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道德与法治课堂批判性思维教学实践研究

2020-03-04马玉龙

中小学德育 2020年2期
关键词:批判性排队观点

马玉龙

摘    要

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助于道德与法治教育目标的实现。围绕学习主题,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展开多角度思考,指向问题展开层层分析,进而置身生活情境展开思辨,并走进生活展开调查研究,能帮助学生学会发散性思考,在论证中形成观点,并学会辩证地看待生活,在实践中内化情感体验。

关 键 词

道德与法治;批判性思维;学习主题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20)02-00-03

批判性思维,是以理性和开放性为核心的理智美德和思维能力的结合,是一种谨慎公正的分析、构造和发展的过程。就是说,批判性思维是德育和智育的结合。其中,德育部分是一组关于认知和行为的批判理性精神和品德,包括谦虚、谨慎、客观、具体、公正、反省、开放等指标[1]。批判性思维的思考者强调辩证地阐述问题、收集相关信息、应用分析信息、考虑潜在影响并探索其他观点[2]。对于小学生而言,学会联系生活多角度思考,逐层分析生活问题并展开思辨和探究,有助于其批判反思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基于这一认识,我们在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中,尝试提炼学习主题,以此展开系列话题探究,从而将课堂拓展至学生的生活实践。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以批判性思维认识生活、感悟生活,更深入、更全面地认识和理解生活,并激发其学以致用、学而有思、敢于质疑、主动探究的热情,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一、联系生活多角度思考,促进思维发散与创新

注重批判性思维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更强调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过程,鼓励学生思考自己的观点,以及观点背后的理由。对于同一任务或问题,批判性思考者会不断地自问,除了这些答案,还可能有哪些解答?除了这些常见的解决方式,还有没有其他可行的方案?因此,课堂应特别关注学生寻找证据、陈述理由的辩证思考以及考虑多种可能性的发散思考等。

在“美丽的冬天”主题学习中,教师运用批判式思考邀请学生寻找季节的讯息,学生会联系生活从眼看、耳听、鼻闻、口尝、身体感知等多方面寻找冬天的踪迹,如看到的雪花飘飘、听到的呼呼北风声、闻到的沁人心脾的腊梅花香、餐厅推出的冬季特色菜肴、穿衣改变作息变化等。学生的思维得到很好的发散训练,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是单纯地接收信息,而是调动自身的经验和认知来重构信息,形成概念。这也从侧面促进学生养成善于观察生活、发现规律的好习惯。

在进一步引导学生感悟冬天的环节中,教师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给冬天一幅特殊的“画像”。许多学生选择了绘图,但图形各异,有的是美丽优雅的冰雪公主,如冰雪奇缘中的艾莎那般坚强美丽又充满梦幻色彩;有的孩子认为秋天是一个装满了团聚、喜悦的小房子,因为过年团圆是冬天的代言词,满屋子都是温馨的气氛;有“画像”中的冬天是一棵光秃秃的树,努力地向上伸直光杆的枝桠,尽管沉寂却依然饱含力量,为着来年的生长,冬天是在积藏能量。此外,还有学生选择的画像方式是为冬天写诗、为冬天编写歌曲等。

这样的课堂创意与童心尽显,每一件“作品”都蕴涵着孩子们对生活“意义”的认知和理解,既激活了孩子已有的冬天生活经验,又蕴含着个体对冬天的解读,各有见解别树一帜。

二、指向问题逐层分析,关注论证过程与观点形成

批判性思维不是一种否定式的思维,而是重视推理过程及观点表达的清晰度、准确度。注重批判性思维培育的课堂其最大转变之一便是,师生在探究中逐步寻得自己的认知结果,而非单纯接受教科书上的“标准观点”。

在“大家排好队”主题探讨中,教师引用小猪佩奇故事中猪爷爷和小朋友们在游乐场的情境,抛出如下问题:哪里要排队、为什么要排队、怎样排好队、排队有没有特例等,借此,引导学生会结合自身经验,发现现象,逐层分析。孩子们联系生活经历,发现处处都要排队;进而从排队的好处和不排队的坏处两方面展开探讨,得出排队的必要性;同时,分享了按序排队、抽签排队、分组排队、轮流值日等相对公平的排队方式。最后,孩子们深入思考,例举了一些特殊状况下的特殊处理,如要讲文明,适当礼让有特殊状况的人群是一种美德;在急救或消防等紧急状况中,应跳出排队的刻板限制,将生命安全排在首位。孩子们在情境问题中思辨,自己得出了排队的原则,自然对生活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很多時候,学生会在情境推理中推翻自己先前的观点,或是补充自己原有观点的条件,这样的学习过程能够不断提升孩子们形成自己观点的能力。在逐层探讨的过程中,学生的思路从“该不该排队”延伸到“如何排好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了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将有助于提升学生对事物的全面认识。

三、置身情境深入思辨,学会辩证看待问题与现象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质疑能力,是新时代教育改革背景下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项新任务。指向批判性思维培育的德育课堂的另一大转变是,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去尝试和发现,允许学生提问、质疑、反驳。道德与法治本就是一门开放性、生活性、综合性课程,课堂应当在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基础上具备探究性、体验性和实践性。

为此,我们尝试在课堂上创设更多真实的情境任务,引导学生进行真实的思考,在实实在在的调查和探究实践中去发现和感悟。这样的学习才是真正将课堂还给了学生,让学生在“做中学”的经历中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交通与生活”学习中,尽管交通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是不争的事实,但交通给生活带来的困扰也是令人头疼的难题。对此,教师运用情境联系提问法,请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围绕生活中交通的某一个方面或某一个点提出研究问题。基于现实生活的问题,使得学生能够紧密结合自身经验,较为清楚地描述生活情境,并据此提出具体的研究问题。

例如,学生1关注了校园交通现象,描述了以下情境——情境1:我们放学上学时,经常有爷爷奶奶开着摩托车或电动车接送,造成学校门口拥堵,极为不便。是否能减少摩托车电动车接送?情境2:我们学校坐落在华科大校园中,出租车进出不便,对于家住得远而又没有私家车的同学,坐公交来到大学门口后还要走很远一段路,尽管学校有校车,但校车总要等人坐满才开动,很担心迟到。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哪些?能否改善这种现状?学生2则关注上学路上的交通状况,提出了以下问题——有哪些方法可以避免交通堵塞?怎样避免闯红灯?如何改善交通事故后的混乱现象?学生3谈及出游的交通经历,提出——怎样避免导航差错?如何改善有轨电车的轨道占用情况?

在问题交流与分享中,学生还不断提出质疑:减少摩托车电动车接送的后果会怎样?交通堵塞真的可以避免吗?如果没有那么多车行不行?在逐渐深入的思辨讨论中,学生意识到生活的复杂性,开始学会辩证理解生活中的交通问题,并由此开始反思人的行为、社会需求、环境变化等因素及其相关联系。

这样的思辨过程其意义显然超越了答案本身的价值。有了对熟视无睹的生活现象的意识和质疑,才能引发学生真正去关注与思考,才有可能实现其认知或行为的改进,同时,也为其社会意识与责任担当意识的形成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四、走进生活深度探究,实现情感价值内化与升华

众所周知,道德与法治课堂往往容易被质疑是“纸上谈兵”,很多时候,学生和老师似乎都在说“别人的事”,这对于“导行”的实现十分不利。在培育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时,我们要强调事实与观点的对应关系,观点的内化基础乃在于对事实资料的深入收集与理解。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我们可以尝试拓展一些与学生实際生活关联的资料,引导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去探究、调查、分析、获取结论,能有效增强价值与情感体验。

例如,在“为父母分担”主题学习中,教师就普遍现象“我还小,我做不了什么”现象激发学生探讨。一开始,大多数学生都表达了无奈的负面情绪,在教师引导、追问现象存在的原因时,学生逐渐进入深层次思考:父母的难处有哪些?我能为父母做些什么?由此,教师鼓励学生展开调查研究,并和孩子们一起列出调查或采访提纲。学生分小组完成了对家长、学生、老师等三类研究对象的调查,并结合自身经历,踊跃地分析了现象所反映的问题及成因。

学生在调查实践中发现:90%以上的父母都有工作上的压力、照顾孩子或老人的忧愁、经济开支的负担、对孩子学习的忧虑、家庭琐事纠纷等难处。许多学生表示,尽管知道父母的辛劳,但经过了解才知道,家家都有难念的经,每一位爸爸妈妈都不容易,他们确实承受了太多的压力与忙碌,我们有责任去为他们分担。

有了这样的认识,孩子们集思广益,明确了自己的家庭责任包含自我管理、家庭调节员、家庭小帮手、家庭开心果等方面,决心尽自己所能,为父母分担。这样的研究使得课堂学习变得有趣又有价值,学生不仅理解了父母的难处,也形成了一定的研究意识。

有了批判性思维的“加入”,我们的道德与法治课堂可以更加切实、有效。学生充分调动自身经验,置身于真实的情境中,以多元视角展开分析和评判,在一步步有具体事例或资料支撑的推理下,逐渐获取或认同某些观点,从而获得道德认知的建构或重构。道德与法治课堂批判性思维教学实践研究表明,批判性思维的应用范围广阔,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深入思考、论证辨析、社会责任、情感价值体验等,有具体切实的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董毓.角逐批判性思维[J]人民教育,2015(9):13-19.

[2]理查德·保罗,琳达·埃尔德.批判性思维工具[M].侯玉波,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6.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小学

湖北武汉  430074)

责任编辑   毛伟娜

猜你喜欢

批判性排队观点
更多观点,请扫码阅读。
更多观点,请扫码阅读
更多观点,请扫码阅读。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不懈质疑 在批判性阅读中提升思维品质——以《鸿门宴》阅读教学为例
基于历史判断三个层次的批判性思维教学——以《新文化运动》一课为例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排队做操
观点参考
排队回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