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博峪河保护区动植物资源特点与保护对策

2020-03-04陆发强

甘肃林业科技 2020年2期
关键词:动植物大熊猫保护区

陆发强

(甘肃白龙江博峪河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甘肃 文县 746400)

甘肃白龙江博峪河省级自然保护区属甘肃省7 个大熊猫自然保护区之一,是连接我国大熊猫野外最大种群北部栖息地与中部栖息地的重要走廊带。为掌握该保护区野生动植物资源特点,本文开展了保护区野生动植物资源分布、影响因素和保护措施的研究,以期为保护区科学管理提供依据。

1 保护区概况

甘肃博峪河省级自然保护区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境内,隶属甘肃省白龙江林业管理局管理,由原白水江林业局改建而成。保护区属岷山山系,104°09′23″~104°32′40″E、33°03′18″~33°34′50″N,南北长约58 km,东西宽约25 km,境内的中路河水系是白水江重要支流。该保护区于2006 年11 月经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属野生动物类型的自然保护区,重点保护对象是大熊猫及其栖息的山地森林生态系统。2008 年12 月经甘肃省人民政府同意对该保护区范围和功能区进行了调整,调整后的保护区面积为6.15 万hm2,其中:核心区2.05 万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33.3%;缓冲区2.00 万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32.5%;实验区2.10 万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34.2%。保护区现有职工800 多人,下设博峪河和中路河2 个自然保护站。

保护区系岷山高山峡谷区,地貌类型复杂多样,有山地、坡地以及谷地地貌,海拔1 080~4 119 m。境内崇山峻岭,峰锐坡陡,山高谷深,地形复杂。中路河下游地势开阔,切割较浅,两岸有较多宽谷阶地;中上游则多峡谷,深切割,窄沟谷,水流湍急。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呈现由西北向东南倾斜之势。本区处于亚热带向温带过渡地带,从北亚热带半湿润区气候的北部边缘(文县石鸡坝乡)到暖温带半湿润区气候(中路河保护站)再到温带高寒旱季显著湿润区气候(海拔2 300 m 以上的林区),年均气温14.9 ℃,年均降水量400~800 mm,主要集中在6~9 月,占全年降水量的66.2%;年平均相对湿度61%,无霜期234 d。本区水资源丰富,有博峪河和中路河贯穿保护区的南北。山地棕壤是本区的基带土壤,主要分布于常绿阔叶林带和常绿阔叶落叶阔叶混交林带,随海拔上升其依次为棕壤、暗棕壤、亚高山草甸土、高山草甸土。植被随海拔升高形成植被垂直带,依次为常绿阔叶林带(<1 000 m),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带(1 000~1 600 m),落叶阔叶林带(1 600~2 100 m),针阔叶混交林带(2 100~2 900 m),亚高山针叶林带(2 900~3 450 m),高山灌丛草甸带(3 450~3 850 m),亚高山草甸带(>3850 m)。

2 动植物资源特点

2.1 野生植物资源

2.1.1 植物种类

经调查,该保护区分布有高等植物133 科528 属1 185 种[1],其中:蕨类植物16 科29 属85种,占总物种数7.2%;裸子植物5 科12 属28 种,占总物种数2.4%;被子植物112 科487 属1 072种,占总物种数90.5%。保护区分布药用植物400余种,主要有川贝母Fritillaria cirrhosa、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羌活Notopterygium incisum、当归Angelica sinensis、党参Codonopsis pilosula、汉城细辛Asarum sieboldii、北柴胡Bupleurum chinense、枸 杞Lycium chinense、牡 丹Paeonia suffruticosa等种类;分布菌类300 多种,常见有羊肚菌Morehella esculenta、黑木耳Auricularia auricula、香菇Lentinus edodes等种类。

2.1.2 国家重点保护种类

该保护区分布国家重点保护植物10 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植物有红豆杉Taxus wallichianavar.chinensis、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独叶草Kingdonia uniflora等3 种;国家Ⅱ级保护植物有秦岭冷杉Abies chensiensis、岷江柏木Cupressus chengiana、连香树Cercidiphyllum japonicum、水青树Tetracentron sinense、水曲柳Fraxinus mandschurica、厚朴Houpoea officinalis、野大豆Glycine soja等7种。

2.1.3 分布特点

从野生植物种类分布来看,保护区被子植物占绝大多数,占保护区野生植物种类的82.9%;其次为蕨类植物,占保护区野生植物种类的12.9%。植被处于暖温带落叶林向寒温带针叶林的过渡地带。由于海拔变化幅度大,土壤类型垂直分布明显,加之地形地貌和阴坡阳坡的差异,造成植被类型的复杂多样,不仅地带性植被成分较多,而且植被的垂直分布也十分明显。从植被类型来看,主要体现出植被类型的多样性,其中:阳坡植被类型可划分为高山草原草甸带、亚高山草原带、半干旱草原带;阴坡可划分为高山草原草甸带、亚高山灌木林带、高山暗针叶林带、亚高山暗针叶林带、针阔混交林带。本区植物区系特点是区系组成复杂,类群丰富;温带性质植被类型明显;优势科明显,单种属和少种属较多;中国特有种较丰富。针叶树主要有粗枝云杉Picea asperata、岷江冷杉Abies faxoniana、油松Pinus tabuliformis、华山松P.armandii等;阔叶树主要有辽东栎Quercus wutaishansea、椴Tilia tuan、槭Acer miyabei、山 杨Populus davidiana、桦树等;灌木树种比较多,主要有箭竹Fargesia spathacea、卫矛Euonymus alatus、悬钩子Rubus corchorifolius、柳树Salix copalaris、蔷薇Rosaspp.、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等。区内分布的水杉、连香树、水青树等植物是第三纪古老孑遗珍稀植物,在研究植物进化、系统发育和维护生态安全方面具有科学意义。

2.2 野生动物资源

2.2.1 野生动物种类

经调查保护区分布有脊椎动物5 纲27 目62 科236 种(亚种),占甘肃省脊椎动物总数的27.7%[2],其中:鱼类2 目4 科15 种,两栖类2 目3 科5 种,爬行类2 目3 科9 种,鸟类15 目33 科155 种,兽类6 目19 科52 种。

2.2.2 国家重点保护种类

保护区分布有国家级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有39 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动物有10 种,分别为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秦岭羚羊Budorcas taxicolor bedfordi、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梅花鹿Cervus nippon hortulorum、川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e、华北豹Panthera pardus fontanierii、金雕Aquila chrysaetos、斑 尾 榛 鸡Bonasa sewerzowi、雉鹑Tetraophasis obscurus、绿尾虹雉Lophophorus lhuysii。国家Ⅱ级保护动物有29 种,分别为黑耳鸢Milvus migrans lineatus、雀鹰Accipiter nisus、松雀鹰Accipiter virgatus、普通鵟Buteo buteo、草原雕Aquila nipalensis、高山兀鹫Gyps himalayensis、猎隼Falco cherrug、红隼Falco tinnunculus、红脚隼Falco amurensis、灰背隼Falco columbarius、雕鸮Bubo bubo、纵纹腹小鸮Athene noctua、短耳鸮Asio flammeus、藏雪鸡Tetraogallus tibetanus、血雉Ithaginis cruentus、红腹角雉Tragopan temminckii、红腹锦鸡Chrysolophus pictus、蓝马鸡Crossoptilonauritum、灰 鹤Grus grus、小 熊 猫Ailurus fulgens、亚洲黑熊Ursus thibetanus、石貂Martes foina intermedia、水 獭Lutra lutra、猞 猁Lynx、豺Cuon alpinus、中华鬣羚Capricornis milneedwardii、斑羚Naemorhedus goral、岩羊Pseudois nayaur。

2.2.3 分布特点

该保护区地处青藏高原边缘地带,是野生动物古北界与东洋界过渡带,野生动物组成复杂。从保护区野生动物种数来看,野生动物以鸟类占优势,占动物总数的65.7%;兽类次之,占动物总数的22.0%;鱼类占动物总数的6.4%;两栖类和爬行类分布最少,分别占动物总数的3.8%和2.1%。鸟类以雀形目种类最多,占鸟类总数的61.9%;其次为隼形目,占鸟类总数的7.1%;再次为鸡形目,占鸟类总数的6.5%;其它依次为雁形目为5.8%、鸻形目为3.2%、鹃形目为2.6%,鸽形目、鸮形目、雨燕目和裂形目均为1.9%、雁形目为1.6%、鸊鷉目1.5%、鹳形目0.8%、夜鹰目0.8%、鹤形目0.6%。兽类中啮齿目动物占优势,占兽类总数的41.5%;其次为食肉目,占兽类总数的30.2%;再次为偶蹄目,占兽类总数的15.1%;其它依次为兔形目为7.5%、翼手目为3.8%、食虫目为1.9%。该保护区是甘肃大熊猫栖息地之一,根据甘肃省第四次大熊猫调查结果[3],该保护区分布有1 只以上大熊猫。大熊猫是我国特有的珍稀孑遗动物,其资源稀少、最有保护价值的资源,除此以外扭角羚、豹、黑熊、鬣羚、斑羚、红腹锦鸡等动物资源也具有很高的保护和科研价值。

3 影响因素

3.1 人为活动

人为活动是影响该保护区野生动植物资源的最主要因素。该保护区地处舟曲县藏族少数民族地区,受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人为活动主要有放牧、开垦、采药、野外用火及近年来的工程建设项目如旅游、乡村道路、水利设施等,严重干扰了野生植物生长环境,分割了野生动物的栖息地,使野生动物栖息地碎片化。

3.2 自然因素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一些野生动植物的分布区北移,动物的繁殖和种群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影响了动物的地理分布、迁徙及行为等[4]。同时气候变暖,各种极端天气增多,造成自然灾害,如地震、洪灾、高温、干旱、雪灾和冰冻等,给野生动植物带来不同程度的伤害,甚至栖息地丧失[5],如“5.12”汶川地震,造成大熊猫部分栖息地丧失。

3.3 自身因素

影响野生动植物生长繁育的因素还体现在物种的自身因素,主要表现在野生动植物的种群特点、地理分布、遗传因素等。在该保护区中,野生动物存在着自身产生的一些疾病影响,同时还存在着野生动物疫源疫病如鼠疫、鸟类禽流感等传染性疾病发生的可能,对野生动物生存构成一定的威胁。另外,保护区野生动物受高山、河流和栖息地碎片化等自然的分割和阻隔,其分布范围逐渐狭窄,不利于野生动物尤其是大熊猫的基因交流。

4 保护对策

4.1 加强巡护监测

自然保护区巡护与监测是保护区最基本的一项工作。该保护区应按照有关巡护与监测规范,加强巡护监测工作,合理布设科研监测样线,建立野生动物观测点,定期开展巡护监测工作,及时掌握保护区野生动植物资源变化情况,以便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

4.2 建立共管机制

保护区开展社区共管工作是保护区管理的基础工作。该保护区应积极协调当地社区村民的利益关系,与当地社区建立密切的共管共建设机制。结合当前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等战略的实施,有效协调解决保护区林地资源、水资源与社区村民生产生活上的矛盾,在保护好生态环境和野生动植物的前提下,通过建立乡规民约、签订社区共管协议等方式,改变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扶持社区村民参与保护区建设,充分发挥保护区技术的优势,为社区群众开展专业技术培训,支持和帮助社区经济发展,提高社区群众的生活水平,降低社区群众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促进社区健康发展。

4.3 开展宣传教育

宣传教育是保护区管理的一项主要任务,是让社区广大村民了解保护区、参与保护区建设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在社区村民较多的博峪河自然保护区,要采取多种形式的宣传手段和说服教育方式,加大对社区村民的宣传力度,使广大村民理解建立自然保护区的作用和意义,从而提高社区村民对自然保护的意识。宇宙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共有一个家园。因此向社区广大村民大力开展宣传,要珍爱自己的家园,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4.4 加强保护区能力建设

目前该保护区下设博峪河和中路河2 个保护站,在建全保护区管理机构的同时,应积极主动争取保护区建设经费,在原有基础设施的基础上,加强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保护区能力建设,开展保护区勘界立标和优化整合工作,进一步完善保护区巡护监测网络,建设无人机、远程监控等林业人工智能巡护管理系统和信息管理系统等智能化平台,提高野生动植物资源管理信息化水平。同时在新形势下,加强对保护区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有计划有目标的系统培训,更新知识,提高新技能,打造一支适应保护工作的高水平技术队伍。

猜你喜欢

动植物大熊猫保护区
动植物新视界
河南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名录与分布
我们都爱大熊猫
动植物为何能够预测天气
动植物御寒方法大比拼
寻找大熊猫
大熊猫
黄河三角洲保护区自然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大熊猫也消暑
高黎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