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课堂教学的目标加减设计
——以《植物的无性生殖》为例
2020-03-05叶胤
叶 胤
(浙江省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景苑中学 浙江杭州 310018)
初中科学课堂中知识点内容丰富,但学生的学习理解能力各不相同。因此,教师必须基于创新教学思路,展开教学目标加减法平衡设计,其目的是重视所有学生对已有知识与生活经验的认知理解,帮助他们在学习理解知识过程中少走弯路,找准他们的最近发展区。
一、《植物的无性生殖》课堂教学目标加减设计
(一)关于“目标加减法”
所谓目标加减法是新课标规定所提出的,它主要根据学生学情专门利用加法与减法思维对学生学习状况进行调整,例如对某些“三讲三不讲”(讲重点、讲难点、讲易错易混易漏点;不讲学生已学会的、不讲学生自学能学会的、不讲讲了学生也学不会的)的知识点内容进行预设调整,或增或减。这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等同于为学生创建了多种教学目标。这就是目标加减法的核心教学思想。它的具体教学实施流程应该如下:
课程标准规定目标设立,分解目标→预设分支目标,分析学情→实施目标加减调整→达成目标。
合理利用目标加减法设计教学是对学生已学习知识与生活经验的重视。教师可根据前测,先合理确定学生的原有知识基础。这样能够减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某些知识点内容的重复机械记忆,在教学活动中更加突出学生主体,深度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与过程调整,鼓励更多探究活动内容的实施,对提高学生各方面的学习能力都有帮助。这种教学方法强化了学生的学习情感分享体会,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定教,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颇有益处[1]。
(二)分解教学目标
以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1.5.2的《植物的无性生殖》一课为例,要想运用“目标加减法”教学设计展开课堂教学过程,教师首先要实施教学目标的分解。我们需要先明确有关这一课的相关目标,那就是指导学生共同思考、列举各种绿色开花植物的基本生殖方式以及它们在生产中的具体应用。在分解教学目标的过程中,教师对教学活动的建议表述如下:在绿色植物种植时进行人工传粉、嫁接、扦插等实验,然后对植物组织进行收集培养,了解人工种子等植物的无性繁殖技术内容,列举出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殖方式与生产应用。在该过程中,教师要带领学生了解植物的生殖方式、生产应用,也要体验植物的扦插、嫁接等无性生殖方式,并通过这些必讲知识点内容拓展新的内容。例如,长期的无性营养生殖也会引发植物品种退化,像大棚中栽种的甜瓜会在长期无性营养生殖栽培过程中越来越小;相反,有性生殖的优势则在于提高植物的环境适应能力,确保其具有更大的存活力与变异性,可实现长期选育。这些都是目标加法教学部分。当然,教师也要结合该课标准对教学内容进一步减法拆分,顺应针对初中生的科学素养培养要求。具体来讲,其目标分解应该如图1所示[2]。
图1 《植物的无性生殖》教学目标分解设计
(三)明确教学思路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传统课堂教学内容进行设计,实施目标加减。例如,教师在向外延伸该课内容,增加知识点内容讲解的同时,也要减去植物无性生殖的讲授式教学内容,多增加学生的自主学习内容,并引导学生合理观察植物的生长史,以明确植物的无性繁殖方式。此外,教师还要相应增加学生查阅教材外教学资料的机会,让他们自主学习了解组织培养的基本原理与实践应用,从而在目标加减过程中为教学方案的设计奠定基础。具体的教学思路包含以下几点[3]:
第一,通过观察已经发芽的土豆、没有定根的吊兰等植物深入了解它们的生长史。在观察中,师生会共同讨论列举出植物的无性生殖方式。这可以提高学生对于知识要点的分析、比较、归纳与总结能力[4]。
第二,帮助学生理解植物的营养繁殖基本概念,合理区分植物的有性繁殖与无性繁殖过程。
第三,在具体的案例学习分析过程中,提高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让学生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别是要让学生了解植物在无性繁殖、生产以及生活中的具体作用。
第四,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提高学生对生态自然、对科学的兴趣,以及对家乡的热爱。
结合上述要点,我们基本可以给出《植物的无性生殖》这一课的目标加减法教学方案。设计流程如下:
教学知识点引入→植物的无性生殖讲解→植物的营养繁殖→植物的组织培养→知识拓展能力的提高→课外活动。
(四)教学方案设计
1.教学知识点引入
教师首先为学生展示种类类型为“宁海白”的枇杷视频图片,介绍这种植物的由来,包括它的优劣点与发展现状,进而引出本课关键知识点--植物可以通过茎来进行繁殖。这一教学设计是为了引出“植物的无性生殖”这一关键知识点。教师通过介绍这种特殊的植物来吸引学生注意力,将学生与他们的日常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激发学生对于本课的学习兴趣。
具体到教学过程中,教师组织学生深入观察某一些植物的图片与相关资料,例如番薯、马铃薯、苔藓、蕨类等,通过观察了解它们的生长史,记录它们的植物纺织结构、器官,并进行有效比较与分析,完成学案设计初期部分内容。
教师可以对植物的无性繁殖现象做减法描述,同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并指导他们合作观察植物实物,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学案明确了学生的观察目的,即在观察、记录、比较与分析的过程中总结植物无性繁殖方式种类,这其中就包括了营养、种子与孢子繁殖三大类。随后,教师展示学生成果,组织学生对学习成果进行客观评价,更正其中错误内容,并加以补充完善,引导学生理解“营养繁殖”的基本概念以及植物繁殖的不同方式。在该阶段,教师所要做的就是减少自身对学生的直接评价,而相应增加学生彼此之间的相互交流与评价过程,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成就感,并且基本明确植物的繁殖方式,即上述的三种繁殖方式。
2.小组学习讨论开展
教师将植物的各种繁殖方式都呈现在学生面前,并提问学生“如果将植物的繁殖氛围两大类,该如何区分呢?原因是什么?”在经过学生讨论后汇总分类讨论结果,鼓励学生主动交流互动,表述看法,在判断、比较、分析过程中理解植物的基本繁殖方式,即总结出有性生殖与无性生殖两种植物繁殖方式。
在该教学设计中,教师专门对植物的有性生殖与无性生殖做了加法设计,让学生区分两种植物繁殖方法,并对学生提出了明确的教学要求。这样一方面可以明确教学目的,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好奇心,吸引学生自主参与到评价活动中,并尝试自主构建一套健全的有性与无性生殖体系,使学生明确其中的本质区别,即两种生殖体系的区别在于是否存在生殖细胞结合现象。这一加法设计可帮助学生突破学习难点,更好地学习这一课。
3.植物的营养繁殖方式特征总结
在这一段的教学设计中,教师主要为学生介绍植物的营养繁殖方式及其特点。植物营养繁殖的主要方式包括了分根、扦插、压条等。教师希望学生能够根据这些营养繁殖方式进行总结分类,以帮助学生设计构建相应不同学案。为此,教师设置了以下问题链内容,以鼓励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发现问题,通过不断追问与教师的解答使学生形成属于自己的问题链,从而确保构建问题引导思维型课堂。
第一,如何选择最合适的扦插材料?
第二,如何处理扦插材料保证提高材料成活率?
第三,如何确认扦插成活,其成活的标志是什么?
第四,压条时为什么必须划破一层树皮?
结合这四问的教学设计,教师可以让学生能够深层次理解植物的营养繁殖方式,并借此机会完成学案,明确植物在营养繁殖过程中扦插与压条必须注意的相关要点内容。在教学中,教师再次做出加法教学设计,为学生展示存在于农林产业中的大量植物营养繁殖图片,如扦插的月季、分根的兰花、压条的茉莉以及各种嫁接的果树等,让学生体会到植物的无性营养繁殖在人们的生活生产过程中是无处不在、被大量应用的。由此,教师也完成了针对学生的知识延展,让学生可以了解更多有关植物营养繁殖的知识点内容。
在该阶段,教师也要鼓励学生进行广泛提问。有些学生就提问“为什么人们在生产过程中不采用有性繁殖,而采用无性营养繁殖?”教师就可以借此优秀提问指导学生了解了无性营养繁殖的几大优点,比如它首先能够保持植物的优良性状,其次它的繁殖速度更快。教师也可以给学生介绍种子有性繁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让学生对比有性与无性两种繁殖方式的优缺点,从而使学生体会到无性营养繁殖在农林产业中应用的重要价值。
在该教学中,教师为了有效减少自身对于教学内容讲解的机械化重复,通过为学生增加讲解大量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实例,来说明无性营养繁殖是对于植物生长、农林产业生产非常有益的。
4.植物的组织培养教学设计
教师提问学生“在农林产业中,运用无性营养繁殖确实是有利于植物生长的。但是,其在繁殖过程中也存在问题,例如繁殖过程中会将母体中的病毒传染给新生个体。那么,目前有没有一种方式可以帮助繁殖植物体快速脱毒呢?”就这一问题,教师组织学生自主学习有关“植物组织培养”的相关知识点内容,并让学生汇报查阅相关资料的结果,回答以下问题:
第一,为什么选择组织培养?
第二,组织培养的过程是什么?
第三,组织培养有什么优势呢?
第四,组织培养在生产生活中是如何应用的,它的原理、优点是什么?
带着“农林产业中的无性营养繁殖方式”中所存在的问题,教师可以直接带领学生过渡到“植物的组织培养”的学习过程中,保证教学过渡自然。在该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来提高学习能力。学生独立思考,并查阅资料了解何为组织培养,从而进一步理解植物的无性营养繁殖过程。教师基于认同理论指导学生展开生产实践过程,不断提高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运用目标加法设计教学方案,可以帮助学生快速提高学科知识运用能力以及综合素养。
二、相关教学效果分析
在《植物的无性生殖》的目标加减法教学设计与实践应用过程中,其中的关键知识点内容被有效拓展,学生的学科知识运用能力也有所提高。通过有关各种植物的无性营养繁殖过程的问题,学生能够或自主、或合作思考讨论得出相关结论,从而明确了解植物细胞所具备的全能性,在选择过程中考虑到植物的无性营养繁殖过程,同时了解植物无性营养繁殖操作的简易复杂程度、植物的成活率、染病率以及成活所需要的时间长短等。结合这些实际问题,学生体会并认识到理论指导生产实践的重要价值,并在讨论过程中深化了对植物无性营养繁殖的认识,锻炼了自己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总结
在初中科学教学中,教师可以灵活运用目标加减法设计教学方案,以推进课堂教学进程。教师可以通过准确的目标定位,围绕生本展开合适的教学过程,从而最大限度减少低效甚至是无效的教学时间。这显著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为高品质的课堂教学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