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琴艺术的发展与茶文化的探究
2020-03-05詹金娘
詹金娘
(福建闽南师范大学363000)
扬琴从欧洲传入中国近四百年,明末清初以外来乐器的姿态逐渐为中国民间乐种吸纳,融入常民生活岁时节庆、生命礼仪及消闲娱乐。扬琴演奏艺术的风格化与各地茶文化之关系密不可分。由于造型亮眼,且声音如玉落瓮般清脆悦耳铿锵,有别于中国乐器浑厚沉稳的性格,甫传入之初,即在各地酒楼、茶馆香榭高台展现缤纷绮丽的风采。
茶文化以深厚的底蕴和海纳百川的包容器度,吸纳中西合璧的扬琴为主奏乐器,融合成为铿锵高亢的乐音,交错的拍点击板,夹着低音三弦的帮衬,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铺陈,男女主角说白声音模拟,加上表演者入木三分的表情,引领观众神游其境。在茶楼雅致精巧特定的文化空间中,如雷的掌声与观众激动应和的叫好声,传达着茶文化赋于扬琴继往开来的艺术创新,及对传统戏曲作品古往今来的寄望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中国的传统茶艺文化历史悠久,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为扬琴作品的创作带来了非常多的灵感和素材。社会人口的结构,反应了各种音乐、戏剧流布情形,以扬琴作为主要伴奏乐器流行于茶楼的琴书表演乐种,分为坐唱、站唱等表演形式,曲调因地而异。经由《盛京时报》刊载多笔琴书琴书与茶楼观众热烈反应的讯息,进而演化出琴书与时俱进丰富的音乐景观与说唱表演文本,成就茶文化中琴书表演艺术多采多姿的荣景。
1 扬琴在茶文化中的艺术发展
扬琴来自大西洋的击弦演奏,在我国获得了持续发展。主要的有《山东琴书》、《翼城琴书》、《北京琴书》、《贵州文书》、《广西文场》、《云南扬琴》、《安徽扬琴》、《徐州琴书》、《天津时调》、《内蒙二人台》、《东北影调》、《越剧》、《黔剧》、《广东音乐》、《潮州音乐》、《客家八音》、《歌仔戏》、《江南丝竹》、《新疆十二卡姆》、《西藏歌舞》等曲种[①郑宝恒:〈论我国扬琴的几种地方风格〉《扬琴艺术研究》(上),学艺出版社,1995,p78.]。(图1)
无论从乐器制作、乐器、音色,琴弦的粗细、琴竹的软硬、长短程度及演奏的技法,均有许多差异;加上各地区的语言与腔调的不同,产生音乐语汇的差异,随着乐人南北迁徙流动传播,交流融汇成扬琴乐坛万紫千红的风格,造就今日扬琴在整个民族乐器中的重要地位。
图1
2 扬琴演奏技法在茶文化的艺术特征
茶文化的融入对于扬琴艺术作品而言,注入了时代的精神和活力,使它具有鲜明地方色彩及相当分量的曲目代表性的曲目,演变为说(白)、唱(腔)、表(作)三位一体的“琴书”表演艺术。琴书的表现形式不一,有一人立唱,两人或多人坐唱或走唱,也有分角色拆唱。唱词也根据其乐曲,有七字句、十字句和长短句之分。有说有唱,一般以唱为主,以说为辅。伴奏乐器除扬琴之外,也兼用三弦、二胡、筝、坠胡等。
扬琴在不同的区域的茶楼即有不同的演奏风格,从东北皮影戏发展(东)到西藏歌舞音乐,天山南北新疆音乐(西);从北方内蒙古二人台(北)至急管繁弦广东音乐,细腻委婉的《江南丝竹》(南)等各个区域,不论立唱,或坐唱,它都适时扮演主、辅的伴奏角色,呈现在表演艺术的舞台,展现不同凡响的艺术魅力,呈现在舞台上。尤以广东、四川、东北和江南丝竹的扬琴风格较为突出。
(2)《广东扬琴》的风格主要是受到了语言的影响,讲究加花装饰与润饰发展,华丽活泼流畅,扬琴演奏技法有“冒头”、“迭尾”、“座音衬打”、“双持加倍音”、“赠音带轮”等特有竹法,通过“加花”、“八度双音”、“加花”、“弹轮”、“颤音”、“长轮音”、“顿音”等演奏技法,烘托主旋律。并在每一乐句的结尾,利用“冒头”,引导下一段乐句的旋律,具有乐队“指挥”、“助理”经过段的波浪时的弹奏手法让扬琴的风格变得欢快和清新,其风格节奏较为的鲜明,曲调以抒情为主,形成一种轻快活泼的扬琴风格。
(3)《东北扬琴》的风格是以民间的小调为来源,在加上东北音乐的特色,主要以伴奏的方式出现,和东北皮影戏音乐有着亲缘关系。东北各地区的皮影戏音乐多源于当地民间音乐、民歌、说唱和戏曲音乐,如“花舌”、“滑腔”、及“甩腔”等,将这些语言的技法运用在音乐特殊的风格特色,利用扬琴来展现出来。影戏唱腔活泼、明快而热烈,民间艺人在扬琴与东北民间音乐广泛结合的艺术实践,扬琴演奏技法以吟、揉、滑、颤等技巧的大量运用而独具一格,使音乐刚柔并济、韵味浓郁、形成具有鲜明的东北地方特色的扬琴流派,其中滑弹技法是扬琴技法中独一无二特殊的技巧,韵味娓娓,清晰有致,抑扬有杰,意境深远是“东北扬琴”的风格与特色。
(4)《江南丝竹》流行于江南乐种,其中的扬琴风格“轻”、“细”、“小”、“雅”,异于其他地域的音乐风格。源自于民间日常生活之中,通过江南本地音乐演变形成,其风格较为婉转和细腻,经文人修饰为“雅”的现象,有“俗乐雅乐化”的现象,在士人社群共性文化影响下,以文人士大夫的喜好为依归,因而有“扬琴一捧烟”之说法。扬琴演奏技法多用附点与短拍带轮,呈现江南细腻微婉音乐的特点,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欢乐歌》、《三六》、《四合如意》等。扬琴与茶楼间形成密不可分的共构建关系,维系着常民娱乐消费的传递与发展,不仅是消閒涤虑,调节生活的去处,也是看戏听曲,艺术享受的天堂;在世俗的窗口下,倡导以茶会友,艺术传播的驿站,在士大夫和文人间的传播,衍生书会扬琴伴奏的发展,茶楼文化拓展扬琴艺术表演的多元化功不可没。
3 扬琴艺术在茶文化跨领域的展现
藉由茶楼展演的舞台,揚琴成为人声、音乐、念白三者合一的跨领域表演艺术。随着十九世纪经济的崛起,伴随新式茶楼表演艺术的兴起,在中外文化与西式文明社会的转型之际,面对现代化剧场的竣工,从声震山林锣鼓喧嚣的庙野高台,进入荡气回肠急管繁弦的茶园剧院;除了典雅的外型和活泼清晰的节奏外,屏除传统乐器低沉晦暗的音色,吸纳高亢明亮的扬琴为主要伴奏乐器,衬托时代东/西音乐语汇、传统/现代文化、单音/和声的旋律,兼容并蓄的特色与氛围,正好呼应扬琴移民“独奏”传承,发展阶段与城市兴起后,歌谣入戏,多元纷呈“琴书”曲艺在茶文化表演舞台。(图2)
随着各地区茶楼表演舞台的纷纷设立,吸纳扬琴为表演艺术独奏、伴奏的乐器,促使扬琴与地方戏曲音乐剧种融合,从内部的旋律、节拍、节奏、调性、配器等方面,逐渐的发展扬琴在戏曲音乐歌、舞、乐合一的跨领域艺术。因此,在扬琴的演奏中不仅融入了表演者的情感意识和思想情感,更融入了语言所赋于的腔调色彩,突出在揚琴演奏的技巧上。
每个人的生平和经历的不同对同一首音乐的感悟不同,对音乐的产生的感想也各有不同。从世界扬琴的分布到音乐作品之产生,因传统文化与演奏者身份间的差异,带着地域性和民间宗教诸多要素进行不同的创作。如在东北扬琴《苏武牧羊》的音乐演奏中,有的人感受的到的是坚贞不屈,有的是坚持不懈,有的则是悲壮和豪迈[3]。扬琴的演奏者在演奏的过程中,也会投注自己的感情,让聆听者能够在不同的音色中感受到激扬、愁思等。
另外,在扬琴作品的创作风格中,很多的文艺工作者会提取一些文化元素融入到创作当中,在这个基础之上对扬琴作品进行创新和创作。在扬琴现代音乐的创作之中,很多的茶文化题材和元素非常的丰富,这也是支撑扬琴创作题材较为丰富和多样的原因之一,为扬琴音乐艺术的弘扬和传播提供了基础。在茶艺与琴乐之间,在加之扬琴作品本身就具有较强的思想性,技法较为的丰富,这个特点有助于扬琴音乐艺术形式的传播和创新。
图2
4 扬琴音乐美学在茶文化中的展現
茶文化的派系和表现形式较多,在不同的区域茶艺文化的属性不同,是茶文化最为基本的因素,这一因素体现出了人的心灵美和形态美,从人的发型、举止、服装、神韵、语言,通过音乐与茶文化的融合,形成了一种兼包并容的美学艺术,用心灵的歌唱来带动技巧的发挥,两者相互结合和相互交融,才能将音乐演奏注入新的灵魂,进而使听众受到感染,引起彼此间心灵的共鸣,表现扬琴乐曲面性的美。“戏曲是用茶叶浇灌起来的艺术”,許多艺术的发展也是从茶馆舞台的一隅发迹。在茶艺与琴乐之间,传授体验五感的美妙,十年来,无论是茶艺的技巧,或当下的音乐薰染,不仅受到文人雅士所效尤,坊间民众也经常透过茶香与音乐,领受品味茶与乐对话的美感。
随着扬琴在茶楼跨领域艺术性的展演,采用各种弹拨乐器的特点,利用点状多变的音色,宽阔的音域,丰富的演奏技法,大幅度的力度变化,调式调性的自由转换,复杂的节奏音型等多种手段来表现音乐的思想与戏剧人物的张力。扬琴乐曲的旋律与其他民间音乐旋律相比较,它的特点在于音乐思维的抽象性、概括性。这种点状演奏技法构成的轮音、弹轮,转替为横向的歌唱性、抒情性的旋律,弹轮、衬打使得快速而热情的曲调具有简短的线性变化,利用密集而连绵不断的点状音响来烘托出炽热、欢愉的气氛和音乐旋律,适用于茶楼文化的展演空间。先人云歌咏言,生依咏。是语言为歌咏之母体,音乐的根源在乎感情激动时语言的声调[1原引文出自德·格罗赛《艺术的起源》中索引英国诗人德蒙·斯宾赛(1552-1599)言论。]那些经过修饰和加工过的歌词或音乐又不完全等于生活中随心所欲的声调,只能称为具有口语特徵的悦耳声调。
党的十六大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形成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思想。党的十七大把生态文明建设列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并作出战略部署。党的十八大报告更是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非常突出的战略地位,指出只有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种认识已深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项事业,高校也不例外。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青年大学生的成长成才,特别是实现自我教育与自我塑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将生态文明建设充分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用生态理念指导校园文化建设,对高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扬琴独特的发音方式,以茶显乐,以乐映茶,让参与者由听觉、味觉及视觉的结合观赏进入茶与艺术表演的世界。明代李赘说:“心殊则手殊,手殊则声殊”。在表演者说白的传达下、唱曲的词意与独奏旋律随口衝出,声韵兼备、表情自然,丝丝牵动听众的感觉、知觉以及回忆、想像、联想、情感和理解等多重心理功能,使生命充分调动,收到“绕樑三日而不绝于耳”之功效。在东方与西方文化的影响下并没有丧失自身的文化内涵,还将二者结合、汲取,增添了扬琴国际艺术的魅力价值[4]。
5 扬琴艺术作品与茶艺文化的融合
5.1 在创作中融入茶文化元素
历史文化的传承,将音乐融入茶文化,茶文化的表现形式多体现为茶艺表演,茶艺表演一般是在茶楼和茶馆当中,这是茶文化和传统艺术的体现空间。通过这个提炼的过程让文艺工作者更加的了解和掌握丰富的素材,结合现代流行文化、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并将其特点和元素提炼和融合,与时俱进推向国际跨領域表演艺术。
笔者于2013年与2015年在国际扬琴艺术节中,即以扬琴音乐作品带入茶文化表演中,除了介绍茶的品种外,与茶之内含属性将两者之间的艺术风格、音乐内涵、审美观念等内容有效的进行对接,藉由扬琴作品中的曲调、唱腔和曲牌等规律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将两者之间的关联进行掌握,如生命阶段、四时节气、山水倾向、阴阳风格等为坐标,将相同性格的茶与音乐结合,配以插花艺术来体验生命禅境,初试啼声,即达到宣传效应。
茶文化是我国的艺术财富,也是我国的国粹精品,将茶文化的中心精髓应用到扬琴表演艺术,这是一个非常容易推广的表演形式。将茶文化与扬琴深度的结合,让这种文化体系更加的具有生命力、艺术性和多元性,有效的促进了茶文化與中国扬琴国际化的发展。
因此,在扬琴现代化音乐文化的基础之上,实现扬琴与茶文化元素的结合,以著者亲自创作的经验,即需加强对茶文化的研究,除了茶文化的了解和掌握,茶叶品种质量的突出外,在茶色、茶艺、茶气、茶味、茶器美及泡茶手法上也都相当讲究。(图3)
5.2 应用茶文化实现中国扬琴国际的创新
为了扬琴文化能够更加全面的发展,文艺工作者还需要提升扬琴的艺术表现力,才能够促进我国扬琴文化艺术的繁荣发展。将茶文化与扬琴作品融合,文艺工作者需要不断的深化和学习,融入时代元素深入结合,兼具与时俱进的思想,进而让扬琴作品更加的具有思想和内涵,让品茗者于观赏茶器、闻茶香、品茶味、听茶声茶文化的结合,进入茶艺世界[6]。
还需要文艺工作者将乐器和技法不断的革新,扬琴作品离不开乐器,只有不断发觉乐器的职能才能够促进扬琴作品的完善和发展[7]。通过这样的方式,将我国的扬琴音乐中的茶文化不断地继往开来,习古创新,甚而在扬琴艺术文化的内部促进茶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促进扬琴艺术迈向国际长远知发展。
图3
6 结语
扬琴艺术的发展和完善与茶文化元素有着紧密的关联性,在四千多年的发展进程中,扬琴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我国的茶文化在光大文艺工作者的精心结合下,将茶文化的精髓融入扬琴作品中,促进了茶文化和扬琴艺术的共同发展。扬琴作品中茶文化元素的体现色剂的范围较广,不仅能够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还能够让每一位聆听者在作品中感受和体现茶楼文化独具特色和丰富多彩的表演艺术风格。
近四百年的扬琴作品在茶楼文化的发展下,逐渐的形成了中国扬琴艺术特色和演奏风格;同时,也流传下来各地传统茶楼文化的优秀扬琴艺术作品。這些经典的琴书剧本大多蕴含着每一种地方风格的琴书,代表着属于自己独特的艺术表演地位。通过实际情况的研究和分析,扬琴作品的广泛发展和革新离不开茶文化元素的结合,在民族文化和茶文化的特色基础上,促进扬琴文化的完善和创新,这种有效的手段能够将两种文化有效的兼并,也能够促进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