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0-03-04徐晓颖马秀欢
孙 一,徐晓颖,王 蕴,马秀欢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辽宁 大连116052)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逐步实施,我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增强,这也增加了我国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同时,“一带一路”倡议也要求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我国国际化人才的培养,什么样的国际化人才适合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我们该如何培养适合“一带一路”倡议的国际化人才。实践表明,在“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背景下,我国企业在“请进来”与“走出去”的过程中普遍缺乏国际化人才的支撑,国际交流与合作不畅、屡受挫折,国际化人才的供给存在巨大的缺口,国内教育机构应当肩负起这个巨大的责任,应用型本科高校也应该抓住机遇,努力培养国际化人才。
一、国际化人才的特征及其培养标准
国际化人才不仅仅是懂外语或者是在国外留学和工作的人,而是具有不同地域之间沟通和合作能力的人,但是国际上对于国际化人才的具体特点及其概念的界定始终没有统一的认识,同样在国际化人才培养方面也没有统一的认识。在我国“一带一路”倡议逐步实施的背景下,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国际化人才的特点及其培养的标准,总结出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具体阐述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模式。
(一)国际化人才的特征
我国最早关于国际化人才的专业化研究体现在“上海构筑国际化人才资源高地”的专项报告中[1],该报告对国际化人才特征的描述是:较高的学历(本科及本科以上)、丰富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创新能力、先进的管理理念、通晓国际规则及跨文化沟通的能力。智库百科对国际化人才特征的描述是:一流的知识结构或专门的技能知识、熟练的外语能力、国际化意识或国际化视野、通晓国际惯例的能力、较强的不同文化适应能力以及把握机遇和争取主动的能力。我们发现国际化人才主要是解决国际间各领域的沟通与合作的问题,它不仅需要熟悉国际规则、适应国际竞争环境,还需要创造性地找到国际间互利共赢的发展路径和发展方式,因此国际化人才的特点是:通晓国际规则和多元文化的能力、国际理解和沟通的能力、跨文化融合和创造价值的能力。
(二)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标准
社会个体在自身的培养中都受经济理性的影响,市场和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社会个体就会朝什么方向发展,他们通过教育投资来使自己成为市场和社会需要的人才。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是在国际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经济全球化越来越深入的条件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社会个体意识到了社会发展的这种趋势,通过教育投资积极参与到国际化人才的培养中,以期获得较强的国际竞争力,能够在未来很好地适应和融入到国际化的社会。社会个体通过培养自己的外语能力、熟悉国际规则、学习国外的文化、训练跨文化沟通能力来发展自身国际化的素养,有条件的家庭送子女到国外去留学和深造,或者进入中外联合办学的教育机构,以期能更好地融入到国际化的环境中。这是一种自发的行为模式,这种自发的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是社会个体普遍的行为模式,这是由国际化深入发展的趋势决定的,但是这种自发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并且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具体标准和内容也很不清晰,其结果造成了教育资源和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国家有义务和责任明确国际化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标准,规范性地培养国际化人才,以提高国家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事实上,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和对国际化人才的普遍需求,世界各国都把培养国际化人才作为提升本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先后出台了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发展战略和政策措施。
但是,有一点需要强调。国际化人才形式上具有超越国家和地域,淡化国家边界,置身于全球高度的意识倾向。国际化人才的具体要求强调具备基本的语言技能、IT 技能、沟通技能、跨文化的包容与理解,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等,这种国际化人才的意识倾向从范围上超越了某一个国家的立场和利益。但实际上,这种国际化人才的意识倾向是一种以西方国家的规则和文化为核心和主导,将世界各国规则及其文化大同和统一的意识倾向,本质上并没有跳出国家的立场和利益。因此,我们国家培养国际化人才的特点除了上述通晓国际规则和多元文化的能力、国际间理解和沟通的能力、跨文化融合和创造价值的能力外,还应包括能够立足于本国立场和利益,这一国际化人才的特点涉及到为谁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问题。我国应该以此为标准来规范国际化教育,并积极引导社会个体的国际化教育朝此方向发展。
二、发达国家本科高校国际化人才的培养特征
发达国家本科高校在培养国际化人才方面有不同的培养模式,但是它们共同的特点是适应国际社会变化,学习和兼容他国先进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能力都很强,都具有世界一流水平。
1.一流的国际化人才培养理念
发达国家非常重视培养国际化人才的创新能力,他们认为新的价值容易在不同国家和不同文化之间找到共同点和形成共同追求,同时新的价值也会为本国带来国际竞争力。在具体措施上发达国家也不断出台各种政策来加强对国际化人才的培养,不断加强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法国和德国不断加强与欧盟国家的交流与合作,通过鼓励学生到欧盟国家从事研究和深造来开阔其视野和思维,促进其创新能力的培养。
2.一流的国际化学科与课程设置
发达国家以跨文化为核心普遍开设了跨人文和跨学科的综合性课程。美国高校设置了外国文化、社会分析、道德伦理等课程,增强学生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力,同时开设了自然科学和历史分析课程,训练学生跨文化融合的能力。日本高校设置了以最普遍和最基本的知识、方法和技能为主的基础课程,培养学生最基本的学习能力;其次设置了以多视角和多元化的分析为主的综合性课程,这些课程涉及到现代社会的最先进的知识,培养学生开阔的视野和多元文化的理解力;然后设置了以专题讲座形式为主的主题性课程,这些课程涉及到的知识比较深入,培养学生深入思考和积极创新的能力。澳大利亚高校设置了介绍外国历史文化类的课程,这些课程增强了学生对国际社会多元文化的了解和理解。
3.一流的国际化教学和科研方式
美国高校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将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先进理念融入到国际化教学的具体方式之中,围绕独立思考能力、交流能力和创新能力设计教学方式和科研方式,突出对这些能力的培养。日本高校也非常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能力,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原动力,从根本上促进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时,通过让学生参加科研活动开发和挖掘学生的创造能力,通过查阅文献、整理资料、理论和实证分析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老师只起到引导和辅助作用。德国高校也非常重视学生的能力培养,通过选择和评价等训练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通过创新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4.一流的国际化师资队伍
发达国家本科高校建立了具有国际教育观念与视野,熟悉行业国际技术标准、国际惯例与国际规范,具有较强专业与课程创新能力的教学团队。美国是传统上的移民国家,本科高校开放性很强,大量引入各国优秀的教师作为专业课的教师,其引入的国外优秀教师在教师总人数中占有很高的比例。除此之外,美国高校教师团队里有很多都是曾就职于国际型企业的高级技师,同时,还经常聘请国际型企业在该校所在地区的高级工程师作为兼职教师和实训课程督导。发达国家高校也加大教师海外培训的力度,经常会投入大量的资金鼓励教师参与海外进修项目,学习那里的学科知识,感受教育氛围,进行学术与技术的交流,也会借助国际型企业主动免费为学校培训教师,并为他们颁发行业认证。
5.一流的国际化社会服务
发达国家为本科高校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提供了国际化的社会服务。美国跨国公司积极服务于美国高校的国际化人才的培养,一方面吸收美国高校的学生参与公司的实习和工作,一方面将一些培训、研究项目和专利技术提供给美国高校,利用高校的人力资源优势为跨国公司进行培训、开发和研究,这极大地提高了高校的社会参与度,提高了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实际效率,在此基础上又创新出更多的国际化服务方式,比如科技工业园区模式、企业大学合作研究中心及工程研究中心模式等。德国的国际化人才的社会服务也比较普遍和多样化,德国的企业和科研机构积极参与高校的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在政府的支持下与高校建立了“能力中心”,共同进行开发和研究,共同培养国际化人才。跨校合作也是国际化人才社会化服务的一种方式,各国高校以合作交流和合作办学的方式联合培养国际化人才。日本合作办学的方式比较多样,通过学生跨校修读、教师联合授课和联合授予学位的方式与国外高校合作办学,通过这种方式增加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效率。
三、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现实问题
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国际化人才培养主要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国际竞争力不足,具体表现为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系统性不足;二是目前的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研究均表现出强烈的西方视角和态势,关注的焦点均为高等教育“应然”状态下的发展问题研究,对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下“非常态”问题的关注度不够。
(一)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国际竞争力不足问题
国际化人才培养面临着国际竞争问题,我国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时间比较晚,参与的范围和程度也比较有限,与之相对应的国际化人才教育也起步较晚,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积累也比较单薄,教育质量整体落后于发达国家,远远满足不了社会和市场的需要。发达国家在我国的招生很受欢迎,部分优秀的生源报考外国名校,其主要原因是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国际化人才培养上缺少针对性和系统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国际化人才培养理念不明确。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对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目标和理念各不相同,比如有的高校提出国际化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具有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拔尖人才和领军人物;有的高校提出国际化人才的培养目标是高素质、高层次、多样化、创造性的骨干人才;有的高校提出国际化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健全人格、高尚品德、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将这些人才培养理念与上文中提到的“立足于本国立场和利益、通晓国际规则和多元文化、国际间理解和沟通能力、跨文化融合和创造价值能力”的特征相比较,培养理念需要进一步明确和细化。
2.国际化环境建设不足。国际化环境建设包括国际教学和学术的交流与合作、外籍教师的引进和留学生的招募等,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国际化环境的建设对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它会使学生较容易地体会到多元文化,加深对国际化教育的认知,提高国际化培养的效率。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国际化环境建设不足体现在:国际化培训和交流程度不高,国际交流项目较少,国内教师和学生出国留学的机会较少和时间较短,外籍教师和学生引进数量较少和外教授课比例较低。我国本科高校需要加快国际化环境的建设,加大国际化环境建设的投入力度,在硬件上充分发挥我国的后发优势。
3.课程国际化程度不高。课程国际化是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和理念在课程设置方面的具体体现,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设置应体现“立足于本国立场和利益、通晓国际规则和多元文化、国际间理解和沟通的能力、跨文化融合和创造价值的能力”等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特征,但是目前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课程设置大部分都沿袭传统的课程设置模式,多元文化和价值方面的课程较少,跨文化理解、沟通和融合方面的课程较少,价值创造性方面的课程更少。为更好地体现国际化人才的培养目标,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必须尽快增加国际化的课程及其教学内容。
4.教学国际化程度不够。教学国际化指的是教学方式和方法的国际化,教学方式和方法的国际化是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之一,教学方式和方法应着重于培养学生对国际规则和多元文化的理解和沟通的能力、跨文化融合与创造价值的能力。但是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大部分沿袭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一言堂方式,注重传授知识而非培养能力;在教材的使用上,英文课程的开发和英文教材的引入程度比较低,双语教学的开展程度也比较低;学生用英语学习专业知识的训练水平也比较低,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应尽快提高教学国际化的程度。
(二)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文化不兼容问题
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国家之间的经济往来、交流与合作日益增强,国家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国家之间经济利益的趋同性使国家之间的文化也逐渐趋同,这种文化的趋同性有利于国际交流与合作,同时这种趋同性也容易丧失文化的多样性及其存在的价值,从长期发展来看,不仅不利于本国的可持续性发展,也不利于世界文明的平衡和可持续性发展。国际化人才培养也涉及到文化不兼容问题,在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人们对以西方主导的国际规则和代表先进文明的西方文化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而对本国文化认知的重视程度越来越低,这在国际化人才培养中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1.语言的不兼容问题。随着教育国际化的不断发展,我国本科高校对英语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英语是各种考试的必考科目,学校和社会对英语教学与学习的投入力度很大,学生们用大部分时间来学习英语,而挤占了其他科目的学习时间,包括大学语文的学习时间。大学语文课程是最能反映和传递我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就如同英语课程是最能反映和传递西方文化的载体一样。忽视了大学语文课程的学习,就失去了理解和掌握我国传统文化最有力的工具和途径,也就容易失去守护我国传统文化存在价值的屏障。
2.文化的不兼容问题。国际化人才培养趋向于模仿西方文化,这种趋向源自于对西方发达社会的向往和崇拜,但是国际化人才的培养过于追求模仿西方文化,在文化的方方面面都完全学习和复制西方,文化也存在着竞争,这种竞争大大压缩了本国文化存在的空间,本国文化及其价值在国际化人才培养中趋向于被淘汰和消亡,其具体表现为,在国际化人才培养中,我国本科高校极少学习我国古代经典著作。我国传统文化有其存在的价值,这种价值在未来都能转化成经济利益,它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如何发挥我国传统文化的优势并将其与西方文化兼容是一个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
3.国情的不兼容问题。在国际化人才的培养过程中,人们注重于对他国国情和信息的了解,而忽略了对本国国情和信息的了解。孙子兵法中讲过,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是人类理性的最好的诠释之一。国际化人才培养中过于重视他国国情忽略本国国情的状况还是源自于对西方发达社会的向往和崇拜,这种极度向往和崇拜的心理导致了我国本科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理性不足。只有既了解本国国情和他国国情,才是真正的理性,才符合国际化人才的培养目标。事实上,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我国本科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应该加大对我国国情的了解。
四、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实现路径
结合上述发达国家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特点和我国国际化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应该围绕我国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标准,借鉴发达国家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特点来解决我国国际化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1.创新培养理念,营造国际化人才培养良好氛围,强化国际化人才培养意识
国际化人才培养意识是将人才培养置于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中,从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视角制定人才培养目标,确立人才培养的基本方针和具体措施。具体来说包括教育管理者的国际化教育理念、教师的国际化育人理念和学生的国际化学习理念。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我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交流与合作越来越频繁,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因而越来越需要大批的国际化人才,而国际化人才培养中最重要的是创新能力,它既能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又能在与世界各国的竞争中寻找到合作的路径,使我国在国际竞争中具有可持续性发展的能力。但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国际化人才培养一直承袭传统的适应性人才的教育模式,不注重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培养。国际化是在各个方面的国际交往的适应性,但是,真正能创造价值的适应性是对存在的事物的创新。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必须以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核心,从管理到教学都要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核心,并且要积极践行创新意识,在管理和教学上不断进行创新,起到模范和示范效应,这是对学生最好的创新教育。
2.完善培养机制,加强国际化人才培养制度建设,推行教学管理标准化
高等院校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国际化人才培养运行机制,并制定完善培养运行机制的措施,实现人才培养模式规范发展。发达国家的高校都实行学分制,高校之间的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同样也都实行学分制,课程成绩的互认和学位的互认都需要通过学分的互认和学分的转换来完成,学分制在各国高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中比较成功。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必须加快学分制改革,完善国际化人培养的学分制,在培养机制上尽快实现国际化。这种机制上的国际化同样会起到模范和示范效应,是一种最好的国际化教育。
3.突出办学特色,推动国际化人才培养内涵发展,主动适应国际化需求
办学特色是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独特的办学风格、独到的办学理念以及在人才培养和教学研究等方面的特色。办学特色来自于高校长期的积累,每一所高校都会在长期积累中形成独特的模式,这种长期积累形成的模式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但是它需要高校自己深入地开发和挖掘。应用型本科高校通过深挖自身的办学特色来打通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内涵,将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通过信息化、跨学科、调整专业结构、设置新专业和新课程等方式形成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办学特色[2]。同时,应用型本科高校应积极地与政府、国外高校、国际性企业交流与合作,拓宽本校办学特色的范围,使本校的办学特色国际化,并且带动本校的专业建设,形成品牌效应,这又是一种模范和示范效应,是国际化教育的又一种实践[3]。
4.优化课程体系,对接国际标准和技能资格证书,增强市场就业竞争力
课程体系是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实施的规划方案,是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和依托。国际化人才培养要通过课程体系来具体体现,它包括具体课程的设置,这些课程以及课程之间要能形成培养国际化人才各种能力的逻辑链条,形成对国际化人才各种能力的有力的支撑。具体的课程设置要形成科学与人文互相渗透,形成文理通识的教学效果,这种方式的课程设置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多元模式的理解能力,在多元模式之间找到共同点,这是学生在未来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必备的基本素质。这需要高校优化基础课程、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通过加强院系之间的合作进行课程设置的改革,设置能够形成文理通识教学效果的新型跨学科综合课程。在此基础上,应用型本科高校还应设置国际文化等课程,增强学生对国际规则和多元文化的了解和理解。与此同时,还要设置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课程,或者在专业课程中增加创新内容和环节。应用型本科高校还应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共享国内外高校优秀的国际化教育教学资源,也应积极主动地将本校的优秀的国际化教育教学资源传递到国内外,这也是一种国际化的方式,这种方式也会对国际化人才培养起到模范和示范效应。
5.开展文化教学,以本国文化为基础,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
文化是价值的依托,是价值实现的基础,每一种文化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同一种文化在不同时期又有其不同的价值,文化教学能够增强学生对价值的深入理解。首先,学生应加强我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只有深入认识和把握我国的传统文化,才能融会贯通,充分认识和理解他国的文化。同时,只有尊重和深入认识自己的主体文化,才能真正地尊重和包容他国的文化。我国国际化人才的培养一定要以我国传统文化为基础,理解和尊重我国传统文化的同时,理解和尊重他国文化,只有这样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培养的国际化人才才能立足于我国的立场和利益,在多种文化之间进行融合,处理和解决国际竞争和合作中的各种问题。其次,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成为全球化时代的突出特征,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对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既懂专业又精通外语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开展文化教学,增强本民族文化的价值观,加深文化认同,增强文化差异的辨别能力,促进跨文化理解。
6.加强海外引智,打造国际化人才培养师资团队,发挥科研的带动作用
国际化的师资队伍是培养国际化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根本保障,海外引智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有效手段。发挥科研的带动作用,打造具有名师领衔、骨干支撑、具有国际视野、掌握国际理念、持有国际证书、业务精湛和师德高尚的师资团队。为弥补学校国际化师资的不足,学校应设立专项资金,吸引国内外优秀学者来校工作。学校应高度重视外籍教师的聘用和管理,将外籍教师的聘用和管理纳入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整体规划之中。利用海外教授的短期休假机会,聘请海外高层次人才来校讲授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这是提高学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水平的便捷而有力的措施,国外优秀学者的交流与合作会促进教育教学的创新,为国际化人才培养创造创新的环境和氛围。同时,学校要加强与国外知名大学建设合作办学项目,选派教师到国外进修、访学,为出国教师创造良好的生活和工作条件,促进他们提高学术素养、科研能力、学术水平以及拓宽国际视野。
7.加强校企合作,探索国际化人才培养创新模式,参与国际化市场竞争
应用型本科高校应该加强与企业,尤其是跨国企业的合作,提高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效率。可以按照企业用人标准和实际需求,校企双方共同确立培养目标,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同参与教学管理,包括到企业的“走出去”模式和引企入校的“引进来”模式。校企合作是一种比较接近实际和高效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方式,它为国际化人才培养提供不可多得的实际场景和实际演练平台,既是培养学生国际化能力的平台,又是检验学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实验场。学校和学生应该积极寻找和利用这个平台,为此要不断探索校企合作的道路和模式,同时,还应积极发掘与国外企业合作的机会,也为学生的毕业寻找更多的出路,它也是检验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试金石。