。二是构建多元化投入机制。积极克服财政困难,采取项目争一点、财政补一点、社会筹一点、银行贷一点、帮扶单位帮一点的办法,用于造林绿化和果园建设,解决了林果业建设资金短缺难题。三是健全社会化服务机制。全面推行“行政+技术”双包责任制,成立了县级果树果品研究所和乡镇林果业综合服务中心,聘用社会化服务体系农民技术员195名,开展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为林果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四是实行专业化管护机制。坚持建管并重、重栽严管,全面靠实林业部门监管责任、乡镇属地管理责任、村社主体责任和生态护林员管护责任,严格落实封山禁牧和森林防火措施,加强林政执法检查,从严查处破坏林木、破坏治理成果、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切实巩固建设成果。五是完善制度化考核机制。变职能部门督查为党委政府牵头、相关部门参加集中督查,由一揽子综合考核变为每项工作分项考核,由重面积产量考核变为质量效益考核,真抓实促,严格奖惩,做到了个个肩上有担子,人人身上有责任,有力推动了生态建设和林果业协调发展,确保了全县森林资源和果产业安全、健康、快速发展。
四、结论与建议
静宁县自实施三北防护林以来,极大地修复了县域自然生态环境,建设完善了生态屏障,使得人居生态环境和生产条件得到了显著改善,人们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得以拓宽;三北工程建设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使得全县苹果经济林建设得以扩大发展,加快了农民脱贫致富步伐,促进了我县生态环境的绿色可持续发展;三北工程建设丰富和发展了防护林“经济型”“生态型”“社会型”三种治理模式,成为静宁县得民心并取得重大实绩的一项系统工程,老百姓形象地喻为成纪大地上的绿色长城。
静宁县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地方财政困难,配套能力有限,建议建立和完善工程建设公共财政保障体系,实行中央财政全额投入,将管理费、管护费等纳入投资范围,进一步加大百万亩防护林基地、黄土高原综合治理林业示范建设,扩大范围,提高标准,加快构筑北方绿色生态屏障的基本骨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