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融资本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综述

2020-03-04谭亮党文娟李凯

会计之友 2020年3期
关键词:金融结构金融资本经济增长

谭亮 党文娟 李凯

【摘 要】 文章以金融资本思想为基础,从西方学者和国内学者两个维度梳理了金融资本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相关研究文献,分析经济增长中金融因素的作用,演绎了西方学者关于经济增长理论、信用创造理论、金融结构理论、金融深化理论和金融约束理论等经典理论。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结论进行了分析,就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展望,有助于把握金融资本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的发展脉络,为金融资本与经济增长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金融资本; 经济增长; 金融结构; 金融理论

【中图分类号】 F830.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20)03-0139-06

一、金融资本思想的发端

与金融资本相关的思想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马克思、希法亭、列宁等在各自著作中所涉及的货币、信用、资本、金融资本等思想。

(一)马克思与恩格斯的研究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金融资本相关的一些基本理论进行了描述,指出货币是“发展一切生产力即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的主动轮”①,也就是说货币资金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1 ]。马克思认为,资本是由货币转化而来的,随着生产能力的不断提高和商品交易规模的不断扩大,产业资本应运而生,而伴随产业资本快速发展来的是资本的专业化分工,演化出了不同的资本形式。其中,货币资本既是整个社会再生产的“第一推动力”,也是促使经济不断发展升级的“持续的动力”②。马克思认为资本的产生和发展是以信用制度的建立为基础的[ 2 ]。随着信用制度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为了追逐利润最大化的目标,货币资本将大规模集聚,最终必然导致垄断的出现。这是马克思在自由竞争时期所预见到的,也是后来金融资本得以诞生的基础。同时,马克思还特别研究了银行信用的作用。由于银行业的不断发展及规模的不断扩大,社会闲散资金不断集中到银行手中,然后再通过银行分配给产业资本家加以利用。在此过程中,信用制度的不断完善和银行作用的不断增强,使得工商业对银行的依赖程度日益加深,工商业与银行二者联系的不断紧密不仅是金融资本形成的前提条件,而且是进一步影响产业的先决条件[ 3 ]。由此可知,虽然《资本论》中没有提到金融资本一词,但是马克思对货币、信用、货币资本等的论述,为后来者进一步研究金融资本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金融资本理论做了进一步深入的研究,恩格斯认为生产对金融贸易、经济等方面的确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是在专业化分工的大趋势下,随着金融贸易的不断发展壮大,金融一旦同生产分开来,金融虽同样会受到生产的影响,但是反过来更会对生产起支配作用[ 4 ]。恩格斯在当时就已经意识到了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深刻影响,奠定了后人继续研究金融资本与实体经济关系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是马克思主义金融资本理论的奠基者,他们对金融资本相关理论的研究成果为后人继续探寻金融资本的本质及其对实体经济和产业的作用,做了很好的理论铺垫。

由于时代的限制,马克思、恩格斯没能对金融资本做出进一步深入的研究,但是他们已经从理论上预见到了垄断的产生以及由此形成的金融资本。20世纪初,资本主义生产全面从自由竞争走向垄断,在时代大背景下,马克思主义者明确提出金融资本理论并不断对其进行完善。

(二)拉法格与希法亭的研究

在马克思和恩格斯之后,法国思想家拉法格用“金融资本”一词来描述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业资本与银行资本相互融合的趋势。在1903年发表的《美国托拉斯及其经济、社会和政治意义》一文中,拉法格透过对美国托拉斯垄断组织的深入研究,得出“工业与银行,随着经济的发展有必要联合起来,银行和工业的利益从来也没有象在美国这样密切地结合起来”③的结论。“金融资本家”通过各种各样的手段对各种类型的工业企业、商业企业和金融企业施加影响,“金融业已成为强大的吸压泵,它把资本集中起来,再压进工商业各条渠道上去”④。这样,工商业与银行业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银行资本与产业资本同时相互渗透与融合起来。由此可见,虽然拉法格没有为“金融资本”下一个科学的概念,但是他已经认识到“金融资本”的关键是工业资本与银行资本的融合,同时也意识到了金融业对实体产业的影响作用。

奥地利经济学家希法亭在《金融资本——资本主义最新发展的研究》(1910)一书中明确提出了“金融资本”的概念。希法亭认为信用和在此基础上产生的股份公司是促进金融资本形成的有利杠杆,并通过对两者的分析,揭示了金融资本的形成过程。随着银行和产业二者“由暂时的利害关系变为长远的利害关系,信用越大,特别是转化为固定资本的比重越大,这种利害关系也就越大和越持久”⑤趋势的不断进展,银行与产业之间的相互作用越来越强。随着信用制度的不断发展,股份公司随之产生,更是为银行资本和产业资本的直接结合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希法亭认为,信用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的结果是将资本家阶级的所有资本和非生产阶级的储蓄都转移到产业资本家手中,由其支配使用,但是所有权却在银行手中,即“归银行支配的和由产业资本使用的资本”⑥,称为金融资本。同时,希法亭认为在银行资本与产业资本结合的过程中,银行资本处于有利的支配地位。总之,希法亭通过分析产业资本对银行资本的依赖,揭示了金融资本发展的基本规律,这不仅是对马克思金融资本理论的巨大发展,也成为了列宁金融资本理论最直接的基础。

(三)列宁的研究

列宁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深化了对金融资本理论的研究。列宁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1916)一書中,也认为银行促进了工业资本和银行资本的融合,由此产出金融资本,但列宁强调生产领域的垄断是金融资本产生的基础。“生产的集中,从集中生长起来的垄断,银行和工业日益融合或者说长合在一起——这就是金融资本这一概念的新内容。”⑦由此,可以看出构成金融资本的三个因素分别是资本不断发展和增长到一定程度,银行的功能不断集中和社会化,垄断资本的形成⑧。以上表明在现代经济中,要想发挥金融资本对产业转型的作用,首先要做的就是发展资本,促进资本的集中与垄断;同时大力发展银行业,强化银行对经济的作用,进一步促成金融资本的形成与壮大。列宁认为一旦金融资本形成之后,就要发挥其强大的力量实现对社会的全面统治,其中在经济领域,金融资本可通过“参与制”来实现控制,如相互成为对方的股东,通过人才交流等实现相互制约、相互影响。

20世纪70年代末,资本主义经济发生了巨变,其中较显著的是金融资本的迅猛发展及规模的不断扩大,金融资本逐渐演变成为国际金融垄断资本。金融部门的发展速度及规模远远大于实体经济部门,金融业资本相对产业资本日益膨胀。针对这些新变化,不少学者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进一步推进了金融资本理论在现代的发展。其中,我国学者吴大琨等在《金融资本论》中就明确指出:“现代金融资本是在战后生产和资本进一步垄断的基础上,以垄断性商业银行为中心的金融业资本与垄断工业公司为主的企业资本的融合或混合生长。金融业资本不仅包括垄断性商业银行资本,也包括垄断性保险公司、投资银行(公司)和其他垄断金融机构的资本;企业资本不仅包括垄断性工业资本,也包括垄断性交通运输、公用事业和商业等资本。”⑨

二、西方有关金融资本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

从18世纪起,西方经济学家就开始研究金融资本与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试图探求经济增长中的金融因素,主要有经济增长理论、信用创造理论、金融结构理论、金融深化理论与金融约束理论等[ 5 ]。

(一)经济增长理论

古典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经济的增长产生于资本积累和劳动分工的相互作用,资本积累量越大,经济增长率就越高。在《国富论》中,斯密认为分工是交换出现的基础,伴随的是货币的产生,资本由货币转化而成,随着资本的不断积累,国民财富也不断增加。斯密特别注重在经济增长中的资本积累和资本配置,这实际强调了资本积累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在资本配置的过程中,由于固有的追逐利润最大化的特性,资本一般会流向回报率高的产业,如资本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等。

新古典经济理论中最典型的经济增长模型是索洛模型,这一模型的贡献在于第一次正式提出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索罗认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是劳动、资本和技术进步,并研究了储蓄、资本积累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这一理论着重阐述了资本、技术对经济的影响,其中也暗含了其对产业的影响,因为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必将伴随着产业的成长与进步。由此,资本的积累和技术的进步对产业转型也可起到积极的影响作用,这为后来者进一步研究金融资本与产业转型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可借鉴的基础。

巴杰特(1873)认为,英国工业革命的成功离不开金融系统的支持,体现在金融系统提供了大型工业项目所需要的资本。熊彼特(1912)将技术创新归功于商业银行的出现。随着产业化进程的加快,从20世纪90年代起,学术界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进入产业层面,格林伍德和约万诺维奇得出金融与以产业结构变动为特征的经济增长之间互为因果的结论[ 5 ]。拉简和津加莱斯用36个行业的面板数据进行了分析,认为金融发展水平越高,行业的增长速度越快[ 6 ]。贝克和莱文利用65个国家的不同产业面板数据,检验了金融结构与产业增长之间的关系,认为金融发展对融资依赖产业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7 ]。

(二)信用创造理论

19世纪末,瑞典经济学家魏克塞尔提出了“非中性货币理论”,强调随着信用制度的不断发展,货币对经济活动其实是会产生影响的。1912年,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了新的经济发展理论,即创新理论。所谓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⑩,也就是说,把生产要素重新加以组合,而新的组合会“不断地从内部革新经济结构,即不断地破坏旧的结构、不断地创造新的结构”?輥?輯?訛。这一过程会不断让新的产业崛起,从而促进产业的不断升级。为了研发新技术,谋求发展,纯粹的企业家需要充足的资本,也就意味着需要信贷,“他只有先成为债务人,才能成为企业家”?輥?輰?訛。而银行正是向企业家提供信贷服务的金融机构。银行首先对企业家进行筛选、鉴别和发现投资机会,为企业家的创新活动提供资金支持,加速新技术的出现,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的升级。这样,熊彼特从信用创造的角度强调了资本与创新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三)金融结构理论

1960年,格利和肖共同发表了《金融理论中的货币》一文,他们分析了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优劣势,还比较分析了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异同点,尤其是二者在发挥金融功能上的区别。虽然他们没有明确对金融结构进行定义,但他们已经开始意识到了金融机构和金融工具具有多样化的特性,这为后来者继续对金融结构问题进行研究奠定了必不可少的理论基础。

在此基礎上,戈德史密斯(1969)对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一步进行系统研究,在《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一书中明确提出了金融结构理论。根据戈德史密斯的定义,一国现存的金融工具和金融机构的总和构成该国的金融结构,包括各种现存金融工具和金融机构的相对规模、经营特征和经营方式以及金融集中度等?輥?輱?訛。戈德史密斯还认为发展中国家存在金融市场不完善、政府配给过多、市场配置资金渠道缺失和配置效率不高等问题,这是导致发展中国家落后的原因。由此,发展中国家必须重视金融结构升级的问题,大力发展直接和间接融资,减少政府配给,扩大市场融资的比重,让市场的配置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戈德史密斯收集了35个最具代表性的国家的相关统计资料,首次创造性地采用“金融相关率”?輥?輲?訛指标,从纵向和横向实证研究了金融结构、金融发展、经济增长在各国之间的差异以及随时间推移所引起的变动,最后得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的结论?輥?輳?訛。

(四)金融深化理论

麦金农和肖在1973年先后发表了《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和《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分别提出了“金融深化理论”和“金融抑制理论”,从不同视角对发展中国家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开拓性研究,表明一国金融体制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该国经济增长的快慢。他们认为,一个良好的金融制度能够有效地聚集大量的闲置资金,便利储蓄向投资的转化,为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资本;反过来,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意味着国民收入的提高,将丰富金融机构的资金来源,促使金融机构提高和改善服务质量,提高投资水平,从而刺激金融业的发展。这时,如果政府过多地干预金融市场,实施不恰当的金融管制措施,就会抑制金融体系的发展,其结果就是经济陷入金融抑制的恶性循环状态。

要打破金融抑制所造成的恶性循环状态,必须实行金融深化。金融深化有利于集聚大量储蓄和闲置资金及提高储蓄—投资率,从而为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提供充足的金融支持。因此,麦金农和肖主张要发展经济,必须先发展金融,消除“金融抑制”现象,大力推行“金融深化”政策,也就是政府要放开对利率、汇率等的管制,让金融市场充分竞争起来,从而有利于金融创新和金融工具的多元化,使得市场资金和资源的配置机制得以充分发挥,最终形成金融发展、经济增长、产业成长三者的良性循环发展状态。

尽管麦金农和肖的理论是研究金融对产业成长的基础,其政策性建议也被许多发展中国家所采纳,在各个国家的实践过程中有些的确带来了经济效益,但有些却带来了对产业的严重破坏。因此,金融深化不仅仅是放开利率或汇率,更重要的是要与本国具体国情相结合,实施适合的金融深化政策。

麦金农和肖其实就是主张金融自由化,他们的理论以瓦尔拉斯市场均衡条件?輥?輴?訛为前提,而这一前提条件在许多发展中国家是难以实现的。即使这一前提条件得以实现,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道德风险、委托代理等市场失灵问题,资金、资源等单单靠市场机制也是难以被有效配置的。

(五)金融约束理论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赫尔曼、斯蒂格利茨等在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提出了强调政府干预的“金融约束”理论。他们认为,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不可能重回到金融抑制时代,但直接进入金融自由化则不仅达不到促进经济的目的,而且会对实体经济造成毁灭性的冲击,所以有必要另寻出路,因此他们提出了“金融约束”理论。金融约束指政府可以通过实施一系列的政策,如利率控制、限制资产替代、提高银行进入门槛、限制竞争等措施促进金融业更快地发展,从而推动经济快速增长。其实质是政府为银行部门人为地创造租金机会,即创造了对银行部门的有效激励机制,使得银行有动力经营下去,这样银行就可以发挥其优势,减少由于信息不对称、代理行为等问题引发的不利经济发展的现象。

金融约束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在金融改革初期,应当重视政府的作用,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能力,减少在改革过程中引起的不安与动荡,从而促进金融系统稳定且健康发展。原因在于发展中国家在实行改革之前一般是政府干预十分严重的,這导致了市场的完全扭曲,且市场本身也存在外部性等失灵的情况。因此在经济起步阶段,政府适当干预金融市场更能积极地促进经济增长。

金融约束理论主张政府应该限制银行业竞争,控制存贷款利率等,这与金融深化理论的主张是完全相反的。其实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无论是金融约束理论还是金融深化理论,目的都是促进金融业的发展,从而促进经济发展。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化,政府与金融发展之间的关系应该与时俱进,选择并实施适合的金融发展模式。

三、国内关于金融资本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

在西方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我国学者从20世纪90 年代开始对我国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在宏观、中观及微观层面进行了探讨。

(一)宏观层面

刘世锦(1996)认为,金融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应该是为实体经济服务,并促进产业发展,无论是金融改革还是金融创新都要为实体经济的发展保驾护航。

伍海华和张旭(2001)研究了金融对产业发展的影响过程。在金融模式的选择上,他们认为市场主导金融模式是以银行型金融为主,资本型金融作为补充,促进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的相互融合,进而大力加速企业的集聚进程和提高竞争水平,既可以形成规模效应,又可以提高竞争效率,从而达到产业转型的目的;政府主导型金融模式则是对前者的有力补充,政府可以干预和调控主导产业的选择以及产业转型的方向。他们还认为,我国应该选择供给引导型的金融发展模式,即银行主导型为主、资本主导型为辅的产业金融政策以及市场主导型金融为主、政府主导型为辅的金融体制。

范方志和赵明勋(2004)实证研究了我国金融抑制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结果表明在特定的历史阶段,金融抑制政策对经济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发展效率不高。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逐步消除金融抑制政策,经济增长加快,这也表明了只有放松金融管制,鼓励金融自由化,大力支持产业转型升级,才能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和健康地发展。

林毅夫(2006)研究了银行业结构和经济结构之间的关系,通过对我国28个省区1985—2002年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发现银行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匹配度对经济增长有显著影响,并提出金融改革的建议:将以国有大型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调整为以中小银行为主体的金融体系,这样可以服务更多的中小企业。

林毅夫等还研究了金融结构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认为产业不同,相应的融资需求、规模特征和风险特性等也不同[ 8 ]。因此,不同经济体、产业及企业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存在系统性差异,要有效地发挥金融体系的功能,促进经济增长和实现产业转型,处在特定发展阶段的经济体应该有与其要素禀赋结构所决定的最优产业结构相适应的“最优金融结构”?輥?輵?訛,但是不存在适用于所有经济体的最优金融结构,所谓最优金融结构是随着经济体的要素禀赋结构的变化而变化的。

黄益平和王勋(2009)认为金融抑制政策会对金融业的发展产生不良影响,进而阻碍经济增长和产业转型。通过实证分析,他们认为我国的金融抑制政策在一定时期内使我国经济得以保持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不良后果,如利率扭曲、经济增长质量不高等。也就是说,金融抑制不能成为中国保持经济增长的长期政策,而应该逐步放开金融管制,这样金融才能更好地为经济发展服务。

王定祥等(2009)用长达55年的数据实证检验了我国金融资本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发现自1952年以来,外生金融深化的相关政策并没有使外生金融资本成为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有利因素;恰恰相反,金融资本的内生形成可以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稳定器。

杜传忠等认为,金融资本对新兴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所以应该加强银行贷款和政府补贴对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同时应该消除风险投资投资新兴产业的制度障碍[ 9 ]。

(二)中观层面

罗美娟(2001)认为证券市场“大大加速了资本的积累”,有利于产业集聚长期资金,且能够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同时,证券市场对企业融资结构、企业制度和产权结构具有积极影响,进而促进产业成长。证券市场对产业结构优化的作用机制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促使资源在产业间的合理配置;二是促使核心企业的形成和核心企业扩散效应的实现。在产业成长的不同阶段,证券市场能够适应产业规模、资金需求结构和需求方式的变化,对产业转型升级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

林毅夫等(2003)通过分析1980—1992年全球制造业数据,尝试检验一国的金融结构是否只有在和产业规模相匹配的基础上才有利于产业成长和实现产业转型的目标。检验结果表明,一个经济体中如果是以大企业为主,那么必须存在一个较高的银行集中度或市场型金融结构,否则难以满足企业的融资需求,不利于制造业的发展,由此证实了金融结构必须与产业规模相匹配的假设。

范方志和张立军(2003)研究了我国东、中和西部地区金融结构转变、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联机制,认为:(1)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对金融结构转变和经济增长有积极的促进作用;(2)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导致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以及金融发展程度的不一致。他们从三个视角深入分析了各地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差距:首先,从金融所有制结构视角看,中西部地区单一的金融所有制结构制约了中西部非国有经济的发展,而中西部地区落后的经济所有制结构又限制了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其次,从金融总量结构视角看,中西部地区落后的金融业发展既不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又阻碍了产业的转型升级,从而导致经济总量的缓慢增长;最后,从金融组织结构视角看,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限制了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融资能力,进而不利于当地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由此,要想破除中西部地区金融结构水平落后、经济发展水平低下、产业升级缓慢的恶性循环状态,就必须积极地采取措施大力推动我国中西部地区金融业的发展,促成金融资本并发挥其支持作用,进而实现经济增长和产业升级。

近年來,国内学者对我国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进行了不少的实证研究,许多学者从区域经济的角度实证验证了金融发展可以带动产业结构的优化。

叶耀明(2004)实证分析了长三角城市群的金融发展能有效促进该区域的产业结构升级,下一步应该研究如何通过长三角城市群的金融发展来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刘赣州(2005)从金融的资金聚集功能和服务水平的视角研究了中部地区产业结构优化,认为金融发展水平影响产业结构优化的程度,因此需要中部地区金融的超常规发展,利用超常的资金聚集和服务水平来实现中部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惠晓峰(2006)实证分析比较了黑龙江、吉林和辽宁三省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关系,认为东三省金融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有一定影响,但影响程度有一定的差异性。袁绍锋(2007)研究了环渤海地区的金融发展,比较而言,认为直接融资比间接融资的金融发展模式对该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更加显著。

蔡红艳和阎庆民研究了我国资本市场的资本流动与工业各行业之间的关系,发现在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进程中,各行业成长速度有快有慢,而资本市场并不能有效识别具有经济优势的行业。同时,还发现金融市场对落后行业的资本流动有非市场化的扶持行为,这不利于各行业持续、均衡地成长,也不利于产业转型升级[ 10 ]。

曾国平和王燕飞用时间序列数据(1952—2005)检验了我国金融发展对产业结构变迁的影响,结论是金融发展整体对产业结构变迁有长期效应,从产值结构看对第一产业的影响显著,从就业结构看对第三产业的影响显著[ 11 ]。

马智利和周翔宇采用非平稳时间序列方法分析金融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结果表明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有着长期均衡关系,金融相关率和金融市场化率对非农产业产值比重的提高有正向促进作用,金融相关率比金融市场化率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更大[ 12 ]。

(三)微观层面

胡明超用江苏省的数据(1980—2009)实证分析了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江苏省金融相关率的提高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产业结构的优化又进一步促进了金融相关率的提高[ 13 ]。

国晓丽用北京市的数据(1978—2009)实证分析了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结果表明北京市的金融相关率、金融储蓄结构均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稳定关系,北京市的经济增长与金融相关率存在正相关关系和双向因果关系,经济增长与金融储蓄结构存在负相关关系[ 14 ]。

李惠彬等用重庆市的相关数据(1989—2009)实证分析了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1)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有相关关系,换言之,金融相关比率与第二产业产值比重和第三产业产值比重都存在正向关系,说明重庆市的金融发展促进了产业结构升级;(2)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有单向因果关系,产业结构升级并没有反过来促进金融发展[ 15 ]。

杨小平等用四川省的相关数据(1978—2010)对四川省金融发展与产业升级的影响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四川金融发展对以K值为代表的产业升级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对以M值的反余弦值为代表的产业升级不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16 ]。

上述研究从国家层面、区域层面和省市层面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大致反映了金融资本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借鉴价值。但以上研究多从实证的角度进行,缺乏对两者关系的深层次理论探索,以后的研究应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来论证金融资本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并通过研究结论提出相应的政策设计与安排。

【主要参考文献】

[1] 蔡万焕.现代“金融资本”概念辨析[J].教学与研究, 2011(4):42-48.

[2] 张宇,蔡万焕.马克思主义金融资本理论及其在当代的发展[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0(6):101-106.

[3] 道格拉斯C.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4] 何帆.21世纪资本论导读本[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

[5] GREENWOOD J, JOVANOVIC B.Financial development,grwoth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income[J].Journal of Politicial Economy,1990(5):1076-1107.

[6] RAJAN R G,ZINGALE L.Financial systems,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growth[J].Oxford Review of Economic Policy,2001,17(4):467-482.

[7] BECK T, LEVINE R.Industry growth and capital allocation:does having a market or bank-based system matter?[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2,64(2):147-180.

[8] 林毅夫,孫希芳,姜烨.经济发展中的最优结构理论初探[J].经济研究,2009(8):4-17.

[9] 杜传忠,曹艳乔.金融资本与新兴产业发展[J].南开学报(社科版),2017(1):118-132.

[10] 蔡红艳,阎庆民.产业结构调整与金融发展:来自中国的跨行业调查研究[J].管理世界,2004(10):79-84.

[11] 曾国平,王燕飞.中国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变迁[J].财贸经济,2007(8):12-19.

[12] 马智利,周翔宇.中国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关系的实证研究[J].上海金融,2008(2):18-21.

[13] 胡明超.江苏省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关系的实证研究[J].金融纵横,2010(10):16-19.

[14] 国晓丽.北京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开发研究,2011(4):114-117.

[15] 李惠彬,张丽阳,曹国华.区域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的相互作用机制:基于重庆市的实证分析[J].技术经济,2011(6):69-73.

[16] 杨小平,尹林辉,李立成.四川金融发展对产业升级影响的实证研究:来自1978—2010年的经验证据[J].软科学,2012(1):120-124.

猜你喜欢

金融结构金融资本经济增长
完善国有金融资本管理指导意见公布
安徽:打造创新全生命周期的金融资本支撑体系
我国普惠金融的发展探究
基于物流经济的区域经济增长研究
反腐与经济增长
人口结构与中国经济增长的经济分析
碳排放、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
金融资本挑战产业资本时代
金融资本与文化产业融合障碍何在
最优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