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学徒制背景下“学习工厂”教学模式构建研究

2020-03-05姚骏屏

科学咨询 2020年45期
关键词:产教工厂驱动

姚骏屏 周 桥

(重庆工商职业学院 重庆 400052)

一、研究背景

现代学徒制是教育部于2014年提出的,其旨在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育人机制,创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这是一种通过学校、企业深度合作,教师、师傅联合传授,对学生以技能培养为主的现代人才培养模式。现代学徒制注重技能的传承,由校企共同主导人才培养,设立规范化的企业课程标准、考核方案等,体现了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但在实施的过程中存在校企融合不够紧密、企业参与积极性不大等问题,使现代学徒制的推广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因此,国家发改委、教育部在2019年4月3日发布了《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实施办法(试行)》,明确了我国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的原则、条件和支持政策等,鼓励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打造数以万计的“学习工厂”。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结合组织开展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指导各地开展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培育,鼓励支持企业多种方式参与举办教育,深度参与“引企入教”改革,推动学生到企业实习实训制度化、规范化,发挥企业办学重要主体作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协同创新和成果转化机制。该政策的出台给企业参与办学提供了一个新的政策平台。以“生产为主线、生产驱动教学”的职业教学实践开始进入教学改革视野。

二、目前产教融合教学模式中存在部分问题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是“产教融合”校企联合培养。在产教融合模式下,学生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提升通常采用下面两种教学模式:一是利用校企共建校内实训场所,二是学生进入校外真实企业进行在岗学习。这两种教学模式在实施过程中都存在以下尚未解决的问题。

(一)教学主体仍然是学校,企业参与度不够

目前,校企合作校内实训模式主要有两种形式:工作室模式和校企混合教学模式。其中,工作室模式的核心是围绕工作室导师开展工作,教学项目实施与生产项目承接完全依靠导师进行。其缺点是专业适配性较差,虽然对美术设计、音乐创作等创新型和设计型的行业能较好匹配,但不太适合技能应用型行业,如机械制造、计算机网络、云计算运营与维护等;校企混合教学模式包括校企合作实验室建设、企业师资参与教学与师资培养等。此模式操作较为简单,目前受到广泛应用。但是,由于校企之间的利益关注点存在差异,学校以“教”为主,企业以“产”为先,校企之间的矛盾不易调和,故而其逐步演变成了学校为主导,企业辅助的一种混合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不能真正发挥企业的能动性,企业缺乏主动性去思考我应做什么和怎么做才能达到培养学校人才为我或者行业所用的目的。

(二)教学任务驱动项目进程,真实度不够

目前,针对高职学生普遍实施的项目制教学,理论上应该是由“项目驱动教学”,也就是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随着项目的逐步完成而使课程逐步完成。但在实际教学中,为了按时完成教学任务,教师通常是将项目按照教学计划进行割裂分解与简化,形成了实训项目围绕教学需要设计,而不是教学围绕实际项目需要而教学的情况。这实际是“教学驱动项目”,脱离了生产实际需求。此外,根据企业项目进行教学材料和情景化改造的项目制课程由于要适应大多数学生,必然会进行大量简化。这也很难实现差异化教学的需要,不能满足学生在实际岗位中对解决问题的多元智能与创造性思维进行锻炼的需求。

(三)多数接纳高职学生实习的企业规模小,接纳能力不够

重庆地区有能力成建制地接纳高职某一专业的学生进入实际工作岗位进行长时间学习的企业非常少。有的企业只能提供重复性的生产岗位。这难以满足复合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三、“学习工厂”教学模式,一种基于市场需求驱动的新的教学理念

产教融合的关键是学校和企业主体积极性,这既涉及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又事关教育组织形态和政策服务供给方式变革[1]。职业教育发展的“痛点”是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不够,高职院校虽然乐意与企业合作,但往往遭遇“剃头挑子一头热”的尴尬。人才培养是一项长周期的投入。由于企业办职业教育的投入产出比不确定,培养出来的人才也未必能够直接变现,因此企业心存疑虑[2]。“学习工厂”(Learning Factory)是20世纪90年代产生于美国的一种理念,是一种基于真实的生产过程和管理流程。“学习工厂”理念的根本是通过企业赞助和具体项目为学生创造更多实践机会,为学生打造真实的工作场域,在“工厂”中完成知识的内化迁移[3]。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政策设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有效引导和充分激发企业内生动力,在鼓励企业率先探索的同时,积极加大政府支持引导,形成“先行者先受益”的政策激励效应,把数以万计产教融合型企业打造成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学习工厂”[4]。

传统的实践性教学,首要关注点是学生,其次才是产品。由于学生个体素质参差不一,因而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不得不将市场需求弱化去满足大多数学生的要求,而使得学生离市场越来越远,这是“让市场适应学生”。而“学习工厂”首要关注点是解决生产问题,在优化生产流程、适应社会产品需要的基础上,系统地达到对学生的知识内化迁移的目的。因此,“学习工厂”是以市场需求进行驱动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市场变化将推动“工厂”生产工艺的变化,从而倒逼学习者不断学习以赶上市场的变化,真正让“学生适应市场”。

四、“学习工厂”教学模式建构与实施

重庆工商职业学院在进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试点工作时,根据现代学徒制校企双元的特点,进行“1驱动、2主体、3改革”的教学研究和改革实践,即在市场驱动和基于校企双主体基础上,实施三教改革而形成“学习工厂”培养模式。

整体建构如图1所示。

图1 “1驱动、2主体、3改革”总体构想

(一)以市场需求为轴,驱动“学习工厂”的运转

驱动:市场需求为驱动。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驱动“学习工厂”学习的知识和技能要求不断地迭代与更新,才能保持与市场需求的同步。其预想效果是倒逼学习者赶上市场的变化,真正让“学生适应市场”。

(二)校企双主体为依托,为“学习工厂”提供支持

主体:校企双主体。“学习工厂”其核心是“工厂”,以企业为主体。但其设置在校内,需要接受学校的监督与管理,同时学校师资也会参与专业建设与教学实施,故而形成“双主体”的产教融合模式。企业对接市场、进行生产管理、产品质量管理、工艺升级革新等;学校对学习内容、教学过程进行监督和管理,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

(三)实践“学习工厂”人才培养模式,推动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

改革:“三教”改革。由于“学习工厂”是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与之适应的教学手段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因此,实践该人才培养模式将直接推动“教法、教材、教师”的不断改革。

教师改革:在“工厂”中,学生成为了“学徒、工人”,教师的角色必然将向“师傅、技师”进行转变。

教材改革:教学载体变成了产品、项目,因此,传统教材已经不适用。“操作手册式、合页式”教材成为了在实施教学改革时的一个重要改革内容。

教法改革:在“学习工厂”内,学习演变成了生产,因而本课题教法实践改革将朝着“目标驱动、项目驱动、行动导向”进行。同时,由于学生的学习进度存在差异性,学生只有达到一定技能标准才能进入到下一个阶段的学习,故而教师有必要进行“基于能力本位”的教法设计。[5-10]

五、结论

“学习工厂”教学模式以实际生产为核心,在生产过程中将工艺要求、产品生产内化为职业技能与素养的培养,真正实现了“市场驱动教学”的目的。

因此,“学习工厂”教学模式能够较好地匹配校企双元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猜你喜欢

产教工厂驱动
数据驱动世界。你得懂它 精读
基于模糊PI控制的驱动防滑仿真系统分析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屈宏斌:未来五年,双轮驱动,砥砺前行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为什么工厂的烟囱都很高?
奶酪工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