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瓦尔特堡,标准德语在这里诞生

2020-03-04佟占德

环球时报 2020-03-04
关键词:瓦尔特路德德语

本报驻德国特约记者 佟占德

德国图林根州有个中世纪小城艾森纳赫,城西南方不到3公里处的山峰上矗立着一座规模宏大的古城堡——瓦尔特堡(如图)。在瓦尔特堡近千年的历史中有无数传奇上演,其中有两位名人,他们不是王侯将相,但却对德国乃至欧洲历史文化都有很大影响,这就是圣·伊丽莎白与马丁·路德,前者开创德国慈善,后者开了欧洲思想与宗教解放先河。很多人来瓦尔特堡,就是为了追寻他们的足迹。

笔者初到德国时,几乎在每个大城市都会看到伊丽莎白医院,当时我感到不解,为什么这么多医院要以伊丽莎白命名呢?参观了瓦尔特堡之后我才知道其历史渊源。

伊丽莎白1207年出生在匈牙利,是匈牙利国王的女儿。她4岁就被送到了瓦尔特堡,10年后与瓦尔特堡的主人路德维希结婚,成为瓦尔特堡的女主人伊丽莎白·冯·图林根。从此,她开始资助穷人与救济病人。瓦尔特堡中有一条伊丽莎白画廊,后人用绘画的形式记载了她接济穷人与救助病人的善举。有记述她给穷苦人送食品的,有她充满爱意为病人洗澡的。还有一幅画特别有意思,据说她的丈夫有时候会反对她这样做,于是她就会把食品盖住带出去。结果有一次她挎着一篮子面包要出去,被她的丈夫拦住了,他要看看里面是什么,结果盖布揭开后,篮子里的面包变成了鲜花。这当然是根据传说绘制的,历史记载中她的丈夫是支持她搞慈善事业的。

1231年,24岁的伊丽莎白离世。导游介绍说,她是被累死的。1235年,她被罗马天主教廷封圣。欧洲人,尤其是德国人非常怀念这位慈善事业的先驱。在瓦尔特堡中当年伊丽莎白的起居室被上百万块金色的玻璃马赛克装饰得金碧辉煌,这是19世纪时德皇威廉为了纪念这位先贤特意赠送的。

另一位与瓦尔特堡结缘的历史人物是德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图林根是他的故乡。1521年5月4日,马丁·路德在回家途中被几名士兵“绑架”到瓦尔特堡。其实,当时的罗马教廷正在通缉追捕马丁·路德,支持他搞宗教改革的萨克森选帝侯腓特烈三世为了保护他,就派士兵把他秘密地送到了瓦尔特堡。在瓦尔特堡中他隐姓埋名,用容克·约尔格的假名隐居。在这里,他一直住到1522年的3月1日。在这段时间里,他完成了对德国宗教文化以及语言都影响巨大的事情,他把圣经的新约从希腊文翻译成德语。此时的德国没有统一的语言,各地区都在使用各自的方言。他在翻译过程中尽量使用各地区人们都听得懂的词汇,以便圣经能够更快地流传与普及。德国15世纪的发明家约翰内斯·古登堡的铅字活字印刷术在16世纪已经普及,这部译作可以大量印刷出版,再加上是用大多数人能够看得懂的语言译成的,这部圣经的译本问世后很快很广地流传就是自然而然的了。可能马丁·路德本人也没有想到,他的这部译作不仅给新教徒们提供了一本可以读得懂的圣经,也在德语地区诞生了一个影响巨大的副产品——标准德语。这一伟大的创举就是马丁·路德在瓦尔特堡中那间小小的、装饰简陋的屋子里完成的。这间他当年居住过的陋室中今天仍摆放一张粗糙的书桌,供游客参观。

瓦尔特堡于199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旺季时,游客们有时要排队两个小时才能进到瓦尔特堡里参观。▲

猜你喜欢

瓦尔特路德德语
为爱在一起
德国1/5小学生不会德语
德语: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面纱》:博弈到最后,“死的却是狗”
Eva Luedi Kong: Journey to the East
他是我朋友
他是我的朋友
在威登堡邂逅马丁·路德
午夜来电
丹麦小店流行取“难听的”德语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