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使命 让绿水青山“流金淌银”静宁县实现生态脆弱县向生态大县的重大转变
2020-03-05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基础,体现了更为全面的价值取向和更为深刻的生态伦理。
近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静宁县委、县政府不忘初心聚焦生态文明建设,牢记使命呵护蓝天碧水净土,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守生态立县战略不动摇,通过大力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擦亮发展的绿色底色,全县林地面积达到151.4万亩,果园面积稳定在100万亩以上,呈现出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县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的良好态势。
9月24日,从全国绿化委员会传来好消息:静宁被评为“全国绿化模范县”。这是继这个县在荣获“全国生态建设突出贡献先进集体”“国家林下经济及绿色产业示范基地”和“全省绿化模范县”之后,收获的又一个沉甸甸的果实!
全国“全国绿化模范县”荣誉的获得,对全县广大干部群众而言,既是荣誉、是肯定,更是鞭策,是激励!
今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甘肃省兰州市黄河治理兰铁泵站项目点视察,他叮嘱省市两级负责同志,甘肃是黄河流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补给区,要首先担负起黄河上游生态修复、水土保持和污染防治的重任……。相隔不到一月,“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在河南郑州召开。
率先垂范谋全局,春风化雨润人心。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谆谆教诲为静宁广大干部群众理解初心使命,抓好美丽静宁指明了前行方向。
静宁地处陇东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第三副区,同时又是黄河中上游渭河流域核心区,流经静宁境内的葫芦河又是渭河第一大支流。从地理位置而言,静宁在甘肃省东部乃至黄河中上游生态安全屏障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在加快推动美丽静宁建设,保护好母亲河方面,静宁县委、政府做了大量工作。
——造梯田。仅“十二五”期间,静宁县新修梯田28.35万亩,开通生产田间路1491公里,完成流域综合治理面积267.8平方公里,使全县梯田面积由1980年底的32万亩增加到2018年底的120.68万亩,梯田化率达到81.9%,流域综合治理面积累计达到1663平方公里,流域治理程度达到75.1%。土壤侵蚀模数由8757吨/平方公里下降到6562吨/平方公里。
——治污水。建成全县工业和生活污水处理厂,彻底解决县内工业园区无规范集中污水处理设施,城区污水处理不达标等突出问题;深入开展农村垃圾、污水、厕所专项整治“三大革命”,葫芦河水质明显提升。
目前,引洮供水二期工程静宁段正在加紧建设,黄河母亲在润泽40多万静宁儿女的同时,全县广大干部群众也认真践行总书记生态文明系列讲话精神,加快推动美丽静宁建设,为保护好母亲河做着自己应有的贡献。
据考证,静宁自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繁衍生息,是人文始祖伏羲诞生地。境内有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等文化遗存148处,有以古成纪遗址为代表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个。
威震匈奴的“飞将军”李广,抗金名将吴玠、吴璘、刘琦,参与“公车上书”的王曜南就诞生在这块土地上。汉置成纪、阿阳县,宋置德顺郡、陇干县,元始改德顺州为静宁州,取“平静安宁”之意,1913年改为静宁县。
红军长征三次途经静宁,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中央领导曾在界石铺宿营。
人文静宁、红色静宁必须是大美静宁!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静宁谋后而定,坚持把建设生态文明、打造绿色静宁作为改善基础条件、推进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将林业重点工程作为林业建设的主要抓手,制定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林业发展的决策部署,走出了一条党政齐抓、干群联动、社会参与、全民共建的发展路子。
——治理模式上。根据复杂的立地条件,开启“整流域,山、水田林路综合”。林:将每一座山25度以上的坡耕地全部进行退耕,实现水不下山。田:以坡改梯为主体,以小流域为单元,整山系、整流域连片开发推进梯田建设。路:兴修产业路,产业路修到哪里,行道树就栽到哪里,绿随路走。整流域综合治理模式有效改变了长期以来十山九秃、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的脆弱生态环境,全县森林覆盖率、绿化率大幅飙升。
——造林模式上。不盲目照搬,不随意模仿,而是根据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的立地条件,多林种、多树种相结合,以沙棘、刺槐、油松、侧柏、柳树、山毛桃、大接杏为主,乔灌搭配、针阔混交、立体栽植,走出了一条适合自身特点的“山顶梁峁沙棘戴帽、山间果树缠腰、沟道刺槐穿靴、杨柳常青树上道”立体栽植模式。
——技术措施上。挖建密密麻麻的鱼鳞坑和水平沟台,最大化的保水保墒;创造性对栽植苗木采用泥浆蘸根、树盘覆膜,适时补灌,尽可能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
——工作机制上。建立全方位推行机制,构建多元化投入机制,健全社会化服务机制,实行专业化管护机制,完善制度化考核机制,最终在实践中形成一套“五位一体”的工作机制,实现造林齐抓共建力度不松劲。
党的十八大以来,静宁的植树造林迈向高质量发展。松树、柏树等常青苗木大面积栽植,冬日里的静宁开始褪去枯黄,泛出阵阵绿意。栽植的精细化程度业也大大提升。“挖好一个标准坑、栽上一棵优质苗、浇上一桶定根水、覆上一张保墒膜”的“四个一”标准在各乡镇广泛推广。而全县四大机关主要领导带头,干部职工一年两次义务植树,让“绿色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来自县林业局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县森林覆盖率由6.9%提高到32.1%;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以上,全民义务植树尽责率达到90%以上。
“人文静宁,大美静宁”的现实已触目可及。
如果要问静宁生态文明建设的最大亮点是什么?
用三个词语来回答最为恰当不过,那就是——大地增绿、果业增效、农民增收。
“平整梯田片片连,中有果园惹人馋”,这是秋季静宁所特有的靓丽风景线。
2014年,国家新一轮退耕启动,放开对“造林树种比例的限制”,支持兴建经济林。这一重大利好对静宁生态文明建设带来了空前的历史机遇。
立足黄土高原优质苹果生产区的县域实际,静宁抢抓机遇,加快发展以苹果为主的特色林果业,在实践中不断探寻生态与经济、兴林与富民协调发展的切入点和结合点,走出了一条生态与民生统筹推进,绿山与“金山”协调共建的路子,一举实现了生态脆弱县向生态大县,传统农业县向特色优势产业大县,国家贫困县向农民富裕县的三个重大转变。
——紧盯脱贫导向建基地。坚持把产业发展与脱贫攻坚相结合,按照覆盖优生区、发展适宜区、杜绝不易区的发展思路,以果品特色优势产业为主导,将林果业项目精准安排到村到户到人,为贫困群众免费发放三年生优质苹果大苗,全面推行宽行窄株密植新栽培技术,在226个贫困村新植果园12万亩,覆盖贫困户2.7万户,为贫困群众如期稳定脱贫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
——注重产业效益强管理。大力推行幼树早果丰产栽培技术和挂果园提质增效技术,累计建成标准化示范园80万亩,认证良好农业规范、出口创汇、绿色食品等各类基地59.5万亩,果品优果率和商品率分别达到95%和80%。
——做响苹果品牌提效益。把开拓国内国际市场作为提升产业效益的重要手段,积极参加全国果品交易大型节会,先后在北京、天津、广东等20多个城市举办推介活动,静宁苹果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等7张国家级名片,被授予“2017年供给侧改革领军品牌”“中国果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英雄”等荣誉,品牌价值达到132.15亿元。以苹果产业为依托,成为甘肃省果品出口创汇第一县。
来自静宁县扶贫办的数据显示:2018年,该县果品总产量达到76万吨,总产值突破35.5亿元,农民人均果品收入达到450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0%以上,全县17.6万人依靠苹果产业实现了稳定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